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孙二娘战死,武松为何痛哭流涕?文化小说如何描述的?

飞芸说史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孙二娘之死,武松恸哭落泪,笔者认为原因有四:

一是亲情难舍。武松自幼失去父母,是哥哥含辛茹苦将其养大,武大郎死候,武松第一次落泪,这是失去亲情后触及心灵的痛。武大郎死后,孙二娘对武松的情,情同姐弟,孙二娘的死再无亲人,悲痛万分,所以流泪。

二是知己难得。武松自十字坡遇到孙二娘和张青夫妇,共同结拜,志同道合,生死别离,知音难觅,不免泪奔。是一种人间大爱触动了武松最柔软的心。

三是恩情难报。张清死后,孙二娘随同武松攻打方腊,苦战中舍身救武松而死,情义难再,恩情难报,触动真情,泪如雨下。

四是道义难成。梁山好汉中,武松和鲁智深等是最不赞成宋江的诏安的,攻打方腊,明显是被朝廷利用,昔日英雄众星陨落,所有的梦想都在任人摆布和陷害中破碎。英雄武松的泪,同样是对梁山聚义彻底失败的悲愤之泪。





积善承德


孙二娘这个人,很重义气,相貌打扮却很粗犷:

下面系一条鲜红生绢裙,搽一脸胭脂铅粉,敞开胸脯,露出桃红纱主腰,上面一色金钮。见那妇人如何?

这是武松和孙二娘第一次见面是的装扮,那时武松还是个戴罪之人,和孙二娘不打不相识,加上自己的丈夫张青,三人一同结拜,感情好得不得了。

后来三人同上梁山落草为寇,感情也是十分要好,宋江带梁山泊好汉被朝廷招安之后,孙二娘在攻打方腊的时候战死,武松为何痛哭,其实原因很简单,且听我慢慢道来。

孙二娘是替武松死的

在旧版中,孙二娘和武松一同去攻打方腊,丈夫张青很早之前就战死了,孙二娘报仇心切,和武松一同被敌人包围。

在冲出重围的过程中,中了陷阱,眼看武松要被上面的筏子打中,孙二娘推开了武松,自己却被筏子打在背上,一名呜呼。

孙二娘救了武松一命,他能不痛哭流涕吗?他们认识这么久,孙二娘对武松就如同自己的亲弟弟一般,不仅帮他缝衣服,还给银子,后来又要去救他,这份情意,早就超过了亲姐弟。

孙二娘为了救武松而死,武松更多的是一份自责和感激。孙二娘为人极讲究义气,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新版中,孙二娘是和丈夫张青一起死的,其实我更喜欢旧版,把她和武松的姐弟情意描写得十分生动,武松对这位老大姐也是十分的敬重,他俩性格本就相近,应了那句老话: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十点历史君


把武松在上山视为亲人的人只有三位,分别是施恩、张青、孙二娘,而这三人皆阵亡于江南,只有施恩死的时候武松大哭了一场,而张青和孙二娘死的时候武松已经断臂,这个时候的武松心态有一个明显的变化,颇有大彻大悟之感,什么儿女情长,对他来说都已经淡漠了。

施公对于武松有着特别的照顾,但对于这三个“小跟班”施公给他们安排结局时就很凑合了。施恩在打常熟时不小心淹死,孙二娘死于杜微的飞刀下,张青更可悲,施公就用一句死于乱军就把他交代了,简直一点面子也不给啊。而武松在胜利前夕被包道乙斩断胳膊,后来就一直在养伤,所以他也没机会第一时间知道哥嫂的阵亡消息了,施公自然也没必要去对武松进行心理描写了。

施公口口声声说梁山头领都是好汉,其实他在对一些“恶人”的处理上也丝毫不手软,比如像以张青、孙二娘为首的黑店主人就不会给他们善终的结局。同样的,朱贵、朱富得瘟疫病死了,李立在清溪县重伤而亡了。而做正经买卖的孙新、顾大嫂则有一个不错的结局。

在不同的影视作品中,孙二娘的结局都不同。98版水浒中孙二娘为了推开险些中陷阱的武松,自己被南军的顶板压死;新水浒中孙二娘和张青则被方腊双杀,要知道原著中方腊可不是什么功夫高手,新水浒的编剧这是要上天啊;还有一部名字就叫武松的连续剧,这剧中把张青刻画成了一个窝囊废,并非孙二娘对武松一见钟情,征方腊张青死了孙二娘存活。在后来宋江等人被整死后,武松和孙二娘乔装打扮杀了高俅,最终武松也没出家,和孙二娘结为夫妇,从此不知所踪。

这个改写就有点太夸张了…

总之孙二娘不是什么正面形象,害人无数的她也不配好汉之称,无止境的明褒暗贬,这就是《水浒传》的高明之处了。


你在孙二娘身上闻到的不会是香味,而是血腥味。


逻辑文史游


说实话,我一直不反对影视剧对文学作品进行改编,因为有时候的确改编可以让影视剧更有感染力,逻辑上也更加说的通。但是改编这种事情,主要人物的精气神不要动,可以在行为事件上进行扩充,但如果一个人的精气神改编了,那样的改编会让人反感。

关于武松与孙二娘的暧昧关系,历来就有很多说法,但其实都不足为信。很多人就会拿武松与孙二娘第一次相遇时候的情景来说事,但是这根本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首先来说,影视剧里的孙二娘都大大美化了,哪怕是梁丽版本,最接近原著形象那一版,人物也要比书中描述的好看的多。原著里的孙二娘又丑又壮,如果你朴素点倒也能看,偏偏又格外爱打扮,浓妆艳抹,坦胸漏乳,这样的形象十个男人十个看了要恶心。这样的孙二娘靠卖人肉包子过活,恶名远播。武松路过这里的时候,就想着教训一下这个恶人。

果然,路过的时候,武松先是言语挑衅,后来假装被迷晕,最后直接压住了孙二娘。这里的动作看起来似乎有些暧昧,实际上是生死相搏,如果孙二娘拼命反抗的话,她估计当场就被武松打死了。好在孙二娘是个识时务的主,一看苗头不对赶紧求饶,张青也及时赶了回来,孙二娘这才侥幸逃脱。

拿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一段描写的确有点情欲的意思在里面,但是如果结合整部水浒来看,实际上就是单纯的武松想要教训孙二娘罢了。水浒里面有个论调,就是好汉无妻。像最顶级的好汉是武松鲁智深,他俩一个和尚一个行者,尽管吃酒喝肉,但是算半个出家人,不近女色。老大宋江老二卢俊义虽然有过女人,但是都不放心上,所以都被绿了,后来杀女人上梁山。老三吴用老四公孙胜终生不娶。梁山以前的老大晁盖为了修炼武艺,不近女色。也就说,梁山上有头有脸的好汉都是跟女色绝缘的。只有像王英那样猥琐没志气的角色才会见了女人拔不动腿,被人瞧不起。武松显然是作者最中意的角色之一,被后人评价为天人,这样的好汉如何能够女色扯上关系呢。

有人说不对,武松虽然拒绝了嫂子潘金莲,但是武松还有个个女人叫玉兰,当时张都监要赐给他,武松不是也没拒绝吗。其实那个时候武松是戴罪之身,刚刚从风光的武都头变成了杀人犯,武松特别憋屈,他特别渴望翻身。这时候突然受到张都监的眷顾,自然十分高兴,张都监说什么就是什么,要给他美女他也不好反驳,就算那时候都监给他一个丑八怪,他也丝毫不会在意的。后来武松知道自己被张都监所骗,还不是一个不拉的把他们全杀了,哪有半点情意。武松对于女人,可以说是铁石心肠的。

但是呢,抛开男女关系,武松对对他好的人,绝对也是掏心掏肺的。自打第一次不打不相识以后,武松就与孙二娘夫妇结为兄弟,这张青倒也罢了,拿武松就是亲弟弟一般,那孙二娘对武松也特别好,在对待武松的问题上,她甚至表现出她少有的女人的细心。比如在武松血溅鸳鸯楼以后,武松被高价悬赏,孙二娘怕他败露行踪,把他好好打扮一番,从一个杀人武松变成了一个头陀,对于孙张二人,武松是很感激的。

然而,水浒里面对于次要人物,在招安之前,有些人描述还蛮多的,比如说张青孙二娘有大量动作语言描写,但是招安以后存在感就弱多了。最后他们的死仅仅半句话就交代了。至于武松对于他们死后的反应,作者真的没空交代啊,痛哭流涕啥的就更没有了。

老版水浒电视剧对这个进行了改编,里面孙二娘为了替武松挡排刺而死,武松自然悲痛万分,毕竟人家为他而死。这样的改编我倒觉得还蛮合理的,在原著里,孙二娘的确对武松表现出亲姐姐一般的关爱,而且武松年龄上虽然是小弟,但却是英雄,是他们在梁山的靠山,孙二娘有孺慕之情不足为奇。你为我死,我为你哭,这里表现的更多的是兄弟义气,是亲情,而且让电视剧情节更有张力,这样的改编是不错的。

但是在有一版电视剧武松里面,最后张青死了,孙二娘武松走到了一起,那就是太扯淡了,这样的改编看了让人尴尬难受。



一览众河小


《水浒传》第九十八回:写宋江征讨方腊,宋军大败,乱军中折了菜园子张青。孙二娘见丈夫死了,着令手下军人寻得尸首烧化,痛哭了一场。

也就在这一回,女将孙二娘,被杜微飞刀伤死。

在原著中没有孙二娘死了,武松抱着痛哭的描写,只有孙二娘抱着丈夫痛哭的描写。

可能拍电视剧的人为了好看,给武松又虚构了一场哭。


好风读书


《水浒传》中,孙二娘战死,武松痛哭流涕,是电视剧中改编的情节,是为了突出武松与孙二娘的结义之情,是编剧趁机跟闹新房时似的要把他们“凑一对”,其实原文是没有这么一回。原著就是张青跟卢俊义打歙州时乱军中死了;孙二娘则跟宋江打杜微时被飞刀杀了,武松虽在军中,但没有任何感情表现,因为死的人太多已经麻木。

武松与孙二娘是婶与弟的关系,也犹如亲姐弟的关系

1、武松杀潘金莲,但在潘金莲的影响下明白了什么是爱情

在《水浒传》原著中,孙二娘对武松也是相当的好,所谓不打不相识,两人在十字坡酒店相遇,天雷勾动地火,武松调戏孙二娘差点把孙二娘法办了。

武松的举动明显跟与潘金莲相处时完全不一样,如果说武松在潘金莲面前还是个情场初哥,那么这时候完全已经是个高手。也许是在与潘金莲相处的那段日子,武松的欲望被打开,恪于礼教武松不敢逾越叔婶的关系,但其实是很享受婶子的关爱。

潘金莲是武松的爱情启蒙老师。

初遇,潘金莲设酒迎接武松,觉得武松是个高大上的汉子,这心花就开了,所以一双眼只管盯着武松看,想要看出花来。武松“吃他看不过,只低了头不恁麽理会

。”

武松搬到与潘金莲一起住,吃住在一起,自然也要送点礼物给婶子,“武松取出一匹彩色段子与嫂嫂做衣裳潘金莲”,但这个举动让潘金莲误会了,心思也就活泛开来,由好感变成了挑逗,“顿羹顿饭,欢天喜地”,武松这个爱情白丁其实让潘金莲堕落明显是有责任的。

潘金莲打定主意要和武松要有点风花雪月的故事,大不了自己主动一点:我今日着实撩斗他一撩斗,不信他不动情。

武松呢?“武松有八九分焦躁,只不做声”“自家只把头来低了”,这三次低头不语,不懂及时拒绝爱情,让潘金莲一条黑路走到底,彻底把灵魂放荡,在得不到武松的爱时,最终投向了西门庆的怀抱。

潘金莲打开了武松的爱情观,错在了选错了伦理道德的目标;武松同时挑动了潘金莲的春心,不懂果断拒绝也造成了潘金莲最终的沉沦。

不懂爱情,让武松造成了自己的大哥枉死,也成就了潘金莲的千古骂名。

2、武松懂了爱情,没有道德束缚,便与孙二娘有了爱人与姐弟之间蒙昧的感情

武松在遇到孙二娘时,没有了道德束缚,所以才显得张狂,因为武松在拒绝潘金莲说的理由就是“不是那等败坏风俗没人伦的猪狗”,当武松遇到孙二娘时,被潘金莲调教好的爱情就发酵了,主动出击,调戏了孙二娘。

孙二娘在十字坡开店,也算是二龙山的前哨战,做的是无本生意,实打实的黑店。看到武松一行人到来,孙二娘倒是没有要害武松之心,但偏偏被潘金莲撩动了心扉的武松要作死,一定要戏弄这个老板娘。

喝酒吃肉,武松说肉是人肉,还是鞭鞭之类的,这满满的挑逗,孙二娘一个妇人哪不明白其中道理。

武松又问人家老公去哪里了,“你独自一个须冷落”,吃个饭查户口也该是官差的职责,跟你一个犯人有什么关系?

武松决定戏耍到底,“你看我且先耍他”,所以要混酒,还要放蒙汗药越混越好的那种,孙二娘被武松调戏本就不爽,老虎不发威,你当是景阳冈上的小猫吗?因此立马成全了武松,端上药酒麻饭了差人,武松自然装死。

等孙二娘脱了衣服准备收拾武松,武松开始占便宜了!

武松拢住孙二娘双手,来个了贴胸熊抱,两只腿挟住其大腿,用自身重量一下孙二娘压在了身下。孙二娘哪吃个这么大亏,因此大叫起来,向武松讨饶:好汉饶我。

这时还好张青及时回来了,冰释前嫌,结义兄弟。

孙二娘说是武松的错,“怪伯伯说起风话,因此一时起意。”

武松却不肯认错,把罪责都推在孙二娘身上道:“何肯戏弄良人……特地说些风话,漏你下手……嫂嫂休怪。”

武松占便宜也说得如此堂皇,可见早已不是那个不解风情的小叔子,而是敢对喜欢的人下手了。当然威武的这一刻也让孙二娘情动,但间于姐弟和喜欢之间,谁都会被把握自己的人所折服,因此孙二娘对武松的确有好感的。

孙二娘还为武松打点好了后路,送其上二龙山,随后也放弃了十字坡酒店生意,也上了二龙山,前去寻找武松去了。孙二娘对武松嘘寒问暖,关怀备至,一方面是崇拜的敬意,一方面是对武松的喜欢,但这种喜欢也因为是有夫之人变成了姐弟之情。

在电视剧中,编剧对武松、孙二娘这种姐弟之情做了延伸,孙二娘为武松挡板而死;换做武松,也会为救孙二娘而死,这种情节也算符合原著人物性格,给招安后的梁山多了点人味。武松痛哭流涕,是因为这个视自己为兄弟的姐姐为救自己而死,是感恩,也是后悔,在这梁山又少了一个为数不多的真心好友!


西游梦红楼


小说中间是没有这样的描述的。

在《水浒传》的原著的描写里。武松一共哭过两次。

一次是心伤哥哥武大郎之死:

武松沉吟了半晌,便出门去,径投县里来。开了锁,去房里换了一身素净衣服,便叫土兵打了一条麻绦,系在腰里;身边藏了一把尖长柄短、背厚刃薄的解腕刀,取了些银两带在身边。叫一个土兵锁上了房门,去县前买了些米面、椒料等物,香烛、冥纸,就晚到家敲门。那妇人开了门,武松叫土兵去安排羹饭。武松就灵床子前,点起灯烛,铺设酒肴。到两个更 “哥哥阴魂不远~你在世时软弱,今日死后不见分明。次,安排得端正,武松扑翻身便拜道:你若是负屈衔冤,被人害了,托梦与我,兄弟替你做主报仇~”把酒浇奠了,烧化冥用纸钱,便放声大哭。哭得那两边邻舍,无不凄惶。那妇人也在里面假哭。

一次是攻打方腊之时

数日之间,统制等官,各自分投去了。水军头领都回苏州,诉说三阮打常熟, 折了施恩。又去攻取昆山,折了孔亮。石秀、李应等尽皆回了。施恩、孔亮,不 识水性,一时落水,俱被淹死。宋江见又折了二将,心中大忧,嗟叹不已。武松念起旧日恩义,也大哭了一场。

———《水浒传》一百三十回《混江龙太湖小结义 宋公明苏州大会垓》

因为施恩随同三阮攻打常熟时 ,被打落水中淹死。武松念及旧日恩义,大哭了一场。

至于菜园子张青和母夜叉孙二娘之死。施耐庵在书中只是略略交代一句,并没有多用笔墨。

想来两个亲若兄姐的人死去,必定也是痛彻心扉。

心中的伤心难过并不会比哭武大郎的时候要少吧?


尹初一


施耐庵先生的《水浒传》不写爱情;水浒英雄看重的是友情;武松除了友情,还有亲情。武松和张青、孙二娘夫妇之间是浓浓的亲情。亲人过世,武松当然痛哭流涕。

武松的亲情。

武松是个快意恩仇的人。为朋友两肋插刀;快活林,给施恩出气。桃花山,为李忠出头;少华山,为史进出力。这是友情。对朋友,我送从不马虎。对亲人,尤其看中。血缘亲人,只有武大一人。武大被潘金莲毒死。武松处理的极为冷静。先是准备好人证、物证,让县令公断。县令不同意。

武松杀潘金莲,杀西门庆,看剐了王婆,为兄报仇才算画上了句号。

对于孙二娘、张青夫妇,武松是当亲人看待的。第一次到十字坡,武松和他们是朋友。第二次到十字坡,他们已经成了亲人。

武松离开十字坡,张青就料到武松会回来。就吩咐手下的伙计只能带挠钩套索,不得带刀杖。是怕他们下黑手上了武松。这是张青的细心。张青关心的是武松的生死。官府搜捕,张青安排武松去二龙山找鲁智深,却没想到路上的安全隐患。孙二娘心细,想到武松路上不安全,就给武松精心打扮了一下,变成个行者。夫妻二人思路不同,关心却是相同的。都把武松当成了亲人。而且。随后烧了酒店,到二龙山追随武松去了。

武松从小打架滋事,哥哥武大关心他。武松打晕机密,躲到柴进那儿,武打替他背黑锅。武松到阳谷县后各种补偿。兄弟情深。本来以为武大死了,亲情与他无缘,没想到,还有人细心的关心他。所以,得到孙二娘夫妇的细心照料。武松心中孙二娘夫妇是最让她感动的。

导演的脑洞。

其实,武松应该还有个亲人的。那就是宋江。在柴进庄上宋江的表扬,在分手时的表情动作。武松深为折服。要不是后来的表演过于不真实,武松也醒不了。

这样一来,武松的亲人,也就是张青孙二娘夫妇了。亲人一死,武松必然会嚎啕他哭。因为他没法解救,也没法报仇。仇人要么死了,要么给皇上收走了。

那么武松到底哭没哭?我觉得肯定是哭了。情感这么深,武松在张青夫妇的坟前,想想他们对自己的照顾,自然会热泪盈眶。

这么经典的场面,原著中到底是怎么描述的?答案是没有。真的没有。哭诉的镜头来自导演的脑洞。这其实是导演的创造,是导演的用心之处。因为施耐庵先生不谈情的。而现在人需要感情宣泄的。所以导演补了这么一个镜头。这样的话,孙二娘这个人物形象就有了张力。电视剧也就成了经典。

导演对名著的改编,其实是件很难的事。搞得不好,会被骂的狗血淋头。只有用心了,他的作品才能成为经典。像潜伏。龙一很薄的几页纸,被导演丰满了细节。这就是导演的水平。

所以,武松哭是情深。施耐庵不写是故意忽略。导演改变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心理诉求。


月淡风青


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再强的人也有权利去疲惫。就算下雨也是一种美,做人何必撑得那么狼狈!


武松听到孙二娘战死的消息后大哭一场,是他长久以来被压抑的情感终于爆发出来的缘故。

武松看上去冷酷无情,是一个心狠手辣,杀人无算的狠人,甚至说翻脸就翻脸。在梁山泊组织的第一届菊花大会上,当他听到宋江又在唱起招安的调调时,第一个站起来反对,说话不留一点面子: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冷了弟兄们的心!

要知道,武松可是第一个让宋江主动有意要结拜的人,两人原来的关系很不一般。可武松该翻脸时还是照样翻脸。

但是,他恩怨分明,对于自己真正的兄弟,朋友,帮助过自己的人,又是是饱含着深情的。特别是对于孙二娘,更有一种别样的感情。

这就不得不提到他们第一次在十字坡相遇时的情景。


那时的孙二娘敞胸露怀,浓妆艳抹,就像个生活作风随便的风骚老板娘,还撩拨武松。武松知道她店里的猫腻,一时兴起,按照自己的节奏,一步步的捉弄起孙二娘来。到最后,两人还有了肢体接触。

幸亏菜园子张青及时到来,化解了两人的尴尬局面,然后互感义气深重,武松,张青结拜为了兄弟,孙二娘自然而然的成了武松的大嫂。

这个大嫂可是真大嫂,不像潘金莲那样心术不正,总想和小叔子之间玩点儿暧昧。孙二娘对武松嘘寒问暖,关怀备至,而且在形象上画风突变,也忽然庄重起来。这让从小父母双亡的武松感到心里暖烘烘的。

最让武松感到家庭般温暖的情境是他血溅鸳鸯楼后,误打误撞下再一次来到十字坡张青,孙二娘的酒店。孙二娘不但为其制定了周密的跑路计划,并为武松设计了伴随其后半生的行者形象。当孙二娘亲手为武松披上那件行者的皂布直裰时,武松那颗冰冷的心肯定瞬间也被融化了……

孙二娘阵亡时,正是宋军和方腊之间的战斗进入白热化之际,此时,几乎每天都有梁山好汉阵亡,每个人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

直到消息真真切切的传到武松耳中,就像一根针扎到了他心中最柔软的部分一样,即使他志如钢,意如铁,再也支撑不住了,嚎啕大哭起来 ……从此,世上可能还有朋友,兄弟,但是再也不会有亲人了……


而武松自己也断了一臂,他心灰意冷,正式遁入空门,在六合寺出家,安然度过余生,直到八十岁寿终正寝。

(以上内容是根据电视剧的剧情作答)


田获三狐


武松与孙二娘感情很深,这完全是姐弟感情。自从孙二娘与武松在黑店相逢,也算是不打不相识,孙二娘就认定了武松这个弟弟,敬重武松的侠肝义胆,在生活上也对武松无微不至的关照。在梁山好汉被招安后,再也不能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这时,孙二娘在武松身上就体现了女性母爱的一面,自己本身好喝酒,却把酒肉省下来让武松吃,真所谓老姐如母。武松也打心眼里认定了这个姐姐。由于武松从小失去父母,缺少母爱,受到孙二娘的关爱,自然心存感激,把孙二娘既当姐又当母,内心深处当作亲人。所以,武松在孙二娘战死后自然伤心,是那种痛彻心肺的伤心,也就不奇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