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長達三百多年都未能收回燕雲十六州,為什麼朱元璋用一年就收復成功?

歷史一書生


燕雲十六州包括包括燕(幽)州、薊州、瀛州、莫州、涿州、檀州、順州、雲州、儒州、媯州、武州、新州、蔚州、應州、寰州、朔州等十六州,在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地,自古以來燕雲十六州都是中原王朝統治的土地,但是在兩宋三百年間,這塊土地卻不再屬於中原王朝,如果加上後來元朝的近一百年,燕雲十六州不屬於漢人統治的時間長達四百年之久。失去了燕雲十六州,就失去了北方的屏障,所以北宋一朝一直嚷嚷著要收復燕雲十六州,至於偏安一隅的南宋,連中原都丟了,要收復的可就不止燕雲十六州了,而是整個北方。但不管怎麼說,除了北宋末年宋徽宗撕毀宋遼合約聯金滅遼後宋朝短暫的擁有了燕雲十六州,其餘兩宋三百年間,燕雲十六州都處在外族的統治下,可為何朱元璋只用了一年時間就收復了兩宋三百年都沒收復的失地呢?

首先是因為宋朝和明朝所面對的對手不同,宋朝的對手更加強大一些。朱元璋在消滅陳友諒、張士誠之後剩下的對手就是北方已經腐朽的元政府了,而且蒙古人自己還在內鬥,加上元朝統一全國後蒙古軍隊迅速腐敗,只知道享樂,早已經喪失了戰鬥力,這與清朝中後期八旗軍喪失戰鬥力是一個道理。而朱元璋此時兵強馬壯的,南方富庶地區又大都歸順了他,經濟上明朝不比北方的元朝弱,軍事實力上明軍比元軍高的不是一點點,所以朱元璋能北伐成功,趕走蒙古人,收復失地統一天下是大勢所趨。

反觀宋朝,北宋初年面對的是正值巔峰時期的遼國,加上宋朝重文抑武,幾次戰爭都沒有嚐到好處,到宋真宗時期宋遼簽訂澶淵之盟,取得了長達百年的和平,好不容易等到遼國衰敗了,金國又崛起了,甚至把大宋朝廷趕到了南方,至此以後南宋想要北伐成功就更難了,只能偏安一隅,向金國稱臣納貢。

其次就是朱元璋的軍事才能卓越,絕非宋朝時期幾個北伐皇帝所能比的。明朝的北伐戰爭大都是朱元璋親自策劃的,他制定的策略非常成功,先取河南、山東,孤立元都大都,然後迅速出擊大都,等到在太原地區的元軍反應過來要救援大都時,明軍又進攻太原逼迫元軍回防,來了個“圍魏救趙”,解了大都之圍。有朱元璋這樣軍事才能卓越的人統領軍隊,何愁北伐不成功。

而宋朝時期,由於宋太祖趙匡胤在位時北漢還未滅,又由於進攻北漢時契丹人總是支援北漢,所以宋太祖在位期間並沒有能夠消滅北漢,也就沒有武力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機會。等到宋太宗趙光義登基,宋軍擊敗了前來救援北漢的契丹軍隊,一舉消滅了北漢,宋朝這才有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機會。但是宋軍的最高統帥趙光義時文人出身,比起武將出身的趙匡胤要差的遠了,更比不上朱元璋。無論是軍事才能還是戰略眼光都不是很卓越。宋太宗在平定北漢後沒有讓軍隊進行休整,直接進攻遼國,打了遼軍一個措手不及,十天就殺到了幽州,但是宋太宗指揮完全沒有章法,攻城戰術也不固定,幾天換一個戰術。遼景宗耶律賢得知幽州被困,連忙命令精騎增援,等到遼軍反擊後,宋軍就三面受敵,軍心大亂,全線潰退,就連宋太宗本人都只能乘坐驢車逃跑。這次宋軍情敵冒進,受到很大損失,不利於以後的北伐。

公元989年遼國國內政權更替,政局不穩,宋太宗又趁機發動“雍熙北伐”,命宋軍兵分三路進攻遼國,此戰宋軍打出了士氣,一連擊潰遼軍多路精銳部隊,眼看著遼軍即將崩盤,宋朝東路軍統率曹彬卻為了搶功擅自更改作戰計劃,帶軍深入,中了遼軍的埋伏,數萬精銳損失殆盡,宋軍北伐失敗。經過兩次失敗,本就缺少軍人那種堅韌不拔精神的趙光義退縮了,公元991年他對大臣說“國家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惟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也。帝王用心,常須謹此”,總結起來就是守內虛外,也正是因為宋太宗這句話,讓宋朝整體戰略出現錯誤,失去了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機會。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明軍的軍隊構成比宋軍更好,在朱元璋北伐時已經擁有了不少騎兵,加上明朝大將常遇春、徐達等都是擅長運用騎兵的人,打敗蒙古軍不在話下。但是宋朝缺少戰馬,也就缺乏騎兵,在高粱河之戰中宋軍就是因為步兵抵擋不住遼軍騎兵的進攻才失敗的。宋朝即使經濟再發達,不重視軍隊的建設,不重視武將的培養,終究會滅亡,就更別談收復燕雲十六州了。


風塵講歷史


朱元璋不是去收復燕雲十六州的,他是攻打北京、消滅元朝,順帶手把燕雲十六州給收復了。因為北京是燕雲十六州的核心,打北京必須得收復燕雲十六州。

1.燕雲十六州為什麼重要

所謂燕雲十六州,即幽州、薊州、瀛州、莫州、涿州、檀州、順州、雲州、儒州、媯州、武州、新州、蔚州、應州、寰州、朔州。

整個燕雲十六州,大體相當於今天的北京、天津兩地,以及山西、河北的北部地區。

十六個州縣,一點兒也不重要的,而重要是這十六個州縣所在的地理位置,太重要。

首先燕雲十六州是400毫米等降水線的位置,天然劃分了中原農耕和草原遊牧。也就是說這裡是傳統中國的天然邊界。

邊地、朝堂與民治,是古代中原政權的三件大事。而地處邊地的燕雲十六州,當然就是重要中的重要。

第二燕雲十六州囊括了太行山脈北麓和整個燕山山脈,這是地理形勝。中原政權靠什麼抵擋遊牧騎兵,當然不能指望步兵方陣,而是依據山川河流。自北向南,是長城、黃河和長江,三道大防線。而長城防線也是依山而建的。

依山固防的重要意義就是鎖住關鍵通道,也就是傳統的軍事要道。中原王朝可以將有限的兵力集中在關鍵要道上,抵擋草原騎兵南下。而燕雲十六州正好處在關鍵通道的位置上。

而草原騎兵要跨越長城掃蕩中原,靠得是什麼?總不能遇山開山、見水搭橋吧。他們也要尋找群山間的關鍵通道。

所以,燕雲十六州是天下鎖鑰,草原政權控制這裡,可以隨時馬踏中原;而中原王朝控制這裡,就能鎖死草原騎兵進入中原。

2.宋朝為什麼收復不了

均衡博弈下已經沒有了低垂的果實。

公元936年,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公元979年,趙光義才開始收復之戰。中間隔了40多年,這已經是兩代人的光景了。所以,這個時候,與其說是收復,不如說是侵略,就是要搶土地。因為這片土地上的人,不見得認同宋人和中原。而契丹人經營這麼多年,早已經在這裡生長出了複雜系統,這就是大遼國土所以寸土不讓。

契丹立國,是公元916年;大宋立國,是公元960年。人家比你建立政權的時間要早,統治燕雲十六州的時間要長,你去收復人家的土地,在組織力量上一點兒優勢也沒有。

而且契丹遼國已經實現了遊牧與農耕的融合發展,也就是說它不是單純的遊牧政權,而是雜交的遊牧農耕政權,組織形式和權力架構,一點兒都不比宋朝差。憑啥你說收復就收復。

除了外部,北宋內部也有問題。那就是它並沒有建立隋唐大帝國。西起隴右東抵大海,就是在這個橫向統一也沒能實現。所以,不僅要圖北,還有圖西,也就是西夏。國力無法集中對付北方草原。

北宋並非完成時的帝國,對於西夏、對於南方,以及對於遼國,始終在進行戰爭。它是一個進行時的帝國。但這個進行時的帝國,卻在滅西蜀、滅南唐的過程中,耗盡了自己的戰爭精英。不是戰死沙場,而是新陳代謝。等收拾完中原山河,北宋回頭再看,自己已經換了一撥領導集團,不再是戰爭精英而是士大夫精英。特別是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之後,能征善戰的將軍領袖,幾乎全部下野,再打仗還能靠誰。

宋、遼、西夏,在中國北方形成了一種局部的三國演義。這是一種平衡,博弈進入均衡態,大家都是在緊張中求生存、求發展,誰也不會掉以輕心。所以,此時已經沒了低垂的果實。

而燕雲十六州的位置有那麼重要,當然就是博弈的焦點,收復的難度係數自是幾何指數的躍升。至於金人崛起之後,那就更別提了。契丹人尚且打不過,就別說能打過契丹人的金人了。

3.朱元璋為何能夠收復燕雲十六州

破鼓萬人捶,蒙元王朝已經窮途末路。別說對付朱元璋,就是自己人之間還搞不定。等朱元璋的大軍已經開始掃北了,他們還在內戰。所以,別說燕雲十六州他們守不住,就是北方草原他們也守不住。朱元璋想殺過去就殺過去。


而朱元璋的實力從哪來的呢?

南方已經發展,而且在經濟上開始實現對北方的碾壓。宋朝就已經有了蘇湖熟、天下足的說法,到了元朝則更是如此。華北平原已經支撐不了北方政權,所以必須得依賴大運河、依賴海運,由南方向北方輸血。

而佔據南方的朱元璋,在北伐之前,就已經實現了對蒙元政權的斷血。再利用南方的物質財富,支撐軍事力量,所以北伐也就勢如破竹。

領導集團完全不同,宋朝的領導集團在第一代趙匡胤後,就逐漸被士大夫精英壟斷了,這群人可以守國文治,但指望他們開疆拓土就只能剩下指望了。他們不僅沒有雄心,而且也沒有能力。

朱元璋集團卻完全不同,他們是一水的造反派,都是刀尖舔血磨礪出來的。這群人不僅有攻略天下的野心,更有徵戰殺伐的能力。這是一股進取心十足的領導集團,他們不僅能收復燕雲十六州,而且能派出十幾萬部隊殺到貝加爾湖。這種戰爭雄心和戰爭意志,是士大夫集團難以企及,也是無法想象的。

所以,朱元璋可以,而兩宋不可以。


減水書生


明朝打得國內戰爭,是兄弟之間鬥爭。沒有象敵國之間你死我活要長期鬥爭,長期對峙,相互竟爭生死關係。絕不相讓爭取國運勝利的鬥爭。

兄弟間鬥爭,有很多關係決定了不會是長期戰爭,鬥爭形式更多、動嘴不動手 動手更快速了結束。不會長期對峙。古代所有民族矛盾,有天然有持久性長期性,無法消除民族間不融和,難以快速平息民族仇恨解除性民族矛盾。

不是國內矛盾,更有解決方法,古代民族矛盾只能用戰爭徹底解決。在未解決前要長期竟爭 。國內戰爭是爭政奪利的戰爭,奪取了政權和利益也就結束了,而民族矛盾,無論利益是多麼豐富,也難以消除國運爭鬥的競爭陰霾。

明朝不是收復燕雲十六州,是朱元璋領尋農民推翻反動統治,建立新政權,在和原有反動統治鬥爭,在是在爭取權力利益,不是國與國的鬥爭。是國內新生政權,與舊政權的鬥爭,不民族矛盾,是保衛舊政權,捍衛新政權之間戰爭,新生政權必然取代舊政權鬥爭,有天然速勝性和解性。是歷史必然,也是人心所向的結果。

和宋朝與遼金矛盾有天然區別。古代民族矛盾是永恆戰爭解決手段,而國內價級矛盾和爭權爭利鬥爭似發激烈火洶洶來勢洶猛,去勢也快,有內在變化各種內素制約它不會長久,使它不會象民族矛盾性能夠強大長久。

宋朝時期,一直想奪取燕(幽),薊,瀛,莫,涿,擅,順,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等十六州,這裡燕山山脈地勢居高臨下,易守難攻。歷來是中原民族抗擊北方民族的重要屏障,地緣形勢和戰略價值巨大。丟去了燕雲十六州中原。會直接導致中原大地赤裸裸暴露北方少數民族鐵蹄下,由其燒殺搶掠,背動耐打無力反抗只能屈辱求和貢獻求安。對宋朝經濟發展,國家興亡有重大影響。

唐朝崩潰後,中國又一次形成民族矛盾深刻變化時代,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反唐立國,向契丹求援幫助下建立晉國。遼國與石敬塘約成父子關係,把燕雲十六州割讓契丹。使遼國的疆域到長城沿線,造成民族分裂戰爭,中原人民為收復北方廠十六州進行長期戰爭,北方民族為保衛此地也進行戰爭,相互持續長几百年。大的戰爭,有後周世宗柴榮959率軍攻遼,水陸並進一個多月內收復瀛莫寧三州。以及益津關(霸縣)瓦橋關(涿縣丿淤口關三關。並想欲攻燕州(北京丿卻因柴榮病重,放棄軍事行動,第一次努力失敗。第二次979年,宋太宗趙光義準備幾年,移師幽州,想一舉收復北方,在高梁河(北京西)遭到遼軍大伏擊,宋軍大敗。第三986年宋太宗又準備幾年派遣二十萬大軍分兵四路北伐,初期進軍順利。但西路軍被遼名耶律休哥擊敗。宋軍又是大撤退宋軍大敗。其中西路楊家將楊業被殺。方才有四次宣和四年宋金訂立了海上之盟。宋乘金國滅遼,想乘火打掠,把幾十年和平環境破壞。卻幫助遼國敵對勢力興旺壯大起來,搬起石頭砸自已的腳,約定聯合滅遼,金歸還十六州。金太宗完彰阿骨打把遼天祚帝趕到燕山以西之後,在1123年把太行山以南燕海易檀順景薊還宋。但轉眼又張覺事變為由,南下伐宋速佔燕京地區大舉南下,攻下當時世界花園世城市名都汴京(開封)俘虜徽欽二帝,佔據中原大地,史稱靖康之變。

到南宋時期國力更加弱小,軍隊更加還各自為政,岳飛北伐朝廷不支持,早在朝廷想北伐軍閥不出兵,使得皇帝和將軍嚴重脫節,更無法成事。也只能使南宋偷安一方。

朱元璋開國初期,己經化解民族矛盾。變成為階級矛盾,北方大地都是一國統治。成是元朝腐敗統治者和廣大受苦大眾之間矛盾。人心向背都是支持新生政權。要推翻反動統治,不存在民族間保衛奪取那裡問題。明朝新生政權採取正確方針政策,使得北方歸附明朝,燕雲十六州又為農業區,成為明朝廷管轄而輕而易舉,而蒙古人更愛草原,也回到草原當然開始新的鬥爭。


ww3721王建文


一.宋朝三百年為何沒能收回燕雲十六州?

1.宋朝是文臣的天下,追求歌舞昇平,軍事力量一直被掣肘,邊關武將上升仕途與主張受限制,儘管宋朝統治者為收復此地絞盡腦汁,由於實力脆弱,但只能望州興嘆。


2.宋朝時期,遊牧民族正值崛起上升的階段,軍事實力雄厚,如日中天。宋太祖為阻礙遼軍冒然南下,曾在汴京(東京洛陽)附近遍植樹木,另單獨立項,設立“封樁庫”儲蓄金錢,準備重金贖回燕雲十六州;他親弟宋太宗趙光義為此地不惜與遼開戰,但結果寸土沒收,鎩羽而歸,甚至本人身被箭矢,乘驢車逃亡檢回了小命!

二.朱元璋僅用一年就收回來了

1.老朱把握機會,策略得當。1368年1月,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后,即開始謀劃攻打燕雲十六州,當年7月份,大軍就已打到通州,8月份,明軍直逼北京;此時的元朝已引發了農民起義,統治者耽於享樂,傾軋不斷,元順帝自知不敵,倉惶出逃,前往蒙古大草原,而手握重兵的軍事將領,自知大勢已去,爭先恐後地逃之夭夭,老朱順勢而為,收回了燕雲十六州!



2.明軍有能征慣戰的統帥和英勇善戰軍隊。元朝末年,農民起義此起彼伏,老朱縱橫馳騁於沙場,手下兵強馬壯,多達幾十萬,這是打敗明軍的資本。老朱自己成長於軍隊基層,身經百戰,其中艱辛廣為人知:大敗陳友諒,消滅張士誠,殲滅方國珍,這些亂世梟雄都非等閒之輩,然而都被老朱的軍隊一一擊敗,可見老朱軍隊戰力是強悍的!


3.大明“逐漸推進”的策略有成效,先切斷元之外部聯繫,發兵佔領山東、河南等地,使元軍陷入孤立無援的困境,最終大敗。


希望星晨58298869


因為宋朝朝廷和現在網上一些投降派軟骨頭的專家學者們意見高度一致,那就是民族氣節和尊嚴可有可無,不就是花點錢嗎,只要不影響我自己花天酒地的生活就好。在利益和尊嚴面前,他們選擇利益。

宋朝絕對是那些文人書生們的天堂,領著高工資,高福利,享受著中國歷史上最長的法定假期,出賣著國家的土地和利益,中飽私囊,美其名曰“藏富於民”,由於文人手中握著輿論利器,一杆筆龍飛鳳舞,將弱宋硬生生美化成天堂一樣的時代,無非就是想要各朝各代的統治階級向宋朝看齊,多發點工資滿足自己的慾望罷了。

同樣的,朱元璋由於主持嚴打,革除弊病手段狠辣了一些,對軟骨頭,大胃口的文人集團不大友好,千百年來從個人相貌到品德功績全面被黑,黑晚老子黑兒子,黑完兒子黑孫子,把大明王朝將近三百年的歷史黑了一個體無完膚,收復失地,北擊元孽叫做窮兵黷武,萬國來朝寫成得不償失,下海楊威叫做勞民傷財,鐵骨錚錚叫做不知變通。

嘿,一杆筆在文人手中能玩出花來,但不知道這些人知不知道什麼叫做“廉恥”


三日軒主人


燕雲十六州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北京、天津全境,再加上河北北部地區、山西北部地區。地方雖不是很大但包含了燕山山脈太行山脈草原與內陸交叉部雲代地區。



這十六個州延長城一線鋪開,是長城的補給基地和屯兵軍營。當年秦始皇將燕趙秦三國長城連成一線為的是阻擋北方草原蠻族入侵,之所以建在燕雲十六州就是因為這十六州如一道屏障阻擋著北方蠻族的馬蹄。千年來因為有這道屏障華夏無異族之虞,但自後唐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拱手讓給契丹人以後,中原大地的廣闊平原就再也不能阻擋草原民族的馬蹄了。

兩宋三百年真正有機會收回十六州只有兩個人,太祖趙匡胤太宗趙光義。只是雄才大略的趙匡胤英年早逝,否則以他的謀略武功和手下一幫能征善戰的武將,收復十六州幾率還是很大的。而趙光義就比他的哥哥差了許多,“高梁河之戰”中中箭逃跑導致宋軍全線崩潰,從此兩宋再無財力人力組織一場如此壯闊的北伐,而北方自契丹人之後又接連出現強悍的女真人和蒙古人,讓收復燕雲十六州幾乎成為了不可能。



在被異族統治455年以後,朱元璋派遣徐達常遇春攻陷大都北京,燕雲十六州才重新回到漢人手中。

為什麼明朝會如此輕易的就收回兩宋三百年未曾染指的燕雲十六州?總結下來有以下幾個原因:一,對手不同。兩宋的對手是巔峰時期的大遼,等遼國虛弱的時候金人又崛起了,等金人虛弱天下無敵的蒙古人又來了。而明朝面對的是內鬥不止,七十年換了十任皇帝的腐敗元朝,曾經無敵於天下的蒙古騎兵到明初時早已沒有崛起時的那股銳氣。二,自身武力值不同。宋朝趙匡胤是武將自立,為防止此類事件再次發生,所以終宋兩朝始終在壓制武將,這就導致武將不能發揮能力,再加上文臣始終凌駕於武將之上,亂指揮和權利制衡再次讓武將沒有了發揮的餘地。而明朝朱元璋本身就是戰略大師,攻山東佔河南拒潼關最後拿下大都的戰略就是朱元璋本人制定,再加上有徐達常遇春這等無敵猛將,蒙元軍隊自然不是對手。三,經濟中心的轉移。兩宋時中原經濟中心已經南移,開封府的錢糧用度需要江浙皖湖廣自運河北運方能維持,中間損耗太大。而朱元璋自南方起家,鄱陽湖敗陳友諒得湖廣,擒張士誠得江浙,天下富庶之地得其大半,以此等經濟實力滅元自是手到擒來。

燕雲十六州這個曾經彪炳史冊,讓無數文臣武將想滋念滋的名字,在明朝之後終於漸漸沉寂。


無恥之徒31


歡迎你來閱讀,你的閱讀使我更加努力回答問題,希望你不要忘了點贊噢,你有好觀點可以在下方留言評論,謝謝!

燕雲十六州指的是幽州、順州、儒州、檀州、薊州、涿州、瀛洲、茣州、新州、媯州、武州、蔚州、應州、寰州、朔州、雲州。


燕雲十六州是後唐節度使石敬瑭為了自立政權為條件割讓給當時的契丹(遼)。

在趙匡胤建立宋朝後,契丹(遼朝)不斷威脅北宋,趙匡胤十分清楚燕雲十六州對於宋王朝的重要性,

由於王朝剛建立,政權未穩。宋太祖趙匡胤便想用金錢贖回燕雲十六州,但是錢到了契丹手中燕雲十六州沒有打算給宋朝,正當用兵的時候趙匡胤去世,宋太宗趙光義繼位後也試圖一戰收回燕雲十六州,但最終宋軍大敗,此後,宋王朝與契丹進行了長期的交戰,宋朝也沒能收回燕雲十六州。



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在洪武元年,朱元璋命令徐達,常遇奉攻破元大都,自此,被統治了四百多年的燕雲十六州重新回到了漢人政權手中。


歷史影視講壇


先看看燕雲十六州對中原王朝意味著什麼。



中國古代,北方橫亙一條遊牧和農耕文明分界線,從先秦開始,中原有不下十個王朝,沿著這條線修築了後來叫萬里長城的防禦工事。而巧的是,現代氣象科學測定,400mm等降水線與北長城高度吻合。幾千年來,中原農耕文明與北方遊牧民族就在這條線上此消彼長地來回膠織。"不教胡馬渡陰山"成了中原王朝抵禦北患的最底線,而燕雲十六州就處於長城以南的燕山腳下。


就地緣形勢而講,北宋立國之初就滿含先天缺陷,中原最不能丟的兩塊地方全不在北宋手裡,一塊陰山之南的河套和河西走廊被西夏佔據,一塊就是燕雲十六州被石敬塘割給了遼國。河套平原在冷兵器時代既是戰略前沿,又是物資特別是馬匹的供給地,西夏成為難啃的骨頭,與擁有了河套地區不無關係。而燕雲十六州無異於北方門戶,門戶洞開的華北平原對北方草原民族無疑具備碾壓式優勢。



先天不足不可怕,後天失調才要命,後世評價北宋是個國富而不強的朝代。北宋的對外國策一步一羈似乎就沒成功過。北宋脫胎於五代十國,所以很怕地方割據、豪強崛起。趙匡胤出身行武,被屬下黃袍加身而成帝,所以更怕手下的武人再來個黃袍加身。這種慣性思維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北宋的國運。趙匡胤登基後的第一刀就是"杯酒釋兵權"解除軍人的武裝,以至於北宋歷代帝王都形成一個共識——內憂比外患更可怕,內憂要的是政權,外患無非割地賠款。宋太宗的一段話可謂是對這種心態的赤祼裸的詮釋:"國家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惟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也。帝王用心,常須謹此。"所以整個北宋的兵力部署就是"強幹弱枝"、"守內虛外"。因此出現一個奇葩現象,被少數民族政權圍住的中原王朝,實際就是個進貢納歲的藩國角色。



公證地講,對於燕雲十六州的收復北宋也努力過,但總感覺不得要領,跟遼爭鬥幾十年,雖未取燕雲,但檀淵之盟換來了百年平安,可其間西夏坐大,東北部又冒出個金國,北宋看到的不是危機而是機遇,用遠交近攻之策,聯金滅遼,殊不知自己也成了遠交近攻的對象,金國假道滅虢,迅速把北宋擠壓到南宋。至此收復燕雲十六州成為大宋永遠無法實現的目標。


而明朱元璋能夠迅速收復燕雲十州就很好理解了。大宋滅於蒙古帝國(元朝),而明把蒙古人趕回漠北,公道地講宋繼承的是一個分裂的爛攤子,而明承接的是一個完整的版圖。不僅如此,明朝還有效吸收了宋朝"雖勝尤敗""重文輕武"的教訓,高調提出"不割讓、不和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朱棣毅然北遷都城,居於燕京,直視北胡。朱由儉不能扶大廈之既倒,毅然選擇以身殉國。在對待國土的態度上表現出與宋截然不同些許血性。然而,明朝依然未突破中原王朝對疆域的固有思維,雖都城幽燕,視野卻越不過長城。歷史開了個很嚴肅的玩笑,滅北宋的金國和滅南宋的蒙古國幾百年後又聯手滅了明朝。


行者七王


人們在討論古代大一統的王朝的時候,宋朝總是帶著爭議出現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幾乎統一了漢人生活的區域,不過有一個地方一直以來都是兩宋皇帝的心頭病痛,那就是燕雲十六州地區,也正是因為失去了這個地區,讓北宋成為了一個比較弱勢的政權,雖然現在的歷史很多時候都將北宋看做是一個統一的王朝,不過實際上北宋就是一個地方割據政權而已,並且兩宋三百年的時間,都沒有染指燕雲十六州。

雖然燕雲十六州地區是宋朝心中的夢魘,但是倒了朱元璋的時候,卻能夠在一年的時間內將燕雲十六州地區完全收復,那麼為什麼宋朝和明朝的朱元璋會有如此大的強烈反差呢?

我們先來看看燕雲十六州為什麼重要,或者說為啥宋朝皇帝心中念念不忘的都是要收復燕雲十六州,甚至做出如果誰能夠收復燕雲十六州,給與封王的爵位,這在宋朝尤其是北宋時期,非皇族是不能夠封王的,可見燕雲十六州對於宋朝皇帝們而言,他的重要性是多麼大了,而在宋徽宗的時候,因為和金國約定共同攻擊遼國,做出的約定就是要收回燕雲十六州地區,可是此前威震西夏、甚至平定方臘起義的童貫,也就是《水滸傳》中的陷害梁山好漢的大奸臣之一,在宋朝的歷史上,也算是一個能力不錯的武將了,但是在攻擊遼國的時候,宋朝卻是慘敗,就連處在滅亡邊緣的遼國還是打不過,最後童貫花費了大量的錢財,從女真人的手中買回了一部分燕雲地區,也算是讓北宋短暫的擁有了燕雲十六州的一部分,而宋徽宗也毫不吝嗇,給與了童貫封王的獎勵,讓他成為了古代宦官中封王的第一人,就是後世號稱“九千九百歲”的魏忠賢,沒有這麼風光了。

而燕雲十六州地區其實就是現在的北京、天津、河北和山西北部地區,而這裡就是有著一系列的天然的山脈,並且長城就在這些區域之中,歷來是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天然的屏障,可是宋朝的手中沒有這些地區,一個很嚴重的後果就是作為遊牧民族的契丹和女真,能夠快速的進入到宋朝的邊疆地區,因為一旦過了燕雲十六州地區, 真的可以說是一馬平川了,當然這個問題並不是宋朝自己造成的,而是因為五代時期的後晉皇帝石敬瑭為了爭奪皇位,獲得契丹的支持,也就許諾將燕雲十六州地區割讓給了遼國,也就讓燕雲十六州地區徹底脫離了中原王朝的控制。

北宋建立之後,趙匡胤在結束了國內自從唐朝末年藩鎮割據的局面,但是面對著契丹,依舊是沒有那份實力,先後三次進攻遼國扶持下的北漢,都是因為遼國的干預而沒有成功,也就是說趙匡胤的手中,並沒有結束五代十國割據的局面,這樣的事情直到趙光義的時候,才將北漢徹底平定,並且得到了一代猛將楊業,也就是《楊家將》中的老令公楊繼業了,但是後面趙光義兩次爭奪遼國全部都是失敗的結局,也就讓宋朝的皇帝們放棄了攻打遼國奪回燕雲十六州的想法了。

而燕雲十六州的丟失,對於宋朝的最大的影響就是被動的防禦,因為北部邊疆幾乎無險可守,所以導致契丹和女真攻打宋朝的時候,往往在突破了北宋邊疆的軍隊之後,就能夠長驅直入直接來到了黃河以北的地區,再加上北宋的都城在開封,也就是黃河之南,所以在北宋末年金軍兩次南下都打到了開封城下,甚至還俘虜了徽欽二帝的後宮的那麼多后妃和宮女等人,堪稱中原王朝最黑暗的時刻了,而且北宋為了防止地方造反出現,將全國的精兵都編入禁軍,而地方上的軍隊戰鬥力也就普遍低下,後期更是因為出現農民造反、或者災荒等等,也就大規模招募禁軍,導致禁軍戰鬥力低下,出現冗兵的問題了。

而北宋得不到燕雲十六州地區,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北宋實行重文輕武的策略,不得不說在防止武將造反這方面,兩宋是最成功的,但是這也就造成了在這種制度之下很難出現頂級名將,只能夠固守防禦,雖然宋朝外戰的勝率達到了70%,也因此誕生了一大群諸如堅守釣魚城的王堅這樣的防守型名將,但是在古代封建王朝中名將的質量是不高的,雖然也短暫的出現了宗澤和岳飛、韓世忠這樣的名將,不過整體戰績而言,尤其是對戰契丹和女真軍隊,表現真的沒有特別出彩,而且南宋還自毀長城,岳飛被冤殺,韓世忠也被剝奪了兵權,而南宋自然只能龜縮在江南地區,自然燕雲十六州就是他們渴望而不可及的夢而已。

但是時間來到了元朝末年的時候,其實情況已經發生了改變,這個重大的改變就是經濟中心在南宋已經完成轉移,江南地區才是國家最富庶的地區,這一點我們從元朝末年這些有實力的起義軍幾乎全部在南方也就能夠看得出來,無論是位於南京周圍的朱元璋、還是湖南地區的陳友諒或者江浙地區的張士誠,都是起義軍中的佼佼者了,並且手底下都是兵精將廣,而這僅僅是來自於經濟方面的原因,其實南宋也存在著這樣的優勢, 但是為什麼不敢北伐呢?而這就是第二點原因了,也就是統治者的因素。

朱元璋是一代明君,雖然出身低微,但是在戰爭中不斷成長,而且目光也很遠大,在消滅了其他的競爭者之後,朱元璋甚至提出了“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得到了大量北方漢人的支持,朱元璋有經濟實力,並且敢於向蒙古統治者亮劍,敢打敢拼這不是宋朝統治者能夠比的,要知道宋朝的皇帝幾乎都是選擇花錢購買和平的方式了。

第三點就是名將的因素,人們都知道關於宋朝的一句話,那就是“北宋無將,南宋無相”,這是兩宋存在的客觀問題,客觀的說是宋朝的制度下很難出現頂級的名將,至少缺乏名將產生的土壤,無論是大名鼎鼎的岳飛,還是狄青,以及演義中的楊家將或者呼家將等等,都不是歷史頂級的名將,但是朱元璋的手下卻出現了一大批即便是在歷史上也能夠排在前列的名將,而他們是以徐達和常遇春為首的武將,也是在徐達和常遇春的配合下,明朝的北伐才會一舉成功,將元朝推翻奪回了燕雲十六州。

第四點就是元朝的戰鬥力下降了,尤其是佔據了中原之後,蒙古軍隊墜落腐化的程度太快了,客觀上也讓各地的起義軍有著成長的機會了。最後一點就是宋朝因為喪失了燕雲十六州地區,使得優良的戰馬得不到補充,而宋朝在對外戰爭中騎兵都是薄弱的一環,而朱元璋雖然也是佔據了南方地區,不過由於元朝統一了全國,並且在南方也營建了大量的牧場,更是培育了大量的優質戰馬,而起義軍在佔領了南方之後,自然得到了這些優良的戰馬,所以我們能夠看到徐達和常遇春、李文忠等人能夠在騎兵上不落下風,甚至在明朝建立之後,更是憑藉著強大的騎兵經常在漠北橫掃北元,其實騎兵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所以基於這些原因,才能夠讓朱元璋在短短一年的時間內就完成了統一,奪回了原本屬於中原政權的燕雲十六州了,而宋朝本身制度就制約了他奪回燕雲十六州的可能,自然也就讓這個地區永遠成為了宋朝皇帝心中永遠的痛了!


語說漫談


燕雲十六州,又稱為幽雲十六州,其實不管是如何稱呼,這是中國古代對某一地方的稱呼,他的大概位置在現如今的山西北部一部分,河北北部一部分,北京和天津的全部,熟悉歷史和地圖的人,當提到這個地名的時候,腦海中自然而然的就會形成一幅地圖。那麼一定就會明白,這塊地方真的是一塊風水寶地啊。
公元936年,後唐末帝李從珂認為當時河東節度使石敬塘手握重兵,有可能會造反,因此對他百般猜忌,並在這一年調任他為天平軍節度使,即可赴任,石敬塘認為這是皇帝即將動手的徵兆,於是決定先下手為強,但自認為軍力不夠的情況下,他寫信求助契丹,希望契丹出兵南下幫助他奪取天下。
當然歷史上自此以後留下了兒皇帝石敬塘的稱呼,在史書上有關這一段,把石敬塘刻畫的也是非常的不堪,有人認為石敬塘大可以不用那麼卑躬屈膝,但結合真正的歷史你會發現,石敬塘是有理由的。
他手握重兵,自然是威風一方,但是要造反的話,除了朝廷的兵馬以外,在當時幽雲十六州還有趙延壽父子,雖然說這父子兩個本事不是很大,但如果趁著石敬塘造反的這個空檔出兵,那麼就會有腹背受敵的危險,因此不得已之下,石敬塘在被迫做出讓步,割讓幽雲十六州,實際上雖然割讓出去,但契丹出兵幫助石敬塘牽制了趙延壽父子。
在五代十國的歷史上,幽雲十六州作為兵家必爭之地,一直都是各方爭取的對象,無論是契丹、李克用、李存勖,還是朱溫,都對這塊地盤念念不忘,從戰略上看,幽雲十六州憑藉地理的天然優勢,擋住了契丹南下的步伐,從中原爭霸來說,又是各自勢力的後方,因此在丟失了這塊地方以後,中原失去了天然的屏障,並一次為輻射,丟失了重要的軍馬培植基地,在中國古代騎兵軍馬作為一種重要的戰略物資,使得兩宋時期,宋朝軍隊只能在平原上列陣,對抗契丹、金國的騎兵。
300年的時間,中原地區受盡了北方草原強大遊牧民族的威懾,以至於始終抬不起頭來,但反過來朱元璋北伐卻輕輕鬆鬆的趕走了蒙元統治。
其實,朱元璋北伐之所以取得勝利,也有一定的歷史因素,首先就是遊牧民族自我消耗,此前強大的契丹、金國都被蒙古滅掉了,而後蒙古也進入中原地區,由於溫暖的環境下,蒙元貴族也失去了當年鐵血的風範,而朱元璋卻在戰火洗禮之下,錘鍊出來一支能征善戰的軍隊,因此又重新收回了當年幽雲十六州的地盤。
但要始終記住,終明朝300年曆史裡面,始終都對北方蒙元勢力沒有完全肅清,土木堡之變,俺答僅以十餘萬之眾,幾乎打到了大明王朝的都城,由此可見戰爭絕對不是單單依靠地理優勢決定勝負的,而人才是關鍵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