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生论死也是一门学问——生死学

每个生于世上的人必定将在生命中的某一时刻意识到死亡的存在。

传统观念中,对生与死是完全不同的态度。生——喜庆而热烈,值得庆贺。死——忌讳而冰冷,不宜提起。

大概是因为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从7岁意识到死亡至今,从来没有将死亡摆在台面上与人好好交流一番。对于死亡的认知只是通过生活中的片段加上一点思考拼凑而成,无序凌乱。

谈生论死也是一门学问——生死学

生与死

很多时候死亡意识忽然浮现,从睡梦中被惊醒,浑身瘫软不知所措。最后只能安慰自己:死亡人人都要面对的,比自己优秀的人都逃不过,又何必在意呢?之后便又安然睡下。

如此反复,问题并没有得到正面的解答,有时成为一种煎熬。

直到前几日,在慕课平台上无意间看到了一门课程——《生死学》。它首先勾起了我的兴趣:难得呀,在中华大地上还有敢这么明目张胆谈论死亡的?还形成了一个专门的课程,有点意思。接着,勾起了在内心埋藏已久的关于死亡的疑问——说不定可以解决掉这个一直困扰着自己的终极问题。

今天分享的内容就是《生死学》课程中的一部分,也是对自身认知的再次整理。

本次主要讨论的是:为什么要理解生死学?它的意义何在?

谈生论死也是一门学问——生死学

生死学的意义

理解生死学的意义,首先要谈到我国回避死亡的传统。

长期以来,人们只是思考生的问题——如何去获取生存资源?怎样才能幸福?如何做到延长人的寿命等等。对死的问题则采取回避策略,其典型的思维就是“未知生焉知死”。

在“未知生焉知死”的思维模式下会产生以下三种现象:

  1. 死的问题被存而不论——我们的精力首先集中于生存问题,往往以生的问题尚且成谜为由,从而在思想意识的深处将死亡封存。
  2. 死的问题为生的问题所取代和抵消——我们忙碌于俗事对死亡之事便无暇顾及。
  3. 死的问题被刻意回避——我们发明出许多禁忌,以堂而皇之的理由将死的问题视为不详而拒之门外。

总之,对于死,我们采取的是鸵鸟哲学。这是一种重生轻死,乐生恶死,讲究现实的人生态度。它要求我们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到人生问题上,专注于人生自身的价值与意义问题。

固然有其积极的意义,但是这种生死观有个致命的缺点——把生和死看做毫不相关的两回事。这就使其对人生问题的思考缺乏深度和力度。


而生死学的意义是让我们从正面去理解死亡,这时会得出不同的观点——死亡是人生的导师。

美国著名的生死学专家罗斯教授指出——很多人误以为死亡是一种威胁,其实不然,死亡是一种挑战,面对死亡的应对是人类成长的基本前提和动力。

为何说死亡是人生的导师?体现在以下三点:

1.既然死亡是人的必然归宿,知死方能明确人的使命。

当人类意识到死亡是必然归宿,便会产生一种想知道人死后又当如何的强烈冲动,因为人愿意获得永生,不论归宿是永恒的光明或是无尽的黑暗。如此,我们所关注的事情便由生前延续至未来, 即生前身后事,正如唐朝诗人陈子昂所吟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于是,我们进入到绵延的时间长河中,个体便有一种伟大与神圣感,自我意识在悠悠长河之中不再是短暂的存在,而获得一种承先启后、贯穿古今的永恒的存在感。由此,产生有了某种自我的价值期许,神圣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支持着我们毅然向前。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这种强烈的使命意识使我们得以安身立命。

2.死与生相伴,知死方能明有无得失之理。

趋利避害乃人之天性,但太过于执着与计较容易患得患失,在利与害、得与失之间便筑起一道跨越不过去的关隘,困于其中徒增烦恼与痛苦。

但在所以的关隘中,最要紧的莫过于生死关,任何得失祸福超不过生死关。懂得生死智慧,打通生死关隘,不使生死对抗可从心灵深处解放自我,获得真正的自由。

“吾有大患,及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了悟生死,不再患得患失,人生何累之有。一旦人们意识到生死之间内在的关联与转换,便知不必执着一得一失,便能在名利、得失之间变得坦然自在。

3.死亡赋予生命以意义,知死方能学会珍惜懂得爱。

死亡迫使我们重新审视生命,死使我们今生的时间有了界限,催迫我们在能够使用的这段时间里完成自己所构想的事业。

知死让我们更懂得爱。人是社会性的存在,我们的生命总处在与他人的联系之中,亲人、朋友甚至陌生人都与我们个人有诸多的联系。一个人的死总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许许多多的人和事。


谈生论死也是一门学问——生死学

死亡令亲情、爱情、友情稍纵即逝,弥足珍贵。任何人体的死亡都可能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的丧失,从而令我们痛苦至深,因此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亲情、爱情、友情,才能拥有更多更长久的爱。

由此可见,人生的意义本身其实是相对的、不确定的,这完全取决于我们对死亡的态度,换言之,我们对死亡的态度决定着对于人生的态度。不知死,便不知生!

贪生论死如存在主义所说的那样,就是向死而生,这恰恰是一种非常积极的人生观。正如池田大作先生说的那样——有生必有死,把这一任何人都动摇不了的事实作为根本前提,我们的教育才会无限地、广阔地、博大而深邃地开展下去。

如此来看,生死学是值得学习、理解的。

我并不知道以上的分享能带给你什么,但只要因此你开始思考,那就一定会有所收获。此次的分享只是一个开始,如果有兴趣继续进一步探讨,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当然,也可以到“学堂在线”上去看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