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傑║歷史文化:《氐羌民族故鄉情》

《氐羌民族故鄉情》


甘肅西和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定居、生息、繁衍、古文化遺存極為豐富,仰韶、馬家窯、齊家文化遺址遍及西漢水及漾水河流域。長道鎮寧家莊遺址,距今已有七千年的歷史,是隴南先民開拓最早的地區之一。

張傑║歷史文化:《氐羌民族故鄉情》


氐和羌本來是散步在隴右及其周圍地區的古老民族。在文獻中,漢代以前多氐羌並提,漢代以後氐、羌才成為兩個概念。可見氐羌本來同源,只是到了後來才發生了分化。在我國古籍中,把上古時代居住在隴右一帶的遊牧民族泛稱氐羌。而“隴右”是一個比較寬泛的地域概念,主要指隴山以西,黃河以東之地,大致包括今甘肅全境,寧夏回族自治區、青海省的部分地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部一帶。

《禹貢》定天下九州,西和屬雍、梁二州之地。戰國時期,秦惠文王更元五年(前316年),秦滅蜀,拓地千里,其地入秦,首置武都邑(《中國歷史地圖冊》)。秦大一統後,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西和地屬隴西郡,郡治狄道(今臨洮),領七縣,除西縣外,時本境已置武都、上祿兩縣(《史記·秦本紀》)。

西漢分全國為十三州刺史部,分割郡國及縣、邑道、侯國。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平西南夷後,從白馬氐聚居區析置武都郡,此為西和置郡之始。東漢移治武都郡於下辯(今成縣境內),改隸涼州刺史部。西和仍屬武都、上祿、西縣地(《後漢書·地理志》)。

西晉太康三年(282),復位上祿縣。武都、上祿仍隸武都郡。致西縣為始昌縣,改隸天水郡。兩郡同隸秦州(《華陽國志》)。元康六年(296),氐帥楊茂搜跡仇池國、治洛谷城(今西和喜集鄉羊馬城),其地入氐(《資治通監·晉紀》)。到東晉時,政局動盪,群雄國劇。永昌元年(321),前趙劉曜克仇池,始置南秦州於洛谷(《晉書·載紀》)。李祖恆《仇池國志》雲:永和三年(347)晉復得仇池,初立仇池郡,改南秦為北秦州。

南北朝時期,其西和縣先後為仇池、劉宋、北魏、西魏、北周所有。宋元嘉二年(425),宋取仇池,改南秦為北秦州(《資治通監·宋紀》)。北魏真君七年(446),又增置仇池鎮,析置南天水郡,治水南、(今長道鎮)。太和四年(480),置邑泉縣(今大橋地區),後分析階陵、豐川、建平(今西峪、漢源鎮、十里),城防四縣(《魏書·地理志》)。西魏廢帝二年(553),改南為成州,改南天水郡為長道郡,改水南縣為長道縣(《北周·地理志》)。

氐羌民族在研究古代先民族文化方面有主要的地位,而且這些民族在傳承古代文化和根植古代文明在西和縣史上有突出貢獻,其中氐羌民族貢獻卓越。

成湯十九年,氐羌民族首領朝見商王。武丁二十四年,氐羌族首領歸附於商(《竹書紀年》)。惠帝二年(前193)正月,武都道,羌道地震山崩,殺七百六十人,餘震延至八月始息(《漢書·五行志》)。元封三年七月,武帝氐人起事,安分徙酒泉郡(《漢書·武帝紀》)。元鳳元年(前80)武都氐民反漢,遣大鴻臚田廣明等擊破。四年(前77),度遼將軍範明友出彈壓武都氐民(《漢書·昭帝紀》)。地節三年(前67)武帝白馬羌反,使駱侯平定(《太平寰宇紀》)。武都氐王符雙、理端卒其部屬六千餘人降魏(《晉書·宣帝紀》)。元康六年(296)八月,羌中氐及白蘭羌起事,進攻天水、略陽、武都、羽平等郡,王發兵征討。十二月,楊茂搜為避齊萬年之亂,率部族四千家還據仇池,是為前仇池國(《華陽國志》)。

永和三年(347)晉復得氐池(即仇池),楊初稱臣於晉,援雍州刺死仇池公。改立仇池郡(《仇池國志》)。國從父楊俊殺楊國自立,國子楊安投奔前秦,晉援楊俊為平西將軍,平羌校尉、仇池公(《資治通監·晉紀》)。

張傑║歷史文化:《氐羌民族故鄉情》


先秦時期我國氐羌並提,而氐羌與商王朝有貢納的關係,從而證明這一古老的民族是存在的,而他們的活動地域至少是以“仇池國”為中心逐漸向周邊擴。足以證明西和縣是氐羌民族的故鄉。

關於“羌”,《說文解字》說:“西戒牧羊人也,從人從羊,羊亦聲。”《禮記·王制》又云:“西方曰戒,被髮衣皮。”《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右方將居西方,直上郡西,拉月氏,氐羌”。可見,“羌”之地望在西方無疑。《後漢書·西羌傳》說:“西羌之本,--- ---姜姓之別也。”說明西羌實際上是曾與周人先祖世代通婚的姜姓部落中的一支,只是周人東遷之後,他們仍然在隴秦之間,由於受到地域的限制,經濟文化的發展較周人為遲緩落後,所以才視周人為戎狄,或稱為鬼方。著名國學大師王國維在《觀堂集村·卷十三》中肯定地說:其地“在秦隴之間,或更在其西,蓋無疑義。雖遊牧之族,非有定居殷周間,然之鬼方,其一部族必在此地無疑也。--- ---鬼方之地,實由宗周之西而包其東北“。王先生已經圈定了仇池國的國界。這都是仇池文化圈的延伸。仇池山周圍河谷寺窪文化遺存纜橋遺址及長道大堡子山秦墓的發掘出土文物來看,更充實了氐羌民族的起源地是仇池國(今西和縣內)。

春秋初年,以隴山為重心氐羌民族建立的西戎小國,除義渠之外,尚有緜諸、緄戎、翟、豲、大荔、烏氏、朐衍八國。緜諸以今甘肅天水為中心,緄戎以今陝西鳳翔為中心,翟戎在今甘肅臨洮,緜戎在今甘肅隴西,烏氏在今甘肅平涼,寧夏固原一帶,朐衍在今寧夏鹽池、靈武地區。當時均在仇池國行政版圖內,據李祖恆(《仇池國志》)。這些西戎小國的經濟生活仍以畜牧為主,在宗教信仰,生產和風俗習慣等方面都與中原民族有著明顯的區別。《後漢書·西羌傳》雲:“(羌人)所居無常,依隨水草,地少五各,以產牧為也。”《左傳》襄公十四年姜戎氏說:“我諸戎包飲食衣服,不與華同,執幣不同,言語不達。”西戎各國從商朝時代開始,已先後進入使用青銅的時代,特別是春秋、戰國之交已經會製造鐵器。這些以畜牧業和軍事立國的西戎小方國,在文化的發展上有獨特之處,製品、務實為其長,許多生活實用器物上的圖案,又充滿遊牧民族的生活氣息。這又與西漢水及漾水河流域的文化遺址和發掘的文物相印證。進一步證明西和縣是氐羌的起源地,並以仇池山為中心向周邊拓展,也就是學術界常說的氐羌是我國一支散步在“隴右”地區的一帶的古老民族。是從西北草原的一個遊牧民族來隴南山地變成農耕民族沿著岷江河谷翻山越嶺分佈在今天羌族聚居的區域。

張傑║歷史文化:《氐羌民族故鄉情》


後來,由於氐羌與漢人雜居,一方面受到漢族先進的經濟和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又受到漢族統治階級的直接剝削,經過幾次羌漢人民的戰爭,終於使這一支古老優秀的民族永遠消失在仇池(今甘肅西和縣內),後來演變成一支優秀的民族遷徙到川蜀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