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老闆不願招40歲到55歲的健康、實幹中年人做員工?

體育風1


這個屬於年齡歧視。不過仔細分析,不找40歲以上的中年員工確實有些道理。比如像華為員工到了45歲就必須強制退休,退休後可以享受華為的股權激勵待遇,但是必須離開工作崗位。人到了40歲以後,體力慢慢的就會下降,精力也會逐步下降。像上連班、持續24小時加班的事情基本上就跟不上趟了。

另外40歲以後,各方面的負擔還重,比如上有老下有小的,實際上這個是連死不敢死的年齡。所以前段時間網上才有“不要斥責90後,他們會離職的”、“可以罵中年人,他們不敢離職”的說法。中年人的經濟壓力大,既要培養孩子,又要贍養老人,同時可能還會有房貸和車貸,所以經濟壓力大,工作的時候,可能就會偏於保守,不太敢突破常規,不太敢突破創新。

另外,中年人的工作經驗看似很足,這個屬於優點,可經驗的固化,一定會帶來條條框框的約束,中年人往往很難突破固有思維,這一點就不如年輕人有創新意識。由於經驗足,常規工作多,必然的工作勁頭就不會太高。人只有在半生不熟的時候,做事情最有衝勁,就像我們年輕的時候學騎自行車,剛剛會的時候,最上癮,即使大人不讓騎,也會偷偷摸摸的去溜一圈,這一點被華為公司應用的比較好,華為每一年都會招聘大量的應屆畢業生培訓好了充實到一線研發和營銷的團隊,讓這些半生不熟的年輕人去衝擊業務和技術,同時也帶來了鯰魚效應。

還有就是中年人往往養成了一些話的工作習慣和思維習慣,如果他們不認同企業的價值觀,那麼他們會在工作中、日常交流中,不自覺的影響到周圍的年輕人,帶來不好的作用的。企業中的小白兔經過時間的萃華就是老白兔,如果老白兔具備麵霸的風格,一般應聘到企業是比較容易的事情。如果企業沒有很好地制度約束,老白兔在轉正之後,給企業帶來的衝擊力,往往是企業不太能承受住的。因為他們經驗足、年齡大、、手段多、資歷老,很容迷惑年輕人,慢慢的公司的年輕人就會被他們汙染了。如果企業的制度文化不強,這樣的結果很難避免。我曾經工作過的單位就有過類似的教訓,公司生產部剛組建的時候,招聘的都是年輕人,大家很有熱情,很愛學習,加班加點也沒人去計較。可是等到公司為了業務的發展招聘了幾位40-50歲的老師傅之後,情況發生了很大的逆轉:員工為了多掙加班費,把8小時內的工作拖到加班時間去完成,如果不是內行人很難看出端倪,後來逼著公司變成了計件工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