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對“90後”電視記者原來是夫妻!這是他們終生難忘的13天

文|「廣電獨家」周煜媛

他們遇到了很多“意料之外”,楊陽沒有想到自己“寫稿會寫哭”,張巍瀚沒有預料到自己會在這段時間遞交入黨申請書。

这对“90后”电视记者原来是夫妻!这是他们终生难忘的13天

“剛來的時候,我們每天都像打了雞血。”接受採訪時,已是楊陽、張巍瀚到武漢進行抗疫情報道的第13天。他們告訴「廣電獨家」,現在的工作量比平時在單位時翻了一倍,“新媒體端已經發稿40多篇,電視新聞播出21條。”

來之前,兩人也都做好了心理準備,“預期時間是半個月起,肯定是一場持久戰。

▍“我們是夫妻,滿足條件”

1月27日,貴州廣播電視臺接到消息,貴州首批援助武漢醫療隊即將出發,公共頻道《百姓關注》有望派出兩名記者跟隨醫療隊前往武漢。消息在工作群裡一發布,記者們紛紛主動請纓,楊陽更是第一個舉了手。

“我想報名,你是什麼看法?”楊陽問丈夫張巍瀚。這對“90後”夫妻同為貴州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百姓關注》欄目的記者。

他們是先後到電視臺實習後,進一步確定這裡就是自己的熱愛和追求之所在。

这对“90后”电视记者原来是夫妻!这是他们终生难忘的13天

在楊陽看來,記者的職責就是去到現場,危險、困難都不算什麼,都是可以克服的。張巍瀚入行4年,最擅長的是調查類報道,尤其是暗訪調查,“越危險的情況越喜歡”。

這一次,兩人再次默契十足。“我也想報名。”這是張巍瀚對妻子楊陽的回答。

可是報名後,通知卻遲遲沒有下來,眼看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醫療隊都已抵達武漢,仍沒有等來他們翹首期盼的出征消息……直到貴州第五批醫療隊出發之前,兩個隨行採訪機會才確定了下來。

同時,由於前方情況緊急,相互照應和默契配合十分重要,領導在經過綜合考慮後,認為“兩名記者最好是夫妻檔”

聽到這個消息,“滿足條件”的楊陽和張巍瀚高興壞了。“能夠到現場,這是當記者的意義和幸運。”楊陽告訴「廣電獨家」,他們自己也評估過最壞的結果,“我們很年輕,也沒有什麼慢性基礎性疾病,即使被感染了,痊癒的可能性也蠻大的,大不了我們直接在方艙醫院裡做新聞。

这对“90后”电视记者原来是夫妻!这是他们终生难忘的13天

2月15日21點多,在登機前,楊陽發了這樣一個朋友圈:“我們不是逆行者,只是去到記者應該去的地方。”

▍楊陽變身“客服小妹”

當天晚上24點,楊陽和張巍瀚落地武漢。“停機坪上還有積雪,蠻冷的。”但是從第二天開始,連續幾天氣溫上升,每天都陽光普照。楊陽心想,武漢挺歡迎我們的。

她覺得能夠在這樣一個特殊時刻去認識這座城市,挺好的。

兩名記者的任務主要是報道貴州援鄂醫療隊的工作開展情況,挖掘醫護人員的故事。截至採訪當日,貴州一共派出5批援鄂醫療隊在武漢參與新冠肺炎抗擊工作(注:貴州一共派出9支援鄂醫療隊,4支在鄂州)。楊陽負責與醫護人員的聯繫對接、採訪以及寫稿,張巍瀚負責攝像和後期視頻的剪輯。

这对“90后”电视记者原来是夫妻!这是他们终生难忘的13天

每支在鄂醫療隊的情況,他們都要用心地去掌握清楚。“要想挖掘出、呈現好他們的故事,就必須儘量多接觸他們、認識他們,讓他們信任你,願意跟你傾訴。”楊陽說。

但楊陽和張巍瀚又很難經常與這些醫護人員見面,這成為兩人開展工作的一大難題。

貴州幾支醫療隊支援的醫院和駐地相隔較遠,一般二三十公里,最近的也得三四公里。他們兩人去過江漢方艙醫院、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武漢市中心醫院,在剛開始的時候,用車特別不方便,出租車、公交車全部停運了,每次用車都要通過第五批援漢醫療隊協調。

楊陽經常想用腳走,但一看地圖,“5個小時”

“汽車主要用於接送醫護人員上下班,我們不可能也不願意佔用。有一次實在沒有辦法,我們就騎著自行車去採訪。”張巍瀚說。

條件受限,他們還要保證新聞的採集量、播出量,壓力不小。在這種情況下,楊陽選擇通過微信進行交流,“到現在,加了近百位醫護人員的微信,每天晚上都要‘上夜班’。用張巍瀚的話說,一到晚上,楊陽就會變身“在線客服小妹”。

这对“90后”电视记者原来是夫妻!这是他们终生难忘的13天

對於這樣的工作方式,楊陽表示,“說簡單也挺簡單,說也挺難的。”她的經驗是用真心換別人的真情。她會跟對方說:“我們做新聞並不是為了宣傳某一個人,而是想讓觀眾在看到你們的努力後感受到希望和溫暖,給患者、醫療隊員加油鼓勁。”

“你不去沉下心來好好聯繫的話,沒有采訪是等著你的。”張巍瀚補充道。而他自己的工作也並不輕鬆,經常需要手持七八斤重的攝像機跟進動態新聞,有時一拍就是三四個小時。

2月下旬,貴州援鄂前線指揮部成立,用車和協調等各方面情況進一步改善,但是領導出於安全考慮,不允許媒體和記者進入病區,“客服小妹”的工作更加重要了。“進不去,只能請醫院裡的患者或者醫護人員拍攝,然後傳給我們。”說到這裡,楊陽有些歉疚,“他們穿著厚厚的防護服已經很累了。”

这对“90后”电视记者原来是夫妻!这是他们终生难忘的13天

▍兩個人的“沒想到”

除了電視新聞,楊陽和張巍瀚也要進行全媒體傳播報道。在靈活分工的基礎上,兩人形成了高效快速的工作流程:

採訪回來後,楊陽先寫電視新聞稿,張巍瀚剪輯對應的視頻;緊接著,楊陽從素材中整理新媒體文稿,張巍瀚再根據這版文稿,剪輯短視頻分發出去。

兩人每天晚上都會討論一下,如何尋找選題、挖掘素材,以及如何在現有條件的基礎上把故事講好。比如,發現某一個題材比較好,要去怎麼表現?採訪對象不願意接受採訪或者表達能力很差,怎麼解決?這些都是他們商量、探討的問題。

雖然有壓力和難題,但報道工作如預期計劃進行著。

與此同時,“大後方”貴州省對一線業務人員非常貼心,不僅提供了充足的物資保障,還送來貴州特產“辣子雞”。武漢當地的愛心企業也常捐送零食、飲料、水果等,“很驚喜,也特別暖心。”楊陽說。

这对“90后”电视记者原来是夫妻!这是他们终生难忘的13天

另一方面,他們也遇到了很多“意料之外”,比如,楊陽沒有想到自己“寫稿會寫哭”,張巍瀚沒有預料到自己會在這段時間遞交入黨申請書。

楊陽講了貴州第二批援鄂醫療隊隊員李蒙的故事。李蒙在出發前給父親打了個電話,說自己要去支援武漢,父親馬上就把電話掛斷了。李蒙以為父親生氣了,可實際上是父親在電話另一邊默默流淚,害怕再多說一句就會讓她察覺,讓她擔心。

劉文也是一名援鄂護士,在方艙醫院時,她的防護服上總會寫上除了姓名之外的另一個名字——中共黨員。“劉文說,在防護服上寫下‘中共黨員’,是希望患者在需要幫忙的時候,能第一時間想起她。

張巍瀚很感慨,他在來之前還會有點懷疑,醫護人員真的如報道中描述的樣子嗎?來了之後發現“有過之而無不及”

这对“90后”电视记者原来是夫妻!这是他们终生难忘的13天

這幾天,張巍瀚寫了入黨申請書。“當看身邊很多堅守一線的醫護人員都是黨員時,我為之深深的感動,也從中深受鼓舞。我也要加入這個光榮的組織,和大家一起奮鬥在一線。”

這段時間,張巍瀚覺得自己進步了很多。他說自己以前偶爾會“偷個懶”,下班回家打打遊戲,現在雖然沒有時間休息,但他毫無怨言。實際上,從大年初二到出發赴武漢之前,張巍瀚和楊陽都只休息了一天,而從2月15日到接受「廣電獨家」採訪當天則一天都沒有休息,並且每天都是滿負荷地輪軸轉。

楊陽說他們最近的工作狀態跟醫護人員一樣,到了最吃勁的階段,“他們不放鬆,我們也不放鬆。”大家相互鼓勵、相互加油,盼著通過努力盡快戰勝疫情,“一想著春天來了快回家了,就又打起精神來了。”

这对“90后”电视记者原来是夫妻!这是他们终生难忘的13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