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心經》(上)

相傳悉達多太子是印度淨飯王與王后摩耶夫人的兒子,悉達多從摩耶夫人的右脅出生,出生後立即步行七步,用響亮的聲音說出:“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再讀《心經》(上)

話說佛陀在經歷多年苦修後,終於在臘月初八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成道後,開始了四十九的弘法事業,這期間共傳授了八萬四千法門(也就是8400個入道修行的途徑)

其中有件標誌性的大事件,就是在靈鷲山佛陀的座下,倆超級大咖就智慧修行的論題展開了研討:主角之一是觀自在菩薩,也就是觀世音,他擔任空性智慧教授者,

再讀《心經》(上)

另一位主角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舍利弗,他智慧第一,擔任提問者,而這次會議的紀要,就是我們熟知的波惹波羅蜜多心經。這次研討,360度無死角的闡述了諸法皆空的高深佛理,最後,以波惹波羅蜜多咒完美點睛,可以說是整部心經的濃縮精華,有人問咒是什麼意思?其實咒的意思就是有力量的語言。

  • 閒話少說,先解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

很多人看到“心經”就覺得講的是發自內心的東西。雖然不能說不對,但心經原意不是這樣。“心”在這裡是核心的意思。表示是般若經的精華、綱要。這一點從這部經的體量就能看得出來。全經只有一卷, 260字。屬於《大品般若經》中600卷中的一節。對於習慣長篇大論的印度人來講,這樣的篇幅是相當短小了。不過這顯然是中國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因為中國人學佛喜歡越簡單越好,以至於翻譯大家鳩摩羅什,為了照顧中國讀者也要在翻譯過程中把經文刪掉不少。中國人的偏愛簡單也可以從流行的經典裡看出來。中國人最熟悉的外來佛經莫過於“心經”,其次可能就是“金剛經”,這兩部經字數都很少,所以流傳最廣。至於什麼《瑜伽師地論》(唐僧專程去取的真經)、《中論》甚至古老的《阿含經》基本少有人研究了。

  • 然後要說“般若波羅密”。這其實是兩個詞:般若和波羅蜜。

此處的"般若",一般念成“波惹”,本義為"智慧"。

再讀《心經》(上)

有人說:翻譯的人裝小資,智慧就是智慧,非叫般若。就好象非把草莓叫成士多啤梨(英Strawberry音譯,其實就是草莓)。其實不然,要知道這部心經的譯者可是大名鼎鼎的唐三藏。不直接翻譯成“智慧”是因為直接翻譯雖然通俗易懂,但是容易讓人把般若與普通人的智慧混同。而般若所謂的智慧是一種能看透世間萬物生滅流轉,證入不生不滅境地的大智慧。所以即使普通人所謂的智慧在般若面前也屬於愚痴。有人說要是翻譯成“大智慧”呢?呃,炒股軟件嗎?

  • 再說波羅蜜多。意為"度","到彼岸"。

直白的說就是"度生死苦海,到涅槃彼岸"。人們因為“無明”,你可以理解成人們因為缺點大智慧,比較愚痴看不清事件真相,被表象迷惑,所以會有無盡的煩惱,比如還貸款。為了得到徹底從生死流轉以及一切煩惱中解脫,就讓我們蕩起雙槳一起渡往彼岸,雖然貸款還得還,不過至少你不會再生嗔恨心了。

下面進入正文。

  •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觀自在是誰?其實就是觀世音菩薩。

據說,西天淨土根本就沒有女人。

再讀《心經》(上)

阿彌陀佛(無量壽佛)曾發過願,希望凡是女人都能往生,往生西方後,便不再成為女人,不然,他便不成佛了。“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無量壽經第三十五願),也就是女人們發了菩提心就“厭惡女身”,可以下輩子不用再當女人了。這在經裡看應該算是一項“福利”了。可見在那個體系裡也是男尊女卑,女人是需要“進化”成男人的,那就更不用說出現個女菩薩了。

  •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其實這個色和好色、女色、男色沒什麼關係。前面提到了,物質上的東西都叫做色。這裡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接著前面的“五蘊皆空”的。從五蘊裡面單提出一個“色”來具體解釋一下。

  所謂“空”不是空無一物的意思。不能簡單的用主觀唯心主義來套,說佛教否定一切客觀存在,是徹底的虛無主義。這裡的“空”要和佛教的最基本的觀點“緣起”聯繫在一起。空掉的是萬物的“自性”。準確的講應該是世間一切“依緣起,而自性空”。在西藏版本的《心經》裡說的是“照見五蘊自性皆空”。這對於“空”的意義表現的更明白一點。何為“自性”呢?翻譯方法很多,比如“自相、自體、本性、我、物”等等。它的意義就是自己決定自己,而不依緣起,不依靠他物而存在,有恆久不變的本質的意思。很多人追求的就是這種永恆的獨立存在。

再讀《心經》(上)

不過你要是追求了,你就執著了,你就迷了,你就屬於顛倒眾生了。很多人認為空就是沒有色。比如說杯子裡有水就是色,沒水了就是空。其實這不是佛法的意思。不但沒水是空,有水也是空,連那個杯子都是空,而且是一切皆空。但雖說一切皆空卻不妨礙假名有的存在。相反,正是因為肯定了水、杯子作為假有、幻有的存在才能說一切皆空。因為這裡的空是指隨緣起而自性空。不是空無一物的惡趣空。由於一切皆空,就有了後面的“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通過證明“色蘊”為空說明“五蘊皆空”。這段有點複雜,不知道我說明白了沒有?

  •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這六個“不”在佛教的流傳中應該是很有名氣了。但並不是佛教裡最重要的“不”。因為歷史上還有一個酷愛說“非也,非也”的人一口氣說了八個不。那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龍樹菩薩。這位龍樹菩薩的生平說起來傳奇色彩不亞於孫悟空,雖然和《心經》關係不大,但後邊會聊到他的故事,另外龍樹被稱為中國佛教的“八宗共祖”。能得到這種稱號,從佛教思想的角度來看,地位也僅在釋迦摩尼之下了。

對於涅磐有一種常見的理解就是說既然人間到處都是苦,生老病死苦,畜牲、惡鬼、地獄更苦,天、阿修羅也好不到哪去。所以就要通過證得涅磐,死後不再參與六道輪迴,也就是說死了就乾淨了。人死精神滅,再也不投胎了。

再讀《心經》(上)

但是這裡面有一個問題。就是輪迴學說的假設是有一個實在的自我在六道中輪迴。也就是說靈魂不滅,脫離五蘊和合仍然有一個三世恆有的“常我”在,這和佛教的教義是不符的。首先就是不符合緣起無自性的要求。緣起無自性就是眾生隨五蘊和合,緣起而生滅,但沒有實在可得的自性。五蘊尚且沒有自性可得,那人死五蘊緣散,誰來轉世呢?

  •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其實可以根據一個佛經裡的故事瞭解一下生死的空性。

話說從前有個國家做了一個鼓,叫阿能訶戰鼓。平時打更用,戰時當防空警報用,閒的沒事還可以“擊鼓戲諸侯”。後來鼓敲漏了,換了個鼓板,過些日子梆掉了,又補了一塊梆子。時間流逝這個鼓不停的壞,不停的補,所有的地方全都換過一遍了。佛問:這個鼓還是原來的鼓嗎?

再讀《心經》(上)

這個故事本來是佛為了說他的教義肯定會在未來被不斷的篡改,以至於和他的本意背道而馳——當然這種事情還是很不幸的發生了。但我在這裡是為了說明他的本意來篡用一下他的故事。這裡的鼓有沒有所謂的生死呢?其實這個鼓可以說是在緣起之間不停的生死。但並沒有實在的生死之性可得。如果我們以鼓製成為生,那麼對於每一塊木板而言,削製成型以後,安裝在鼓上和沒有安裝在鼓上其實沒有區別。可能有人說:有區別呀,一堆木板不是鼓,裝在一起才是鼓,量變引起質變。不錯,但是這種質變是以人能否敲擊為分別的。也就是根據對人是否有用而分別,是人為的分別。一堆木頭版變成戰鼓還是木桶如果不以人類使用的角度來看,是沒有本質區別的。所以說戰鼓的生不是實生,而是假名生。有也不是實有,而是假名有。既不是說鼓不存在,落於實空,也不說實際生成了一個實有自性的鼓,落於實有。

  我們還可以回憶一句中國的老話: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就是雖然是說一支軍隊建成之後,人員會不停的流動,有退役,有戰死,也有不停的招募新兵。這樣的一支軍隊不是實有,因為軍隊本身不停的變化,不出幾年就面目全非了。但作為整體又是假名為有。因為你不能說這支軍隊不存在。番號、軍旗之類的象徵物甚至軍隊的精神傳統都表示著這支軍隊的延續性。

再讀《心經》(上)

  上面的例子如果您認為能夠理解,那我們就可以深入到個人的生死了。每一個人都是無數的細胞組成,這些細胞不停的生滅,就像軍營裡的士兵不停更換。我們的排洩物中含有我們身體死亡的細胞,我們的食物又會成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如果說茅廁裡的便便是過去的你,桌上的豬肉燉粉條是未來的你,會不會感覺怪怪的呢?其實每一個人也都像阿能訶戰鼓一樣,不停的損壞,又不停的修補。先是滾雪球一樣,越補越大,然後就越補越差了。最後補到失去人類功能就塵歸塵,土歸土了。



未完 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