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陝西省委 陝西省人民政府 關於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 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實施意見


(2020年3月2日)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做好農業農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義。全省“三農”工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對陝西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按照省委十三屆六次全會部署,緊扣追趕超越定位和“五個紮實”要求,對標對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強化舉措,夯實責任,盡銳出戰,狠抓落實,全面完成打贏脫貧攻堅戰和補上全面小康“三農”領域突出短板兩大重點任務,持續抓好農業穩產保供和農民增收,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保持農村社會和諧穩定,提升農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確保脫貧攻堅戰圓滿收官,確保農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一、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一)全面完成脫貧任務。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對標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目標,細化工作舉措,聚焦特殊貧困群體,對貧困發生率相對較高的縣和行政村,組織精銳力量強力幫扶、掛牌督戰,全面完成剩餘各項任務。實施脫貧攻堅兜底保障行動,對特殊貧困群體,要落實低保、醫保、養老保險、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臨時救助等綜合社會保障政策,實現應保盡保。持續保障專項扶貧資金投入,落實國家和省級財政資金對深度貧困地區支持政策。加強貧困縣涉農資金整合,完善脫貧攻堅項目庫建設。加大扶貧小額信貸支持力度。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對特殊困難群眾的精準幫扶。深入推進抓黨建促脫貧攻堅。


(二)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深入排查所有農村居民“兩不愁三保障”存在問題,全面起底、查漏補缺、對賬銷號。強化對存在返貧風險的已脫貧人口和致貧風險的邊緣人口的動態監測,建立戶申請、村發現、鄉報警、縣錄入、部門預警的實時監測體系,落實市負責、縣統籌、部門根據職責分類施策的及時幫扶體系。紮實做好易地扶貧搬遷舊宅基地騰退、復墾等工作,落實後續扶持“1+7”政策體系。持續推進產業扶貧,完善帶貧益貧機制,做好扶貧資產管理,定期開展帶貧風險監測評估。優化就業服務體系,推廣“村級勞務公司+用工企業主體+貧困勞動力”勞務協作新模式。大力推進消費扶貧。深化扶志扶智,持續推廣“扶志六法”。落實生態護林員、退耕還林還草、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等生態脫貧政策措施。


(三)保持脫貧攻堅政策總體穩定。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堅持貧困戶脫貧後結對不脫鉤、監測不放空、攻堅期末全面達標不降檔。發揮“四支隊伍”作用,強化“三項機制”運用。紮實推進“萬企幫萬村”幫扶活動,支持軍隊、群團組織、社會組織和其他社會力量參與扶貧。協調做好中央單位定點幫扶工作,深化蘇陝扶貧協作。統籌安排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支持非貧困縣、非貧困村貧困人口脫貧。


(四)加強嚴督實考和經驗總結。嚴把貧困退出關,保證脫貧質量。繼續保持攻堅態勢,強化對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扶貧資金使用、定點駐村幫扶專項督導,堅決防止鬆勁懈怠。持續開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堅決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和不擔當、不作為問題。開展脫貧攻堅普查,堅決杜絕數字脫貧、虛假脫貧。全面總結,強化宣傳,講好新時代脫貧攻堅的陝西故事。


(五)促進脫貧攻堅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機銜接。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後,扶貧工作重心由解決絕對貧困轉向解決相對貧困,扶貧工作方式由集中作戰調整為常態推進。要研究建立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制定脫貧攻堅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機銜接的實施意見,把解決相對貧困問題納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統籌安排。


二、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六)加強農村道路建設和管護。持續推動“四好農村路”建設,加快推進示範縣創建,有序建設資源路、旅遊路、產業路,及時解決災損路段“通返不通”問題。完善農村公路安全防護等配套設施,加強農村交通安全管理。加大成品油稅費改革轉移支付農村公路養護支持力度,繼續執行農村公路養護工程省級補助政策。推行農村公路路長制,落實縣(市、區)政府建設和管護工作主體責任。建立鄉村道路建設評估驗收機制。


(七)提高農村供水保障水平。全面完成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任務,統籌佈局農村飲水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城鄉供水規模化。完成供水人口1萬人或日供水1千噸以上的農村飲水水源調查評估和保護區劃定工作。做好水質監測。建立農村供水持續投入機制,拓寬投融資渠道。健全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護機制,落實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相關稅收優惠政策。


(八)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分類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因地制宜選擇改廁技術和模式。全力推進農村學校衛生廁所改造。建立健全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轉運、處置體系,就地實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支持供銷社參與農村垃圾分類、回收利用。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汙水有效治理和管控,將農村水環境治理納入河長制、湖長制管理。開展農村黑臭水體排查與治理試點示範。加快農村電力線路改造和村組通動力電。加快推進農村氣化和煤改電項目。增強農村通信服務。推廣使用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點的農村住房設計圖集,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試點示範,建設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紮實開展“淨美三秦”村莊清潔行動,推進“美麗家園”建設。


(九)治理農村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持續推進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全省規模養殖場糞汙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95%,畜禽糞汙綜合利用率達到75%以上。持續開展農藥化肥減量行動、農膜等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秸稈綜合利用。完成農用地類別劃定任務,推進中輕度汙染耕地安全利用,嚴格管控好重度汙染耕地。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重點防護林建設等生態空間保護修復工程,切實做好松材線蟲病、美國白蛾的防治工作。抓好沿黃、沿漢丹江流域水土保持和汙染治理。


三、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


(十)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加快實施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工程,有效解決農民工隨遷子女入學問題。嚴格落實控輟保學“七長”責任制,確保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少年不失學輟學。加強鄉鎮寄宿制學校和鄉村小規模學校建設。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積極推行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縣管校聘”。落實鄉村教師生活補助,確保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於或高於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職稱評聘向鄉村教師傾斜,把符合條件的鄉村教師納入當地政府住房保障體系。持續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加強農村特殊教育。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有序擴大招生規模。


(十一)加強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開展健康村莊、健康家庭等健康細胞示範建設,推動健康陝西行動。發揮縣級醫院龍頭作用,落實“兩個允許”。創新“縣鄉一體、鄉村一體”機制,推進標準化鄉鎮衛生院建設,改造提升村衛生室。加強基層醫療衛生人員在崗培訓,完善鄉村醫生的補償政策。對長期紮根農村基層的全科醫生,在中高級專業技術職稱晉升上給予政策傾斜。實施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項目。對應聘到鄉村工作的應屆高校醫學畢業生給予大學期間學費補償、國家助學貸款代償。建立公衛經費籌措來源和個人付費相結合的家庭醫生簽約收費制度。加強基層疾病預防控制隊伍建設,做好重大疾病和傳染病防控。將農村適齡婦女宮頸癌和乳腺癌檢查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範圍。大力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


(十二)改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戲曲進鄉村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對縣級劇團投入。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實現鄉鎮惠民演出全覆蓋。持續開展“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建立文化結對幫扶機制。加強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發現、培養非遺傳承人。保護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傳統建築、農業文化遺產、古樹名木等。深化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和應用,實現網絡數字文化資源進鄉村全覆蓋。實施鎮村農民體育健身工程,開展“體育健康行”進農村活動。以“慶豐收、迎小康”為主題辦好中國農民豐收節。


(十三)增強農村社會保障能力。健全統籌城鄉可持續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實現統籌區域“一站式服務、一窗口辦理、一單式結算”。到2022年底,實現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異地就醫聯網結算,社會保險轉移接續。全面落實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加強農村低保對象動態精準管理,穩步提高低保等社會救助水平。完善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建立農村互助幸福院運營補貼制度。


四、切實保障重要農產品供給


(十四)穩定糧食生產。實施“兩藏”戰略,穩定糧食麵積和產量。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完善農田水利設施,大力推進節水灌溉,新建200萬畝高標準農田。加大優良品種選育推廣力度,推廣秸稈還田、測土配方施肥等技術,提高耕地質量,千方百計提高糧食單產。抓好草地貪夜蛾、小麥條鏽病等重大病蟲害防控,推廣統防統治、代耕代種、土地託管等服務模式,不斷提升糧食規模化、產業化水平。強化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完善糧食生產補貼政策,建立產糧大縣動態調整機制,加大對產糧大縣的獎勵力度。擴大優勢農產品出口。


(十五)加快恢復生豬生產。落實省負總責、壓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強化縣級抓落實責任,保障豬肉供給。落實國家和省級扶持生豬生產政策措施,實施生豬生產恢復三年行動。大力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支持龍頭企業幫扶中小養殖戶發展生豬生產,確保2020年底生豬生產能力恢復到正常年份水平。嚴格規範禁養區劃定和管理。持續抓好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確保生豬生產安全。加強縣鄉動物防疫體系建設,落實防疫經費保障。強化生豬屠宰監管,加快屠宰企業轉型升級,推進產加銷有效對接。


(十六)深入推進現代特色農業“3+X”工程。實施兩年攻堅行動,推行板塊化佈局、園區化承載、全鏈條提升,帶動鄉村產業全面升級。蘋果產業持續實施“北擴西進”,優化品種結構,改造提升老舊果園,加快良繁體系、產後整理和大數據平臺建設。加快推進獼猴桃“東擴南移”,建設秦嶺北麓和漢丹江流域產業帶。加大力度推動葡萄產業調結構、擴設施、抓融合、增效益。推廣櫻桃優良品種和矮化密植栽培。奶山羊產業以“提升良繁能力、加快擴群增欄、強化品牌營銷”為主攻方向,加快標準體系建設,打造示範縣,帶動基地縣。全產業鏈開發肉牛肉羊產業,加快良種引進和繁育,引導優化肉類消費結構。支持奶牛、禽類、蜂產業和水產業發展,推進綠色養殖。設施農業堅持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智能化,改造提升老舊設施,完善育繁體系,打造六大板塊和三條高山冷涼蔬菜產業帶。因地制宜統籌推動食用菌、蔬菜、核桃、中藥材、苗木花卉等特色產業發展,圍繞做大做強目標,堅持良種先行、標準化引領、全產業鏈開發,加快補齊產業短板。圍繞標準化管理、無性系良種培育、清潔化加工等方式,不斷提高茶產業規模和效益。推進“一縣一業、一村一品”,做精小雜糧、魔芋,富硒系列產品,花椒、冬棗、板栗、柿子、西甜瓜等區域優勢特色產業。大力發展生態產業,推動黃河流域農業高質量發展。


(十七)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鼓勵支持產地初加工,引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和小農戶,開展農產品清潔整理、標準化分揀、分級化包裝、冷貯、烘乾等作業。大力發展精深加工,引導龍頭企業和工商資本向特色農業主產區、優勢區和產業園區聚集,形成產地初加工與精深加工分工合理、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格局。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建成一批農產品專業村鎮和加工強縣。加強農產品物流骨幹網絡和倉儲保鮮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在重要流通節點地區和優勢農產品產區,升級改造農產品批發市場。


(十八)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大力推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全面試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實施地理標誌農產品保護工程,嚴格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與農業農村重大創建認定、農產品品牌推選、“兩品一標”認證、農業展會等掛鉤政策,完善產地準出、市場準入銜接機制。健全農業品牌建設機制,持續推進“三年百市”品牌營銷行動。開展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創建,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


五、不斷促進農民增收


(十九)著力提升小農戶發展能力。支持小農戶聯戶經營、聯耕聯種、統購統收、統防統治、統銷統結,降低生產經營成本。面向小農戶推廣實用輕簡型裝備和技術,支持小農戶運用優良品種、先進技術、物資裝備等發展設施農業和循環農業。支持龍頭企業通過訂單收購、吸納就業、村企對接帶動小農戶共同發展。健全面向小農戶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實施以種養技術和經營管理為主要內容的新型職業農民培養計劃。鼓勵農業科研人員、技術人員下鄉指導、技術培訓、定向幫扶。


(二十)提高農民財產性收入。加快推進集體股份合作制改革,將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以股份或者份額形式量化到本集體成員。健全農村集體產權權能,保障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佔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擔保、繼承權。盤活農民閒置宅基地和住房,拓寬增收渠道。開展農村土地資源入股試點,增加農民分紅收益。建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與成員之間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


(二十一)穩定農民工就業。實施家政服務、養老護理、醫院看護、餐飲烹飪、電子商務等技能培訓,將符合條件的返鄉創業農民工納入一次性創業補貼範圍。支持移民搬遷社區建立社區工廠,讓農民在家門口就業。加強返鄉創業示範園區和孵化基地建設,制定農民工返鄉創業優惠政策。加快重點示範鎮、文化旅遊名鎮名村和沿黃、沿漢丹江生態小城鎮帶建設,培育一批鄉村振興示範鎮,推動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加快推進農民工市民化,促進農民工社會融合。全面落實涉農減稅降費、重點群體創業就業等稅收優惠政策,支持企業吸納農民工就業。健全農民工勞動權益保障機制,落實《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對惡意拖欠農民工工資的企業實施聯合懲戒。


(二十二)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採取多種形式發展特色民宿、傳統餐飲、觀光農業、民俗體驗等新業態。採取公開租賃、承包經營、股份合作等多種方式,盤活農村集體閒置或低效使用的集體資產。建設一批集體經濟發展示範村。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承擔涉農項目。落實稅費優惠,對符合條件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興辦的各類經營性項目,依法依規實行減徵免徵。探索工商資本與集體經濟合作共贏模式,建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優秀人才加入機制。


(二十三)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施家庭農場培育計劃,開展農民合作社規範提升行動,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壯大,創建一批龍頭企業引領、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跟進、小農戶積極參與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引導農戶自願以土地經營權入股新型經營主體,通過利潤返還、保底分紅、股份合作等形式增加收入。探索符合實際的農業項目招投標辦法,提升項目資金撥付進度。


六、加強農村基層治理


(二十四)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作用。建立以基層黨組織為領導、村民自治組織和村務監督組織為基礎、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合作組織為紐帶、其他經濟社會組織為補充的村級組織體系,把黨的領導落實到鄉村治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繼續推行村黨組織書記通過法定程序擔任村民委員會主任和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經濟組織負責人,實行村“兩委”班子成員交叉任職,實施村黨組織帶頭人整體優化提升行動。實行村“兩委”成員縣級部門資格聯審常態化,制定村(社區)黨組織書記縣級黨委備案管理實施辦法。嚴格村黨組織書記監督管理,建立健全黨委組織部門牽頭協調,民政、農業農村等部門共同參與、加強指導的村務監督機制,落實村級重大事項決策“四議兩公開”制度。持續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推進村黨組織標準化規範化建設。加大村級後備力量培養力度,持續向貧困村、軟弱渙散村和集體經濟薄弱村派駐第一書記。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發揮黨支部教育管理監督黨員的職責,組織開展黨員聯繫農戶、承諾踐諾、設崗定責、志願服務等活動,發揮黨員在鄉村治理中的帶頭作用。


(二十五)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落實《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若干措施》,不斷提高鄉村公共服務、公共管理和公共安全保障水平。增強村民自治能力,健全鄉村治理工作體制,堅持縣鄉村聯動,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建立縣級領導幹部和縣直部門主要負責人包村制度,鄉鎮要建立健全統一管理服務平臺。加強法治鄉村建設,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加大農村普法宣傳教育力度,開展民主法治示範村創建,組織開展“一村一法律顧問”等形式多樣的法律服務。深入推進平安鄉村建設,持續實施農村“雪亮工程”,縱深推進掃黑除惡專項鬥爭。依法管理農村宗教事務。加強“厚德陝西”道德建設,廣泛開展道德模範、身邊好人、善行義舉等道德實踐活動。調動群團組織和社會各界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


七、強化農村補短板保障措施


(二十六)優先保障“三農”投入。優化財政資金支出結構,盤活存量資金。新增一般債券優先用於易地扶貧搬遷、鄉村振興等項目建設。有序擴大用於支持鄉村振興的專項債券發行規模。適應區域特色產業發展需要,調整完善農機購置補貼目錄和範圍。引導金融機構將新增存款主要用於支持縣域“三農”發展,合理提升資金外流嚴重縣的存貸比。健全“三農”和小微企業的風險補償機制,引導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發行專項金融債券。落實金融機構向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發放小額貸款取得的利息收入免徵增值稅等優惠政策。積極發揮農業政策性金融作用,加大對鄉村振興重要行業、重大項目的支持力度。實施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費用補助和業務獎補政策,推進農擔體系和業務向市縣延伸。推進“智慧縣域+普惠金融”項目試點提質增效。深入開展信用建設示範縣、信用鄉鎮、信用村、信用戶創建活動,推出更多免抵押、免擔保、低利率、可持續的普惠金融產品。鼓勵建立與農業生產週期相匹配的涉農信貸產品,推動農業生產設施、大型農機具、活體牲畜、土地經營權抵押,倉單、應收賬款質押和農業保單融資等業務。持續開展“保險+期貨”業務,支持符合條件的蘋果倉儲企業申請設立交割倉庫。


(二十七)全力做好用地保障。強化耕地保護責任,制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政策。明確鄉村產業發展用地類型和供地方式,實行分類管理。將農業種植養殖配建的保鮮冷藏、晾曬存貯、農機庫房、分揀包裝、廢棄物處理、飼料加工、管理看護房等輔助設施用地納入農用地管理。農業設施用地可以使用耕地。強化農業設施用地監管,制定農業設施用地實施辦法,嚴禁以農業設施用地為名從事非農建設。以鄉鎮為基本實施單元,推進農用地管理和鄉村生態保護修復。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前提下,通過村莊整治、土地整理等方式節餘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採取入股、租用等方式盤活的農村集體經濟閒置建設用地優先用於發展鄉村產業項目。新編縣鄉級國土空間規劃應安排不少於10%的建設用地指標,重點保障鄉村產業發展用地。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時,安排至少5%新增建設用地指標保障鄉村重點產業和項目用地。


(二十八)推動人才流向鄉村。鼓勵大學生、退役軍人、企業家等到農村幹事創業,享受與城市創業一樣的政策支持。支持科研人員、工程師、規劃師、建築師等下鄉承擔業務工作或開展帶教、培訓、技術指導活動,把縣鄉工作經歷作為職務晉升、評先評優的優先條件。城市中小學教師評定高級、正高級職稱時,必須有農村學校任教1年或者薄弱學校任教3年的經歷。城市醫生晉升副高級職稱前,要有1年以上縣鄉基層工作經歷,晉升正高級職稱,在現職期內要有半年以上縣鄉基層工作經歷。優化本科高校涉農專業設置,“雙萬計劃”要向涉農專業傾斜,支持職業院校建設涉農專業。急需緊缺涉農專業,經申請獲批後,可參加“提前批次”錄取。


(二十九)發揮科技支撐作用。加強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組織實施糧食、生豬、“3+X”特色產業等科技重大專項重點項目研發。啟動實施陝西省種業自主創新項目,支持楊凌建設中國(旱區)種業硅谷。加強全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面向農業全產業鏈配置科技資源。持續培育農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建設一批科技示範鎮村,提升農業科技園區、星創天地建設水平。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科技特派員選派新模式。加快上合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範基地建設,加強農業基礎研究,加快乾旱半乾旱地區農業科技創新推廣核心區建設。創建一批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建設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加快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動通信網絡、智慧氣象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


(三十)不斷深化農村改革。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抓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的政策探索試點。健全土地承包“三權分置”,保護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推動適度規模經營。全面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省試點,加快省級產權交易中心建設,推動省市縣鄉聯網運行。建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賦予出讓、租賃、入股權能。紮實推進宅基地“房地一體”確權登記頒證,探索宅基地“三權分置”,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改革。開展供銷社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改革。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推進農業水價改革,加快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改革。


做好全省“三農”工作,必須加強黨的領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強化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責任,落實縣委書記主要精力抓“三農”工作要求,加強黨委農村工作機構建設,大力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提高農村幹部待遇。堅持因地制宜,尊重農民意願,防止政策執行簡單化和“一刀切”。把黨的十九大以來“三農”政策貫徹落實情況作為省委巡視重要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