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電廠,難得的工業遺產,無處安放

2011年6月10日,筆者乘車路過銀川上海路最西端,忽見路南原寧夏電力修造廠院內,有一老舊建築很是扎眼,感覺與老照片中的銀川電廠有些相像。

7月23日一早,筆者帶上相機,來到這一老建築前,徵得門衛同意,拍下了幾十張照片。

回家後,找出上世紀50年代銀川電廠的老照片,兩相對照,證實這座老建築就是1952年建成的銀川電廠遺址。新舊照片對比,讓人無限感慨......

銀川電廠,難得的工業遺產,無處安放

銀川電廠舊照


銀川電廠,難得的工業遺產,無處安放

2011年拍攝到的銀川電廠舊址

寧夏發電肇始

1935年以前,寧夏沒有電力工業,人們要靠點洋蠟和油燈度過一個個漆黑的夜晚。

當時的寧夏省城(銀川市)主要繁華地段,立有十幾個不到3米高的燈杆,上面掛著用玻璃罩的油燈充作路燈,到了夜晚,便有專人給油燈加油,點燈,二三個時辰後,油點幹而燈滅,大街小巷漆黑一片。

1934年,馬鴻逵購入了一臺充滿傳奇色彩的發電機。據說這臺機器是作為壽禮,外國人獻給慈禧太后60壽辰的。

辛亥革命後,發電機流入民間。1934年初,這臺機器被天津碎鐵局買入,準備砸碎鍊鐵。

北京永增商號老闆封宣周聽到消息後,即告之寧夏在北京購買發電機的柴蘭亭。馬鴻逵聽說是西太后所用之物,同意將電機買下。

馬鴻逵之所以買這臺舊發電機,一是為了省錢;二是當年八國聯軍進北京後西太后逃到西安時,曾為年幼的馬鴻逵梳理過髮髻,馬鴻逵對西太后所用之物情有獨鍾。

柴蘭亭用近似廢鐵的價格買下了這臺功率為12.5千瓦的發電機,隨後又在天津購買了兩部功率為18和25馬力的舊蒸氣機,這些舊設備用火車運到北京,用半年多時間將這些舊機器修好,費盡周折才將這些機器運加銀川。

1935年10月,官商合辦的寧夏電燈股份有限公司開業。

正式送電那天,許多不知電為何物的銀川市民,天還沒黑就紛紛來到南大街二道巷去看電燈。

他們像潮水般的成群結隊的去看稀世珍寶一樣,把南門圍的水洩不通。人們對燈泡組成的“慶祝寧夏電燈公司成立”幾個大字。

一會兒是紅的、一會兒又是綠的,驚歎不已。開業初期的電燈公司也遇到了一些的問題,如“電燈吸不著旱菸” ,“電燈吹不滅費了我一夜油”, “電燈殺人了!”等等,讓人哭笑不得。

由於天津購買的這臺古董電機實在老舊,電燈公司無法保證正常供電。

該公司於1936年、1947年又先後購進25千瓦和100千瓦的舊發電機組,勉強維持運轉。

1947年,天津《益世報》記者秦晉來寧,感到“有電如無”,他說:“寧夏城裡的電燈等於油燈,到寧夏的人都有這種感覺。我寫稿子的時候,在電燈之下還需要點上蠟燭。”這就是寧夏解放前電力工業的真實寫照。

1949年9月23日,寧夏解放,人民解放軍十九兵團接管了電燈公司,定名為寧夏省人民電廠。1950年4月,該廠名寧夏省企業公司電廠。

曾經的寧夏明星企業

新中國成立後,寧夏各項經濟建設快速發展,用電量日益劇增,電力生產已嚴重製約了全省的社會經濟發展。

有鑑於此,寧夏省政府在1951年即開始籌劃建設新的發電廠。

1951年7月,銀川電廠籌建工作開始啟動,在省工業廳的領導下,對新電廠的資源、地質、廠址、環境、設備、銷售等項工作進行調查,最後確定在銀川7.5公里的新城(今金鳳區)建設新的發電廠。

為保證銀川電廠的順利建成,省工業廳成立了銀川新電廠基建處,任命陳玉清為主任,畢聚德為副主任兼線路工程區主任。

1952年6月10日,在完成設計和材料準備等項工作後,銀川電廠的建築施工正式展開。

參加銀川電廠的全體建設者們,在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熱情鼓舞下,克服交通不便、設備不全、技術人員和熟練工人少等困難,不分晝夜,每天連續工作十五、六個小時,為提前完成工程建設做出了貢獻。

12月18日,規劃中的廠房、發電機組、水塔、冷卻水池、供電線路等基本建成,銀川電廠基本建設勝利完成,並於當日開始向銀川老城、新城工廠、機關和居民供電。

由於新建電廠的投入使用,結束了銀川市少電、缺電的歷史。

自12月26日起,銀川結束了白天向工廠供電,晚上供居民照明的送電方式,從此開始晝夜24小時向用戶供電,成為銀川人民生活當中的一件喜事。

12月28日,銀川電廠舉行盛大放電典禮大會。

銀川電廠,難得的工業遺產,無處安放

1952年12月《寧夏日報》報道

新建成的寧夏省銀川電廠,彩旗招展,處處呈現出節日的景象,寧夏省政府主席邢肇棠、省委第二書記李景林、副書記黃羅斌、省政府副主席孫殿才、寧夏軍區副司令員曹又參、省總工會主席強振東、省工業廳長雷恩均等領導出席大會。

中午12時,當邢肇棠主席為銀川電廠建成剪綵並按動開車按鈕,全場頓時響起暴風雨般的掌聲。

在大會講話中,邢肇棠首先向參加銀川電廠建設的全體職工表示親切的慰問和祝賀,他說:“銀川電廠能夠按照計劃,勝利提前完成建設任務,這是我們寧夏工業建設的良好開端。這說明,我們有能力、有信心勝任迎接大規模的經濟建設”。

雷恩均廳長在大會上宣佈了寧夏省銀川電廠正式成立和省人民政府批准陳玉清、畢聚德分任銀川電廠正、副廠長的命令。

1952年建成的銀川電廠,規模較小,發電能力只有500千瓦,廠房為磚木結構,基建投資共90萬元。

1954年,國家投資100萬元對該廠進行擴建,新增1250千瓦發電機組。1954年寧夏省撤銷後,該廠更名為地方國營銀川電廠。

1958年,該廠又進行了第三期工程,新增1330千瓦發電機組。

新建成的銀川電廠有職工504人,與銀川毛紡廠、銀川修理廠並稱為寧夏的“三大廠”。

銀川電廠曾湧現出秦武麟等全省和全國勞動模範,該廠的勞動生產、增產節約、半工半讀培訓、青年團工作,體育活動多次獲得有關部門的表彰,是當時寧夏的明星企業。

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後,銀川電廠又為後來新建的石嘴山、中衛等電廠先後輸送了一批技術骨幹和領導。

1967年12月,銀川地區全部由“石銀青”電網供電,加之銀川電廠的發電容量小、耗能高、成本大,經上級有關部門批准,銀川電廠正式停產停電,從而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銀川電廠,難得的工業遺產,無處安放

1958年銀川電廠鍋爐組長葛安祥(中)副組長李彥忠(右)班長買永清工作情景


銀川電廠,難得的工業遺產,無處安放

1959年,3、4號機組投產時,銀川電廠部分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合影

時代更迭

銀川電廠從建廠至今(至2011年)已近60個年頭,作為新中國成立以後寧夏興建的第一個現代化工廠,曾經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為寧夏的社會和經濟發展,做出過舉足輕重的貢獻。

據瞭解,因1953年建成的銀川毛紡廠緊靠銀川電廠,由該廠供熱。

1967年,銀川電廠停運後,原廠發電設備拆除,但鍋爐交銀川毛紡廠使用,後來又為周邊居民供熱。

據知情人講,原銀川電廠老廠房後來成了供熱的鍋爐房,由於企業改制、破產等原因,該廠址產權幾經易手,雖幾次面臨拆除,但又因種種原因未能進行。

2011年7月,筆者走進距新建成火車站1000多米的原銀川電廠舊址查看,只見原電廠的廠房保存狀況一般,青磚砌就的牆壁雖歷經60年風雨剝蝕,但依舊保存較好。

兩間相連廠房,一間完好內有鍋爐還在使用,另一間則屋頂一半塌下空無一物。

它的四周是剛平整過的場地,座座高樓又將拔地而起,就等眼前這座老建築拆除了。

看來,這處難得的一處工業遺產可能將隨城市化的進程而壽終正寢。

與寧夏電力公司朋友談及此事,他說,該處產權現為某公司,準備商業開發。對於能否保存銀川電廠這一工業遺產問題,朋友這樣解釋:“此事曾有人提出過,但結果是全無下文。主要原因是該項目的建築修葺及設備陳列所費資金較多。另外,有人認為銀川電廠歷史不夠久遠。”

筆者以為,銀川電廠作為寧夏的一處工業遺產,有它特有的歷史文化價值。

銀川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如今能拿得出手的建築就那麼幾座。工業遺產是城市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是城市發展的歷史包袱,而是寶貴的財富。

我們不能只關心投入與產出,而把它當成一塊“燙手的山藥”,更不能只看到廠房下面土地的價值,而忽視它所承載的歷史內涵價值。

但前段時間,經過此處,看到的卻是又一棟大樓“拔地而起”......


銀川電廠,難得的工業遺產,無處安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