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筍滿車溪


●謝龍海

“此州乃竹鄉,春筍滿山谷……”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食筍》詩中描繪的場景,如今,變為沙縣夏茂鎮車溪村真實的寫照。

車溪村,位於夏茂鎮西南方向,距集鎮約9公里,全村17130畝土地面積中,翠竹林就達6000多畝,可謂名副其實的“竹村”。

陽春三四月,正是春筍大量破土之時,村內到處春意盎然。

“清明大生、穀雨大長”,車溪村黨支部書記鄧遠水用一句當地的諺語,道出春筍開挖的季節。

原來,每年的清明時節,竹筍破土出頭,開始飆長,也就到了挖春筍的大好時節。如果拖到穀雨時節,春筍已抽長,自然就誤了時機。百年來,車溪村村民遵循著這種經驗性的農時序度,趁著晴好天氣,年年收穫竹林帶來的驚喜,從未耽誤過。

春筍,味美鮮嫩,但是挖筍是件苦累活,靠的全是力氣。按正常一個成年人體力計算,一天可挖1800多斤。將深埋地下的春筍探到,也並非易事,挖筍人不但要有一定體力,還要掌握一定的挖筍門道。

用山鋤刨開春筍周圍泥土,對準根部鋤斷,將春筍連根挖起,再剝去筍殼、削去根鬚,砍去筍頭和筍尾,一根可用的春筍就算完成了。作為一名有經驗的林農,還要將土填回,而剝下的筍殼,可作為土地天然的肥料,確保來年產量。今年,60多歲的林農鄧祖江,身上的擔子愈發沉重。一雙兒女相繼得了尿毒症去世,次子不幸又患上尿毒症,接連不斷的打擊,讓這個本是普通的家庭負債累累。自然,他不能像別的林農一樣,花300元一天的工錢僱用尤溪、大田一帶來的幫工。幸好淳樸的林農們會過來搭把手,幫助他搶收見風長的春筍。

在當地,春筍可以做出三十幾道土菜。雖說無筍不成席, 但是對於林農們來說,筍乾才是春筍保鮮最好的辦法。

在竹林深處的竹寮,林農鄧遠良告訴我,削筍須的時候不能傷及筍皮,又不能削去筍肉,要不然烤出來的筍乾會口感老、澀。為讓白淨的春筍能更好地流失水分,削好的春筍還得用一根鐵桿來穿筍心。

不遠處的灶臺,一個個簡易的柴鍋,鄧運良說,他的灶臺一次可以蒸煮400多斤生筍。每到煮筍時,隨著柴火的噼啪聲,整個竹林頓時瀰漫著春筍獨有的鮮爽氣息。約一刻鐘後,經過旺火沸熟的鮮筍,祛除了外表的雜質,光滑而柔軟。大家就忙著把根根鮮筍倒入清水池。原來,春筍裡有一種物質,叫單寧,這種物質與空氣接觸會氧化,為了防止春筍氧化變黑,要用流動的山泉水浸泡,去除單寧,保留原色。

浸泡一夜後,鮮筍就可以撈起,裝入榨槽壓榨。過去,榨槽是用木棍做成,要用數人之力來加壓,榨乾春筍水分。如今,古老的榨筍方式沒有變,不過榨槽上都安了千斤頂,不再費人力。當天煮好的春筍會有序地放入榨槽,層層排列,直到全部裝滿為止。

上千斤春筍,需要一個多月時間的壓榨沉澱,才可以開烤。黃泥土壘成的烤房裡,兩頭都有灶火,開烤前,林農們把春筍有規律地擺放在架子上。烤房剛開始還不會很熱,過兩天溫度可達到40多攝氏度,期間,林農得不時進來翻筍、移層,讓各層春筍充分受熱,才不會變成黑筍。

一週以後,金黃、鮮嫩的筍乾,透著清香,帶著竹林人家的淳樸,成為人們餐桌上的美味。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如今,當地竹筍已經形成了產業,給車溪人民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