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时行、张居正的做事风格,你更喜欢哪一种?

山里竹


这个真不好说,两人都是优秀的政治家和宰臣,都会维护朝廷时局、推动社会发展尽到了自己责任,只不过风格略微有些不一样,一个是困境中的补救者(申),小心谨慎、左右逢源,很巧妙的处理好了亲政初期想要有番作为、性格比较叛逆偏执的万历皇帝与迂腐清高的群臣之间的关系,小心的维持着二者之间的平衡;一个是大刀阔斧、大开大合、壮怀激烈的改革者(张),通过一条鞭法等系列改革措施,在较短时间内很好平息了社会矛盾。

两者的处事风格也跟所处政治环境有很大关系,张居正当政时皇帝年幼,太后、冯保又全力支持,且无太强政治野心,基本朝廷事务就以他为主导,所以他才能大刀阔斧搞改革;申时行当首辅大臣时,万历皇帝已亲政,且年轻气盛、性格刚强,而且废除了张居正改革,明王朝国势日益衰颓,关键朝臣还总想左右皇帝,慢慢君臣之间出现嫌隙,这种情形下的宰辅大臣怎么可能强势得了,只有小心翼翼的维系好局面,既要确保政府各个系统的正常运转,又要照顾皇帝的积极性和威严,所以只能当个纸糊匠,哪破了糊哪里,但换个其他人再没人比他在那种情况下做的更好。


山情水意最通灵


个人更喜欢张居正!

鲁迅先生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我认为张居正就是这样的人,考成法以整饬吏治,一条鞭法以整饬财政制度,军事上重用戚继光,李成梁。极大的改善了百姓的生活,抑制了封建王朝后期惯有的土地兼并。

海瑞评价张居正,工于谋国,拙于谋身。我另有看法,像张居正这样的人,肯定明白得罪权贵阶层意味着什么,但是他为什么这么做。为的就是让更多的人吃得上饭,为的是他坚守的传统儒家思想:虽千万人吾往矣。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至于所说的品行不端,生活腐化,我认为是夸大了。跟李太后很大可能是子虚乌有,抄家只有白银10万两,黄金3000两对于首辅来说更谈不上多。

至于所说的独断专行,不独断专行能做到这么多事吗?

最后引用著名学者熊十力的话,汉以后二千余年人物,真有公诚之心,刚大之气,而其前识识远见,灼然於国覆种奴之祸,已深伏於举世昏偷,苟安无事之日。毅然以一身担当天下安危,任劳任怨,不疑不布,卒能扶危定倾,克成本原者,余考之前史,江陵一人而已。



星如雨o


张居正和申时行,分别是明朝中后期的内阁首辅,两人都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而在执政风格上,张居正属于开拓者,申时行属于守成者,相对而言,申时行的风格会让更多人接受。

一、风格迥异的两位首辅

1、

张居正少时颇为聪明,12岁就中秀才,13岁就参加了乡试,16岁中举人。并于嘉靖嘉靖二十六年,得中进士,入朝为官。初入朝堂之时,正值严嵩权势如日中天之时,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下,没有为自身的利益去投靠严嵩,选择站在当时还是裕王的隆庆皇帝身边,一心一意的辅佐裕王,与高拱等人逐渐扳倒了严嵩,帮助了裕王上位。

隆庆皇帝在位仅五年就驾崩,而当时的新皇帝万历,年龄尚幼,作为前朝老臣的高拱,飞扬跋扈,自持身份,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张居正适时出现,将高拱勒令退隐。使朝政恢复了正常。

张居正在担任首辅期间,先是巩固国防,其次整顿吏治,任用了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对鞑靼的侵犯边境事件,运用巧妙的政治手段化解,同时对于朝廷之前的人浮于事的官场作风,大力整改。实施了著名的“考成法”,明确了各部各官的职责所在,从内阁到六部,从六部到衙门,层层考试,使各个职能部门高效 的运转。

另外,张居正最大的功绩在于推行“一条鞭法“,—条鞭法是中国田赋制度史上继唐代两税法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它简化了赋役的项目和征收手续,使赋役合一,并出现了“摊丁入亩”的趋势。

一条鞭法的施行,改变了当时极端混乱、严重不均的赋役制度。它减轻了农民的不合理赋役负担,限制了胥吏的舞弊,特别是取消了苛重的力差,使农民有较多时间从事农业生产。

张居正于万历十年(1582)去世,明神宗万历赐张居正上柱国,谥文忠。

2、

申时行,是张居正死后首辅的继任者,在他之前,有位首辅为张思维,张思维父亲病故,丁忧返乡后一病不起,才由申时行接任,历史中对于申时行的评价倾向于“循默避世“之类,而申时行的政治风格也确实倾向于温和的处理。

申时行在任期间,经历了张居正被清算,众多之前被张居正压制的官僚纷纷上疏弹劾张居正,申时行作为被张居正提拔的官员,也受到了一定的牵连,但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申时行依然能够得到万历皇帝的认可,并将文官集团梳理的井井有条,同时弥补张居正留下的千疮百孔,让国家机器井然有序的前进。

万历年间,黄河多次泛滥,而之前的治理河道的官员潘季驯因为得罪了万历皇帝被罢官,申时行多番努力,将潘季驯重新启用。将黄河泛滥的情况得以遏制。

与边境和平互市多年的鞑靼部落对明朝边境再次侵犯,申时行通过与蒙古的大部落联合进行压制,不费一兵一卒,将边境重归于和平,在申时行在任期间,边境再未发生过骚乱,不得不说,这与申时行的手段有很大关系。

二、不同的政治风格,适应于不同的时代背景

张居正时代,朝纲混乱,百官人浮于事,国家财政以及军力薄弱,张居正通过一系列措施和方法,将嘉靖皇帝之后逐渐日薄西山的大明朝重新拉上了正规,又使这个王朝焕发了新的生机。而对于张居正的很多政治策略和政治风格,部分人评价用力过猛,但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张居正的“猛政“措施,也是当时最行之有效的方式。

而申时行,经历了张居正死后被清算的历程,对于已经对朝政懈怠的万历皇帝和日益强势的文官集团,他没有张居正那样的魄力和能力,他更愿意用相对温和的方式去感化影响身边的人和事,尤其是面对奇葩的万历皇帝之时。

三、总结

纵观张居正和申时行的政治生涯,两个人作为明朝的内阁首辅,在各自的时代,均是兢兢业业,面对复杂的朝局形式和性格迥异的皇帝以及同僚,各自采用了不同的方式进行改变,其目的也都是出自于忠君爱国的本身。

两个人的结局,不得不说都是惨淡收场,张居正作为生前红极一时的明朝第一首辅,死后被万历皇帝清算,家产被抄,两个儿子也分别因他而死。而申时行,也因为在政治上的不谨慎,被迫辞官归隐。

相对于张居正和申时行来说,两个人分别是开拓者和守成者,而两个人的做事风格,申时行会更让人能够接受,能够喜欢。


史晓生


张居正是雷厉风行的改革家,而申时行则是假装大方的守旧者。其实早在张居正执政的时候,申时行就得到了提拔,并且被张居正认定为入阁成员之一。

可以说张居正对申时行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不过张居正执政期间,不准人说话的坏毛病,使得申时行一时间也有些抑郁。

任何一个时代,不允许人说话,不管经济多发达,都是一个愚昧无知的时代。张居正善于搞经济,也正因为他打算搞好经济,所以手段独到,不允许任何人提出反对意见,这也是后世最为诟病的地方。

01张居正雷厉风行的态度,是办事情的样子。

张居正是个厉害角色,他老成持重,在内阁呆了很多年。历经严嵩、徐阶、高拱等三位内阁首辅,在万历初年正式执政,成为大明王朝的实际控制者。

早在嘉靖时期,大明王朝的经济就已经是一落千丈,积重难返之下,又经历了皇权更迭的风波,所以张居正上台以后,认为自己的首要任务,那就是让国家富裕起来。

当时大明朝富裕的表现,有这么几个主要的方面。

  1. 首先就是国库充盈,只有国库里面有了钱,才能够维持国家的基本运转。张居正一条鞭法,使得大明朝国库收入成倍增加。
  2. 其次就是官员富裕,这里当然不是说贪腐,是国家给开的工资提升。只有公务人员的待遇提升了,贪腐的现象才会减少,张居正改革,衍生出火耗银子,正好填补了这一点。
  3. 再者就是百姓丰衣足食,这是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一条。张居正改革的初心是好的,统一赋役,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增强了生产力。

由此可见张居正的改革,使得大明王朝的确迎来了一次走向富裕的机会,这对大明朝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张居正虽然大权独揽,虽然不听从旁人的阻挠,可是他雷厉风行的做事态度,是能够办成大事的。

予以居正救时似姚崇,偏激则似赵普,专政似霍光,刚鸷则类安石。假令天假之年,长辔获骋,则吏道杂而多端,治术疵而不醇。斯岂贞观之房、杜,而元佑之司马乎?更可异者,自居正以钱谷为考成,而神宗中叶大启矿税。居正以名法为科条,而神宗末造丛脞万几。呜呼!手实之祸,萌自催科,申、商之后,流为清静,则犹居正之贻患也。---《明史纪事本末》

很多时候,左听右听就是迟迟不下决断,这样的人根本做不成什么事情,最终反而会耽误了大事。由此可见张居正,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实干家。

02申时行假装大方的形象,反倒是像个小丑。

申时行是张居正拉进内阁的,看来是要当成接班人之一来培养。在张居正死后,申时行并没有出面阻止那些反对派的诬陷,令人寒心。

当时内阁有四个人,分别是张居正、张四维、吕调阳以及马自强,申时行进来的时候是最末尾的一个。

时行因戒廷臣毋激扰。明年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请具册立仪注。帝怒,命展期一年。而内阁中亦有疏入。时行方在告,次辅国首列时行名。时行密上封事,言:“臣方在告,初不预知。册立之事,圣意已定。有德不谙大计,惟宸断亲裁,勿因小臣妨大典。”于是给事中罗大纮劾时行,谓阳附群臣之议以请立,而阴缓其事以内交。中书黄正宾复论时行排陷同官,巧避首事之罪。二人皆被黜责。御史邹德泳疏复上,时行力求罢。---《明史》

可是张居正死后,新任内阁首辅张四维回家守孝了,吕调阳和马自强也都去世了。一下子小弟变成了大哥,成为了内阁中资历最老的阁员,于是他接替了张四维,成为了内阁首辅。

申时行上台以后,想要有一番作为,所以他大改过去张居正时期的高压政策,采取兼听则明的政策,希望大家畅所欲言。

  1. 广开言路本身是一件好事,可是申时行真的是这么想的吗?当然不是,这一政策实行以后,那些反对张居正的言官们,纷纷跳了出来。
  2. 申时行本打算利用这一次机会,笼络那些与张居正对立的官员,没想到这帮人一股脑地上书弹劾张居正此前的种种行为,甚至还牵连上了申时行。
  3. 作为张居正一手提拔起来的内阁首辅,申时行当然脱不了干系。于是一场闹剧就这么诞生了,申时行开始与言官对骂。本想洗脱罪名,结果越陷越深,所谓广开言路,也必须要建立在不能引火烧身的前提下,可见申时行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

此后申时行更是坚定地站在了万历皇帝身边,帮助万历打压群臣。当时群臣建议万历早点立朱常洛为太子,可是万历就是喜欢胖胖的福王朱常洵。

一时间上书不断,申时行出了个主意,不准官员们上奏跟本职不相干的事务,结果事情就这么被解决了。其实这跟用胶带封住你的嘴巴有什么区别呢?

03广开言路别只是做做样子。

申时行简直就是在打脸,一边希望大家畅所欲言,对国家治理提出自己的建议。一边又开始封住大家的嘴,让大家只能说自己分内的事情。

这么一来,谁还能信任申时行的执政能力呢?他们只会认为申时行是一个在拍皇帝马屁的内阁首辅,一点作用都没有。

申时行实在无奈,在最后也假装站在了群臣那一边,上书建议万历立太子。可是背地里又偷摸着写信给万历,说立太子是他的家事,大臣们不懂事,不用理他们。

而给事御史王士性、李植等交章劾巍阿时行意,蔽塞言路。帝寻亦悔之,命罢启愚,留此吕。时行、巍求去。有丁、国言:“大臣国体所系,今以群言留此吕,恐无以安时行、巍心。”国尤不胜愤,专疏求去,诋诸言路。副都御史石星、侍郎陆光祖亦以为言。帝乃听巍,出此吕于外,慰留时行、国,而言路群起攻国。时行请量罚言者,言者益心憾。既而李植、江东之以大峪山寿宫事撼时行不胜,贬去,阁臣与言路日相水火矣。---《明史》

这一道奏疏居然被传了出来,申时行自己都傻眼了。结果当然是蜂拥而至的弹劾书,申时行的高压政策起不到任何作用,最后只能选择辞职。

万历皇帝想要的是解决问题的内阁首辅,而不是那种两边做好人,自己渔翁得利的内阁首辅。显然申时行并不具备这方面能力,自然是被万历皇帝给撤了。

广开言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的很难。封建王朝帝王统治之下,谁敢说真话呢?当问题的矛盾涉及到施政者本人时,情况就会完全不一样了。

总结:申时行和张居正不能调换出场次序。

张居正当政的时候,皇帝是没有什么权力的。所以张居正可以大权一把抓,成为一个真正说一不二的人。

申时行当政的时候,皇帝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所以申时行做任何事情,都要先看看皇帝的脸色。

这两个人是不能转换位置的,如果皇帝拥有实权,而张居正又是内阁首辅的话,那么铁定会造成皇权和相权之间的斗争。

如果皇帝年幼无权,申时行这样左右摇摆之人当政的话,那么国家大事无人可以裁决,最终只能造成大明王朝的衰败。

由此可见,他们必须要在特定的时期出现,又或者说特定的时期造就了这两个人。张居正当然是非常优秀的执政者,比申时行优秀的多,可是他不让人说话的态度,的确可恶。


江湖小晓生


张居正不用说了,了解的比较多,大体总结下来就是雷厉风行,大胆激进。正是这样的做事风格才能使得他的改革能快速的推行下来吧,延长了明朝70年的寿命。但是也正是这种做事风格使得他得罪 了很多的人,导致他死后被“反攻倒算”,被鞭尸不说,两个儿子也是不得善终。

申时行历史上最多的评价有“和事佬”、“温和谦让,胸中富有积蓄,但不近悬崖,不树异帜”,在内阁首辅8年时间,有效的调和文官集团和皇帝的矛盾,调整了明朝对内对外的政策,使得在张居正死的政治风波不至于波及太多的人,同时在立储这件事上也有效的稳定了朝政。总之,申时行是有见识和有能力的,但时不予他,虽然如此,他还是尽心尽力地完成了本职,无功亦无过


大海里的小骆驼


干事还是张居正吧,虽然此人有些悲剧色彩,做为男人,我更欣赏他。申连萧规曹随都做不到,也就平平了。不过张锋芒毕露,树敌太多,没把自己的身后事和接班人安排好,也是人生一大败笔


FH731011


乱局用张居正,平时用申时行!生不逢时乃大明王朝之不幸!生不逢时又太岳之不幸!



dadi18


张居正明史上一个救时宰相、铁血宰相,他为大明续命了70多年。申时行,说他性格温和都是对他的褒奖,但万历皇帝需要这样的傀儡谁也改变不了的。如果让张居正挑选接班人的话,申时行永远都排不上号


格律诗X


这个不是喜欢不喜欢的事,而是哪个更适合你的风格,以及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必须要有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行事风格,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人和行事风格。所以治国之道,一张一弛,不能偏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