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環境變化對獅子的影響,除了影響種群發展,還會改變其行為

淺談環境變化對獅子的影響,除了影響種群發展,還會改變其行為

獅子是我很喜歡的一種動物,有著與老虎差不多的體型,是全世界現存最大的貓科動物之一。在幾千年前,獅子遍佈非洲、西南亞和中東地區,甚至在南歐洲的部分地區也有它們的蹤跡,但是後來隨著人類世界的發展,獅子的棲息地呈現大面積收縮,發展到如今,非洲就只生活在東非、南非,及西非少部分地區,北非已經無獅子存在了。而亞洲獅更是退居到印度的吉爾森林國家公園裡面,除此之外其他地方再無分佈。


淺談環境變化對獅子的影響,除了影響種群發展,還會改變其行為

非洲獅


很多人都知道獅子是唯一群居的貓科動物,有著雌雄兩態,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獅子也是唯一一種在尾尖會有流蘇狀黑毛的貓科動物,大家不要小看了這一不起眼的地方,事實上,獅子獨特的尾巴對它們的生活有著重要的作用,獅子們能用它們的尾巴來傳達信息。

在日常生活中,成年獅子的尾巴上的黑毛簇是幼崽的玩具,在高高的草叢裡面,雌獅揮舞著尾巴,更方便於幼崽追尋母獅,在戰鬥中,雄獅的尾巴會保持筆直狀態。


淺談環境變化對獅子的影響,除了影響種群發展,還會改變其行為

亞洲獅


獅子在不同場合下,尾巴能起到不一樣的作用,我們對這種習以為常的小事不會有疑問,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這麼一件事情,為什麼亞洲獅與非洲獅在外形上會有一定的差異呢?

比如亞洲雄獅身上的鬃毛比較短,遮不住耳朵,而非洲獅的鬃毛較長,很容易就能遮住耳朵,這是什麼原因呢?其實這都是環境對生物的影響,正所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對於野生動物來說,也是一樣的。

環境對生物的影響其實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了,達爾文的名言“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也是對環境影響生物的詮釋。

泥盆紀時,脊椎動物上岸,陸地的環境改造了動物外形結構;


三疊紀時,恐龍出現並迅速成了地球霸主;白堊紀時期,超級大陸解體,使得原本同宗的生物因地理隔離逐漸形成生殖隔離;新近紀時人類出現,再次改變了世界生物格局。

那麼環境具體是怎麼影響動物的呢?我們以獅子為例,從自然環境變化、人為影響的環境變化等多個緯度來探討環境變化對動物的影響。


淺談環境變化對獅子的影響,除了影響種群發展,還會改變其行為


自然狀態下環境變化對獅子的影響

獅子起源於12.4萬年前的非洲東部和南部,直到2萬多年前才走出非洲,經西南亞最遠到達印度次大陸。

在人類文明還不發達之前,野生動物主宰著世界,人類在大自然所帶來恐懼下生活,相對而言,這段時間是野生動物們發展的黃金時期,雖然疾病、乾旱、生物競爭等元素依舊能夠干擾獅子的種群發展,但卻無法完全摧毀這一物種,畢竟依靠大自然的調節,獅子這一物種生生不息。


淺談環境變化對獅子的影響,除了影響種群發展,還會改變其行為

獅子歷史分佈圖


很多人都關心過獅虎鬥的結果究竟會怎樣?也有許多科普創作者都分析過二者各方面的差距,不過大家就真的搞清楚過獅虎在歷史上有沒有共存過嗎?

其實歷史上獅虎真的共存過,時間段大概是距今1.17萬年前開始的全新世期間,共存的區域是印度次大陸、中亞、西亞等地區。

老虎與獅子在生存需求上高度一致,所以在同一生境中存在很強的競爭關係,但是即便是這樣,獅虎共存的時間也持續了千百年,這就說明,沒有了人類的干預,大自然的動物們也能夠發展成平衡的模式。


淺談環境變化對獅子的影響,除了影響種群發展,還會改變其行為

獅虎歷史共存區域


環境變化對獅子的影響,其實細分下來,最主要的還是環境影響獅子的獵物,而食物影響獅子的生活方式。

比如在蓋倫蓋蒂大草原上,由於野生蹄類動物數量豐富,所以獅子們的食物也主要是一些肥美的蹄類動物,鮮少獵殺它類動物,但生活在乾旱地區的獅子們,就沒有這麼好的“生活條件”了,相對應的,豪豬在獅子的食物來源中會佔據更大的比重。


淺談環境變化對獅子的影響,除了影響種群發展,還會改變其行為

南非一隻獅子與開普豪豬搏鬥


豪豬雖然腹部柔軟,但是背部和側身都長有容易脫落的棘刺,一旦獅子攻擊了它們,就很容易被刺傷,這種小小的傷害有時會帶來很嚴重的後果,有統計發現,單單是2019年,就有50起獅子因為被豪豬刺傷而死亡的事件。

如果被刺中的部位是下巴、牙齦或者鼻子等地方,獅子的狩獵能力就會下降,從而捕獲不到食物,而這些獅子,極有可能就會把目光盯向人類、家畜之類更容易被捕食的對象。

可能很多人會問,豪豬的體型很小,即便是成年的大豪豬,也才不過30千克左右,為了這麼一點點的肉,而冒這麼大的風險,值得嗎?這太值得了!

對於野生動物來說,填飽肚子是第二大事(第一大事是交配繁殖後代),不然也會不有這麼多的獅子前赴後繼地去捕殺豪豬了,因為在它們的眼中,獲得的回報是值得自己冒險的。

在這些差異的對比中,在我們眼中,可能幹旱地區的獅子過得沒有食物豐富地區的獅子好,但是無論是那一處的獅子,都適應了當地的環境,並且世代在此生存,生生不息


淺談環境變化對獅子的影響,除了影響種群發展,還會改變其行為

南非卡拉加迪公園的雄獅臉上掛著豪豬棘刺


說了這麼多,我主要想說的就是其實自然環境的變化,如果沒有達到如寒武紀這般,讓生物一下子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亦或是如冰川期的到來,使得許多物種一下子滅絕那麼大的變化時,依靠自然的調節,物種之間是能夠達到數量平衡的,就拿加拿大猞猁來說,白靴兔每隔9-10年間會出現一個種群數量的波動,而加拿大猞猁隨即便會受到影響,呈現有滯後性的增加或者減少。

在人類沒有大規模狩獵獅子之前,依靠山川沙漠屏障,獅子在世界的分佈算是穩定了下來,從非洲一直延伸到西南亞便停滯不前了,沒有觸及有更多老虎分佈的亞洲大陸。


淺談環境變化對獅子的影響,除了影響種群發展,還會改變其行為

猞猁與白靴兔的數量波動


人為因素引起的環境改變對獅子的影響

隨著智人的出現,千萬年來人類徹底的改變了世界野生動物的分佈格局,打破了原有的平衡,但卻重新建立起了一個與人類活動息息相關的新平衡局面。人類世界的發展,對獅子的第一個影響就是使其生態位發生了不小的變化。

在以前,獅子作為頂尖的捕食者,可以說百獸都是它的獵食對象,但是人類文明出現之後,站在獅子之上的,還有人類,尤其是自封建王朝之後,人類科技越來越發達,狩獵獅子就不再是難事了。

當然,人類除了狩獵野生動物之外,對環境的改造能力也是超強的,歷史上獅子遍佈非洲大陸,除了撒哈拉沙漠這種不毛之地沒有獅子之外,各地均能發現它們的身影,但是自從人類為了滿足自己生存發展,對自然大肆掠奪之後,水土流失、草地荒漠化等各種環境問題接踵而至,對於獅子來說,最大的問題便是棲息地喪失。

發展到如今,非洲獅的棲息地已經非常少了,而且破碎化嚴重,各棲息地之間無法相連,導致野生獅子基因多樣化減少。


淺談環境變化對獅子的影響,除了影響種群發展,還會改變其行為

現存獅子分佈圖


在坦桑尼亞的馬賽人,以前是獵獅的,男子的成年禮便是要獨自獵殺一頭雄獅,然而如今他們卻是保護獅子的衛士。在以往,馬賽人的生活區域人獅衝突很平常,由於人類的活動所致,獅子的棲息地不斷縮小,獅子的數量也相比於1980年,減少了將近4萬隻。

如今在環保主義者和野生動物保護志願者的幫助下,馬賽人升級了隔離人類與獅子生活區域的圍欄,使得獅子無法越過圍欄捕食牲畜,同時也讓獅子避免被人類生活所幹擾。顯然,在坦桑尼亞的馬賽獅,已經適應了與人類毗鄰的模式。


淺談環境變化對獅子的影響,除了影響種群發展,還會改變其行為

志願者幫助馬賽人建立圍欄


生活在亞洲的獅子,自從1965年印度將吉爾森林作為野生動物保護區,並將核心區域作為國家公園之後,亞洲獅就在絕境中迎來了新生機。整體來說,保護區的環境發生了兩次比較大的變化,對獅子的影響也十分突出。

首先在保護區建立的頭幾十年時間裡面,保護區裡面的原住民馬爾哈里族並沒有遷出,它們在裡面放牧,一方面使得當地的蹄類野生動物種群受到影響發展緩慢,另一方面對獅子的飲食構成也造成了不小的影響,牲畜佔獅子食物來源的75%,尤其是那些生活在保護區邊緣的獅子,牲畜所佔的比重更大。

但是自1972年開始,印度就禁止人類在吉爾森林國家公園裡面活動了,馬爾哈里族則被遷至保護區的外圍,由於沒有了人類的干預,使得保護區裡面的野生蹄類動物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種群數量增長很快,在最近的調查報告裡提到,野豬、瞪羚、鹿類、羚羊等蹄類動物的數量相較於之前增長了600%。

一方面野生蹄類動物數量增加,另一方面由於人類搬遷,核心保護區的牲畜數量大幅下降,獅子的飲食構成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牲畜的佔比下降到了25%。


淺談環境變化對獅子的影響,除了影響種群發展,還會改變其行為

亞洲獅群


氣候變化增加人獅衝突

近幾年我們常常聽說氣候的問題,各國都重視了起來,那麼氣候對野生動物究竟有什麼影響呢?相信大家都知道雪豹,是一種生活在雪線附近的貓科動物,全球氣候變暖對它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首先使得它們的棲息地減少,林線上移,專家估計在未來的幾十年內,雪豹的棲息地將會往更高海拔的山上退縮大約30%左右。

氣候的變化還為它們帶來了新的挑戰者,以前雪豹與金錢豹一個在林線之上,一個在林線之下,當氣溫變暖之後,金錢豹的獵食範圍往更高海拔的地區擴展,與雪豹相遇的機會變大了許多。

事實上現在雪豹的活動區域與金錢豹的活動區域在垂直度上已經有重疊的地方了,在2016年2月28號的那天,四川貢嘎山保護區一處山脊上的紅外相機先後拍攝到了豹子與雪豹,它們在同一個地方出現,只是兩者出現的時間點不一樣而已。

金錢豹是下午4點42分被拍到的,而雪豹是下午6點56分被拍到的,它們都是兇猛的捕食者,且食性相同,遇見了極有可能會引發一場爭鬥。


淺談環境變化對獅子的影響,除了影響種群發展,還會改變其行為

金錢豹、雪豹在同一位置出現


氣溫的上升,對獅子也同樣有著重大的影響,一項新的研究表明,隨著溫度的升高,會加大非洲獅與人類之間的衝突。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裡面,非洲獅的數量已經下降了42%,其中棲息地喪失與人類之間的暴力衝突是造成這種現象的最主要原因。

獅子捕殺牲畜或者攻擊人類,就會遭到人們的報復,不過在非洲東部的某些地區裡面,由於人類生活區域遠離獅子的棲息地,所以人獅之間的衝突並不大。

但是研究表明,全球氣溫升高,將會導致舌蠅傳播疾病的地理範圍發生變化。舌蠅在採食牛血的時候,會將攜帶的病毒傳染到牛的身上,從而導致疾病在牲畜之間傳播,每年因此給非洲牛群造成了300萬頭的死亡。

研究發現在未來的30年內,溫度升高可能會導致津巴布韋、盧旺達、烏干達等部分地區疾病傳播的風險增加,坦桑尼亞、莫桑比克、肯尼亞等地的疾病傳播風險下降。


淺談環境變化對獅子的影響,除了影響種群發展,還會改變其行為

未來舌蠅疾病傳播疾病的範圍變化


疾病傳播在某些區域的風險下降,那麼就會導致人們將牛羊放牧遷徙到該區域裡面去,受溫度影響,到2050年前,舌蠅傳播疾病的威脅可能會在非洲東部大部分獅子棲息的地方消失,而一些沒有獅子分佈,或者鮮少獅子分佈的區域,風險將增加,如果不採取措施,農民就會遷往這類疾病風險較低的區域,從而增加人獅衝突。人獅衝突加劇所帶來的後果是顯而易見的,也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在這裡我就不多加贅述了。


淺談環境變化對獅子的影響,除了影響種群發展,還會改變其行為

死於陷阱的獅子


圈養環境對獅子行為的影響

如果說單單看一隻安靜獅子,你能分辨出它是野生的還是圈養狀態下的嗎?這可能有點難,畢竟無論是野生狀態下還是圈養狀態下的動物,它們在外形上幾乎沒有太大的差異,可能野生的會瘦點。

但是如果能觀察起行為的話,我想這個問題會很簡單,具備了一定野生動物知識的人都能夠輕鬆分辨出來。圈養的環境的確能夠從多個方面直接影響獅子的行為和生活方式。

2014年的時候,研究者對成都動物園的三隻亞成年非洲獅進行了圈養環境丰容前後觀察對比,實驗一共分成三個階段,分別是:第一期為丰容前,將獅子關在狹小的檢疫館裡面,二、三期分別為丰容期間和豐容後,則是把獅子轉移到獅虎苑裡面去。

  • 觀察結果顯示第一期裡面的獅子休息行為明顯低於二三期,相對的,運動、警惕、採食等行為較高;
  • 第二期獅子休息行為要高於第三期;
  • 第三期獅子運動、玩耍的行為佔比較高。


淺談環境變化對獅子的影響,除了影響種群發展,還會改變其行為

對非洲獅的研究數據


研究表明獅子從狹小的空間轉移到較大的空間,其行為會發生明顯的變化。無獨有偶,另外一些研究者也對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的3只東北虎進行了類似的觀察實驗,發現老虎在丰容前後的行為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尤其是警覺行為、採食行為,變化最為明顯。

其實我們只要到動物園裡面去看看就知道了,這些獅虎除了野性較低之外,警覺性與純野生的相比也差了些,休息時間明顯變長。


淺談環境變化對獅子的影響,除了影響種群發展,還會改變其行為

對東北虎的研究數據


圈養環境對獅子的“改造”,同樣也表現在生殖方面,野生的獅子靠其自然發展,能夠世代繁衍生生不息,但是圈養狀態下的獅子,有時候卻會因為“伙食太好”而發生不孕的情況。

常州紅梅公園動物園裡面有兩隻獅子,雄獅叫“小獅”,雌獅叫“大虎”,由於長期投餵高脂肪量的食物,籠舍運動場地的狹窄等原因導致“大虎”太胖,“小獅”無法爬跨而未能交配成功,後來經過一系列的調整,“大虎”終於懷上了。

可能事情有點滑稽,但是其背後的知識點是對的,野生狀態下即便是獵物豐沛的季節,獅子們也無法單靠自己就吃得太胖,因為它們捕食的過程要消耗大量的熱量,此外進食的肉量有限,脂肪含量也沒有人造的食物那麼高。

而人工飼養的獅子,如果不對食物加以控制,增加籠舍活動面積的話,肥胖很容易就成為動物們的通病。


淺談環境變化對獅子的影響,除了影響種群發展,還會改變其行為


柏油路對獅子狩獵方式的影響

隨著人類世界的發展,基礎建設等同樣會對野生動物產生影響,而這種影響,大多數時候都是有害的,但有些時候卻能夠對它們有一定的幫助。

比如生活在博茨瓦納喬貝國家公園薩沃蒂地區的獅子,在每年乾旱的季節,就不得不面對事物短缺的問題。

雖然喬貝國家公園有著數量豐富的野生蹄類動物,但是在每年8月到11月的這段時間,是乾旱的季節,對水草有著嚴重依賴的食草動物會大規模遷徙,離開這裡去到水草更加豐富的地區。

原先賴以生存的蹄類動物走了,這裡的獅子就只能將目光放在大象的身上,它們通常成群結隊驅逐象群,然後發起攻擊,直到擊倒大象,從而獲得食物。

其中有觀察到30多隻獅子聯手捕獵大象的場景,它們通過驅逐將一頭大象與象群分割開來,然後獅子從四面八方衝上來撕咬大象,有些咬腿部,有些咬尾巴,有些跳到背部啃咬,最終大象被擊倒,獅子們獲得了足夠分量的大餐。


淺談環境變化對獅子的影響,除了影響種群發展,還會改變其行為

獅群捕食大象


無獨有偶,在南非的克魯格國家公園裡面,獅子們面臨同樣困境的時候也會把目光盯向比角馬更大型的動物身上,那就是長頸鹿。長頸鹿雖然是一種食草動物,也沒有尖牙利爪,但是卻跟大象一樣難纏,它們龐大的體型和有力的蹄子能夠給獅子造成重創,所以想要捕食長頸鹿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過生活在現代的獅子,似乎找到了一種更為簡單,並且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利用人們建造的柏油路。


淺談環境變化對獅子的影響,除了影響種群發展,還會改變其行為

獅子追逐長頸鹿


獅子們會先通過追逐,將長頸鹿趕到鋪滿瀝青的柏油路面上去,光滑堅硬的路面與長頸鹿角質化的蹄子之間的摩擦力變得很小,因此長頸鹿很容易就會在被獅子追逐的恐懼中摔倒,一旦長頸鹿摔倒,對於獅子來說,捕殺它就成了一件相對簡單的事情了。

適應環境,利用環境,南非的獅子在這方面做得很出色,同樣出色的還有遠在北美的郊狼,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面,郊狼的生境擴大了40%,已經滲透到北美大部分城市裡面去了,儼然成為城市的“新居民”。


淺談環境變化對獅子的影響,除了影響種群發展,還會改變其行為

柏油路上摔倒的長頸鹿


遊客頻繁造訪會增加獅子心理壓力,提高患病風險

除了靜止不動的環境能夠對獅子產生巨大的影響之外,人類作為地球環境中的一員,同樣也能夠對獅子產生影響,而這個影響不僅表現在狩獵、侵佔棲息地等方面上,甚至人們不幹什麼,只是看看就能影響它們。

研究者通過對南非阿多大象國家公園的獅子進行研究觀察發現,它們在有遊客時跟在沒有遊客時會有不同的心理壓力,從而表現在其行為動作上面。

研究發現,當有遊客觀看它們時,獅子打哈欠、站立、坐下、行走等不安的行為會顯著增加,而當沒有遊客的時候,獅子打滾、舔舐毛髮等放鬆的行為會顯著增加,另外研究者還測量了獅子每分鐘的呼吸次數,以此來斷定獅子所承受的心理壓力,發現當有遊客的時候,獅子每分鐘的呼吸次數會增加,表明它們心理壓力較大,專家稱若獅子長期面臨這種心理壓力,可能會降低它們的免疫力,從而增加患上一些疾病的風險。


淺談環境變化對獅子的影響,除了影響種群發展,還會改變其行為


不難理解,人類長期處於高壓緊張的狀態下,也容易產生一些不良的情緒,或者增加患病的風險,對於動物來說也是一樣的生活在動物園裡面的動物,由於狹窄的環境等因素,會更容易出現應激障礙等問題。

(原創用心的作品,喜歡請個贊,關注我,看更多科學、有趣的野生動物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