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任何軍功,卻位列大漢第一功臣,蕭何與劉邦鬥智鬥勇破猜忌

漢初蕭何,大漢朝第一任宰相,從未帶兵打仗,為何卻被劉邦封為大漢開國第一功臣?

論功行賞,蕭何第一

漢之五年,天下大定,劉邦論功行賞,手下群臣為了爭功,爭論了大半年也沒個定數。

劉邦算下來,認為是蕭何功勞最大,封為酇侯,食邑封戶最多。

此時眾武將不服了,爭論道,將領們披堅執銳,打的仗多的有幾百仗,少的也有幾十仗,攻城略地也都有,

“今蕭何未嘗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不戰,顧反居臣等上,何也?”

憑什麼蕭何從未帶兵打仗,只是靠著舞文弄墨,就能位列第一?

劉邦向眾臣舉了一個例子,比如打獵追兔子,抓到兔子的,是獵狗,而發現兔子的藏身地指示出來的,是人,把眾武將比作獵狗,所起作用類於狗,而獨獨蕭何所發揮的作用是類於人的,眾將功狗,蕭何功人。

並且,將領們跟隨劉邦身邊的,有的是自己一人,多點兒的兩三人,而蕭何,卻是把全家之人都派來劉邦身邊幫助劉邦

受封完畢後,諸多功臣排位次,將領們都說平陽侯曹參身上有七十多處傷疤,攻城略地最多,功勞最大,應該排第一。

劉邦一看,群臣怎麼還是不服氣,但就是堅持要把蕭何排在第一位!

關內侯鄂君進言道,曹參攻城略地的赫赫戰功,也只是一時之事,而蕭何在楚漢戰爭中轉運糧草,補給兵卒,全力保障劉邦的後勤供應,穩定大後方,是萬世之功,贊同蕭何第一,曹參第二。高祖善其言,賜蕭何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


沒有任何軍功,卻位列大漢第一功臣,蕭何與劉邦鬥智鬥勇破猜忌

蕭何的功勞是什麼?

沒有戰功的蕭何,為大漢王朝的建立做出來哪些貢獻呢?又為何能位列第一?

1、舊是相識,常隨左右

蕭何和劉邦是舊相識,在沛縣之時,劉邦還是百姓,蕭何為主吏,經常幫襯著劉邦。等到劉邦為亭長之時,倆人又經常混在一起。

劉邦當時送徭役到咸陽去之時,諸多吏員送劉邦三錢,獨獨蕭何送劉邦五錢,劉邦記著這個恩情,此後在封賞時,獨獨多封給蕭何兩千戶。

劉邦反秦,和蕭何裡應外合拿下沛縣,劉邦為沛公,自此常隨劉邦。

劉邦入咸陽,眾武將都在爭奪金銀珠寶,而唯有蕭何極具戰略眼光地收繳秦宮所藏各種律令圖書,以此,劉邦在此後的楚漢爭霸中,才能清楚地知道天下各地的強弱狀況和戶口多少。

為劉邦立下汗馬功勞的韓信,是蕭何不顧劉邦猜忌而捨命追回來的。

2、留守關中,支援前線

劉邦稱漢王發兵東指,即讓蕭何為丞相,治理關中。

劉邦的軍隊在前攻城,而蕭何先是在巴蜀,籌措軍糧支援前線,攻下三秦關中後,又侍奉著太子,治理關中。

身在大後方的蕭何,制定各項法律法規,立宗廟、社稷、宮室、縣邑,能上報給劉邦的,就上報請示,來不及上報的則便宜行事。一個王朝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戰爭上的勝利並不能帶來制度上的完善,而蕭何,則未雨綢繆地準備好了所有的事務。

楚漢相爭之時,劉邦數次兵敗,大軍被打散,蕭何在關中不斷招兵徵糧,轉運前線支援劉邦,因為有著穩定的大後方,所以劉邦才能在每次兵敗後復起!


沒有任何軍功,卻位列大漢第一功臣,蕭何與劉邦鬥智鬥勇破猜忌

鬥智鬥勇,破除猜忌

蕭何治理關中深得人心,時時讓身在前線帶兵作戰的劉邦心中難安。

楚漢之爭時,劉邦總是從前線派使者回來無故刁難蕭何,蕭何知劉邦心中猜忌自己,怕自己在關中反了,於是把自己宗族的所有兄弟子孫都給派到了前線,劉邦見蕭何的族人都在自己的麾下,大喜過望,不再猜忌。

派族人前線作戰,一方面是幫助劉邦,另一方面,則是有作為人質的性質存在

漢之十一年,陳豨反叛,劉邦親征,蕭何和呂后在關中用計除掉了韓信。劉邦從前線派使者來,拜蕭何為相國,追封五千戶,並讓五百士兵和一都尉作為蕭何的衛兵,群臣都來慶賀。

有一人叫召平卻對蕭何說禍事將至,這是身在前線的劉邦心疑蕭何,讓蕭何千萬不能接受,還要

把所有的家產變賣以資助前線軍隊。蕭何聽從了建議,把所有的家產都捐給了前線軍隊,劉邦這才高興起來。

黥布造反,劉邦又親自率兵平叛去,結果到前線後,又一次次地派人,來問蕭何最近在後方幹什麼。

此時身為相國的蕭何知道劉邦老毛病又犯了,於是比著上次,又把自己的所有家產拿出來支援前線。

手下有客卿勸蕭何道,這樣做只會招來滅族之罪!如今蕭何已經做到相國了,做臣已經到極限了,況且得關中人心,劉邦總是派人來問,是怕蕭相國傾動關中造反啊!

此時應該做的,是多買田地,強買強賣最好,放高利貸,把自己在關中的聲望給降低。

蕭何聽從了客卿的建議,自汙其名,反過來劉邦卻特別高興。等到劉邦回來的時候,百姓跪在道路兩邊爭相上書,說蕭何強買強賣民間田地數千萬,劉邦不僅不生氣,反而更加心安。


沒有任何軍功,卻位列大漢第一功臣,蕭何與劉邦鬥智鬥勇破猜忌


無怪漢高祖劉邦有點兒疑心病,然而換位思考,自己領兵在前線作戰,而後方的蕭何又深得人心,一旦舉關中而反,後果不堪設想……

兩個人一個暴露於外,一個居中留守,劉邦在前線放心不下,每次都派人來查看蕭何的情況,而蕭何則每次都用實際行動,破除了劉邦的猜忌,兩人鬥智鬥勇,不亦樂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