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烈士陵园【红色记忆】(一)—— 张钟端烈士与河南起义


许昌烈士陵园【红色记忆】(一)—— 张钟端烈士与河南起义

张钟端(1879—1911),字毓厚,号鸿飞,许昌长村张人。1905年经河南大学堂考核合格,官费赴日留学,初入宏文学院补习日文,后入东京中央大学学习法律,并于当年加入同盟会,积极从事推翻满清建立共和的革命活动。1907年张钟端联合留日豫籍同学,在刘青霞女士资助下,创办《河南》杂志并任总经理。他常以鸿飞为笔名发表文章,以鲜明的革命立场抨击清政府,宣传革命主张。1911年毕业后,他毅然离别日籍妻子千装伦子回国,往来武汉、南京、上海间,从事革命活动。

武昌首义后,各省纷纷响应,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独立,而河南迟迟没有动静,张钟端主动请缨回河南组织起义,经与同盟会河南分部同志王从周、王庚先、张登云、刘炳阁等人商议后,决定以法政学堂及驻地陆军中的学生和部分军警界人士为骨干,联络仁义会等组织共同发动起义,大家公推张钟端为起义军总司令。起义原计划12月20日进行,因南北双方在上海和谈未动。南北和谈失败后,张钟端等人于12月22日在开封师范召开会议,决定乘新旧巡抚宝棻与齐耀林交接的有利时机,于当夜发动起义。

12月22日开封城外的红枪会、仁义会按计划向开封进发,参加起义的新军也做好了准备,驻扎在禹王台的炮兵营把4门炮也移至高地,炮口指向巡抚衙门,古城开封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上。当晚,张钟端和部分起义骨干集合在前营门省优级师范大学堂(今河大医学院)作起义前的最后部署时,混进革命阵营的开封巡防营统领柴德贵及张光顺、江玉山等人率队包围了会场,大肆开枪抓人。仓促中多人受伤,除少数突围逃脱外,张钟端等31人被捕。另外李干功等9人也在万善寺被捕。这时,等候在开封城内外各处待命的各路人马久等不见信号,待得知消息后于拂晓前方各自撤去,河南起义宣告失败。

张钟端被捕后,备受酷刑,仍坚贞不屈。在会审中他痛斥清廷卖国祸民,慷慨陈词:“武汉振臂,全国景从,我豫绾毂南北,举足轻重......指日民军北上,扫虏穴庭,凡属汉奸,难逃斧锧,幸抉吾目,悬诸国门,旦暮望之耳。”当被问及同党共有几人时,张钟端大义凛然:“除满奴汉奸外,皆是同党。”12月24日张钟端及王天杰、张照发、刘凤楼、李干功等11人被分别杀害于开封西关、南关,临刑时,他们高呼:“革命万岁!”“共和万岁!”这就是后来所称的“辛亥革命十一烈士”。十一烈士牺牲后,同盟会会员沈竹白尤感伤痛,不计个人利害,以慈善名义将烈士们殓葬于开封南关义地。1934年,11烈士遗骨迁葬开封南关纪念塔东侧,定名为“辛亥革命十一烈士墓”,并将原来的纪念塔更名为“辛亥革命纪念塔”。1981年,开封市人民政府将辛亥革命十一烈士墓迁至禹王台公园内,并修建了陵园。


许昌烈士陵园【红色记忆】(一)—— 张钟端烈士与河南起义

在张钟端为革命四处奔走时,他的日籍妻子千装伦子于1911年10月10日为其生下孪生二子,长子梦梅、次子兆梅。1912年春,烈士弟张钟灵由同盟会员、张钟端留日同学陈伯昂陪同,赴日本将梦梅、兆梅接回许昌。梦梅、兆梅兄弟在祖母及大母(张钟端原配夫人)的精心抚养下,顺利成长并入读河南大学。兄弟俩自幼接受革命思想,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梦梅1927年作为许昌县党员代表参加中共豫中特委召开郑州至信阳沿平汉路各县党代表会议,兆梅1928年被推选担任许昌县长村张村苏维埃主席。全国解放后,梦梅供职于开封二中,兆梅供职于许昌七中。至今日,张钟端烈士后裔共100余人,生活工作在开封、许昌两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