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防疫志愿者的抗疫经历


一个防疫志愿者的抗疫经历

(--我在防疫志愿者服务岗向“三八”敬礼)

今年的3月8日是第110个“三八”妇女节,无数的女士们仍然坚守在抗疫防疫的第一线,用青春和奉献编织成节日里最美丽的花环。我敬仰于她们的英勇无畏,今天,我站在防疫志愿者岗位上向“三八”节敬礼。回顾这一个多月时间,我经历过思想上的激烈斗争,最终走上了防疫志愿者的岗位。作为共产党员、央企员工和中国青年志愿者,这是时代的召唤,也是我的责任。

1月22日,我看到84岁的钟南山院士一边告诫民众“没有特殊的情况,不要去武汉”,自己却赶往武汉抗疫前线。瞬间,我被医生这个职业深深感动,我写下了第一篇防疫朋友圈:“当新春来临,我们期待阖家欢乐;当病毒肆虐,白衣天使赴汤蹈火;世界就这样,因了一种信念,一种奉献,分成了天上人间。我们在无助、被动的同时,应该面壁沉思: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并配发了医生抢救的画面和新冠肺炎是什么,有什么症状,怎样判断,怎么预防等图片。第二天,西安公布第一例新冠肺炎病。第三天,医务人员在除夕之夜逆行的背影成了最动人的画面。此后,一批批驰援武汉的英雄,用医者仁心和英勇无畏点燃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的烈火,照耀着湖北和武汉的夜空,全民阻击疫情开始了。

这突如其来的疫情,夹杂着真伪难辨的各种信息,铺天盖地,无知的懵懂伴随着惊惧随之而来。在与朋友的交谈中我说:我怎么觉得自己有点害怕了?后来他发给我一篇文章,文章以丈夫的视角安慰惧怕中的妻子,给人一种亲情上的关怀;文中列举了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防疫干部和已经封城的武汉人,相较于他们,我们宅在家的人有什么资格害怕?文中还通过火神山医院建设的数据、各地医疗援鄂的人数、各行业配合疫情防控作出的停业、封村等积极响应,给人以精神上的支撑。朋友是一名中医专家,我对他有特别的信赖感,读完文章我明白了两件事;一是,从科学角度和形态的发展上来说,我们国家有先进而强大的医疗体系,我不该害怕。第二,他在借用文章批评我:作为一个年轻人,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不能只用害怕表达自己的情怀,应该换一种姿态,来关注整个民族,关注西安城市的发展。我努力地调整心态,认为他批评得很及时,无论从学历、经历、经验上,我都具有较强的抗风能力,处在全民抗疫的时代大局中,我应该发挥自身优势,用勇敢战胜怯懦,并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人。

我报名参加了一个主题为“秦团战疫 志愿先行”的防疫志愿者活动。我们团队160多人从2月6日起坚守了一个月,每天近10个小时,在网上扫描式地收看各大官方报道,选择最新、重要、合适的内容转发到相关的群体或者朋友圈,做了大量的阅读、甄选、转发工作。这个活动刚开始的一周,因为没有专用签到地址而无法登记服务时长,一天下来时视力都有点模糊,但是大家毫无怨言,我们觉得在社会需要我们站出来树立一种正确的意识流的时候,我们做好该做的事情,就是对志愿者这个称呼最好的拥护。在实际操作中,我主要采用图片、文章通过朋友圈、群分享、聊天等方式给大家传播科学防疫知识,克服畏惧心理,展示我自身的精神状态;我会把自己做的美食、盆栽开的小花、学习《道德经》等场景拍成照片,发送给朋友们。在舆情防控工作中,我主动观察朋友圈及微信群的聊天动向,对不正确的言论,及时提出批评、纠正,积极引导其思想认识走向科学的、正确的道路。在与朋友、同事的交谈中,我把学习到的中医知识分享给他们,提倡大家利用优秀的中医药文化做好预防。此外,我还利用微信朋友圈,对身边朋友中参与防疫和援鄂的英雄事迹,进行及时播报,树立时代楷模就在身边的氛围,鼓励大家立足自身,发挥优势,积极投身到抗疫中去;让他们感知:在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每一个人都是战士,我们要从心理上战胜对病毒无知的畏惧,做到科学地防护,重视而不惧怕,同时还要注意甄别信息真假,明辨是非,不信谣,不传谣。

3月7日起,我们又开始了“战疫情 我志愿”活动。如今,惊蛰伊始,春暖花开,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役也即将取得最后的胜利,我在抗疫中通过防疫志愿者这个岗位,用语言文字和精神状态坚守舆情引导,只是尽了一名志愿者的职责。志愿者等级上点亮的每一颗星,是一份闪光的荣誉,更是一种青春的记忆;志愿者也是一种信仰,能够发挥优势,奉献他人,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我也将一直坚持下去。

作者简介:瞿文华,电信科学技术第四研究所工程师,陕西省民协会员,西安市作协会员,中国青年志愿者。

一个防疫志愿者的抗疫经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