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or肺癌?放射科医生教你如何用CT鉴别,简单易懂

结核病俗称“肺痨”,它是由结核杆菌侵入人体后引起的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历史上,结核病曾与天花、鼠疫和霍乱等传染病一样,在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行。历史上,著名的小说人物林黛玉以及鲁迅先生本人都患有“肺痨”。不论是 5000 年前的古埃及金字塔内的木乃伊,还是 2000 多年前马王堆里的辛追,通过现代技术,都发现其在生前可能感染了结核。而最近,通过 DNA 技术,人们更是发现了结核病可能已经存在了 1.5 万年。

不得不说,结核病对人类的影响是又深又广,全球目前有约近 20 亿人曾受到结核分歧杆菌的感染,这相当于全世界中每三个人,就有一个受到感染;而在 2015 年,结核病共导致全球近 180 万人死亡;治疗情况更是让人担忧,因为每 5 个耐多药结核病患者中,只有一个被发现并接受治疗。据介绍,中国每年新发结核病患者数量多达 90 万,新发耐多药结核病患者 7 万。2011~2015 年间,发现并治疗管理活动性肺结核的患者有 427 万例。

成人肺结核与肺癌目前都是高发性且是肺部最常见的两种疾病,具有相同的咳嗽,咯血等临床症状,任何患者CT上显示直径>3 cm的单个圆形或卵圆形肺实质性病变称为肿块,最主要的是支气管肺癌。肺结核表现为肿块状多见于结核瘤,直径>3 cm 的肿块形状的肺结核影像及临床极容易误诊为肺肿瘤,影像上常出现“异病同影”,两者易误诊、误治,误诊率甚至达66.7%,因此提高对肺结核及肺癌CT特征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对两种疾病诊断与鉴别的能力。

周围型肺癌CT特征

1. 孤立性结节及肿块。

有别与肺结核病灶,周围型肺癌表现为孤立性病灶,周围肺组织往往是清晰的,而

无卫星灶(肺结核基础上发展为疤痕癌除外)。

2. 形态欠规则结节。

病灶表现为数个结节堆聚,这是由于癌组织以一个中心向周围多个腺泡浸润生长所形成的,由于其生长不均衡,中间有残余肺泡组织,即形成所谓小泡征。肿块生长的同时遇有血管或支气管的阻碍形成切迹,即所谓分叶。

3. 边缘欠光滑。

主要表现为棘状突起和短毛刺,毛刺往往较密集,周边均有分布,两者是由于侵及肺泡表面或小叶间隔及淋巴管形成的;有别于炎症性肿块的边缘毛刺,炎症性毛刺表现较长和稀疏,一般只有二、三条,它是由于炎症慢性过程中,纤维化所致。

肺结核or肺癌?放射科医生教你如何用CT鉴别,简单易懂

周围型肺癌

4. 肿块密度及增强。

平扫时肺癌肿块或结节往往是均匀的软组织密度,CT值30—50Hu之间,增强后大多数明显强化,CT值差>30Hu,常见有数支血管与肿块相连(即“血管集束征”),肺癌肿块少有钙化,偶有钙化,一般量少,呈点状偏肿块一侧。

5. 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

周围型肺癌多数有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并有其解剖引流规律,一侧肺癌,同侧肺门淋巴结增大;右上叶肺癌→右上肺门淋巴结→右气管旁组淋巴结→隆突组淋巴结。右下叶及中叶肺癌→右下肺门淋巴结→隆突下组淋巴结→右气管旁组淋巴结。左上叶肺癌→左上肺门淋巴结→主肺动脉窗组淋巴结→隆突组淋巴结。左下叶肺癌→隆突下组淋巴结→右气管旁及主肺动脉窗组淋巴结。隆突组淋巴结为交通站,可引流至对侧纵隔甚至对侧肺门淋巴结使之肿大。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标准;文献上大多数认为>15mm为肿大。

总结:

直径>3 cm的肺结核由于形态较大,范围常累及多段,病变可出现在肺结核非好发部位,如上肺前叶、右肺中叶及下肺内、后基底段等。卫星灶是诊断肺结核的重要征象之一,约有37.1%的肺结核患者可见卫星灶。卫星灶、密度不均、钙化、尖角样突起、洞壁光整等征象都支持肺结核诊断。蜂窝状强化与包膜样强化是直径>3 cm肺结核的主要强化特征,尤其是蜂窝状强化在该类肺结核中较常见。

CT增强扫描对该类病变的正确诊断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始终有部分病例无法与肺癌鉴别,需结合纤支镜、CT定位穿刺活检、动态观察等帮助明确诊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