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崛起的兩大戰爭,彼得一世的改革與沙皇之路

俄國作為斯拉夫民族的一員,在擺脫蒙古人的統治以後,隨即向四周擴張,這一過程持續數百年,直到18世紀初,它的領土比之前的莫斯科大公國擴張的數倍。但總體而言,俄羅斯依然無法成為一個大國,因為在這個海洋時代,以海洋主導世界的年代裡,俄國到18世紀一直都是與海洋沒什瓜葛的內陸國家,而沙皇俄國的崛起之路就在17世紀末的彼得大帝。

俄國崛起的兩大戰爭,彼得一世的改革與沙皇之路

18世紀沙皇彼得一世的一番作為使俄國擺脫了閉塞的狀態,彼得一世是俄國崛起過程當中,佔據重要地位和影響力的沙皇,彼得一世繼位以後致力於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包括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面,使俄國擺脫了封建帝國的傳統印象,提高了俄國的對外擴張能力,同時也是一個緊緊追趕海洋的一國領袖。在他成為沙皇之初,他就認為俄國必須要有自己的出海口,否則無法成為世界列強之一,這是彼得一世一輩子堅持的事。

如果想要成為一個地區強國,那麼在陸地上稱王稱霸就已經可以說的上是俄國的天然國家戰略界限,但是當俄國開始因為出海口而與北歐和奧斯曼等國刀兵相向的時候,誰也無法否認俄國開啟了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擴張

俄國崛起的兩大戰爭,彼得一世的改革與沙皇之路

彼得一世爭奪黑海與奧斯曼帝國的戰爭

彼得一世訂立的十分詳細的歐洲擴張計劃,在他的基本作戰方略當中,有三個國家是它重點的擴張對象,並不是要將這三個國家完全吞併,而是這三個國家阻礙了俄國的海洋發展戰略,分別是北方的瑞典,西部的波蘭和南方的奧斯曼帝國,這三個國家阻礙了俄國向波羅的海和黑海的擴張,而這兩個地點也是彼得一世雄心勃勃想要打開的海洋通道。

對於彼得一世而言,他認為最好解決的海洋問題就是南方黑海的出海口問題,因為此時的奧斯曼帝國相對更為衰落,對於彼得一世的擴張應該毫無還手之力,或者說應當贏得很容易,而且奧斯曼帝國在1683年發動的侵入奧地利的戰爭,也使彼得一世有了出兵的藉口。當時奧斯曼帝國受到法國的挑唆,進攻奧地利,並且攻下了維也納,奧地利人民奮起反抗,誠懇的要求俄國出兵結成反奧斯曼同盟,這正中彼得的下懷,於是他在1695年率領俄軍六萬進攻奧斯曼帝國邊境。

俄國崛起的兩大戰爭,彼得一世的改革與沙皇之路

但是奧斯曼帝國在當時並未完全衰落,彼得一世的多次進攻,最終都以失敗告終,不得不撤軍,這給彼得一世潑了一盆冷水,但他不願放棄,重組軍隊,重新進攻亞述海,在不計傷亡和成本的作戰中,彼得一世最終贏得勝利,佔領亞述海建立了自己的第一個海軍基地,正當他想要趁勢而下擴大戰果的時候,奧斯曼土耳其和奧地利兩國簽訂了卡爾洛維茨和約,這也就意味著彼得一世與奧地利家結成的反奧斯曼帝國同盟不復存在。而彼得一世即便贏得戰爭,他也無法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贏得進一步的戰果,於是也在1699年同奧斯曼帝國和談。

雙方簽訂君士坦丁堡條約,規定俄國獲得亞述海和周圍地區,土耳其承諾拆毀周邊的防禦城堡,明確劃分了兩國邊境線,雖然沒有達到彼得一世的戰略目的,但至少俄國已經達到亞述海,對於彼得一世這個年輕的君主而言,這確實是一項巨大的軍事成果,但是想要進一步向南進攻奧斯曼帝國,獲得黑海控制權則難上加難。

彼得大帝的波羅的海北方同盟與慘敗

在兩次進攻的過程當中,彼得一世也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所以彼得一世曾經組織使團訪問歐洲,將自己化名為其他名字,一方面找到反對奧斯曼帝國的同盟者,希望共同進攻奧斯曼帝國。另一方面考察西歐先進國家的科學技術,尤其是工程軍事設施,希望能給俄國的發展增添科技力量。這一次訪問,彼得一世什麼東西都做過,甚至還做起了西歐人的學徒,學習各種工程器械的製造。

俄國崛起的兩大戰爭,彼得一世的改革與沙皇之路

但彼得一世未能在西歐找到反對奧斯曼土耳其的盟友,然而這一經歷對他啟發很大,他了解到西歐國家的先進與發達,這也為俄國日後的改革做好了鋪墊,雖然在戰略上彼得一世並沒能成功,沒有能夠找到自己的盟友,但是他卻意外得知了控制波羅的海的瑞典,波蘭,丹麥三個國家矛盾糾紛很大,尤其是30年戰爭結束以後,新崛起的瑞典受到其他兩個國家的非議,一直想要打破瑞典對波羅地海的貿易壟斷。

在彼得一世與奧斯曼帝國進行第一次戰爭的時候,瑞典新任國王查理12繼位,當時的丹麥和波蘭看到瑞典國王年幼,認為這是個絕佳的機會,而彼得也認為這是奪取波羅的海的最佳時機,於是想要聯合以上國家共同進攻瑞典,這是一次傑出的外交同盟,俄國同丹麥簽訂共同防禦條約,彼此軍事援助,共同對瑞典作戰,波蘭薩克森和丹麥也結成了自己的反瑞典同盟,並且締結同盟條約共同對瑞典作戰,多方試圖瓜分瑞典在之前的30年戰爭中的所有戰爭果實,這就是事後被譽為北方同盟的同盟軍隊。

俄國崛起的兩大戰爭,彼得一世的改革與沙皇之路

在1700年薩克森軍隊率先進攻,波羅的海東岸揭開北方戰爭序幕,對於當時的瑞典來說,可謂腹背受敵。但是這些國家確實小看了查理12的能力,雖然這個剛繼位的國王只有18歲,但是他對國家政治軍事外交的體察,完全稱得上是傑出的軍事戰略家,他首先對丹麥發動了一場奇襲戰,迫使丹麥退出合約和戰爭,同時防範俄國的軍事進攻,巧妙埋伏突然襲擊的方式,使彼得一世損失慘重。

而且查理12並沒有一味的擴大戰果,而是選擇維持期戰略優勢,並沒有對失敗的俄軍窮追猛打,而是回兵進攻波蘭,強迫波蘭國議會廢除自己的國王奧古斯特二世,並擁立自己的傀儡一個波蘭貴族,而彼得一世並未因為之前俄國的戰敗而選擇退縮,因為在他看來這一絕佳的控制波羅地海的時機還未喪失,於是趁查理12在波蘭征戰之機,於1703年奪取了芬蘭灣地區,並同被廢的波蘭國王奧古斯特二世締結同盟條約,為其提供20萬的補助和援軍,以幫助其恢復對波蘭的統治。

俄國崛起的兩大戰爭,彼得一世的改革與沙皇之路

隨後以同盟國的名義向開進波蘭佔領了大片地區,而瑞典的查理12也敏銳的防範了俄國的同盟戰爭,在進攻薩克森的時候,再一次威脅奧古斯特二世,被著俄國簽訂了有利於瑞典的不平等條約,單方面廢除了與俄國的同盟,而查理二世也做出讓步,可以保護奧古斯特不受俄國報復,至此丹麥和波蘭徹底退出北方同盟,真正的依然堅持與瑞典作戰的國家只有俄國,戰場情況發生逆轉,隨後查理12親自率領大軍攻打俄國。

面對查理12的強大軍事進攻,波蘭的俄國守軍不得不撤出波蘭境內,而查理12也隨之攻入俄國,彼得一世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不得不採取焦土政策,才將瑞典軍隊阻擋在了莫斯科城下,而這也成為波蘭失敗的開始。

彼得大帝北方戰爭的轉折

從歷史上來看,俄國也確實是歐洲各個軍事強國的墳墓,查理12也是如此,他如果能堅定地奉行北方戰爭之初選擇保守不貿然進攻俄國,那麼作為北歐強國的瑞典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歐洲霸主,至少是北歐霸主。但是在一系列的軍事勝利過後,他進入了俄國也確實取得了勝利,兵臨莫斯科城,但是在波爾塔瓦戰役中查理12受了傷,被迫撤入奧斯曼帝國境內,這一戰爭也成為俄國北方戰爭的轉折點,改變了俄國在歐洲的地位。

俄國崛起的兩大戰爭,彼得一世的改革與沙皇之路

當時很多歐洲大國都認為俄國的彼得一世是無法戰勝瑞典的查理12的,但是波爾塔瓦戰役俄國戰勝了瑞典入侵者,北方同盟得以恢復,彼得一世和奧古斯特二世在1709年重新締結了反對瑞典的同盟,隨後波蘭,立陶宛,普魯士,丹麥也加入同盟,重新約定的多方在戰爭結束以後對於領土海域的劃分,而查理12也並未放棄對北歐霸權的爭奪,他說動了英國和奧斯曼帝國向俄國宣戰,力圖挽回敗局。

奧斯曼帝國也企圖奪回在君士坦丁堡條約當中失去的本國領土,在1711年彼得一世對奧斯曼帝國的作戰中他失敗了,被迫與奧斯曼帝國簽訂普魯特合約,亞述海重新掌握在奧斯曼帝國的手中,俄國被迫拆除周邊的軍事城堡,不再幹涉波蘭,而瑞典的查理12此時也選擇離開土耳其,俄國保證期安全返回瑞典,這對雙方來說都是暫時休戰,但戰爭的天平已經滑向彼得一世。

俄國崛起的兩大戰爭,彼得一世的改革與沙皇之路

在隨後幾年的北方戰爭中,彼得一世佔領了瑞典的全部本土以外的領地,並先後同普魯士,漢諾威,丹麥,波蘭達成瓜分瑞典領地的協議,同時彼得一世為了進一步擴大戰果鞏固已有的戰爭利益,並且以更小的損失獲得,開始與歐洲各大強國談判,換取歐洲各國對自己的支持。在30年戰爭中,一直與瑞典親密無間的法國也選擇保持中立,最終1718年查理12被迫同俄國進行所謂的和平談判,割讓了大片土地給俄國。

查理十二在此時還試圖以軍事實力作為談判的後盾,曾進攻挪威,但是中彈身亡,他的妹妹不得不繼位為女王,儘快結束戰爭以免丟失更多領土,女王決定分化同盟國家,並積極引入英國干涉此事,迫使俄國降低自己的戰爭訴求,英國進入此事,確實給瑞典帶來很多幫助,俄國的強硬態度有所軟化。瑞典有於漢諾威成為同盟國。到1720年,普魯士放棄同俄國的軍事同盟,瑞典與英國正式結成防禦同盟,這一系列的結盟運動使得瑞典雖然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也至少維護著自己的地區強國地位。

俄國崛起的兩大戰爭,彼得一世的改革與沙皇之路

持續20多年的北方戰爭得以結束,彼得一世獲得了他夢寐以求的出海口。在彼得一世看來,他已經從一個歐洲陸權強國,變成了一個極具擴張性的世界帝國,他認為這是自己的無限光榮,於是將國父的尊號放在自己名字的前面,將帝國都城從莫斯科遷到彼得堡,不為別的,只為彼得一世想要成為一個海洋帝國的決心。

同時於北方戰爭的彼得改革

其實除了北方戰爭之外,彼得一世還進行了一場國內改革,對俄國的社會發展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將俄國推進到一個自我發展的新時代。可以說彼得一世改革與北方戰爭相伴而生,相輔相成。也正因為這兩者的相互作用,彼得一世在俄國至今都有極高評價。彼得一世的改革,最初便是彼得前往西歐國家做學徒並對各國進行考察開始的。

通過對西方文化和制度以及軍事政治力量的研究,彼得大大增強了俄國的綜合國力,保證了俄國在長期作戰中能夠擊敗當時歐洲的軍事強國瑞典,進入歐洲強國行列。彼得一世的改革和北方戰爭使俄國鍛煉出了一隻訓練有素的常備軍,同時也訓練了有豐富作戰經驗的海軍,俄國軍事的強國夢想在此得以真正實現。

俄國崛起的兩大戰爭,彼得一世的改革與沙皇之路

但這並不是彼得想要達到的唯一結果,他這一次改革還刷新了俄國的政治力量,通過削弱貴族,強化中央集權,提高行政效率,使俄國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近代資產階級國家,通過考核的方法,選擇了很多德才兼備的普通人,網羅各界人才迫使貴族們必須依靠自己的能力而不是依靠血緣和家族地位升官。最為關鍵的是彼得一世,確定了自己的皇位繼承製度。舊貴族之後再也無法影響沙皇王位的繼承。

彼得一世改革推動了俄國向近代化國家的發展,客觀上也為俄國的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經濟條件。之後的歷代沙皇還是蘇聯的列寧斯大林都將俄國的近代化功勞的頭銜授予彼得一世,這個後世被稱為彼得大帝的時代。俄國與當時的清政府都是傳統的陸權國家,但是其發展的方向最後分道揚鑣,彼得一世通過強行的近代化和北方戰爭打破了閉關自守的狀態,使俄國得以迅速發展。

俄國崛起的兩大戰爭,彼得一世的改革與沙皇之路

18世紀初期,俄國的各種工業企業在彼得大帝統治末期,俄國的手工業生產能力甚至快要趕上英國這個傳統海洋殖民強國,國家經濟實力在當時的世界中數一數二。在文化教育方面,彼得一世也進行了系統的改革,設立各種專科學校,培養商業工程軍事技術人才,並且出版俄國第一份正式的印刷報紙《新聞報》報道國內外的重大軍事政治消息,宣傳彼得的執政理念。同時將他當初作為學徒所觀察到的歐洲各國的先進技術引入俄國,培養了大量的翻譯人才,建立了第一個近代意義上的圖書館和劇院。

最終的侷限,沙皇制和農奴制的保留

當然彼得一世的改革依然是一場封建封建統治之下的資本主義改革,這也直接預示了俄國不可能通過這一場改革成為一個先進而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在國家性質上依然是一個落後的封建君主專制國家,只不過對於資本主義的發展採取接納和利用的態度,國家的擴張和國家整體實力可以得到提高。

俄國崛起的兩大戰爭,彼得一世的改革與沙皇之路

但是這種提高不是永久的,束縛俄國進一步發展成為世界真正強國的沙皇專制制度和農奴制並未得到改變。俄國依然是一個落後的封建農奴制國家,但是這一場改革也給其他的歐洲風情國家提供了借鑑,對於世界生產和貿易市場而言,彼得一世解放了俄國的部分勞動力使俄國融入了初步建立起來的世界貿易市場,對整個世界資本主義的循環起到了積極作用。

從總體而言,改革依然是被迫接受的,資本主義改革完全是彼得一世推動的,而並非俄國及固有的社會矛盾催生出來的改革,有很多時候正如馬克思所說,彼得大帝用野蠻制服了俄國的野蠻,採取了一種手段強迫俄羅斯人接受了西歐的文明成果,並不惜用極端野蠻的手段達到目的。因此在彼得大帝死後,俄國並沒有動力做進一步的改革,雖然成為歐洲憲兵,成為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但是俄國自身的綜合實力在此後的100多年時間裡並沒能真正得到發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