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原子放大到无数倍会不会发现另一个宇宙?

黑巧克力皮


生活在2300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大自然的物都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原子组成,原子不能凭空消失,原子也不会无中生有”,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原子论。在一百多年以前,由于科学家在光谱、电子、放射性现象上面的研究,以及相继发现了质子与中子,这时候科学家才发现即便是微小的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

探索不会止步,1964年,物理学家盖尔曼指出质子、中子是由更小的夸克组成,虽然目前还没有直接观测到夸克,但是科学家确信它存在。是不是还有比夸克更微小的存在呢?

在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中,轻子与夸克都被看作是点粒子,什么是点粒子呢,就是没有内部结构的粒子,无法继续往下分了。到现在为止,我们似乎找到了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元,但真的是这样吗?显然不会是这样,弦论又给我们指出了另一条道。

在弦论中,从分子到原子,从原子到夸克,从夸克可以到弦,在弦论中,弦是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元,它是不可再分割的了,弦的尺度究竟有多小,可能只有普朗克长度的尺度那么小,普朗克长度:10的-35次方米。弦论要求宇宙是11维的,这11维究竟是些什么维度呢?我们大家都知道的三维空间+一维时间+六维卡拉比-丘成桐空间+一维额外的隐藏维度,这样宇宙就是11维的了。

在我们熟知的世界里,我们只能看到三维,时间维我们就不说了,那其余的维度都哪里去了呢,弦论告诉我们,那些看不见的维度都蜷缩起来了,它们蜷缩在极其微小的尺度内。卡拉比-丘成桐空间是六维空间,但是它的大小只有质子的亿万分之一。卡拉比-丘成桐空间内部到底有多么复杂,我们不知道,我们知道的是,如果这个理论是真实的,那么它就广泛的存在于任何一个角落,哪怕是我大手一挥,也穿过了无数个卡拉比-丘成桐空间,这时候来一个科幻一点的猜想,那就再恰当不过了,也许你的手掌穿过了无数个小宇宙呢。

在《三体》中,三体文明在制造智子时,展开了一个基本粒子,却没想到唤醒了内部的微观宇宙文明——魔眼文明,对于魔眼文明来说,一个基本粒子的内部就是它们的宇宙,就是它们的全部,但对于我们来说,它只是渺小到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这种幻想刚好印证了题目。

我们在考虑微观宇宙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在多考虑一下,我们所认为的宏观宇宙会不会也是另一个宇宙的微观组成部分呢,这样的猜测在逻辑上是合理的。这样的话,小没有最小,大没有最大,无限循环,这样的宇宙实在是恐怖且复杂。为了避免陷入过度复杂的境地,我们只能放弃掉这种幻想,宇宙就是宇宙,宇宙只有这一个,没有大宇宙、小宇宙、微宇宙之分,粒子就是粒子,无论它怎么继续再分,它依然是粒子,是物质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宇宙。

科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如今的粒子对撞机无法实现我们的夙愿,对于微观粒子的研究好像已经止步了,只能寄希望于能级更高的新加速器了,如果再撞出来一种未知的粒子,说不定这就是一扇崭新的大门。


科学船坞


019-12-13 19:07

首先很高兴看到你的问题!我们人类居住在一个庞大无比的世界中,它就是地球,地球之外则是太阳,太阳围绕着银河系公转,银河系则是本地星系群的一员,本地星系群又是室女座超星系团的一员,室女座超星系团是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的一员,拉尼亚凯亚则是宇宙网以及大尺度结构中的一员,而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名为宇宙!

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来看,宇宙是由一个微小的粒子发生的巨大的爆炸,诞生了今天的这个世界!那么试问,根据因果论中,宇宙中之外是否还存在着其他世界,宇宙没有爆炸前,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对于科学家来说,只有拥有更加先进的望远镜,我们才能去尝试了解宇宙的起源。宇宙既然是无限大的,那它是否又是无限小呢!

科学家通过对细菌的研究,将细菌放大亿万倍后,科学家发现了细菌由细胞组成,而细胞则是由DNA组成,DNA则是由RNA组成,RNA则是由分子组成,分子则是由原子组成,原子则是由原子核组成,而原子核则是由电子、中子和质子所组成,科学家将新发现的这个渺小的世界统称为量子世界,一个新的学术诞生了:“量子力学”!

通过对单电子的双缝干涉实验中得知,任何粒子都具有波粒两象性,通过概率波测出了量子的不确定性,通过不确定原理,科学家发现了多元化的世界,试问宇宙没有爆炸前,由渺小的粒子组成,在宇宙大爆炸的之前,粒子形态的宇宙是否发生了分裂,从而形成多个宇宙大爆炸呢?

如果多个宇宙发生了大爆炸,那么这些宇宙势必由暗能量和暗物质所支配,人体由量子组成,那么我们在做某一件事情之前,是否量子已经发生了分裂呢,举个简单的粒子!你走在马路上,正在等待红绿灯,加下来发生了不可思议的一幕。你会看到在你面前呈现出无数个可能!

(薛定谔的猫)

第一个宇宙:领导给你打电话,让你赶紧过去,你最终不得不闯红灯!

第二个宇宙:你在耐心的等待,但是有辆车闯红灯后,撞上了一位老人!

第三个宇宙:你接到妻子打的电话,让你回家一趟!

你会发现仅仅是等一个红绿灯的功夫,你所在的宇宙发生了无数个分裂,产生了无数个可能,这就是多元化宇宙的定论,每一个宇宙都在发生分裂!但是宇宙和宇宙之间相处巨大的空间,宇宙在膨胀的同时,其他宇宙也在远离我们,因此无论宇宙膨胀多么巨大,人类依然无法看到另一个宇宙,看到另一个自己


科学资讯鱼


《金刚经》:“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大阳连升


俗话说: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原子有原子的运行方式,有存在的道理。虽然从宇宙观来看,地球作为我们的生存空间,实际上在银河系不过是一粒沙子。而银河系相对于可观测宇宙来说,也就是一粒沙子。

而原子,现阶段科学已经证实,是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是组成世间万物的基本粒子。在可观测的世界,他是微观的存在。

那么放大无数倍,会看到一个原子核,和原子核周围的电子云。它并不等同于我们宏观世界的宇宙。再将原子细分,再细分。就会看到夸克。最终会发现原子只是个由一定能量团组成的。也就是说,可观测世界的基本组成是能量,也就是电磁作用形成的。

可见,微观和宏观还是有区别的。但本质是相同的。另外宇宙中还有不发生点此作用的物质,暗物质,暗能量。这种物质不参与电磁作用,也就是另一个观测不到的世界。

我们未发现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沛齐l草根创业者


把原子放大到无数倍会不会发现另一个宇宙?

这个问题本身既不严谨也不科学。

比如把原子放大无数倍,这个无数倍是多少倍?我们知道当把一个物质放大到若干倍时,就可以看到物质结构、分子,在放大若干倍就看到了原子,而看不到分子;在放大很多倍就看到了原子的内部结构更小层次,那时候就不是原子了。

把原子放大无数倍,会不会发现一个世界,与把一座山、一个星球放大无数倍有什么区别呢?

这是因为“无数”这个词就很不严谨。无数是多少?这个世界有可以用无数衡量的事物吗?

生活中可以这样随意夸张,什么无数、无限、无穷呀。但对于科学来说,这种事物在自然界是极少的。

因为宇宙也不是无限无穷的,而是有限的、有始有终的。

现代科学早就摒弃了静态宇宙观,大爆炸宇宙模型已经成为科学界公认的标准模型。

静态宇宙观认为宇宙从来就是这个样子,无始无终无边无际。

自从发现了宇宙膨胀,一系列的证据表明,宇宙一直是在膨胀的,宇宙从很早之前是由一个零点开始的,到现在年龄约138.2亿岁,而且宇宙终有老时,尽管还有很多亿年。

这就说明宇宙也是有始有终,有大有小的。

这就是大爆炸宇宙模型。

既然宇宙都不能用无限,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无穷无数的事物吗?

有,就是宇宙没有开始前,还没有我们认知的时空之前,一个奇点。

这个奇点体积无穷小,曲率无限大,密度无限大,温度无限高。

这个无穷和无限就是无数的意思。说这个奇点是无数的,是因为奇点不是我们这个世界能够解释的,我们现在已知一切物理理论到奇点处都失效。

现代量子力学认为奇点是从另一个时空膨胀突出过来的,是突然出现的,从一个没有体积的量子泡沫中出现的。

既然“没有”,只能用无穷小来描述。

而本问题把原子放大无数倍,是多少被?难道要放大到比宇宙还大?

宇宙现在的可观测直径约930亿光年,还有不可观测宇宙目前人类无法了解,到底多大不知道。

但不知道并不能用无数或者无限去形容,理论推断的结果只能是有限。有始有终就是有限。

亚原子级的微观世界是完全与宏观世界不一样的世界。

量子力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发现微观世界完全与人类的生活常识不一样,如果用生活常识或宏观规律去套、去理解亚原子领域,是错误的。

这个错误已经尽力了百年的验证。

这个错误爱因斯坦也坚持了几十年,一直到它去世依然坚持着,但现在被证明是错的。

量子理论的奠基人之一薛定谔是爱因斯坦的同盟军,也反对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定律和不确定性原理,弄了一个“薛定谔的猫”来讽刺哥本哈根派的这些理论,结果讽刺了自己。


“薛定谔的猫”是薛定谔1935年提出的,一个有关猫生死叠加著名思想实验,是把微观领域的量子行为扩展到宏观世界的一个推演。

这只倒霉的猫被关在一个密闭的盒子里,里面有一个装有毒药的小瓶子,有一个锤子有电子开关控制,电子开关由放射性元素控制,放射性元素发生衰变,就会触动开关,敲碎毒药瓶子,毒死这只猫。

但放射性元素衰变是有概率的,有50%机会衰变或不衰变,因此从外面人看来,猫是被毒死了呢,还是活着呢,就不知道了。

这样这只猫只能处于既死又活的叠加态,只有打开盒子,才能够知道猫是死是活。

这个实验告诉人们,除非观测,否则一切都无法确定。

道理很简单,但解释却完全不一样。

对于“薛定谔的猫”实验的解释,形成了科学界两个派别的大争论。

以波尔、海森堡为代表的的哥本哈根派认为,量子力学才能够完美的解释微观世界运动规律。在量子世界,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只能够用波函数来描述。

在没有打开盒子前,猫只能是概率波的方式存在,只有打开盒子观测时,量子波函数才会瞬间坍塌,出现了猫的本证态。

这就是微观粒子具有的波粒二象性,是不确定性原理和测不准定律的体现。当不观测时,猫是以波的叠加混沌状态存在,一旦观测,就以粒子的状态存在。

注意,不是观测“知道”了猫的死活,而是“决定”了猫的死活。这就是所谓观测导致了“波函数突然塌缩”。

而反对量子力学不确定性原理的爱因斯坦、薛定谔等人,认为“上帝不会掷骰子”,猫这种不死不活的状态在没有打开盒子前就已经决定的,而不是观测才突然确定的,不承认这种非本证态的“猫”说法。

他们认为宏观领域的客观规律不以人意志为转移,而这个猫既死又活的状态违背了宏观的逻辑思维。量子力学之所以具有这些随机状态,是因为理论还不完备,一些“隐变量”没有被发现,随着发现的深入,就会避免掉这些不确定性和随机性。

这种争论一直到这一代科学家都去了天国,也没有结束。

但毫无疑问,这种争论促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量子力学根据这些反对派提出的问题,不断的深入研究,发现了越来越多的量子特征,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撑,由此,哥本哈根派成为正统量子力学理论一脉。

说了这么多历史争议,就是为了说明微观世界不是用宏观世界的一些规律来解释的,更不是凭着吃饭拉屎的一点常识就能够扯淡的。

现代物理学认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又由中子和质子组成,中子为中性不带电荷,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质子的正电荷数与电子的负电荷数相等,因此原子呈现出电中性。

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子和质子又是由夸克组成,在进一步研究,发现夸克是无法单独存在的,处于强相互作用力限制的“夸克禁闭”状态。

那么物质还可以分下去吗?目前的理论是夸克无法从质子中分离出来,那以后会不会还能够分下去呢?谁也不知道。

但这些已经是量子力学的研究范畴。

早期原子模型是行星模型。

何谓行星模型?就是像太阳系一样,原子核就是太阳,围绕着原子核的电子就像一颗颗行星,在不同轨道上公转。

这也是很多人至今以为原子就是小的天体系统,所以一直放大下去,会有一个个天体系统出来,一个原子就是一个世界的想法就是从这而来,也是这个问题的根源所在。

量子力学的发展,越来越证明微观亚原子世界完全与宏观世界不一样的规律,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样子。

现代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放大10亿倍,就能够看到原子的样子,就是说一个个球样,根本不像太阳系可以一眼望穿看到太阳那样的看到原子核。

量子理论的不确定性原理认为,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无法确定其真实的位置,因此电子在原子核外是以弥散性云雾态存在,它们随机的出现在轨道层面的任何地方。

微观世界是组成宏观世界的根本,但与宏观世界有着完全不同的性质和运动规律。

虽然现在还有许多问题没有弄清楚,但量子力学已经发现和揭示了很多亚原子世界内在机制,科学技术人员正在把这些发现和规律用于我们的社会生活,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提升产生了重要作用。

事实证明,一切胡思乱想毫无根据的臆断,都对社会发展无益而有害。相信科学,才能减少愚昧,促进社会进步,也会更让自己幸福。

就是这样,欢迎讨论,谢谢阅读。


时空通讯


能不能发现另一个宇宙,不知道,但会发现我们人,也在空中消失了。我们现在开始向微观世界的旅行。当旅行到分子上,发现这虚空中都是名分子的星球运动;当我们继续向纵深旅行,发现这空中,都是名原子的星球在运动;我们继续向微观世界旅行,占在原子核上,原来这宇宙是由绕原子核的电子构成的。如是继续往纵深处旅行,会发现我们脚下踩的是量子,回头仰望天空,发现空中是量子的运动,别无他物。而有鼻子有眼的人在哪儿呢?也不知什么时候化为空了,然而不因空而实没有,实有却空。如是深入,以至无穷。名为实有的物,始终是脚下踩的,而刚才路过的实有之物,都化为空了。如是化为空的,无穷尽;如是实有之物亦无穷尽。始知佛说真实不虚: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从北方从日出之地飞来


如果从哲学或者神学的角度来看,是可以这么理解的。但是如果从科学角度来看,这种理解就是错误的了。当然,你也可以说从我们目前的科学角度来看,但是这种说法又进入了哲学的角度了,而科学不是完全靠想象,而是讲究证据的。

在科学上我们一直在探索物质世界的最小尺度已经宇宙范围的最大尺度,在这两个方面我们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比如在最小尺度上,我们已经可以拍摄到原子的真实画面,而对于更小的尺度,我们通过加速器加速粒子进行撞击,可以发现更小的物质粒子。目前,理论中的大部分粒子已经都被发现证实了,整个微观粒子的组成也基本都清晰了。

对于可分物质的最小尺度目前已确认的为6种夸克,而至于夸克是否可以继续分割,目前的水平还无法做到。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在已经的微观世界中与宏观的宇宙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们对于宇宙的范围也是通过理论与观测结合,目前已知可观测宇宙的范围为930亿光年,包括银河系这样的星系数量在千亿级别。而在可观测宇宙之外,还有更多的宇宙范围是我们无法观测的。

不过,宇宙与微观之间不是简单的重复,微观放大后不是宇宙,宇宙之外也不是另一个世界的微观。或许二者从某个角度上有类似之处,但也绝不会如题目中所描述的那样。


寒萧99


会,但你不可能。


霜叶9975


上帝包罗万象、千变万化。祂有无数个样子。祂按照自己的每一个样子造出了每一个存有。

“每个存有都是上帝的一个独特的表达、一个独特的视角。祂通过这每一个存有、每一个视角来认知自己、探究自己、了解自己。

“上帝不会造出两个完全相同的存有来,也不会造出两个相同的星系、两个相同的世界、两个相同的天使、两个相同的扬升大师……没有那个必要。那是在浪费能量。

“所有造物都各不相同,又都有相同之处。它们都出自同一个源头,都是源头的孩子,都有着同等的身份、同样伟大的神性。

“你们应该看到所有生命之间的这些共同点,接受彼此间的差异,尊重这差异,欣赏这差异。”

无限是无所不在的,我们是构成它的一部分,它又构成我们的一部分。但它对我们绝对没有控制能力,而且对我们的决定或行为毫不关心。反正,没有什么能证明我们寄生于上的行星或恒星构成其原子的巨大生物体也是人类。它也许是狗或虫子也说不定,唯一能证明的就是它是活物。对人类而言,理解空间的无限比理解时间的无限要容易一些。一旦我们拥有了足够开阔的心智,就能理解地球只不过是在某一空间里构成一个更大生物体的一个原子中的一颗微粒(我们可以告诉您有关这方面的科学知识)。而凝视着满天耀眼的繁星深思的这个巨大生物体又只不过是构成更大生物体的手、胃脏或脚的一部分微粒而已。这个更大的生物体同样生活在另一片天空之下。像这样,无限地延伸……这也适用于无限小。构成我们手的原子中的微粒上生存着许多智能生命体,对他们而言,这些微粒就是行星或恒星,对生存在他们手掌微粒上的其他生命体而言,那些微粒也是行星或恒星,像这样,无限地延伸。时间的无限对人类而言则更难以理解,因为人是出生在某一天,活到一定的年数后去逝。因此,人希望宇宙中的每件事物都像自己一样只拥有某一段有限的时间。对尚未开化的人而言,对于宇宙中任何事物甚至宇宙本身都是永恒的概念是难以接受的。

和人比起来无限大的生命体——地球不能影响人。所以,无限和人之间,存在时间洪流的差异。宇宙是无限的,所以没有中心。无限存在于任何地方,我们构成其一部分,无限又构成我们的一部分。这巨大的无限,对于只是细胞的人而言不会产生任何威力。当然,对于我们的决定和行为也毫无关心。

无限并不直接或永久地观察人,对于个人的行为也毫无意识和关心。人作为构成无限的一部分,既本身是无限的全体又是构成无限的个体。这个全体和个体因时间和质量的差异而无法沟通。但是,个体的生命力来自无限。人与无限的接触与和谐可通过冥想来实现。此外,人如果实践了普遍性的爱即博爱,就等于代言无限。因此,无论人类依靠科学的进步进入黄金时代还是自灭,无限都漠不关心。这种情况与居住在人体细胞里的其他生命体一样,在他们的世界中无论发生什么情况与我们都毫无关系。例如,我们的手指触摸粗糙的东西时,就算皮肤表层的微粒脱落,我们也无法意识到微粒上的世界发生了什么事情,所以对我们来说也并不重要。

无限的结构

现把上面记述的无限结构表示成下图:

无限的结构

九座烛台(MENORAH)

在人类文明的形成过程中,“”和“”徽章在古代处于代表天帝智慧的最高位置上。尤其,在有太阳神思想和无限思想的国家里,作为宗教徽章成了崇拜的对象。但这个徽章只不过是一个能表现无限宇宙的科学符号而已。

——宇宙中没有一个什么是毫无意义的——

这个无限徽章就是中国最杰出的哲学家孔子系统整理的《周易》里的太极原形,即太极徽章把宇宙的天理全部压缩表现为图画。太极是万物存在的证据,是生成万物的宇宙之根源,这一点与无限宇宙科学相同。这个无限徽章也把老子传播的“道”,即宇宙的最终实体(Ultinate Reality)表现为图画。


劝善大师


能看到恐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