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線城市做農產品批發,現在做網上銷售晚麼,複雜不?

獵殺新冠


只要你們那裡的農產品競爭不激烈,物流交通方便的話就不晚。

現在電商行業競爭是越來越激烈了。所以擁有競爭相對沒那麼激烈的貨源,生意就越容易做起來。


叒果三千


一點也不復雜,也並不晚,以創業者思維出發,問題迎刃而解。


結合本身情況,你主要面臨的有以下幾點:

  1. 不懂互聯網營銷,一是不懂運營,二不懂使用這些軟件。

  2. 搞互聯網營銷,效果沒法保證。

  3. 銷售體系沒有辦法制定。


往簡單了講就是:光有產品,但是不清楚產品賣給誰,怎麼賣,賣多少錢,自己怎麼盈利!


看完了一下案例,你會有收穫的!


有個種植橘子的農民,種植了好多的橘子,可由於不懂營銷,橘子賣不出去,每年都會爛在樹上!

有一次一個常年從他那裡買橘子的老闆就告訴他,你的橘子又甜有無添加劑,產品本身時好的,那就是缺乏營銷手段而已。我有辦法幫你賺錢,前提是他得分一半的盈利。農民想:反正情況現在已經是最壞了,死馬當活馬醫了。


老闆讓農民從他的客戶裡面,找出幾個和他一樣常年在農民出買橘子的客戶。讓農民告訴他們,現在橘子場快經營不下去了。為了他們還是能夠每年吃到橘子,讓他們認領自己的橘子樹,這有人認領的橘子樹就不砍,留著,農民來繼續養著,每年打的果子就都給他們寄過去。每棵橘子樹只需要50元。


50元就能永久每年吃到最新鮮的橘子,誘惑力是不是很大?但是老闆讓農民給他們一個條件,就是由於橘子樹是5棵種在一個地的,為了好管理,最好讓這些老客戶拉他們的朋友,籌夠5棵,一起認領,這樣農民比較好管理,要不然東一棵西一棵的,管理和分發橘子麻煩。

最後結果一下子,就被人認領了100棵橘子樹,甚至越傳越廣,越來越多的人認領橘子樹,很快橘子樹都被認領完了。


農民疑惑了,一顆橘子樹種一年成本都不止50塊,以前他哪怕批發,一顆橘子樹的果子都能賺個100塊錢,現在這樣搞,不是免費幫人幹活了,甚至還虧錢幫人幹活了。老闆告訴他別急,等橘子收穫的時候他就知道了。

橘子收穫了,老闆就讓農民告訴認領的客戶,我們把橘子寄出去,郵費一箱需要20元。結果大家都很開心,爽快的給錢讓農民寄過去了。統計了一下,一顆橘子樹大概能寄出6箱的橘子單單郵費都收了120元。原來老闆早就跟附近的快遞談好批量發送的優惠了,一箱橘子收了20元的郵費,實際快遞只收他們10元,這樣每一箱橘子都能有10元的純利潤了。


換句話說,不僅僅一開始50元認領的錢賺到了,每年一顆橘子還能帶給農民60元的收入。有了這些客戶還可以加大種植規模,雖說一顆橘子樹一年成本是60元,現在哪怕收支平衡也沒有關係。

老闆就僅僅通過一招就把農民從快倒閉的邊緣拉了回來,還擁有了100個年度超高的用戶,以後還可以實現副產品的裂變,更加有資金加大生產!不謂不高啊。


這個是一個真實的案例!


我是嘴炮,用90後新思維打開營銷新思路的投機者。


投機取巧只是讓努力更加有效率而已!喜歡我的關注一下!


嘴炮投機者


在當下的商業語境中,農村和農民是新興的商品市場,是抽象的下沉對象。2020開年的一場疫情,或許將改變這種單向的身份屬性。

當一二線城市消費者宅在家裡吐槽網上買菜要靠搶、果蔬價格蹭蹭漲的同時,眾多農戶則在封路封村的田間地頭,眼巴巴盼望著收購商的貨車出現。在傳統的運輸通路和渠道失靈後,滯銷的重壓隨之而來。矛盾顯而易見:銷售端供給不足,供應端產品滯銷。而後者時間事關農民家庭一年的生計——若再無”硬招”,農產品將腐爛在田間、枝頭,或者倉庫。

如果說疫情在衝擊眾多行業的同時也會激發新的機會——譬如非典時期出現的顛覆傳統零售業態的淘寶、京東以及本輪疫情中冉冉上升的在線教育、遠程辦公,產業鏈冗長的農業領域,是否也會迎來變革點?倘若答案是肯定的,那個不破不立的節點又會出現在哪裡?我們判斷,供應鏈重塑環節最有可能。

疫情期間,產銷對接成為扼住農業的喉嚨。

首先是消費場景的變化。在近一個月的時間裡,宅在家中成為為疫情防控做貢獻的基礎模式。民眾的基本生活保障由線下轉移到了線上,由此帶來線上交易規模的擴大。以生鮮電商為例,每日優鮮一個月銷售蔬菜30735噸,美團買菜北京地區的日均訂單量為節前的2到3倍,而綜合平臺如拼多多,1月至2月初的水果蔬菜、肉禽蛋類等同比增長均超過150%。

訂單需求驟增是對各平臺供應鏈的一次集體大考。反映到消費端的直接感受是,網上搶菜還要定鬧鐘、翻攻略,刺激得就像又過了一個雙11。線上短時間內的缺貨,其實與物流不暢、人力緊缺有直接關聯。

不過更為本質的原因在於傳統農業產業鏈條的猝然斷裂。此前國內絕大多數農產品都是通過線下消化。根據不同來源的統計數據,目前超過90%甚至95%的農產品流通仍然是通過線下市場。線下渠道是冗長的。農產品從農戶—原產地收購商販—產地批發市場—銷售地商販—銷地批發市場—終端(超市/菜市場),最後才能送達消費者的餐桌上。保守估計,農產品在這個過程中加價了一到兩倍。

冗長不僅導致交易成本的上升,還會帶來脆弱的副作用。在農產品的上行通道中,收購商、批發市場是關鍵兩環,但在疫情防控前期,上述兩個環節受道限制——收購商進不了村裡,部分批發市場也不開市,整個鏈條等於被攔腰截斷。於是短時供應不足和滯銷同時出現。

就在消費者端在線上拼搶手速的同時, 農戶端也轉向線上“自救”。此前很多受到疫情衝擊的線下行業先後向線上轉:在快手、抖音、一直播等短視頻平臺上,商場賣化妝品的導購小姐、教育培訓機構的授課老師、健身房瑜伽教練……都出現在視頻瀑布流當中。現在不僅農戶加入其中,甚至連浙江衢州市市長、廣東湛江市徐聞縣縣長這樣的官員也出現在電商平臺的直播間。

衢州產椪柑、徐聞產菠蘿,但兩地的水果在疫情期間都面臨滯銷。2月19日,上述兩地官員變身接地氣的“帶貨主播”,在兩個小時內幫助農民銷售近8萬個訂單、約60萬斤的水果。由於“粉絲”太多熱情,農戶們甚至還要在後方臨時補貨。

由滯銷到脫銷當然是極端情況。現實是仍有眾多農戶、合作社急需扶助。拼多多農業負責人此前透露,自1月底以來,持續有農業專家和學者聯繫拼多多,希望能夠共同解決特殊時期的農產品產銷問題,將疫情對農業生產的衝擊降至最低。

緊急情況下,各電商平臺都在期間開通助農通道,並向全社會收集農產品滯銷信息。以拼多多為例,截至目前其後臺已經收到了各地助農信息超過700條,其中超過20%的燃眉之急已經被平臺用戶解囊“化解”。

除流量支撐外,拼多多還為助農商品設置了5億元的專項補貼,以及每單2元的快遞補貼;同時技術團隊專門開發了小程序及H5應用工具“快團團”,以幫助沒有上行能力的農戶快速入門,在產地就能實現信息申報、農貨出村。

重塑供應鏈

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回溯歷史,每一次重大公共事件,對於行業都是一場加速變革的開端。可以預見的是,疫情期間消費場景的轉換、產銷對接方式的轉變,未來將會加快農產品的上行速率。

此前在關鍵詞為“下沉”的商業故事中,農村更多當作GMV增長的新引擎——雖然電商平臺們的工業品下鄉、農產品上行的雙向流通口號已經喊了好幾年,可效果並不盡如人意。商業部數據顯示,2018年農產品網絡銷售額僅有2305億元,僅佔全年9萬億網絡銷售總規模的2.56%。甚至低於2017的3.39%以及2016年的4.27%。業內估計,2019年,中國農產品上行規模預計為3500億,但佔比仍不足10%。

數據統計有時候看起來很枯燥,這多半是因為數據本身的價值被湮沒在冗餘信息當中。倘若農產品上行規模突破10%意味著什麼?一個萬億元的爆發品類。

既然有市場容量這根胡蘿蔔在前,農產品上行為何依然極其緩慢?這其中有幾個主要原因:首先,很多種植者屬於分散生產,他們不具備產品上行的能力,比如缺乏店鋪運營能力;其次,農產品鮮少有品牌意識,傳統電商的搜索邏輯不符合農產品的消費場景,很少有消費者會主動搜索農產品,很多消費者也不清楚農產品不同品類的具體名字;再者,農產品多是非標化種類,同樣是一斤沂蒙蘋果,大小、口感、含量量都會不同,不像工業品有統一標準可以衡量。像哀牢山的褚橙,從2012年上市到2019年能賣出2萬噸,靠的絕非是褚時健晚年創業的勵志故事,而是過硬的品質保證。

在這些挑戰面前,電商如果只做交易撮合的平臺,很難撬動整個產業鏈。疫情像一面放大鏡,防疫期間的農產品滯銷讓所有人都開始意識到,改革農產品流通環節的供應鏈勢在必行。

農業農村部近期召開產銷對接的視頻會議時,也專門為拼多多、優農協會、中化集團等涉農平臺佈置了相關任務。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韓俊甚至建議,農產品電商打通一條採收、加工、物流和銷售的農產品數字供應鏈,引導產銷高效連接,讓居民買菜不出社區,菜農賣菜不出產地。2020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也指出,擴大電子商務進農村覆蓋面,加強村級電商服務站點建設,推動農產品進城、工業品下鄉的雙向流通。

農產品上行對消費者的益處也顯而易見。傳統的線下產業鏈條裡,農產品要經歷各個環節都有物流、倉儲的成本支出,且生產者和消費者信息嚴重不對稱,由此催生了包括用藥過度、提前採摘到售賣前催熟、冷鏈支出巨大等很多問題。在電商平臺介入後,消費者可以以更低的價格買到源頭可控的農產品。

農產品平臺的“硬招”

商業作家、新經濟100人創始人李志剛近日預測,疫情過後農業是受益行業之一,並有機會誕生新的巨頭。他認為,以“百果園數千家門店聚集上千萬用戶的需求,拼多多億萬消費者對70分農產品的訴求,美團百萬家餐飲商戶食材採購的需求“為代表的消費互聯網的聚集效應,會倒逼上游供應鏈改革以及農產品的規模化生產。

具備話語權的平臺,擁有深入改造產業鏈的能力與責任。農產品不同於工業品,這一品類的流通變革,波及的將是14億消費者的基本生活,以及超過兩億農民的切實收入。

阿里、京東、拼多多先後下場,各自基因決定他們招式不同。以有可能誕生千億美元公司的品牌農產品為例,阿里提出用數字化改造農業,京東搭建地方特色館、篩選品質農貨上線,拼多多則通過“最初一公里直連最後一公里”的包銷方式,深度介入種植、加工和銷售三個環節,打造超短鏈。

從數據來看,以農產品起家的拼多多,已經處於領先行列——2019年拼多多平臺農產品成交額達到1364億元人民幣,成為中國最大的農產品上行平臺。

商務部研究院今年1月發佈的《2019中國電商興農發展報告》顯示,隨著拼多多等新電商平臺重塑農產品供應鏈模式,讓小農戶與大市場實現低成本對接,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效助力了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農業農村部會指導拼多多發起成立“全國農產品產銷對接服務公益聯盟”。

不像一些互聯網行業,農業沒有捷徑可走。相反,這是一場馬拉松,不出硬招、不做通盤規劃,很難撬動真正的市場變革,或者等到真正的紅利期。

值得關注的是,誕生於“五環之外”的拼多多,此前藉助“拼團”的新電商模式,已經建立了“天網”“地網”的系統性農產品供需匹配機制:需求端,通過“天網”即農貨智能處理系統,平臺對覆蓋產區包括特色產品、成熟週期、物流條件、倉配設施、加工型產業設施等在內的數據和信息,經由系統統籌計算後匹配給對應的消費者;供給端,平臺通過“地網”系統帶動86000餘名新農人返鄉。在此基礎上,通過持續的聚合消費者訂單,將需求信息對接到新農人和合作社,把現有資源、土地、人員整合,優化種植方案,提升每畝產出,使得農民能生產出有一定的數量和質量保證的農產品。

這種系統性設計正帶來正向循環。比如近日,山東壽光宣佈,主要蔬菜標杆企業將陸續入駐拼多多平臺並開設旗艦店,雙方“聯手”的基礎便是發揮“平臺經濟”規模效應,以超短鏈整合農產品供需。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類似的平臺越多,農民的收入越殷實,而農產品滯銷、爛在地裡的絕望求助也會越來越稀少。


賴錦鴻


隨著互聯網迅速普及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各種網絡銷售平臺出現,如快手,抖音,西瓜視頻。等帶貨直播,農產品銷往大江南北,阿里京東開始大力扶持農產品網上銷售。

網上銷售己經延伸到四五線城市,隨著這次疫情的突然來臨,網上購貨被更多人接受,二線城市生活節奏快,為節約時間成本,大多人直接從網上購物,同時農產品直接從產地發貨,消費者享受實惠便利。

網上購物己經成為一種時尚消費模式,所以在二線城市做農產品網上銷售正好是大好時機。


小步特


一點都不晚,4G的出現帶動了視頻行業的蓬勃發展,現在處於4G過渡到5G的區間段。

這個時段各種視頻自媒體層出不窮,因此在這個時間段內做線上農產品也有多種思路。

1.會拍產品照片,會簡單的Ps修修所拍攝的照片。上架到相關的電商網站。

2.會拍產品視頻,這個可以先去網上簡單學習下如何剪輯,如何添加字幕等等基礎的視頻製作流程。拍攝段視頻上傳。

3.自己直播介紹產品,這個要求至少普通話能識別,口才尚可,自己直播帶貨。

4.請當地小有名氣的網紅直播帶貨。

至於以後5G會不會發展到虛擬現實同步展示產品,那是以後的事了。做好眼下,任何時候去嘗試任何一個新鮮事業都不算晚!


勝意在前


首先有這種想法不錯,雖然晚了點,但比只有線下的還是進步不少。要把線下東西搬網上,主要還是看你產品競爭力和你的產品購買人群。有了這兩個按照自己能做的渠道一個個去做就好了。現在最怕不去想不去改變,擁抱變化作出改變才能長期存活


二就在那裡


很簡單,現在是自媒體營銷,可以通過微信群,抖音,快手等直播,與商品和信譽結合在一起,更多的關注到你的實體店,一點不復雜,如果年齡大可以找孩子弄,頭條也有入口樓可以拍視頻等,實在不會就找朋友幫忙


軟包利群


趕趨勢,咋時候做都不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