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清明節是按農曆來定,為什麼每年總是陽曆的4月4號或5號呢?

時尚擺渡


因為“農曆”出現在“陽曆”前11世紀,農曆是古代的陽曆,農曆與陽曆是同步,農曆節氣與陽曆上下差一、兩天是因為陽曆有“閏年”,每四年2月有29天。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是農曆也是陽曆。




陳相因631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大摡在每年的公曆4月4日至6日之間。同時清明又是二十四節氣之一。

為什麼清明節總在這個時間,我們先從陰曆和陽曆說起。

按月相週期來排定的歷法,叫做太陰曆,簡稱為陰曆;以太陽視運動為依據而設置的歷法,叫做太陽曆,簡稱陽曆。陰曆依據月球運行的軌道,叫做白道;太陽在地球上的週年視運動軌跡,叫做黃道。白道與黃道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繞地球一週,出沒於黃道兩次,用時二十七日七小時四十三分十一秒半,這是月球公轉一週所需要的時間,天文學上稱為“恆星月”。而當月球環繞地球運動的時候,地球的位置因公轉也發生變化,實際所需的時間是二十九日十二時四十四分二秒八,這一時間稱為“朔望月”,也就是陰曆的一個月。

陽曆是根據太陽直射點的運行週期而制定的,其平均歷年為一個迴歸年,分為平年和閨年兩種,閨年比平年多出一天。通常所說的陽曆,即格里曆,是現代國際通用的歷法,因而稱為公曆。陽曆的一年實際上並非365天,而是365、2242199174日,因此,每四年設置一次閏年,這樣就將年度的平均時間修正為365、25日,但仍有一定的誤差,因此每一百年再減少一個閏年,而每四百年再加回一個閏年,最後修正為365、2425日,這樣出現一天時間的誤差大約需要3000年,可以說已經相當精確了。




用戶言午澤群


問:清明節按農曆而定,那為何卻固定在每年陽曆的四月氣日或五日呢?

清明節是民間祭祀先祖的傳統節日,它屬於干支歷,日期相對固定。

點擊右上角紅色按鈕關注「刺楸」,瞭解農村那些五四三。

在我們平時生活中,用得最多的是農曆和有公曆之稱的西曆,雖說兩種曆法同時混用,但在使用頻率上有所差異,其中農曆在農村用得較頻繁,而城裡主要用西曆,人們以西曆記日子,甚至將西曆稱為「國曆」,當被問到某天是農曆幾月幾日時基本上得現去翻看日曆。



城裡人雖然以用西曆為主,但過端陽、中秋、除夕等傳統節日時又會短期內回到以農曆紀日。然而,在農曆中日期不固定卻在西曆中日期較固定的有些傳統節日就讓一人心生疑惑了,我們的傳統節日不是按照農曆來的嗎?那為何在兩種曆法中出現日期固定情況相反的這種現象呢?刺楸相信不少人心中都有這樣的疑惑。

一、陰曆不等於農曆,陽曆不等於西曆

在不少人的認知中,農曆就等同於陰曆、陽曆就等同於公曆(西曆)。其實不然,這是一種誤解。太陽為陽,月亮為陰。陰曆是以月亮陰晴圓缺的變化週期而制定的歷法,即太陰曆,而陽曆則是以太陽相對地球的運動規矩而制定的歷法,即太陽曆。

月球環繞地球運動一週為朔望月,為陰曆的一個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這樣一年就比迴歸年少10到11天,長此以往就會出現一年的開始在熱天的現象,所以設置了閏年,閏年13個月384天,平年12個月354天,農曆兼顧了月相和太陽直射點變化的週期長短,所以算是陰陽合曆。



太陽繞太陽一週為恆星年,而直射點的運行一週為迴歸年,其規律是穩定的,所以按照太陽運動規律制定的歷法,其年歲長短都相差不大。目前世界通用的格里曆(公曆)為根據太陽運動規律制定的歷法,其每月長短是人為規定的,與月相變化無關。雖然公曆屬於陽曆,但陽曆不等同於公曆,因為有不少曆法都是研究太陽而制定的,例如目前還在使用的干支歷也是陽曆。

二、為何清明節固定在陽曆的4月5日或5日?

經過刺楸前面的介紹可知,問的應該是清明為何總是出現在西曆(公曆)的4月4日或5日。其實,清明節並不總是出現在這兩天,還會出現在4月6日這天,只是很少出現在6日而已。清明節為何在西曆中日期相對規定呢?這個現象並不能成為某些人自以為是地認為清明節屬於西曆的證據,純屬巧合而已。這個巧合就是西曆與確定清明節的歷法都是根據太陽而制定陽曆的,也算是殊途同歸吧。


清明節屬於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五個節氣,而二十四節氣又在干支歷中反映著物候、季節和氣候的變化,還與「十二月建」的確立有關,即二十四節氣中單數的節氣為干支歷月份的開始,例如立春建寅。二十四節氣最開始是以北斗七星斗柄旋轉一週為一歲,而目前確定二十四節氣的「定氣法」是按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而確定節氣,即將太陽週年運動軌跡的360°均分為24份,每份為15°作為一個節氣。而太陽運動軌跡在黃道上每個位置對應著某個時間點,所以清明節的日期也就相對固定了。

以上就是刺楸對農曆中清明節為何在陽曆中日期固定的解釋,如果覺得回答得挺好的就點個贊,並順便關注一下吧,謝謝。

刺楸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在遠古時代開創的一部曆法。這部曆法首先確定了一年為365天,後來從農業生產出發,又將每年劃分為二十四個節氣段,每個節氣段約為15天,一年12個月,每月兩個節氣,一年24個節氣,360天。

二十四個節氣在與曆法的配合上,一個在前半月的月初,稱為“節氣”;一個在後半月月中,稱為“中氣”;後半月沒有中氣的月份就要閏月。

節氣的定法有兩種:

一是古代曆法採用的稱為“恆氣”,即把一年等分為24份,每個節氣大約15天左右,所以又稱“平氣”。

二是現代曆法採用的是“定氣”,即按地球在軌道上的位置為標準,一週360度,兩個節氣之間相差15度。由於冬至時地球位於近日點附近,運動速度較快,所以太陽在黃道上移動15度的時間不到15天。夏至前後的情況正好相反,太陽在黃道上移動較慢,一個節氣達16天之多。採用定氣可以保證春分和秋分兩個節氣能晝夜平分。

在和陽曆的配合時,節氣在每月上旬的,規律是上半年在當月的4至6號,下半年在當月的6至8號。中氣在每月下旬的,其規律是上半年在當月的18至22號,下半年在當月的22至24號。

在和農曆配合時,農曆的平年每月也是兩個節氣,兩者同樣稱為節氣和中氣。如果遇到農曆閏年的閏月,只有一個節氣而沒有中氣。

二十四節氣在陽曆上的日期

因為二十四節氣和陽曆,都是基於地球繞太陽運行的週期規律所確定的,所以,二十四節氣在陽曆中有一定的日期,前後相差不過一兩天。

清明節氣的時候,太陽位於黃經15度,即在每年的4月4號至5號交節。這就是為什麼清明節都在4月4號至5號的原因。


沒活明白


已經有靠譜的回答,我說說我的認識,順便補充一下。

中國用的叫農曆,而世界上還有好幾種曆法,其中最大的兩類是陽曆和陰曆,陽曆是太陽曆,根據太陽和地球的運動來記錄推算,陰曆又叫太陰曆,是根據月亮和地球的運轉來記錄和推算。農曆是根據太陰曆和太陽曆結合而成。

每月15月圓,就是陰曆,24節氣是根據陽曆,每年夏至冬至(合成兩至或雙至)春分秋分(合成兩分雙分)其實就是把地球公轉一週進行四分,換句話就是春夏秋冬四分一年。

這也就說明,雙分雙至都跟地球實際運轉有關。而夏至每年都有一點不一樣,有1天左右的變動,原因也很簡單,地球公轉週期(一週的時間)剛好比365天多4個多小時,所以,每4年多出來一天,所以2月29日是陽曆潤一天。

農曆為什麼要有潤月,其實也很簡單,中國人很早就發現24節氣和陰曆之間不對照,會產生一個陰曆月裡只有一個節氣,所以把只有一個節氣的月後面再根據月亮再加一個潤月。

簡單來說,清明陽曆日期的變動是因為夏至日期變動和365天不能整除24導致的。

ps,我懷疑,中國古人是最早發現陰陽結合的


趙世傑1984


你先搞清楚什麼是農曆!什麼是太陽曆(陽曆),什麼是月亮歷(陰曆),農曆既不是陽曆,也不是陰曆,而是陰陽合曆!

農曆裡每個月的初一到三十記錄的是月亮變化,而廿四節氣是根據太陽直射角定下來的,我們現在用的新曆(元旦開始365天)其實就是太陽曆,每年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基本都是那一天,春分基本都是3月21,閏年什麼的會向前移一天!而這四個節氣在廿四節氣裡就有。

而農曆裡還有一個閏月,這個是因為陰曆十二個月只有300天左右,而農曆要求每個月都要有一個平節氣,一箇中節氣,所以哪個月不滿足的,就會有閏月。

所以清明雖然在農曆裡就有,但你不能跟新年,端午,中秋,重陽這幾個節日搞亂,清明是節氣不是節日,是根據太陽直射角定的,農曆是古代我國指導農業生產的產物


瘋狂的霏羽


清明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並不是每年都固定在4月5日。至於為什麼清明節不計陰曆,是因為清明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而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運行一週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節氣的日期在陽曆中是相對固定的,如立春總是在陽曆的2月3日至5日之間。但在農曆中,節氣的日期卻不大好確定,再以立春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農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而清明則是在陽曆中一般都在4月4至6月之間,卻不能以確定的陰曆日期為準。其實我們可以把我們的老祖先流傳下來的二十四節氣看作中華民族自有的陽曆,因為它和國外使用的陽曆都是以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計算和劃分的,自然區別不象陰曆與陽曆間這樣大。


笑紅塵7630


誰告訴你清明節是按照農曆才算的?其實,嚴格來說,中國的古代立法是混合歷。

因為農曆來說,每個月是29天或30天,這樣算下來,一年要比公曆的一年要少十多天,為了平衡,每隔兩到三年就有一個閏月,而且農曆的一個月是按照月球圍繞地球的公轉週期才算的。

但是二十四節氣卻不是按照這個算的,而是以地球的公轉週期來算的,比如:從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到下一個立春之間,間隔時間是三百六十五天多一點點,這個是公曆的一年的時間差不多。因此算來下,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基本是在清明節前後一點或在清明節當天。

再補充一點:二十四氣節是中國古代用來知道農業生產的重要依據。


依稀似夢裡


存在以下兩個誤解:

第一,二十四節氣是農曆(陰曆的一種)的概念!

第二,古代沒有陽曆!

清明節是以二十四節氣中一個節氣來命名的節日,二十四節氣是與農作物耕種密切相關的季節性時間概念,即然是農作物耕種,必須遵守溫度、光照等變化的週期,否則農作物不能良好生長,而溫度光照等變化規律則是與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規律相一致的,所以只能用以地球繞太陽運行規律為基礎的陽曆。

陰曆是以月相變化規律為基礎的歷法,月相變化週期與地球繞太陽運行的週期不是整倍數關係,因此假如以單純以陰曆的來計算時間,必定不能在固定時間確定節氣,正確反應正常的溫度光照規律!

綜上,二十四節氣不是農曆概念,因為與耕種密切相關,被誤認為是農曆概念,它其實是陽曆概念,陽曆也是古已有之!


學渣慶哥


其實,二十四節氣和西方曆法(公曆)是一一對應的、因為都是太陽曆……清明節一般是公曆日子4月4日、5日,其實是可以確定在4月5日、但公曆不守規矩:原因是2月29日亂放!公曆還有一個更不守規矩的地方是:1月1日,這個日子沒有任何特殊性、造成許多不方便的地方……扯的是上帝誕生(聖誕12月25日)用7天創造世界後,算一年的開始!

說完這些……再來翻翻"老黃曆","黃曆"由司空欽天監製定、以皇帝名義發佈:老百姓口中的"皇曆"!區分不用識字看月亮就行的"農曆",呵呵以前不識字農民需要知道"黃曆"日子得找先生!二十四節氣是存在於"黃曆",不屬於"農曆"……後來西方曆法來了後:"黃曆"和"農曆"就混淆了!

二十四節氣怎麼來的?最重要的日子其實是:夏至……日照最長的日子,冬至……日照最短的日子,春分、秋分……日夜時間平分的日子(欽天監記錄上千年、得出規律、推出下N年的歷法)!但一年分成四份太不方便:分成8份先……立春、夏、秋、冬,後又在這8個節氣之間又均分3份……清明就是其中之一,注意"清明"是人為均分出來的。

還有二十四節氣可以指導農業、對應氣候……也不全對,只適合中原地區農業!其他地方真的不準確的:別說廣東、海南了,過了長江就不準了。

最後說一下地球理想曆法:如果只為了北半球……冬至後一天當一年開始,白天一天天變長了!如果南北半球一同考慮……春分,這時候太陽直射赤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