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馬洪線”與“藏南地區”的歷史真相?

麥線藏南段

歷史背景

“麥克馬洪線”與“藏南地區”的歷史真相?


歷史名稱區域關係

1913年10月至1914年7月,英國、中國和中國西藏地方三方代表在英屬印度西姆拉開會, 討論西藏的地位問題。會議期間(後個階段),英印政府外交大臣麥克馬洪利誘中國西藏地方噶夏的代表,揹著中國中央政府北洋政府代表,搞了一份劃界換文,將邊界從 阿薩姆平原邊緣向中國西藏方向推移150公里,新邊界以喜馬拉雅山脊分水嶺的連接線作為界線,西起中國-不丹邊界,東至獨龍江流域的伊索拉希山口,長約1700公里,涉及 門隅(現大體在錯那縣版圖) 珞隅(現大體在墨脫縣版圖)和 察隅,將原屬於中國西藏地方的9萬平方公里國土劃入英屬印度。

中方反對

以前從來沒有說過這個線,1936年才首次公開提及此線。

1、噶夏地方政權反對

“麥克馬洪線”與“藏南地區”的歷史真相?


當代名稱區域關係

英印政府對劃界一事秘而不宣, 當時對西藏擁有主權的中國中央政府並不知道,達賴喇嘛和噶夏政權也未給其參加西姆拉會議的代表有劃界的授權,後來瞭解了情況的噶夏政權對麥克馬洪線不予承認。

2、歷屆民國政府反對

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都反對。因為沒有達成一致,所以英國自己也並沒有將麥克馬洪線作為邊界線。直到1936年,麥克馬洪線第一次出現在英屬印度的地圖上,標註為“未標定國界”。但即使“未定”,這個行為遭到了中國政府(已經變成了南京國民政府)的反對。

“麥克馬洪線”與“藏南地區”的歷史真相?


麥克馬洪線 地勢

當20多年後,英國政府正式把麥克馬洪線標入地圖和政府文書後,也遭到南京國民政府的反對。1947年,當剛獨立的印度在南京建立大使館時,國民政府也對印度代辦明確表示了不承認麥克馬洪線的態度。

“麥克馬洪線”與“藏南地區”的歷史真相?


網民的畫線,有些偏北,不太準確

1913年10月13日,英國、中國中央政府(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和中國西藏地方的代表在西姆拉舉行三方會談。西藏地方要求承認和保證其完全完整的獨立地位,中國中央政府則堅持西藏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求擁有西藏的外交和國防權利,以及一定程度的地方行政權利,英國則以劃分外藏和內藏的方案進行調和。 三方代表草簽了一個三方協議,但中國中央政府拒絕承認草簽,拒絕在正式協議上簽字,同時聲明不承認英藏雙方簽訂的任何條約和協議,結果這次會議並沒有任何結果。

麥克馬洪線是英印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代表揹著中國中央政府的秘密交易,中國政府一直不承認過麥克馬洪線的合法性。

整個中印邊界全長1700公里,分東、中、西三段。在每一段邊界上都有爭議領土。

3、新中國反對

1949年後,中國繼續不承認麥線。新成立的印度在處理國際事務方面比中國人表現的成熟和狡猾,他們充分利用了中國人對自己的依重。

“麥克馬洪線”與“藏南地區”的歷史真相?


麥克馬洪線

完成了當年英國人也未能實現的領土擴張。英印統治期間,雖然公佈了麥克馬洪線為邊界,但是英國人也僅僅在極個別地區,試探性地侵入門隅和察隅地區,不敢放膽佔領。1950年初,印度軍隊則大膽越過西山口進軍達旺,到1954年印軍完全控制麥線以南原西藏的門隅-洛隅-下察隅地區。印度政府為此成立了東北邊境特區進行管轄。

“麥克馬洪線”與“藏南地區”的歷史真相?


麥克馬洪線詳圖

1954年6月,周恩來和尼赫魯進行第六次會談,周恩來說:麥克馬洪線不僅中印邊界有,而且在中緬邊界也有,這是英國殖民主義者造成的,他們用鉛筆從喜馬拉雅山畫過來,就像瓜分非洲一樣。因此,這條線中國政府不能承認,但是目前維持現狀,雙方都不要越過這條線。尼赫魯表示:如果有機會,雙方協商進行調整。

在1956年10月吳努訪問中國與周恩來全面商討如何解決中緬邊界問題時,雙方都談到了中緬邊界北段的“未定界”問題和“麥克馬洪線”問題。周恩來明確表示:“‘麥克馬洪線’中國政府是不能承認的,那是英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留下的,是非法的,中國人民和緬甸人民不能負這個責任。現在兩國獨立了,又是友好國家,新中國政府可以根據新的情況與新的關係,可以從現實情況出發考慮‘麥線’問題,但不能用‘麥線’來劃界。”[1]

周恩來在1956年對尼赫魯介紹中緬邊界談判的情況時,也特別提到“麥克馬洪線”問題,周恩來說:“這個線是不合法的,中國曆屆政府都不承認,新中國政府自然也不能承認。這是英國侵略中國的產物,中印兩國人民不負這個責任。現在中國、印度、緬甸都獨立了,我們應該根據新的現實情況,加以現實的解決。”[1]

邊界衝突

中印邊界爭議

“麥克馬洪線”與“藏南地區”的歷史真相?


麥克馬洪線

①東段:爭議領土9萬平方公里領土,全部被印度佔領。

中印實際控制線就是非法的“麥克馬洪線”。印度地圖已經將其作為它的正式、合法邊界,並於1987年宣佈成立了“阿魯納恰爾邦”。

②中段,爭議領土2100平方公里,分為4處,全部被印度佔領。

③在西段,爭議領土3.3萬平方公里,主要是中國的阿克賽欽地區。其中印度佔領巴里加斯一處,其餘都控制在中國手中。

以上三段合計,印度共佔領中國9.2萬平方公里領土,相當於六個北京、一個浙江省、兩個半臺灣省,比英阿爭奪的馬島大10倍,比日俄爭執的“北方四島”大20倍,為中國總領土的一百零一分之一。這樣大面積的領土爭端,在現代國際社會中,是一個國家非法侵佔別國領土的最大案例。

“麥克馬洪線”與“藏南地區”的歷史真相?


《印度對華戰事》

“麥克馬洪線”(以下簡稱麥線)是英國殖民者與印度政府單方面對中、印邊界的非法劃線,遭到了國民黨政府、西藏地方和中國共產黨政府的強烈反對。 1951年,西藏實現和平解放,卻引起印度政府的不安與百般阻撓,並進一步蠶食中國的土地。1951年,印度趁我國進行抗美援朝戰爭,派印軍大舉向“麥線”推進。印度總理尼赫魯1959年3月22日,向我國正式提出領土要求,其面積達12.5萬平方公里(包括麥克馬洪線以南9萬平方公里)。中國政府為了維護中印友好,對印度的武裝侵犯和無理要求,一直採取剋制、容忍的態度,為兩國和平解決邊界問題作出不懈的努力。然而,印度卻認為中國的忍讓是軟弱可欺,而變本加厲地在邊界製造事端。1962年10月17日、18日,入侵印軍在東、西二段同時向中國邊防軍發起猛烈炮擊,中國邊防軍只得奮起反擊。

第一階段作戰

“麥克馬洪線”與“藏南地區”的歷史真相?


中印邊境自衛還擊戰

10月20日至10月28日,在東段的克節朗、達旺地區,西段的加勒萬河谷、紅山頭等地區, 中國邊防軍對入侵印軍發起全面反擊,印軍總計有22000人,中國軍隊投入10300餘人的兵力。東線由張國華、譚冠三、鄧少東、王亢負責指揮;西線由何家產指揮。先後進行了“克節朗戰役”、“達旺追擊戰”、“西段反擊戰”、“加勒萬河谷激戰”、“攻克紅山谷”等五大反擊戰,給印軍沉重的打擊。

第二階段作戰

在東段,以西藏軍區8個步兵團、3個炮兵團的兵力,向達旺河以南西山口實施反擊;以4個團的兵力向瓦弄地區反擊。在西段,以新疆軍區1個團的兵力,向班公洛地區反擊。

“麥克馬洪線”與“藏南地區”的歷史真相?


1914年西姆拉會議上英藏秘密換文附圖

經過二個階段的反擊戰,歷時一個月,中國邊防軍共全殲印軍第七、六十二、炮第四旅,基本殲滅了第十一、四十八、 六十五旅,還殲滅了第五、六十七、七十、一一四、一九二旅各一部。擊斃印軍旅長辛格准將以下官兵3900餘人。繳獲火炮300門、飛機5架、坦克10輛、汽車400餘輛。印度三易國防部長,最後尼赫魯親自指揮,也沒能挽回他們的敗局。

中國邊防軍取得了重大勝利,但為了和平解決兩國邊界爭端,中國邊防軍主動撤退到1959年中印雙方實際控制線中方一側20公里以北地區。後來又將繳獲的大批武器、車輛、俘虜等分批、分期地全部交還印度,從而博得了世界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的高度讚揚。

後方支援

“麥克馬洪線”與“藏南地區”的歷史真相?


麥克馬洪線

中國邊防軍的自衛反擊戰,地處高寒缺氧、終年積雪的高原, 後勤保障十分重要。西藏、新疆地區群眾,全力以赴地支援前線作戰。共有5.2萬餘名民工、1.1萬民畜參加了支前工作。新疆喀什、阿克蘇、庫爾勒等地,調集了1054輛汽車、挑選了2224名青年幹部和民兵參加支前運輸。在搶修錯那至達旺戰區公路中,有2000名民兵、民工協助工兵的工作,連續奮戰了17個日夜。地方支前群眾搶修道路、橋樑,運送彈藥、糧食,搶救傷員等,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務,為我邊防軍取得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現狀

“麥克馬洪線”與“藏南地區”的歷史真相?


“麥克馬洪線”以南的達旺景色

時至今日,無論是原中華民國政府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都認為中國和印度的傳統邊界應位於喜馬拉雅山與阿薩姆平原結合處,而印度堅持麥克馬洪線,並在某些地段越過了麥克馬洪線,結果引致1962年的中印戰爭。今日,中印東段邊界實際控制線與此線走向比較相近,但並不重合。

關於“麥克馬洪線”中緬段,即所謂“1941年線”,在七七事變發生後,當時的蔣介石根據中日雙方實力對比,預見到中國的沿海可能會不保,所以基於戰略的考慮在大後方的雲南開始修建通往緬甸的公路,這就是滇緬公路。戰事的發展驗證了蔣的判斷,中國沿海幾乎都被日本佔領。而此時連接雲南和英屬緬甸的滇緬公路成了維繫中國繼續抗戰的重要的物資交通線,當時中國從西方(特別是美國)購買的軍用物資大多是通過滇緬公路運到國內,因此把她說是一條生命線也毫不為過。中國與英國同屬“同盟國陣營”(太平洋戰爭仍未爆發),按理說英國應幫中國。但是英國在 佧佤山區重新劃了一條對英國有利的邊界,包括已被英軍非法佔領的雲南領土,並以封閉滇緬公路作為要挾強迫中國政府承認即成“佔領事實”。 英國的理由是英國是冒著與日本開戰的風險來通過這條公路來給中國抗戰輸血

,所以英國需要中國的 讓步補償。而劃這條線就是要國府對英軍已佔領的中國土地,包括江心坡,片馬等地給予法律確認。 1941年6月18日,為了抗日戰爭的大局考慮,中國政府用換文的方式確認了這一段邊界。但日軍很快就在太平洋戰爭後,開始進攻緬甸,所以這一段邊界並沒有真正樹立界碑。此後中國前後派出40萬遠征軍協助英軍抗擊日軍,但是英國的戰略重心始終不在亞洲,歐洲戰事吃緊讓其無暇顧及亞洲殖民地。最終英國政府決定全面放棄緬甸,中國遠征軍從援助英軍變成掩護英軍撤退。英國方面為減少自己的傷亡,在戰鬥中採用“不辭而別”的撤退,把中國遠征軍的側翼暴露給日軍,以導致中國遠征軍野人山之難。中國遠征軍作戰勇敢,也打出了許多經典戰例,但孤立無援的這支孤軍以傷亡20萬的慘痛的代價仍未阻止緬甸的陷落。

緬甸的日軍在被盟軍(中英)打敗後,在江心坡的中國遠征軍被迫遵守“1941年線”,從江心坡撤軍,而英軍隨即佔領江心坡。

印度認為:既然你中國變相承認了“麥克馬洪線”的緬甸段(就是1941年線),為什麼不承認同一條“麥克馬洪線”的印度段呢?

對此,中國認為:麥克馬洪線緬甸段(1941年線)和麥克馬洪線藏南段(1913年線)不同。1941年緬甸段為國府當年用換文形式所認同,天朝是蕭規曹隨。而在藏南段,歷屆中國政府,包括大清(1913年已被推翻),北洋政府,國民政府都未曾給予承認。

而且,根本的差別是:1) 麥線緬甸段與1941年線的性質差別:雖然有重疊關係, 但性質根本不同,前者是單方面劃界和侵佔,後者是中國國難高峰年代的利益交換—它是抗日戰爭中期中國危險高峰期中國打破英國的卑鄙威脅、被迫換取英國支持(不阻擾)抗日的產物(英國發出封閉中國戰時生命線滇緬公路的卑鄙威脅)。2) 印度的歪理:印度欲以中緬界1941年交換線參照藏南段,混淆不同的性質。除非讓它拿首都區域來交換,它不會同意,沒有類似的利益交換,是單方面侵佔中國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