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情怀|他用一个小麦品种挽救了大半个新中国

(记者 张妮 刘智辉 杨鹏飞)2018年6月1日是赵洪璋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赵洪璋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先后主持育成并推广了以“碧蚂1号” “丰产3号”“矮丰3号”和“西农881”等为代表的四批优良品种,被誉为小麦育种学界的科学巨匠、农业科教战线的一代宗师,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为“赵劳模”。毛泽东主席亲切称赞他:“一个小麦品种挽救了大半个新中国。” 为深切缅怀他的丰功伟绩、弘扬他的科学精神,感悟他的科学情怀,今天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小麦育种专家赵洪璋的故事,同时以此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杨凌精神”,为新时代我国小麦育种事业发展谱好新华章、奏好奋进曲。

杨凌情怀|他用一个小麦品种挽救了大半个新中国

杨凌情怀|他用一个小麦品种挽救了大半个新中国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著名的三号楼下,一座奠基碑静静的矗立在东南角。“民为国本,食为民天。树德务滋,树基务坚”十六个大字浓缩了西农自建校以来,一代代农业科技巨匠们的贡献与使命。其中,赵洪璋,我国著名小麦育种专家,就是在这里将一生贡献给了科学与祖国。

赵洪璋,1918年6月出生于河南省淇县的一个农民家庭,1936年考入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大学毕业后,他只身来到陕西大荔继续农业研究工作,1942年,再次回到西北农学院。

杨凌情怀|他用一个小麦品种挽救了大半个新中国

赵洪璋院士学生、我国著名小麦育种专家王辉说:“经历了解放前生的,解放后经历了三年困难时候,这个时候(老师)对于粮食的确有特殊的感情。”

在他那个年代,中国北方赖以生存的主要农作物小麦,大多是一些秆软易倒、多病的古老农家品种,亩产不足50公斤,农民吃饭都是问题,这让具有强烈“家国情怀”的赵洪璋从青年起便在心里默默产生了“改良品种,兴农富国”的抱负。工作后,他几乎把家搬到了麦田。

杨凌情怀|他用一个小麦品种挽救了大半个新中国

赵洪璋院士助理宋哲明说,“因为麦子倒伏要在风雨交加的时候看倒伏,他就说,怎么办,他很风趣,说:贫下中农天下雨了怎么办?往地里走,这是他原话!”

杨凌情怀|他用一个小麦品种挽救了大半个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在他的主持下西农成功培育出最具划时代意义的 “碧蚂1号”,不仅具有较强的抗倒、抗病能力,亩产还可达150-200公斤以上,比过去的品种增产20%左右。1959年,“碧蚂1号”的种植面积达到9000万亩,成为我国有史以来适应性最广、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品种。为此,赵洪璋曾经8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

杨凌情怀|他用一个小麦品种挽救了大半个新中国

赵洪璋院士儿子赵翔说,“在一次招待会上,毛主席问陕西的赵教授来了没有,我父亲说来了,毛主席握着我父亲的手说,赵教授你了不起啊,我解放了全中国,你救了中国,解决了吃粮问题。”

杨凌情怀|他用一个小麦品种挽救了大半个新中国

杨凌情怀|他用一个小麦品种挽救了大半个新中国

■ ■■■■

在毛主席的嘱托下,赵洪璋以更强的使命感扎根黄淮海麦区,带领科研团队又陆续攻破小麦倒伏、赤霉病等难关,先后培育出“丰产3号”“矮丰3号”和“西农881”为代表的三种优良小麦品种,对推动我国小麦矮化抗病高产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通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努力、大胆实践,他用卓越的科学精神为国家解决“温饱问题”奉献了毕生的精力。

杨凌情怀|他用一个小麦品种挽救了大半个新中国

赵洪璋院士助理宋哲明说,“他从人民的角度出发,所以他是为国为民,求实创新的典范。”

杨凌情怀|他用一个小麦品种挽救了大半个新中国

“民为国本,食为民天。树德务滋,树基务坚”是“西农精神”的根基,同样,也是赵洪璋院士一生的追求和德业的写照。“改良品种,兴农富国”,百年之后,回望先生,那个曾经在风雨惊涛中把根深深扎在“麦田”里的爱国青年,初心依旧、梦想已成、桃李芬芳、薪火相传。他的精神如一粒粒朴实而饱满的麦粒,为国家撑起了粮仓,为后人照亮了科研育种的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