現在的歌舞是怎麼來的,原來這麼早就有了,歷史悠久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現如今的能歌善舞,都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來自遠古

歌舞藝術是組成中國戲曲的最重要的藝術因素,其起源也最早。藝術起源於勞動,隨著人類的出現,藝術也就誕生了。作為戲曲諸因素之一藝術,誕生在原始社會。


現在的歌舞是怎麼來的,原來這麼早就有了,歷史悠久

遠古

原始人在勞動時,為了協同動作,減輕疲勞和相互交流,常常按照一定的節拍唱歌,這就產生了最早、最原始的歌唱藝術,如《淮南子道應訓》載: "今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後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在上古社會,歌舞所表現的內容與先民的勞動有關,如《吳越春秋》中記載有一首《彈詞》,相傳為黃帝時期所作,詞雲:”斷竹,續竹,飛土,逐穴(肉)。”歌唱的是狩獵活動,大意是說砍斷竹子,做成彎弓,彈出泥丸,追逐野獸。

上古社會所表演的形體動作也是對勞動動作的模仿,如《尚書舜典》載:“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這是模仿狩獵的一種舞。《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篇》也載:”昔葛天氏之樂, 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1973年在我國青海省大通縣上孫家寨村的一座馬家窯類型的墓葬中,出土了一件內壁繪有舞蹈圖案的彩陶盆。

據考古測定其年代為五千至五千八百年前(新石器時代),即相當於傳說中的炎帝到黃帝時期。陶盆內壁上部繪有三組相同的圖案,每組五人, 服飾相同,相互牽著手,頭飾與尾飾擺向一致,表明在按著一定的節奏。 從舞者有頭飾與尾飾來看,所表現的是狩獵活動。這正與《呂氏春秋》上所記載的”葛天氏之樂”中”三人操牛尾”的情景相合。


現在的歌舞是怎麼來的,原來這麼早就有了,歷史悠久

先秦的歌舞與俳優

在西周與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社會的發展與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藝術的表演形式有了很大的進步與提高;另一方面,所反映的內容及其功用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當時無論在宮廷還是在民間,仍十分盛行,然而與原始社會的祭相比,有了很大的進步,一是故事性加強,二是娛人的成分增加。


現在的歌舞是怎麼來的,原來這麼早就有了,歷史悠久


西周的分為雅與燕兩大系統。雅是用於郊廟祭和朝會典禮。在西周初期,周公製作禮樂,整理前代留傳下來的,建立了一個完整的雅體系。如六代舞與六小舞,便是這一時期整理而成的,併成為雅的主要內容。六代舞包括《雲門大卷》《大咸》《九韶》《大夏》《大漫》《大武》等六部舞。中《雲門大卷》用於祭天神,《大咸》用於祭地神,《九韶》用於祭四望,《大夏》用於祭山川,《大漢》用於祭先妣,《大武》於祭先祖。

六小舞包括《拔舞》《羽舞》《皇舞》《旄舞》《幹舞》《人舞》等六部樂舞。其中《帔舞》用於祭社稷,舞者手執竿頭扎有綵綢的竹竿而舞。《皇舞》用於祭四方神或祈雨,舞者手執五彩羽而舞。《旄舞》用於辟雍祭,舞者手執牛尾而舞。《幹舞》用於祭祀山川或兵事,舞者手執盾牌而舞。《人舞》用於祭星辰或宗廟祭,舞者徒手長袖而舞,雅樂的內容、表演形式以及表演場所都有嚴格的規定,強調的是樂舞的教育作用,即通過樂舞表演,營造出一種莊重肅穆的氛圍,以影響典禮的參與者。也正因為如此,雅被後世儒家及歷代統治者所推崇。


現在的歌舞是怎麼來的,原來這麼早就有了,歷史悠久


從樂的性質來看,這些雅舞與上古時期的祭性舞有相同之處,即都用於祭天地、山川及祖先,然而從舞所反映的內容來看,卻有了很大的區別,即這些表現的都是歌頌氏族領袖或奴隸主英雄人物的文德武功,而不是對神靈或圖騰的崇拜。其中《雲門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灌》分別歌頌黃帝、堯、舜、禹、商等五個氏族領袖的功績,《大武》是歌頌周武王伐紂的功績。

《史記樂書》對《大武》的演出情形作了記載,日:”總幹而山立,王之事也;發揚蹈厲,太公之志也;武亂皆坐,周召之志也。膚武,始而北出,再成而滅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圖是疆,五成而分陝,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復綴以崇天子。夾振之而四伐,盛威於中國也。分夾而進,事早濟也。久立於綴,以待諸侯之至也。”

從這段記載來看,這是一個群舞,舞者手持幹盾,不斷地變換隊形與動作,以表示不同的內容。一開始,可以說是一個序舞,表示伐紂前的準備。一人扮王手持幹盾,威嚴地站立在舞臺上,以示王與侯盟會伐紂,等候侯的到來。一人扮太公望,"發揚蹈厲”,即一邊揮動幹盾、 一邊猛烈頓足,二人分別扮周公、召公,表示伐紂有太公望與周公、召公的輔助。


現在的歌舞是怎麼來的,原來這麼早就有了,歷史悠久


序舞之後,便是正式演王伐紂的情形,分為六個段落:第一段是舞者列隊自北而出,向商進發;第二段是滅商;第三段是滅商後,繼續南進,襲擊淮夷;第四段是平定南方的疆界;第五段是伐紂功成,分茅列土,周公封與陝之左,召公封於陝之右;第六段舞隊重新聚集在一起,表示對王的擁護。

中間一武者扮演王,揮動幹盾,四下擊刺,以示王之威達於中國; 然後舞隊又分頭而進,以示伐紂事業獲得了成功,最後列隊而立,表示天下平定,等待諸侯來朝。顯然,這樣的已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故其功能並非只是娛神,也產生了娛人的效果。正因為如此,吳國季札看了《大韶》《大夏》《大漢》《大武》等演出後,讚美不已。

孔子看了《大韶》的演出後,竟然三月不知肉味。在周王朝與各諸侯國的宮廷內,除了祭禮儀之外,也有專門供貴族享用的娛樂性。這類娛樂性由於多用於宴享,故又稱燕,如《周禮:春官:大宗伯》載:”凡祭禮饗食奏燕樂。”又《左傳:文公四年》載:”昔諸侯朝正王,王宴樂之。”燕樂所用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