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为何赞项羽,而不赞刘邦?

菩提非树LW


随着战火的持续蔓延,孤苦无依的李清照只能随着难民到处奔走。等到局势安定,最终于绍兴定居的时候,她手里的几万册金石图书只剩下些许残简零篇。山河破碎,丈侣去世,书画散失……这一切给了李清照极其沉重的打击。南渡以后,民族的灾难和个人的不幸遭遇给她的词作笼上了浓重的感伤气氛。她写的词也逐渐开始有了变化,不再留恋往昔的咏物、恬静闲适的题材,而代之的词、乃是闺怨或忧国愤世的爱国情怀!…………绍兴十一年,高宗和秦桧接受了金人的屈辱条件,与之订立了臭名昭著的《绍兴和议》。当时在朝野上下的一片反对声中,清照便创作了这首《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五绝″诗,成为了史上的千古绝唱!…………其实,在写这首《夏日绝句》之前的建炎三年(相距十一年之前),清照已经写过一首感时激越、沉郁苍凉的《蝶恋花》词。本人尤赏该词之上阕,就简笔闲述几句吧。…上阕为:“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永夜恹恹欢意少”。采用同步入情、开门见山的笔描。南渡以后,政局动荡,金兵不断攻迫,使清照一贯隽永含蓄的构思风格,一变而为叹戚慨彻。虽遇见传统的水边修禊节日,可词人心情不愉,无暇踏趣。次韵的“长安”代指汴京。长夜辗转,时梦汴梁,却是一“空″,指对汴京被占的哀念。“为报”二句,只是说春天的讯息还是别人处听到的,非是词人游春所见。实际上是点明,今年的建康城毫无春意,虽仍是花红叶绿如故,但有等于无。“宜相照”的宜,为原本应该之解,这儿的“相照″前面放一个“宜″字,其意就好比说是“它们没有相照”(是空的)!若再确切一点,就是词人对此漫不经心,毫无兴致,反映出了她内心的忧虑与苦涩。建康是当时的“行宫”,皇帝临时驻跸之地,又是军事重镇,可是高宗,竟然在此地连续拒绝了宗泽、李纲、岳飞的誓师北伐的爱国主张;而代之他们正义呼声的,却是一味只贪求和金人的议和,(当时)只是一些议和方面的巨细款项、仍在讨价还价而已。…………清照是南北两宋之交的具婧词人,她寓南渡之恨的创词,对南宋一些著名词人,如辛弃疾、姜夔等,颇俱一定影响。稼轩有一首《摸鱼儿》,其尾句:“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是为借鉴了易安词,亦跟将“斜阳”暗喻了社稷之颓势。…[玫瑰]…[祈祷]…[玫瑰]…[归日急翻怜香稿,愿把心魂扰]


桃花坞里桃花扇


李清照为什么赞项羽,因为项羽是一位悲情英雄。生的气吞山河,死的英勇壮烈,不但敢于孤身面对雄兵烈马,而且富有侠骨柔情。哪怕自刎而死,也不回江东受人白眼。铁骨铮铮,感天动地。李清照生活在北方金兵不时入侵,北宋风雨飘摇,南北两宋交接的时代。作为一个弱女子无法上阵杀敌,但她心中蕴藏着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所以她就非常崇拜驰骋疆场的英雄。叱咤风云的项羽就成了她赞美的对象。而且项羽的历史形象本来就比刘邦高大,光明。

项羽虽然有很多缺点,但他也有很多优点。项羽“熊心虎胆”,勇武过人,临危不惧,视死如归,颇有“大丈夫气概”。项羽之所以能称霸九州,靠的就是他无人能及的正面作战能力。巨鹿之战、彭城之战均是明证。项羽靠用自己的盖世神勇让楚军士兵悍不畏死、以一当十,从而在正面会战中无往而不利。以至于刘邦的汉军不敢和项羽正面交战,硬是使出各种计谋,最后才瓦解了楚军。

项羽领兵作风强悍,本人也是千古第一武将,在乌江河畔一人就击杀汉军六百余人,英勇神武,天下无双。

但项羽不是猛张飞,不会鞭挞士卒,有“妇人之仁”。能善待对身边至亲和手下士卒。不然在“鸿门宴”上刘邦就在劫难逃了。不过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大将军“妇人之仁”虽然不好,但能让将士们感其恩德,死心踏地地替他卖命。不然项羽就不会那么“可怕”。

论“个人成绩”,开创大汉基业的刘邦显然要胜过项羽,可李清照为何不夸赞刘邦呢?道理很简单,大家都知道刘邦本是个“流氓”,没有美女喜欢流氓的。刘邦没有英雄之气,开始总是吃败仗,经常没命的逃亡。又不会临阵舞枪杀敌,还不如刘备,至少刘备还能拿着双股剑比划几下。刘邦唯一的本事就是整合能力,让众文武团结起来为他效力。你要让他离了谋臣自己领兵打仗,还不如刘备。基本是打一仗败一仗。所以,刘邦只能躲在幕后操纵他的将帅,根本不像个英雄。逃跑时能扔下妻儿不管,比着项羽“霸王别姬”时的境界差的太远,加上被司马迁黑的太惨,美女们自然就不喜欢他。


绿叶小杏


千古才女的心中所向——李清照为何赞美项羽是英雄?

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无数英雄人物灿若星辰。项羽,一代西楚霸王,李清照,千古第一女词人,谁能想到,两人在秦末千年之后又会产生交际。李清照,这个婉约派的女词人,又为何会以豪放之风,写出赞美西楚霸王的绝世佳作《夏日绝句》?

理想化的悲剧英雄,满足人们的设想!

项羽,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生于乱世,成长于一个没落的贵族世家,项羽少年勇武轻狂,心存大志,一生金戈铁马罕遇敌手,最终却因为自己的刚愎自用落得个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但尽管如此,项羽却在后世人心中更像一个英雄形象,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史记·项羽本纪》中说:“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显而易见,小时候的项羽,从来不是一个好学的孩子,无论是他的学习读书识字,还是练习剑术还是学习兵法,都是半途而废。尽管项羽涉猎的专业门类不少,但大多数都是一直半解,或许这种不专注的人生态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项羽的人生发展,缔造了项羽的悲剧人生。

项羽无疑是一个志存高远的少年英雄。秦始皇御驾南巡,围观的老百姓们只感觉其威严

项羽却道:“彼可取而代之。”

小小年纪,就有鸿鹄之志。少年当立志,立大志向,才会有机会成就大事业。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后,项羽和叔父项梁积极响应,此后,一代西楚霸王,纵横驰骋,摧城拔寨,成为推翻秦朝统治的中坚力量。其短暂的一生创造了诸多惊天动地的非凡业绩,成为很多人眼里的盖世英雄。

为什么从古至今,有诸多俊才赞美项羽?或许是因为,项羽这个流传下来的悲剧人物,符合了中国人对英雄的所有设想。

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一个理想化的英雄应该是什么形象呢?勇敢,强大,善良,重情重义,无过于此!那么,项羽满足这些因素吗?至少从流传下来的这些瑰丽故事中,西楚霸王无非是十分满足这一形象的。

首先,西楚霸王项羽从小习武,武艺高强,作战勇敢。

《项羽本纪》中说他:“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项羽身高八尺,按照现在来说,大致就是一个接近一米八多的大帅哥,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这些无不说明项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勇士,并且是一个文武双全的统帅,因此项羽成为当时起义军领袖也是实至名归。

其次,能征善战,叱咤风云,无不显示出项羽的强大。作为一名杰出的军事统帅,项羽在整个秦末由弱变强,彰显着他的强大。巨鹿之战,以破釜沉舟之计,以寡击众,一举全歼秦军主力,客观上成为秦朝灭亡,刘邦进入咸阳的先决条件。至于楚汉战争中,项羽也是多以胜仗为主,破田荣、救彭城、救荥阳、夺成皋。生大战七十次,无不彰显着作为名将的项羽的强大实力。

除此之外,项羽也有宽厚仁义,心地善良的一面。我们在今天依旧可以了解的“鸿门宴”,或许有人认为项羽妇人之仁,但这也显示出了项羽的柔情与善良一面。“鸿门宴”本来是项羽消灭刘邦的最好机会,但是项羽“为人不忍”,结果放刘邦一马。

项羽与刘邦两军对峙,项羽以刘邦父亲做人质,威胁刘邦投降,刘邦则哈哈一笑,声称自己曾经和项羽结拜兄弟,因此“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最后,项羽浪漫的爱情故事,也满足了诸多后世之人对于英雄的设想。提起项羽的爱情故事,我们可以想到的无非就是虞姬,霸王别姬,两人爱情的专一与忠贞。说起刘邦,则有吕雉,薄姬,赵姬戚夫人……虽说古代男人三妻四妾是很平常的事,但刘邦从来都是一个好色之徒。

在《史记·高祖本纪》中,太史公于开篇未久就点明高祖「好酒及色」;再在《项羽本纪》中,范增也曾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由此可见,好色已经成为刘邦的主要特点之一。但贯穿《史记》全本以及史料记载,却几乎无一处有涉及到有关项羽好色的描述。因此才留下了项羽与虞姬的浪漫爱情故事和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对于女性来说,忠贞的爱情是她们极其向往的。即使是作为千古才女的李情照,也是一生坎坷,未遇良人,因此,可以说正是项羽的忠贞、浪漫以及勇敢等,满足了李清照对于英雄的设想,也让后世之人得以看到“死亦为鬼雄”的佳作!

历史的正确选择,失败的项羽!

楚汉相争,历史的天平最终选择了刘邦!平心而论,历史选择刘邦而不是项羽,或许这对于项羽而言是个悲剧,但对于整个天下苍生,或许这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项羽或许是个真性情的英雄,但真性情却也包含着残酷的一面。杀人成性草菅人命,如果项羽取得天下,按照这种性格,和前世的商纣王又有何区别,只是一个喜怒无常之君。

相反,尽管刘邦的行为常常被人认为就是个市井流氓,但却是个识大体、顾大局、知人善任、爱护百姓的仁厚智者。刘邦和项羽两人性格各异,对待事情的各种态度也不尽相同。看看他们两个进入咸阳后的不同举动,就可以一目了然。

刘邦先入咸阳,马上就“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因而受到咸阳百姓的拥戴。项羽“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可以说,乌江自刎的结局成就了项羽,让项羽只是以悲剧英雄的光辉形象名垂千古,并且成为人民缅怀失败者的代表。数十年后,大汉朝的史学家司马迁不惜得罪当朝皇帝,为他著书立说,对他不吝赞美之词。

他说:“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他认为项羽很有可能是上古圣君舜的后代。他感慨“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短短三年时间,创立不朽之功业,甚至灭亡强秦,堪称前无古人。

项羽的铁杆女粉丝,千古才女李清照!

作为古代为数不多的几位女词人,李清照留下了非常多的作品,甚至与稍后的辛弃疾在当时的词坛并称。尽管李清照的作品大多属于婉约派,只有极个别的是豪放派的作品。但作为项羽的铁杆女粉丝,李清照还是而且在路过古乌江的时候写出词风迥异的《夏日绝句》,全诗充满苍凉之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通篇读来,令人荡气回肠,甚至一代英雄的光辉形象栩栩如生。“羽之神勇,千古无二”!项羽如果泉下有知,也应该感到欣慰。《夏日绝句》这首绝句,短短20个字,便将项羽的英雄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同时,这首诗也是李清照前后词风变化的分界线。

为什么李清照赞美项羽,而不是赞美刘邦?或许,这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李清照所处的那个年代,正是是北宋到南宋的转折期。在此之前,来自北方的女真人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随后迅速强大,在金国剿灭辽国之后,南下摧毁宋王朝。中国历史上最令人痛心的一幕出现了,金国俘虏徽钦二帝,大宋朝黄河以北的土地全部丢失,大批的宫廷女眷被金人俘获成为奴隶,遭受任意欺凌!面对强敌,大宋朝毫无作为,这便是钦宗靖康年间的靖康之耻。

因为受到战乱的影响,为了避免遭受到金人的毒手,于是,中国历史上的在东晋之后第二次衣冠南渡发生了。康王赵构在即帝位以后,一路南奔,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在软弱的赵构的影响之下,来自中原的一大批士大夫、官僚以及普通百姓都成群结队的南渡,

而李清照和他的丈夫赵明诚也是这次南渡的人中的一员。

南渡以后,出身官宦世家的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出任江宁知府。但在继任之后,面对江宁城发生的兵变,身为父母官的赵明诚不思平叛反而弃城逃走。在李清照跟随赵明诚奔逃的途中,恰好路过古乌江地段,于是便有感而发写下这个千古绝句!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也就是说,项羽身为一代英雄,为何可以被李清照认为生为人杰,死为鬼雄?

只因其“不肯过江东!不肯过江东,这是一个人的气节!比照大宋朝的现实,实在是令人可叹可悲!看看古人的英雄壮举,再看到眼前的现实,真是形成巨大的反差!自己的丈夫赵明诚,身为父母官却弃城逃命,自己所在的朝廷大宋朝一路南奔,软弱无能的君臣们不管老百姓死活,也不管国破家亡的惨象。面对山河破碎,百姓的流离失所,大宋的君臣们却只顾一味逃命,丝毫不思扭转战局。

而西楚霸王项羽,在带领八千江东子弟破秦之后。面对最后的失败,身边现在只有十几个人在身边,自己几乎成了孤家寡人,尽管一江之隔的故土江东或许可以东山再起,但项羽心存羞愧与内疚,最后自刎。或许面对项羽的自刎,各人有各人的看法,但至少说明项羽有羞耻之心。而此时的南宋诸君,简直与项羽形成鲜明的对比!守土有责的父母官们,一旦发生危险不是弃城就是投降,要么就是早已提前席卷细软一路南奔,身为儒家弟子,却丝毫不知道礼义廉耻!

知耻近乎勇,正是因为还有羞耻之心,项羽会不肯过江东。但是南宋的大多数君臣,却根本不知羞耻为何物,除了逃命就是逃命。而李清照为何赞扬项羽,赞扬的便是这里赞扬便是项羽的知耻心。有知耻之心,所以不失项羽不愧为人杰鬼雄。

综上所述,为什么李清照会赞美项羽,只是因为项羽是个值得赞美的悲剧英雄!面对强敌,面对失败,西楚霸王项羽可以乌江自刎;而李清照所在的大宋时期的朝廷,无论君臣,毫无知耻之心,都是软弱无能之徒。正是由此,李清照才会用“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来赞美项羽,力图让当权者能够觉醒知耻之心,从而奋发图强!


龙羽评青史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项羽、刘邦两人之间上演了数次你追我躲的好戏,后来刘邦兵分两路,一边牵制项羽,一边派韩信攻打项羽老家彭城,在权衡利弊后,项羽、刘邦再一次和解,并用鸿沟为楚汉两国的分界线。让项羽没有想到的是,刘邦在议和之后,并没有就此打算与他和平相处,而是与自己的部下商量如何把项羽消灭,在汉军的一系列计谋与打击下,项羽节节败退,于乌江自刎,一代英雄就此陨落。

项羽能征善战,在战场上叱咤风云,面对战争,他勇敢,他无畏;面对亲人、爱人,他重情重义,最后为他的江东父老慷慨赴死。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不得不说他是一位值得让人钦佩的英雄。

除了小编对项羽由衷的敬佩,在历史上,南宋的女词人李清照也为项羽写下来赞美的诗句,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中就写到“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在李清照的眼中项羽是杰出的,生是“人杰”,死为“鬼雄”,言语之间对项羽充满了赞赏之情。除了李清照,著名诗人杜牧的《题乌江亭》中写道“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也体现了他对项羽之死的悲痛与惋惜。

从古至今,人们对项羽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称赞,有人批判,有人喝彩,有人嘲讽。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讨论。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追梦小卒


曾今回答过一个类似的问题,但有感于李清照,再发表下个人的愚见。

对于题主的问题:李清照为何赞项羽,而不赞刘邦?

个人认为是:李清照“看不起”刘邦。

项羽

霸王这个人,给我们的印象可以说即是正面教材,又是反面教材。反面性的跟本题无关,就不多说了,这里说说项羽能够令李清照欣赏的地方:

1:羽之神勇,自古以来都有公认,他的英雄气概和战场上的一夫当关的气势,是李清照内心中十分向往的。

因为当时的南宋朝廷,在金人的攻势下已经是节节败退,而在这种形式下,正需要一个像霸王一样的英雄来力挽狂澜。

2:自刎乌江,这虽然是霸王的归宿,但是给李清照带来的震撼却是最大的。

因为李清照在写《夏日绝句》的时候,正是他丈夫在弃城而逃之后的逃难路上,她丈夫的行为和霸王宁肯自刎也不过江的举止相比较,使得李清照羞愧难当。

3:霸王的专情,霸王的眼里,除了虞姬,根本没有其他女人,他为了虞姬,可以犯众怒,甚至延误战事。

这虽然不是什么正确的大丈夫行径,但是当时的李清照跟她丈夫的关系已经十分微妙,早就没有了当初的浓情蜜意,这对一直深爱着丈夫的李清照而言,是十分寒心的。

刘邦

刘邦此人乃绝世枭雄,他的每一个方面跟项羽作比较的话,可以说是完全是相反的。刘邦的成功,在于用人之道的成功。他自己本身在打江山的时候,可以说没有任何特长,但是每个方面都有专人来为他排忧解难。如果韩信可以用兵如神来形容的话,那刘邦就是用人如神的典型教材。

而这一点正是构不成李清照产生共鸣的地方,李清照欣赏的是自身有本事,不为艰险,勇往直前地英雄人物。虽然刘邦是最后的成功者,虽然刘邦是一统天下,制止战乱的汉高祖,但是李清照就是对他不感冒。

李清照

李清照虽然从小生长的环境和条件都很优越,成婚后,也是夫妻恩爱,志趣相投。但是她的个性是洒脱的,她喝酒、赌博样样精通。她的为人是不拘小节的,她对当时的迂腐制度甚为反感,她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并且始终如一。

李清照虽然是个女人,但是她的爱国之心不比任何人差,每当传来不幸的消息,她都深感无奈。我想如果她是男人的话,必定驰骋疆场,马革裹尸。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词人,但是在词坛里,她怼天怼地,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如此有个性的奇女子,再加上其才华,无怪乎在重男轻女地古代,会把她列为第一才女。

对于不是男儿身,胜似男儿身的李清照而言,项羽是符合她心中形象的英雄人物,而刘邦的枭雄之路,注定与她无缘。

因为李清照是个注重过程,有着独到见解的爱国词人。

(文中图片转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之,立删)


悟不悟


《夏日绝句》最能代表李清照对项羽的敬仰,那年四十三岁的李清照在路过乌江时,国仇家恨她令深感悲愤,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写下了此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虽然在借题发挥 ,对南宋统治者放弃中原逃跑不思收复失地的行为非常不满。诗中借用西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肯苟且偷生、自刎乌江的历史故事,讽刺南宋小朝廷的投降逃跑主义,表示了希望抗战、恢复故土的思想情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两句,尤其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这首诗也确实寄寓着她对项羽的崇敬之情,那么李清照为什么赞项羽而不赞刘邦?我们来分析下项羽楚霸王的人格魅力。

第一,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悲情式英雄人物,因为他的悲情结局而成了英雄 ,又因为他是英雄而显得格外悲情。

很是让后世之人为他的悲剧命运感慨,为他的悲情一生而唏嘘不已,项羽无疑是中国古代最为动人的悲情英雄。

推翻秦朝统治的过程中,以他的功勋最大,他曾经率领楚军破釜沉舟,一举击败了数倍于已的强大秦军。他曾经指挥并身先士卒地征伐过七十余场大战,战无不胜。


他曾经威服诸侯.使这些纵横乱世的枭雄们见之胆颤,自动匍匐进他的辕门。他曾经迫使后来的大汉高祖皇帝刘邦卑词哀告,状极可怜。他曾经率领三万楚军,奔驰千里救援彭城,一举击败五十万汉军,令刘邦屁滚尿流狼狈逃窜,几乎命丧乱军之中。

第二,项羽的英雄本色,刘邦一生都是他手下败将,垓下之战项羽一败涂地。


《史记·项羽本纪》评价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在他的履历中,不乏所向披靡、勇冠三军的神奇故事。他的《垓下歌》的那句“力拔山兮气盖世”有气壮山河,势吞万里之气象,乃惊神泣鬼的一首壮歌。


李清照用“人杰”、“鬼雄”两个典故来歌颂项羽,活得有声有色、出类拔萃,死得英武壮烈、可歌可泣。无论生死,都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她认为人活着要成为豪杰,就算死了也应该成为鬼中的英雄,项羽的一生就像是这两句诗的写照。


第三,项羽重情重义的侠义精神

项羽不是一个侠客,但他敢作敢为,敢爱敢恨,重情重义,重诺守信,明显具有侠义精神,而这种侠义精神也赢得了世人心底深处普遍的向往。


项羽的脾气暴躁易怒,但他勇于担当,有关爱百姓,关爱士兵,在项羽身上明显具有重情重义的一面。

陈平说:“项羽为人,恭敬爱人。”《史记·陈丞相世家》。高起、王陵说:“项羽仁而爱人。”《史记·高祖本纪》。


韩信说:“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史记·淮阴侯列传》。

这些人虽然都不喜欢项羽,认为项羽嫉贤妒能,不善于用人,但他们一致认为项羽性格中有仁爱宽厚、重情重义的一面。


第四,悲壮的爱情故事,项羽和虞姬的相爱生死与共,矢志不渝。“霸王别姬”是《史记·项羽本纪》中最悲恸动人最壮怀激烈的一幕。

司马迁这样描写当时的场面:“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虞姬为忠于爱情,拔剑自刎,以断项羽后顾之私情,激励项羽的斗志。项羽和虞姬的故事,将人间爱情的凄艳壮美演绎得淋漓尽致。


总结:李清照不以成败论英雄。项羽活着的时候能够“力拔山兮气盖世”,是人中之杰;死时依然保持了高度的自尊,慷慨悲壮,是鬼中之雄,李清照对此表示由衷的敬仰。


花拾间文化


秦朝末年的楚汉争霸,是一个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时期,这个时候,刘邦和项羽脱颖而出,凭借自身的优势和臣子的智谋,争夺天下。最终使得善于用人的刘邦发财了项羽,建立了汉朝。

但为什么,后人往往怀念项羽而不是刘邦呢。

1.刘邦为人轻浮,年轻时可以说是无所事事,秦朝末年,他四十七岁了,才只是当了个小小的亭长。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对他的记载还是比较详细的。

2.刘邦自身,文武不全。韩信曾说他只不过能带领十万人而已,可见他的才能是多磨的低。他之所以能够统一天下,是因为他手下聚集了很多的能人。像张良,韩信等。

外因一就是项羽不愿意再回到江东而选择了自杀。这让人不得不对项羽感到怜惜。

外因二是项羽本人很有魅力,很多人也很喜爱他。虽然他也有缺点,但是和刘邦比起来,就好多了。他有家世背景,祖父曾是楚国大将项燕。从小习武,就气质和能力突出。而且力能扛鼎,是个不可多得的猛士。

他们两个相比较一下,就连刘邦的大臣都评价他是慢而侮人,项羽是仁而爱人。可见,两者的评价截然相反。

3.人们普遍都有同情失败者和弱者的心理,况且项羽失败的冤啊,在很多人心里,项羽比刘邦出众的更多,也更加配得上最后的胜利。可是,上天却选择了刘邦。

李清照,曾经写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抖影看看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诗人写诗都是有感而发,否则就是无病呻吟。又俗话说愤怒出诗人!没有云儿沛的思想感情也难以写出诗句。

李清照赞颂项羽,是因项羽不屈不挠、悲壮豪迈的气节令人钦佩。项羽失败后不肯苟且偷生、乌江自刎的情节和南宋小朝廷的投降逃跑主义对比鲜明。

更主要的是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没有血性,赵明诚被任命首都知府,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赵明诚没有履职而是悄悄的缒城逃跑了。叛乱平定后,赵明诚被革职。李清照深为丈夫的临阵脱逃而羞愧,虽并无争吵,但往昔的鱼水深情已一去不返,她从此冷淡疏远了赵明诚。战乱中,他们向江西方向逃亡,一路上两个人相对无语气氛尴尬。行至乌江,面对项羽兵败自刎之地,李清照不禁浮想联翩,心潮澎湃,随口吟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赵明诚闻听愧悔难当,深深自责,郁郁寡欢,一蹶不振,不久急病发作而亡。

刘邦虽然打了胜仗做了皇帝,但刘邦起身于社会底层,懂得忍辱负重,能屈能伸,善用权谋,狡猾奸诈,有时让人觉得他胜之不武,他精神里缺少高贵的灵魂,比赵明诚强,但人格上逊于项羽。李清照是巾帼大丈夫,她若上战场肯定会做女版项羽而不是刘邦,这也许就是惺惺相惜吧!





马火蚁


这个问题好。

李清照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可见一斑。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李清照盛赞项羽的是一首五言诗《夏日绝句》

关于这首诗的理解还是非常大气的,以女子之身能写出如此豪迈的千古名诗确实不负“第一才女”的名号。

关于这首名诗的解读就不用赘述过多了,主要说说为什么李清照盛赞项羽而不是刘邦,这与诗人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息息相关,也就是文人常说的有感而发,触景生情。

重点说说项羽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周王族姬姓项国后代 ,项氏,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苏宿迁市)人。秦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杰出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作为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 的代表人物,项羽是一位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的统帅。李晚芳评价项羽“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项羽可谓是中华文明数千年历史长河中独一无二的英雄人物,自从项羽名列《史记》十二本纪以来,其勇武第一的地位便从来没有动摇过。

“西楚霸王”的称号在中国文化中已经成为烙印深深的铭刻在历史中,甚至“霸王”的称号唯项羽一人所独有,这即便是历朝历代无数帝王都无法企及的高度。

也就是说项羽虽非帝王但其历史地位并不逊之,甚至霸王专属称号的高度比一般意义的普通帝王都要高出不少。

项羽的人格魅力在于其是有记载以来中国历史中最勇武的统帅,没有之一,历朝历代对项羽的客观评价最高的就是霸王的神勇冠绝天下,这种贯穿历史岁月的武力值高度是其他武将难以匹敌的。“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就是对项羽神勇的最佳诠释。

另一方面项羽又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和悲剧意义的英雄人物,其在秦末强势崛起以无敌之勇横扫天下,既有“破釜沉舟“的智慧又有“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悲情,始皇之后天下第一个称王的是西楚霸王项羽,其册封的“汉王“刘邦成为后来大汉王朝的高祖,而汉朝的来历与刘邦的“汉王“又息息相关。

如果说秦末汉初的历史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帝王将相成色最灿烂的岁月,那么霸王项羽同样是秦末汉初历史星空中极为耀眼的那一颗大星,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地位不仅仅要看他的功绩和成就,还要看他所处的时代和对手的高低。

秦末汉初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是最群星闪耀的时代,客观的说,秦始皇,汉高祖,西楚霸王,汉初三杰,这些响当当的历史人物基本上曾经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之下,每一个在中国的历史中都是份量极其沉重的。

这从另一个角度显示了时势造英雄,始皇西去之后的楚汉相争成为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篇章之一

中国的历史文化对英雄人物的铭记是非常苛刻的,要想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难度之大可比“蜀道难“,而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潮往往是“成王败寇“但又充斥着“英雄不论成败“的辩证,这也就是为什么司马迁在《史记》中把项羽列在本纪之中的主观因素。

看看项羽的对手就知道霸王的名号可谓是实至名归的,而历史上项羽的传奇和悲剧性就在于其败的悲壮和无颜去见江东父老的宁折不弯。

就像问题所问的,李清照为什么赞项羽不赞刘邦。

对后世来说,项羽的一生是传奇豪迈下的悲剧结尾,而刘邦却成为大汉王朝的开创者。

人们对悲情的英雄往往会倾注更多的情绪表达,刘邦怎么赞?其在中国历史的地位无比尊崇和显耀,中华历史上的诸多帝王在地位高度上能够超过汉高祖刘邦的寥寥无几。


波澜碎风寒


李清照为什么对项羽赞赏有佳,这要从她写的一首诗说起。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的的意思是:人活着就要当人中的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李清照在这首诗里面表明了她的态度,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

一般,在国家安泰的时候,文人很少会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感慨,而很不巧,李清照生活的那个宋朝,实际情况是这样子的: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入侵中原,走的时候掳走徽、钦二帝,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耻。

而当时,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后来,建康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平叛,反而临阵脱逃。

李清照心里那个苦啊,她看到的是不管是朝廷还是自己的丈夫,都如此的懦弱,她为此感到耻辱,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了这首夏日绝句

在历史,项羽是一个悲剧英雄。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消灭了秦军主力,在这个时候,刘邦趁虚从黄河以南,攻入关中,接受秦王子婴投降,并派兵据守函谷关。

项羽破关而入,与刘邦在鸿门相见。在鸿门宴,项羽没有听从范增的提议,放过刘邦,不久,双方展开军事斗争,项羽逐渐由优势转为劣势,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

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

而刘邦呢,在李清照看来,或许只是一个窃取别人胜利果实的窃国小人。

李清照就是用了这么一首诗来讽刺朝廷,还有她挚爱的丈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