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千年沉浮史

邯鄲地處漳河以北,太行山以東,是一個具有2500多年的古城,因在一本古書(《竹書紀年》)中提到帝辛(紂王)曾在邯鄲建立離宮別館,所以邯鄲自稱為擁有3100年曆史的古城,關於這一點,全國許多沒有明確建城年代的城市都喜歡誇大城市建城年代,本也無可厚非。

邯鄲最輝煌的時代,當屬西元前386年趙敬候遷都邯鄲。趙敬候遷都邯鄲並不是因為邯鄲地理位置好,也不是經濟發達,而是舊都中牟被叛臣佔據。不得已遷都邯鄲,當然遷都後邯鄲發展起來,面積達18.8平方公里,但這並不是七國都城中最大的。論人口、經濟,臨淄為最。邯鄲並不突出。

而後,秦滅六國,邯鄲豪富不是遷居咸陽,或是流放巴蜀。邯鄲人口凋零不少。

十年後,陳勝吳廣叛亂,趙復國。秦將章邯破邯鄲,夷其城郭,遷其民於河內。邯鄲城空,所以後來住在邯鄲的人並不是原來的邯鄲人。

漢王劉邦封張耳為趙王,仍都邯鄲。張耳之子因臣下叛亂而廢趙國。後封如意為趙王。復建邯鄲城,面積大約12平方公里。新莽時,邯鄲郡更名桓亭。

王莽末年,邯鄲人王郎詐稱成帝之後,都邯鄲稱帝。王郎曾數窘劉秀於河北,劉秀藉助兵力攻克邯鄲,屠邯鄲城。

東漢建立後,劉秀封叔叔劉良為趙王,仍都邯鄲,此時邯鄲城已失去西漢時五都的地位,人口也凋零不少,直到212年曹操廢趙國。

曹魏時期,曾封曹邕為邯鄲王。但僅存7年。而後邯鄲迅速衰落。

而後邯鄲先屬晉、後趙、冉魏、前燕、前秦、後燕、北魏、東魏、北齊。

邯鄲在十六國時期,曾於352年琨與冉閩戰於邯鄲,死者萬餘。383年慕容垂和丁零人翟真戰於邯鄲。邯鄲迅速衰落,一片蕭條。

邯鄲先後並於臨漳等縣。邯鄲之名不見於史冊。

隋文帝時改易陽縣為邯鄲縣,邯鄲之名復見。

隋唐宋元明清時期,邯鄲縣為蕞爾小縣。明清邯鄲縣城不足1平方公里。

直到清帝國修建京漢鐵路。邯鄲才有發展。由於鐵路沒有經過廣平府城,永年縣衰落,大名府也衰落了。

日本殖民時期,曾一度成立邯永肥縣。(邯鄲、永年、肥鄉三縣合併)

1945年10月24日,邯鄲解放,成為解放區下轄一鎮,復建市。當時邯鄲人口僅3萬。

建國後,國家計劃將邯鄲、邢臺地區建成中國的魯爾區。10多萬從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工人家眷遷居邯鄲,為建成魯爾區而努力,最後,魯爾區也沒建成。這些人也沒回去。這也造成了“邯鄲人”的迅速增加。

改革開放初期到90年代,邯鄲發展迅速,邯鋼經驗更是全國學習。更是成為18個較大的市的其中一個。

但新世紀到來之後,邯鄲經濟不斷下滑,改革開放初,邯鄲GDP排名28,現在排名74。人口淨流出103萬。邯鄲依然沒能走上覆興之路。毛主席當年視察邯鄲時提出,邯鄲要復興。結果60年過去了,依然沒有復興的跡象,反而連年落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