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满清十二帝的组像,只有溥仪是照片,按时间推算同治光绪都应该有照片啊?

为理想而战85091626


最直接的原因是清末时期的肖像画比照片显的更完美,肖像画是可以着色的而照片只能是黑白的,其他人用这种黑白且带有瑕疵的照片代替肖像画,但是皇帝是不能用这样不完美的照片的,这其中有什么原因呢?

皇帝之像有特殊要求

清末的照片都是黑白的,不能把衣服的颜色拍出来,也就是说不能把皇帝身上穿着的代表皇权的黄色龙袍体现出来,所以这种照片不适合当做正式的皇帝相来用,封建时代的帝王很看重这些的。

那时候的照片尺寸肯定是很小的,而以往历代皇帝的画像都是真人画像,应当是按照一比一的比例画的而且是着色的,如果把小小张的带有瑕疵的黑白照片跟很大张的彩色肖像画并排在一起会显得很奇怪很不协调。

当时还没有修图技术,照片拍出来的只是人物真实的样貌,而皇帝的肖像是需要适当美化的,那时候的照片不具备美化功能,倒是肖像画可以做到适当的美化,我们现在看到的清朝历代皇帝肖像画应该是很接近真人相貌的,但绝对也是有适当美化过的,比如脸上的皮肤斑点之类的瑕疵是不会画出来的。

溥仪的情况比较特殊

溥仪登基时才3岁,清朝灭亡时溥仪也才6岁,在溥仪登基到退位这几年间肯定有拍过照片,但是正如上文所述这些照片是不能用作正式用途的。

而溥仪在登基到退位期间年龄都还小应该是没有穿龙袍的彩色肖像画,清代皇帝一般不会那么小就有彩色肖像画的。张勋复辟时溥仪已经12岁了,那时候溥仪其实是有穿龙袍拍照的,不过也是黑色的照片。

至于后来溥仪成为“伪满洲”政权的“皇帝”后,他是希望穿龙袍的,但是这时期日本人不允许溥仪穿龙袍,而是让他穿元帅的服装。

其实溥仪真要想像历代皇帝那样留下一张穿龙袍的着色画也不是什么难事,但是这样做是没意义的,因为这时候清朝都已经灭亡了,新时代的人并不会特意将溥仪的皇帝画像与清朝历代皇帝并排在一起,反而是用张勋复辟时溥仪的那张黑白照片作为满清十二帝组像之一更为合适,一方面这张照片中溥仪是身着龙袍的,这样能体现溥仪曾经是皇帝,另一方面这张照片是黑白的,这样又能与之前的历代皇帝区别开来。

以上正是满清十二帝组像中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为什么不用照片而用着色肖像画的原因,当然这也仅仅是本人的一些观点。


历史守望者


我们都知道在我国1900年左右的时候就已经有人能够照相了,当然这一般都是皇室,而在这个时候慈禧就曾经拍过照片,那么光绪帝这个时候应该也是可以拍照的。

但是我们却发现了一个疑点

那就是满清的十二个皇帝组像之中,就偏偏只有溥仪是照片,那光绪为何没有呢?

其实有两个原因:

  • 就是当时的皇帝根本就看不上相机这种东西,因为当时还是黑白照片,所以觉得肯定是彩色的画像更加好看,这用黑白照片不吉利还有些不干净。

  • 光绪也想着要遵循着老祖宗们,清朝的前任皇帝们都是画像,那么自己肯定不能做特别的人,那样就违反了祖宗的意志。

那么难道溥仪不是这样想的吗?他怎么就用上了照片呢?

其实是溥仪也不想用照片,但是我们知道溥仪退位的时候是1912年,那个时候其实溥仪并没有画像呢,因为在此之前不是因为年纪太小就是因为国家内外都太混乱了,哪儿还惦记着给皇帝画像呢。


爱历史的圆脸怪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这个问题确实有意思,我去查了一下资料,然后才敢回答。相机可以拍照片并且可以冲洗出来,差不多是在19世纪30年代左右,那个时候鸦片战争都还没开始,按理来说同治光绪都应该有照片,但是为什么没留下照片呢?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分解。

一、心理上不能接受

说实话,在最初的时候我们怎么看外国人的科学技术?我们不认为这是一些有用的东西,在我们看来外国的科学技术不过是一些“奇技淫巧”,登不上大雅之堂。因此皇帝怎么可能去垂青这些“奇技淫巧”呢?

另外就是,在很多传统观念之中,外国人都是带着神秘的巫术的,例如说照相技术在当时看来就是一种巫术,人们认为通过照相机会摄去魂魄,既然有这样的观念作怪,又怎么能让皇帝去铤而走险去接受洋人的“巫术”呢?

另外,当时的照片拍出来都是黑白照片,皇帝的画像是要留给后人看,表现出皇家气魄,一张黑白照片自然比不上彩色的肖像画那么好看壮观,因此心理上无法接受。

二、皇帝需要表现出皇室气魄

我们都知道,照相往往是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样子,可能有一些人不上相,在照相机中比现实中还有丑一些。在那个时候没有ps技术,给皇帝拍照自然是完完全全的反映出个人的长相如何了。不得不说,清朝的各位皇帝,我感觉是不太上相的。

如果照片流传出去,让老百姓们看见皇帝的样子,那自然是会议论纷纷了。

因此只好采用手动ps的方式,即直接采用画像的方式,不得不说,在画像之中,只要画师稍微动动手,就可以把皇帝的样子美化的好看一些,矮小的可以变得高大威猛,脸上有麻子的可以少加修饰,因此我们现在看清代皇室的画像,或多或少还有有几分皇家气息的。反观溥仪,没有ps技术就完全是一个普通人的样子,毫无皇家气魄。

三、溥仪个人因素

说实话,溥仪本人因为深受西洋教师的印象,因此他本人对于西方文化、西方科技很感兴趣。例如说溥仪安装了紫禁城第一部电话,然后第一个电话就打给了胡适,还戏称他为“胡博士”。

因此溥仪本人对西方文化感兴趣而且愿意接触它,自然就能爱好照相技术,留下了如此多的照片也就可以理解了。

另外有个小问题,光绪这张图是照片还是画像啊?我有点分不清楚。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日航通鉴


纠正一个错误的观念,清朝皇帝的画像是要挂在奉先殿里面祭祖用的。祭祖用的皇帝画像非常大,通常一米多长。当时的照片尺寸,而且还是黑白照片,能挂着祭祖吗?


(奉先殿内的清朝皇帝、皇后画像)

现在网上最常见的清朝皇帝画像,是最严肃的朝服像。朝服画像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摆的。溥仪没有朝服画像,是因为他退位的时候只有六岁,还没有成年。



这张溥仪的照片是1917年7月1日溥仪复辟时照的,当时他只有12岁,也没有成年。未成年的皇帝,都是不画朝服像的。

所以,不是因为照相机的出现后,溥仪用照片代替了画像。而是溥仪因为年龄太小,根本就没有给自己画朝服像。


那么可能就有人问了,溥仪成年后为什么没给自己补一张画像呢?

因为1919年,苏格兰人庄士敦给14岁的溥仪当老师后,对他的人生观,改变非常大。1922年,16岁的溥仪把辫子给剪了。溥仪对满族的传统服饰不感兴趣,改穿西服。

皇帝朝服像一般要画上几个月,对于当时的溥仪来说,太过于繁琐,干脆也一并略去了。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溥仪是这个样子的。或者是西式的戎装照。


另外多说几句,皇帝、皇后、太后的画像除了朝服像外。还有很多生活画像。只要不是用于正式的祭祖,都可以用照片代替。


(慈禧的朝服画像和私人照片)

比如说慈禧,画像和照片她都有。但是只有上图中,左边的朝服像可以挂到奉先殿内。而右边的私人照片,是不行的,只能用于私下装比用。

再比如慈禧的菩萨照,雍正皇帝也有类似的画像。如果当时有照相机,雍正肯定也会用照片代替画像。

(慈禧装比照)


(雍正皇帝的私人画像)

最后做个总结。如果溥仪是成年后再退位,他肯定也会有正式的朝服画像。但是溥仪六岁就退位了,还没来得及给自己画。

同治和光绪时期,对照相机这个东西还非常抵触。尤其是同治皇帝,一直养在深宫之中,19岁就得了天花病驾崩。没有照片很正常。

光绪倒是有照片,但都只是平时的生活照,没有照过身穿朝服的照片。因为,朝服是上朝时穿的,不可能让摄影师跑到皇宫,在上朝时给光绪照相。

所以,同治没有照片,是因为他那个时候宫里还没有照相机。光绪的照片,也没有朝服照。但是,不管同治和光绪有没有照片。照片是不能摆入奉先殿的,所以一定会有朝服画像。

溥仪没有画像,是因为他退位了。后来还被赶出了皇宫。他自己也不爱穿龙袍,自然也就没机会给自己画朝服画像了。


Mer86


我们知道在我国在1900年左右的时候就已经有人能够照相了,当然这一般都是皇室了,而在这个时候慈禧就曾经拍过照片,那么光绪帝这个时候应该也是可以照相的。但满清12帝王,为啥偏偏只有溥仪是照片,光绪帝怎么就没有?

清朝皇帝的画像是要挂在奉先殿里面祭祖用的。祭祖用的皇帝画像非常大,通常一米多长。当时的照片尺寸,而且还是黑白照片,能挂着祭祖吗?

虽然清朝后期,相机已经被引进了。但是那时候,大家只是把相机当成一种娱乐设施,并没有用于生产实践。清朝皇室更是傲慢无比,根本就看不上相机这种东西,因为当时还是黑白照片,所以觉得肯定是彩色的画像更加好看,这用黑白照片不吉利还有些不上道。

事实上,慈禧太后非常热衷于拍照,目前留存的清宫人物照片中,有大量就是慈禧的照片,其中除了正装照之外,还有大量着戏装,扮成佛装的照片,诸如慈禧打扮成观音大士,李莲英等扮成善财童子的照片。与之相反,光绪皇帝的思想保守,对照相等新生事物并不感兴趣。

还有就是光绪也想着要遵循着老祖宗们,清朝的前任皇帝们都是画像,那么自己肯定不能做这个特别的一个人。

那么难道溥仪不是这样想的吗,他怎么就用上了照片呢?其实是溥仪也不想用照片的,但是我们知道溥仪退位的时候是1912年,那个时候其实溥仪并没有个画像呢,因为在此之前不是因为年纪太小就是因为国家内外都太混乱了,哪儿还惦记着给皇帝画像呢。


关河南望


这个问题的答案十分简单,其实就是那些画像属于皇家绘制的先皇遗像,废帝溥仪没有能够享受这个待遇。

目前常见的清朝十二帝的朝服像是清政府皇家绘制机构——清宫造办处如意馆的作品,其性质和用途相当于祖宗像,即供瞻仰祭拜,主要陈列在景山寿皇殿等处,也就是说只有故去的君王才会被绘制这种画像。而溥仪去世时,清王朝早已灭亡,相应的绘制机构以及制度也都无存,所以溥仪去世之后并没有这样的一幅画像,后人往往以其朝服照片来替代。

除了君王之外,诸如故去的皇太后、皇后等,也会有这类的画像传世。

另外,前面有位朋友所说慈禧太后对照相这种新生事物有排斥心理是不对的。事实上,慈禧太后非常热衷于拍照,目前留存的清宫人物照片中,有大量就是慈禧的照片,其中除了正装照之外,还有大量着戏装,扮成佛装的照片,诸如慈禧打扮成观音大士,李莲英等扮成善财童子的照片。与之相反,光绪皇帝的思想保守,对照相等新生事物并不感兴趣。

在清末,有一组十分有趣的抓拍的照片,出现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参加某次礼仪活动时。西方摄影师将拍摄机位至于高处,从院墙上向下抓拍,当发现这位摄影师后,慈禧和光绪两人的表现截然不同。光绪选择的是埋头前进,置之不理,只拍摄到了皇帝的背影,光绪帝身边的大臣、太监等也都是一脸严肃。而当慈禧太后看到摄影师时,竟然微笑着抬头向爬在院墙上的摄影师招手致意,周遭的大臣、太监也都在哈哈大笑。


海研会


没错,1839年,法国人制成了第一台实用的银版照相机,能拍摄出清晰的图像。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洋人的侵略、传教、经商逐渐传入中国。但,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认为洋人的玩意不能碰,甚至还有人认为洋人是吃人的,更别提洋人的这些工具,清朝人认为火车轰隆隆会破坏龙脉,认为照相机会摄取人的灵魂。所以,几乎所有人老百姓都不敢跟洋人交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逐渐的就对洋人的工具并不奇怪和害怕了,到1903年,清朝皇宫里留过洋的裕勋龄入宫陪伴慈禧,就给慈禧拍过照,这算是慈禧的第一张照片了。当然也给皇帝、其他皇亲国戚拍过照。

所以,之前的同治皇帝就没有拍过照片。自然也就没有照片流传下来。

至于光绪皇帝为何拍过照片但没有和列祖列宗挂在一起,本人猜测:光绪和慈禧因为改革问题大打出手,光绪落败后自然也就不太敢正面跟慈禧对抗,更何况是死后与祖宗画像挂在一起,光绪肯定不会搞特殊挂照片上去。更何况是光绪先死。听慈禧的大臣自然也就按慈禧的意思去办。


娱乐传播源


首先要说明一些,历朝历代皇帝都要有画像,就像现在一些企业的人员组织架构一样。其实跟照片一样,还不如照片,但是无奈,古代没有相机,只能退而求其次,画个画像了。

虽然清朝后期,相机已经被引进了。但是那时候,大家只是把相机当成一种娱乐设施,并没有用于生产实践。清朝皇室更是傲慢无比,心想这黄毛猴子造出来的东西,把我的绝世容颜照的乌起码黑的,不能用。还是等以后,我们中国人创造了PS和十级美颜再说吧,我大清的画师画的又逼真美颜效果又好,我为何还用这等洋货。



于是,大清的皇帝就都沿用古代画像的方式作为正式场合的照片。虽然那时候有,但是根据理法和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来讲,还是画像容易被接受。到了慈禧那一代,还觉得照相跟放炮一样很恐怖。


而溥仪就不一样了,还没亲政大清就亡了,甚至都没有正儿八经画张画像,但是他那时候跟外国人走的比较近,对洋货的接受程度远远高于先人,所以才会有照片。


历史密探


你说的是1903年两宫从河北保定回銮时,摄影师拍摄下的画面,慈禧向其招手。而目前光绪皇帝是只有一张照片留存于世的,至于同治皇帝,他是没有照片的,因为当时慈禧太后拒绝一切新生事物进紫禁城的,包括电灯等。按理说,同治皇帝是应该有照片的,有一个证据可以证明:那就是北京政变后,成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恭亲王奕欣任首任总理大臣,当时奕欣在衙门办公(1861年),一位外国摄影师抓拍了奕欣的照片,当时奕欣表情凝重,怒骂了这位外国使节,其实这张照片大家应该都看过,就是恭亲王奕欣斜着脸拍摄的,端坐在那,比较清晰


历史上的那这事


满清十二帝的组像主要功能是供奉于奉天殿祭祀用的,所以用了非常正规的皇帝朝服画像。

而溥仪非常的特殊,他在六岁的时候就被迫退位了,也就没有正式的皇帝朝服画像。难道他做皇帝没有画像吗?不是的,虽然作为皇帝必须要画朝服画像,但是只能是给成年皇帝画像。

这涉及到中国古代帝王的祭祀文化,末成年的皇帝是不享受画像挂在太庙的待遇的,其实也可以理解,大家祭拜的时候抬头一看,死去的皇帝是个几岁的娃娃,感觉不够严肃,所以只有成年的皇帝才有资格画像。

溥仪作为皇帝的时候没有画像就能理解了,而此时清朝末期,照相机和照相技术已经传入了中国,虽然非常的罕见,但作为皇家还是能够接触到这些世界先进技术和器材的,比如慈禧就很喜欢照相,现在也保留了非常多的清末的真实皇宫照片。

照片中的溥仪是在1917年的时候,张勋复辟时候照的正式皇帝照片,而此时溥仪依然还没有成年,还是不能画皇帝画像,当然这和当时的条件有关系,溥仪复辟再次登基只闹腾了几天,而画一幅大幅的皇帝画像,至少几个月,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让画师来给他画。

其实在同治和光绪朝,照相机就已经传入宫廷了,但两位皇帝对此西洋的“奇巧淫技”非常的不屑,不喜欢照相,同治皇帝是没有任何的照片流传下来,而光绪帝的照片也非常的少,甚至都没有一张确切的正面照片,倒是当时的慈禧太后接纳和喜欢了照相,并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真实宫廷影像资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