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有很多山,那么多的山是怎样产生的?

空间学科


走在街上你随便问一个具有高中学历的人:地球表面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山?他们都可以回答你:“因为板块运动。”但如果你继续问:“为什么板块会运动?”可能只有一小部分人才知道原因。其实学知识最好的办法就是学明白,

不仅要知道结果,还要了解原因,今天我们就详细分析一下地球上这么多山是怎么来的。

地球内部构造

根据现有的理论,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岩石层、地幔层以及地核组成,其中地幔层对于地壳运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知道,地幔处由于引力大,因此温度高,物质呈熔融状分布,也就是说,地幔处可以像液体一样流动。

由于地核处温度更高,因此地幔一直被来自地核处的热量搅动,形成热对流,从而导致地幔物质流动。

地幔在流动时,则会带动上方的地壳一起移动,这就是板块漂移。

板块漂移一共有4种形式,不同的板块漂移导致形成的地貌特征完全不同。

形成裂谷、湖泊、乃至海洋的板块漂移方式

能够形成裂谷、湖泊、乃至海洋的板块漂移界面叫做:离散边界,顾名思义就是原本是连在一起的地方,由于板块运动,两个板块逐渐伸展并破裂,在两个板块之间先是会形成裂谷,接着会形成湖泊乃至海洋。

著名的东非大裂谷、贝加尔湖以及里海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形成的。

由于两个板块相互背离,因此这里发生火山的概率比较大。

形成海沟的板块漂移方式

能够形成海沟的板块漂移界面叫做:俯冲边界。

我们知道,地球有两类板块,一类是大洋板块,一类是大陆板块。大洋板块较薄但质量重;大陆板块较厚但质量轻,当这两个板块发生碰撞时,质量较重的板块会俯冲到质量较轻板块的下方,久而久之会会在两个板块之间形成一条海沟。

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就是这样形成的。

转换边界

转换边界很少被人提及,因为当板块发生转换时,既不会形成高山、海洋或者海沟,也不会引起火山、地震等地质灾害。因为这个版块不会引起任何地质变化和地质灾害,所以很少有人能感受到,因此也被守恒边界。

转换边界是两个板块相互错开的过程,下图中的右起第一个就是转换边界。

形成山脉的板块漂移方式

能够形成山脉的板块漂移界面叫做:会聚边界。它的原理和海沟的方式相同,唯一的区别是两个发生碰撞的板块密度、厚度都相似,由于受力均匀,因此两个板块之间的部分会隆起,逐渐形成丘陵,乃至高山。著名的喜马拉雅山脉就是这样形成的。

如果觉得不好理解,可以把一张A4纸展开,从两边往中间推动,A4纸就会在力的作用下,形成一个隆起,这个就是山脉形成的过程。

总结

最后咱们总结一下,板块漂移一共有4种形式,不同的形式形成的地貌环境不同,能够形成高山的地貌叫做会聚边界,这是由两个密度、厚度差不多的两个板块相互碰撞而形成的。

值得注意的是,板块运动只发生在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汇处,但是地球上的板块除了我们所熟知的6大板块外,在每一个大型板块内部,里面还有小版块,比如阿穆尔板块等。


钟铭聊科学


记得前一段时间我发过头条:为什么南方比北方山多,里面涉及到山脉形成的观点,今天这里全面总结一下。

世界上的山脉成因很复杂,至今还没有任何一家学说能完美解释山脉是怎么形成的,目前比较流行的板块构造学说、槽台学说,天体撞击说山脉等等。

首先我们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比较通俗简单。看下图:

两个板块受水平驱动力作用相互碰撞、挤压形成了高大山脉,如我国西部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昆仑山、祁连山、天山、阿尔泰山等一系列褶皱山脉。太平洋东海岸的科迪勒拉山和安第斯山等。对于板块边缘地带形成的山脉,有了一个很好的解释,但对于板块内部的山脉怎么形成有些无能为力。

板块构造学说主要解释了地壳水平运动构成的山脉,地壳运动还要受垂直运动控制,地壳此升彼降造成振荡运动。驱动力主要是地球物质的重力分异作用。物质上升造成隆起山脉,物质下降则造成凹陷多形成平原。例如:长江流域以南的起伏连绵山脉,五岭,武夷山等。北方的太行山、燕山山脉等 如下图

这两个学说解释了群体山脉的形成,平时我们最关心的形形色色有形状的山脉。五岳多属于地质构造中由于多组断层形成的断块山。例如华山就是由多组断层形成的,风景名胜庐山也是如此。

火山喷发形成的山脉也不少。

内力形成的高大山脉,由于外力剥蚀作用形成的浑圆状的山体。北方地壳活动比较弱,地块相对稳定,多以外力作用为主,内外力相互作用形成的山脉。

此外还有很多以外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山脉,如广西桂林喀斯特山、新疆风蚀地貌山,张掖丹霞山脉。


地理纵横


首先得正确地理解地幔是一种流体

地球上的山大致有三种成因。

  1. 板块运动

  2. 火山喷发

  3. 自然力侵蚀,包括水力、风力和小行星撞击。

地球早期的山大多是由火山形成,但后来就每况愈下了,更多的山是板块运动产生的,我们今天看到的大部分山都是板块活动的结果。除了火山口之外(日本富士山就是典型)。因自然力侵蚀形成的山(诸如张家界那种)就更少了,基本上可以忽略。

上图:地球地幔的对流与地壳的更新。地壳虽然是一层皮,但也是会不断更新的,因为地幔的运动就像传送带一样,从大洋中脊生成新的地壳,然后把老的地壳往海陆边沿的俯冲带下送,实现了地壳物质的循环更新。所以我们很难在海底找到比较老的地壳。


但无论板块运动还是火山喷发其根本动力都在于地幔是一种流体。请一定要注意,地幔并不是岩浆,很多人都误以为地幔整个是岩浆的海洋,实际上地幔完全是由坚硬的固体,也就是说基本上是岩石构成的。

但是,在地球自身引力所造成的高压下,这些岩石实际上变成了一种流体,它们会碎裂、会相互渗透甚至对流。当然这个流动的行为要在非常长的时间范围上才能观察出来。不过对于地球的寿命来说,这些流动也算是非常快的。可能地幔中的某些岩石在数亿年间就从地幔的深处上升到了靠近地壳的地方,或者从东半球的地下流动到了西半球的地下,这些情况都是可能的。

上图:地球历史上大陆的漂移动图。


记住:在高压下,岩石的行为也可能改变。流体与固体并没有明确的区别,只要条件得当任何固体都可能变成流体。因为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刚体,一切物质在某个尺度上(或者粒度上)都是要发生形变的。


正确地理解地壳和地幔的顶层不是流体

地幔因为高压而变成流体,那么在靠近地面的地方高压不存在的情况下,岩石就不能视为流体了。因此在地幔的顶部,由于压力达不到使岩石碎裂的程度,那里的岩石就会保持“强硬的姿态”形成一种连片的结构,并且与上方的地壳一道形成“构造板块”。

板块并不只有地壳,还有地幔的顶层。


流体的下层地幔和更为刚性的上层板块形成了一个“造山组合”

想想,流动的地幔上面铺着一层硬皮。这有点像半冷的牛油火锅,下面还是汤水,但汤表面上的牛油已经凝固了。但如果这时候端着这锅火锅料晃一晃就可能出状况了,下面的红汤的运动比上层的牛油皮更厉害,于是有时候表层的牛油就给拱起来来了,形成了裂纹和褶皱。

这就是板块运动的基本模式——下层的流动地幔推动上层的板块相互推挤,形成板块褶皱、断裂、俯冲。

上图:几种造山类型。


因为地幔的运动是全球性的,而不是局部性的,因此造山的过程在全球范围内一直在发生,只是在某些地质时期更为活跃。这就形成了地球历史上系列的构造运动,著名的包括加里东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等等(下图),大量的山脉在这些运动当中形成,但影响最鲜明的是最近的那一次:喜马拉雅运动。

  • 加里东运动:主要指志留纪至泥盆纪期间形成山地的褶皱运动,加里东运动的完结标志着早古生代的结束。算是有生物以来的首个地质运动。

  • 海西运动:是泥盆纪至二叠纪的地质构造运动,打造了亚欧大陆的雏形。
  • 印支运动:是三叠纪中期至侏罗纪早期的构造运动(恐龙应该很了解当时的状况,O(∩_∩)O~)。印支运动使得我国地域的陆地基本抬升到了海平面以上,海洋逐渐退出了我国地域。
  • 燕山运动:是侏罗纪和白垩纪期间在中国地域上广泛发生的地売运动,形成了大量褶皱山系和小型断陷盆地,东南沿海火山开始活动频繁,这种影响似乎延续到现在,我国地貌的基本格局大致形成。
  • 喜马拉雅运动:这是最近的地质构造运动,从新生代开始,形成了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这是伴随着人类兴起的地质构造运动。

但是造山运动并不一定造的仅仅是山,有大量的盆地和高原也是造山运动的结果,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青藏高原。山太多,连到一起之后就成了高原(顶上还是平的)。真正我们认为是明显的山的部分实际上是造山运动的边缘地带,诸如喜马拉雅山脉一线等等。



总结

对于人类来说的山,不过是地球皮肤的褶皱罢了。不断隆起的山脉告诉我们,地球是活着的。要是哪天地球的山脉渐渐消失,那说明地球已经丧失了活力。


小宇堂


爱护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

要了解地球上的山地是怎么形成的,我们首先应知道地球是由什么构成的?

地球地壳共有6大板块,分别为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这六大板块并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漂浮在“软流层”之上,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但是总的说来,这些地壳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而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活动非常活跃的地带,这里的地壳并不稳定。这些板块在不断的运动过程之中,会发生相互的撞击和张裂。在发生地壳板块张裂的地区,一般会形成大的裂谷和海洋,比如大西洋和东非大裂谷就是这样形成的。而这些板块的撞击和挤压就会形成山脉,也就是我们看到的高山。

山脉的类型?

山脉一般有五种基本的类型,分别为折叠山(折叠山)、断块山脉(块山)、圆顶山、火山山脉和高原山脉。

  1. 折叠山

折叠山是人们最常见的山脉类型。世界上最大的山脉就是褶皱山脉。它们一般要经过数百万的地质变迁而形成的。当两块板碰撞时会形成折叠山,它们的边缘会破碎,就像一张纸被推到一起时折叠一样。

折叠山的例子包括:亚洲喜马拉雅山脉、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北美的落基山脉等

2.断块山脉

当地壳中的断层或裂缝迫使一些材料或块状岩石上升,而其他物质向下时就形成了断块山脉。断块山常常有陡峭的前侧和倾斜的后侧。

断块山的例子包括:

北美洲的内华达山脉、德国的哈茨山脉。

3.圆顶山

圆顶山脉是大量融化的岩石(岩浆)在地壳下向上推进的结果。在没有实际喷发到表面上的情况下,岩浆推动了覆盖的岩层。在某些时候,岩浆冷却并形成硬化的岩石。由上升的岩浆产生的隆起区域被称为圆顶,因为看起来像球体的上半部分(球)。硬化岩浆上方的岩层向上弯曲形成圆顶,但周围地区的岩层保持平坦。

4.火山山脉

火山山脉是由火山形成的。当熔岩(岩浆)深入地下,喷发并堆积在地表上时,形成火山。当灰烬和熔岩冷却时,它会形成一个圆锥形的岩石。岩石和熔岩堆积在一起,层层叠叠。

火山山脉的例子包括:日本富士山、北美圣海伦山、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等。

5.高原山脉

高原山脉又称侵蚀山脉,一般指海拔500米以上的地区。高原山脉不是由内部活动形成的。相反,这些山脉是由侵蚀形成的。高原是大的平坦区域,被地球内的力推到海平面以上,或者是由熔岩层形成的。

高原山脉如我国的青藏高原等。

大自然很神奇,请爱护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

敬请关注关注本人的头条号“科学多趣事”,和各位朋友们一起发现生活中的科学趣事,谢谢大家!


科学多趣事


我们如果生活在寒带地区,在冬天里时候,我们会发现一种现象,许多的河面,和许多山川沟谷,小溪流水会结冰,不久就会被挤压而成为一个一个的凸起,这就是微型的山峰,这是整个冰层在流动的结果。

那么我们的地球大陆和海洋,是漂浮在炙热岩浆上的岩石,就像冰层一样在不断的流动,它们互相挤压,互相碰撞,而产生不规则形状。我们看到许多的山体岩层垂直于地面,它们是千百万年前的河流所造,沉积挤压而成,但是由于地质的变化,主要是地壳的运动,它们竖了起来,而颠覆了它们原来的面貌。

地质的不断的变化,造就了地球大陆的千奇百怪,万千景象。而出现许多被人们认为的常识,这就是山峰上面总是小,下面总是大的形状。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是地球引力和长期风化,下雨造成,由于地球的引力场在地球的中心,而所有的地球表面物质都会向着地球的中心落下,无论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地方都会向着地球的中心落去。山顶上的岩石不断的风华脱落滚落山下,填平山下的沟谷,而山峰上的岩石越来越少就形成了上面小下面大的形状,人们就把它就高高的山峰。


宝树白石


地球上的山形成有着不同的原因,比如地壳运动、风力侵蚀、水流冲击、火山喷发等,不同原因形成的山基本有褶皱山、断层山、堆积山、侵蚀山等,这些山脉世界各地皆有呈现,并没有特定规律。

褶皱山

世界上海拔比较高的山脉基本是地壳运动形成的,比如我国的喜马拉雅山脉,是因为地球大陆板块漂移撞击所形成的,很久之前印度板块和亚洲板块撞击在一起,印度板块插入亚洲板块之下,使得青藏高原隆起,在隆起的边缘因为是撞击的直接接触点,所以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这也是地壳板块隆起所形成的典型山脉,另外还有横断山等,这基本都属于褶皱山。

堆积山

另外一种典型的山脉就是火山喷发所形成的的山脉,火山喷发其实是地壳运动的另一种表现。因为地球内部有大量的热能岩浆,在地壳运动挤压过程当中,力量达到巅峰以后会破土而出,喷射而出的岩浆在火山口逐渐冷却堆积,最终形成了山脉,比如我国的长白山,日本的富士山都是典型的火山喷发形成的山脉,可以称之为堆积山。

断层山

最后在我国比较常见的山脉还有断层山,比如庐山、华山、泰山等,断层山的形成基本就是地壳受力点达到一个断层极限,板块形成上下移动。典型的断层山华山属于掀斜式,就像是一剑劈开,形成的斜切面比较垂直,所以有华山险的说法。而泰山、庐山的断层山属于地垒式,没有那么明显的垂直斜切面,但是坡度比较陡,所以庐山有好汉坡的存在。

欢迎关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讨。


地理有意思


先说一下每个星球的形成,最初是黑洞的形成生出一些星球,各大星球应该都是圆形,如果有其它形状就是后面再次结合,也有最后的产物是锥形的,我国的喜马拉雅山,有可能是地球最后的物质产物,地球应该是这次黑洞最后的产物,才留住了水和空气,黑洞形成了整个太阳系,在太阳糸中其它星球应该没有水和空气,因为黑洞旋转时水和空气旋力最慢,只有未尾的星球才会得到液体和空气,在任何一个星系中,一般情况下只有未尾两个星球才会有液体出现,一些山脉和石头与地球的火山暴发喷出岩浆有关。


雪上飞马一罗孟强


地壳自形成以来自斤少物质与能量不断发生变化。地壳运动导改岩石变形,造山运动主要动力是地壳水平运动形成挤压。一种是地球自转造成东西向水平挤压,另一种是不同纬度地球自转速度不同地壳向赤道挤压,最终形成不同走向的山脉。


平常人246089341


日光凸热压地埸凹温差场;

早吸中午压斥晚离夜控旋;

日凸地凹每天潮汐互咬转;

迫移陆板块失重三次造山。


李志勇LZY


地球上的山,包括湖泊,海沟,高低起高低起伏的山脉,我想宇宙肯定有过一次大的起伏,那时的天体不是现在我们用肉眼看到天上的星星这个样子,那个时期,才能称的上有天有地的时期也能有水空气氧气火山岩浆喷发,那个时期的大地是无比之大,地下的岩浆内存也多,大地中于在一个时期爆发了,爆发的层度是无比之大 ,这才是宇宙的开端,把大地崩得四分五裂,在不断爆炸的时候是翻江到海,全是火海,在爆炸时不锻的膨胀分部出去的大小星球就是这个时期产生的个大星球山沟都是这个时期产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