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喜-問道

典籍失竊,老子出關

春秋戰國時期,九州大地社會動盪,狼煙四起,戰火下的思想文化卻得以空前迸發,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激盪出波瀾壯闊的思想波濤,鑄就了中國思想文化的巍巍崑崙,產生了老子、孔子、墨子、荀子、韓非等空前絕後的文化巨人。

尹喜-問道

然而,在這場長達500多年的交鋒中,一些巨人傳承有序,事蹟清晰;但一些巨人猶如硝煙飄散,不知所蹤,留下了千古之謎,曾經站在中國思想文化巔峰的巨人老子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代宗師。

史載,公元前516年,周敬王四年,剛剛血戰奪得王位的王子朝,因對手有強大的晉國的支持,“保位”之戰最終失敗。為佔有國家典籍,王子朝率臣僚攜帶周王室大量典籍逃奔楚國。老子因是王室守藏史,蒙失職之責,受牽連而去職。於是離周歸隱。就此成就了中國文化史上的煌煌鉅著《道德經》。

尹喜拜師,老子成書

後世所載老子騎青牛,出函谷,西遊秦國,不知所蹤

老子去周入秦,必經散關。散關守將關尹,早就心慕老子。他少時即愛觀天文、喜古籍,道德學問出眾。某日夜晚,閒來無事,踱於樓觀之上仰觀星象,忽見東方紫雲如龍,蜿蜒數萬裡,滾滾而來,自吟道:“紫氣三萬裡,聖人經此地。青牛載髯翁,匿跡混元氣。”

關尹斷定:當今大聖人,非老子莫屬。於是囑部將清道四十餘里,夾道焚香。見有青牛老者,及時稟報。

七月十二日,夕陽正濃,光華東射。忽有部將來報,說有一老者,倒騎青牛已至關下。尹喜更衣下樓,見老者鬢髮如雪,眉與鬢垂,耳與肩垂,須與膝垂,童顏素袍,仙風道骨。關尹高聲道:“喜何幸哉,得見聖人!”遂匍匐上前,叩拜老子。

尹喜-問道

老子見此人濃眉善目,威而不冷,慈而不媚,非同常人,心生歡喜。隨後,尹喜引老子至官舍,扶老子端坐於上方,焚香行弟子禮,三叩而懇求道:“先生乃當今聖人。聖人者,不藏私,不匿智,必以佈道為任也。師尊將隱,藏而不布,匿而不宣,天下人必苦尋道矣!懇請師尊著書,弟子雖愚陋,但絕不負於尊師,願傳師尊道德文章,造福萬代。”

老子為尹喜誠心所感,慨然允諾,以王朝興衰、國家安危、百姓禍福為鑑,溯源三皇五帝,遍覽堯舜禹湯,著上下篇,約五千言。上篇言道,序宇宙之根源,寓陰陽之奧妙,解變化之玄機;下篇言德,盡皆處世之方,進退之術,並長生之道。

尹喜-問道

尹喜見老子

臨別問道,老子解道

老子行將西去,尹喜依依不捨。便酒菜奉上,請教於老子,留下千古佳話。

尹喜:學生一介武夫,自幼喜愛劍道。多年來往來於朝野,交際於百官,因此長於茶道。今又幸遇先生,再學尊師之道術,自以為又多了一門道術。何幸之哉!

老子:此道非彼道也。汝之所謂劍道、茶道, 小道耳,術也。道可道,非常道。我之所言之“道”,杳兮冥兮,恍兮惚兮,包藏宇宙、囊括天地,總述萬物,言無可言,狀無可狀,豈是劍道可比哉?

此道,是上下四方,古往今來萬物所來之根本,又是其運行的法則依據。

尹喜-問道

尹喜:師尊之“道”何以名之?

老子:道,不可道也,故其名亦不可名之。可道之道非常道,可名之名非常名。我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你既喜觀天象,豈不知宇宙、天地、萬物之運行,有可循之跡嗎?此即恆定不變之道也,何從名之哉?任你名之,皆不足取。若為方便,姑且名之為“帝”為“主”為“象”吧。

尹喜-問道

尹喜:師尊書中有言“無名,天地之始”,莫非鴻蒙未開之時,天地肇始之先,萬物俱皆無名乎?

老子:天地萬物初始之時,混沌為一,何人名之?書中有言,此“一”即是道,道即是一。無名不證明不存在,沒被發現或沒被命名而已。與無相對應的便是有名,有名為萬物之母。

人類發現了萬物,熟悉了萬物,便賦予其名字 。人類以此名為依據,而認知類似物質,此依據便成為此類物質的母體。而此類產物的衍生物,皆與此母體名稱相關 。

尹喜:師尊可否舉例說明?

老子:就比如這一朵花吧!在無名之前,它已在那裡。命名之後,但凡此類之物便有了“花”之稱謂,比如養花者謂之花匠,為花痴迷者謂之花痴,放花的謂之花架。因花有鮮、香、豔之美譽,人們便將此屬性延伸於所愛之物,比如:美色女子以花喻之,曰如花,美麗衣飾曰花衣、花裳、花冠、花鞋,不一而足,以至無窮。

尹喜:先生,您說“常有欲,以觀其徼”,如何理解?

老子: 無與有,喻指道之無與德之有:“故有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把心思放在宇宙自然的“無”處,可以體察到萬物生髮變化之奧妙;把心思放在生髮後的天地萬物上,可以體察、推理、判斷、認知其間的運行軌跡和規律,就像觀測天象,別人停留在觀賞層次,此之謂無慾。而你日復一日,研究其變化規律,這個觀測便稱之為“有欲”。

再以花為例。人們喜賞花之美,愛聞花之香,卻不關注其美與香何以產生,這便是“無慾觀其妙”了。若是關注其美,其香何以產生,何以複製保持此種狀態,並深研之,便是有欲了,深研之結果,便是獲取養殖方法技巧,此便是“有欲,以觀其徼”了。

尹喜-問道

尹喜:先生,花之為花,何以成之?

老子:花之為花,其因有二:內因、外因。內因是有基因,外因是它符合了花之為花的條件,故花可以成花。

尹喜:先生為何說“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老子:“兩者”,天地之始的“無”和萬物之母的“有”,皆出於“道”,為同源同根同體的兩個階段,名稱不同而已,其產生的機理,皆為深奧莫測。無和有,是天地萬物形成產生的母體根源。

也即內因和外因。若有基因無環境,基因便永遠停留在“無”的狀態,當同時具備了外因後,基因變化,產生花,花即是“有”。

花,何以成為花,何以有不同的色彩、不同的形狀,花兒的外部條件何以形成,溼度、溫度何以產生,養分又是何以產生?等等,問題很奇妙,因為奇妙,故謂之“玄”。

尹喜-問道

尹喜:先生說到此,斗膽問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您說有生於無,那 同樣是有,這個雞跟蛋是誰先有的?

老子:這個問題常常被人問起,看似玄乎,實則簡單。宇宙萬物都是循著由簡單到複雜的發展過程,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會知道,雞蛋與雞,哪個構造簡單,哪個為先,蛋構造簡單,就先有蛋。

你如果覺得意猶未盡,你可以對蛋的起源進行再研究。而我對此不感興趣,我所感興趣的,在於吃雞蛋。所以我這叫 “常無慾,以觀其妙;你那叫“常有欲,以觀其徼。”

尹喜-問道

尹喜:先生所言,確是玄妙,但弟子不知“眾妙之門”作何解?

老子:從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到三才具萬物作,也就是從道生一,一而再,再而三的過程,你不覺得這是一個很玄妙的事情嗎?就像雞從無到有很玄妙,蛋從無到有很玄妙,微量元素從無到有很奇妙一樣,天地萬物的產生不就是一個奇妙接著一個奇妙演變的嗎?故曰“玄之又玄”。你要有興趣,沿著一個奇妙的線索探索,最後會找到這個奇妙之所以產生的門徑,一個個的門徑合在一起不就是“眾妙之門”嗎?

其實,這個眾妙之門,就是“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