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茨壩的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超牛!

2019盤龍幸福生活圖鑑

位於茨壩的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超牛!

///


昆明植物研究所前身是靜生生物調查所和雲南省教育廳於1938年7月合作成立的雲南農林植物研究所。1950年4月轉屬中國科學院,更名為中國科學院植物分類研究所昆明工作站。1953年3月更名為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昆明工作站。1959年4月,經國家科委批准,正式成立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1

原本山川 極命草木


昆明植物研究所以“原本山川 極命草木”為所訓,旨在認識植物、利用植物、造福於民。辦所方針為立足中國西南,輻射東南亞和喜馬拉雅,在植物化學及植物資源發掘、利用與保育等領域取得重要突破,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資源的持續利用和產業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位於茨壩的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超牛!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訓


研究系統設置“三室一庫”,即植物化學與西部植物資源持續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東亞植物多樣性與生物地理學重點實驗室、雲南省野生資源植物研發重點實驗室和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設有昆明植物園和麗江高山植物園,與世界農用林業中心共建“山地生態系統研究中心”,與浙江省海鹽縣共建“海鹽工程技術中心”,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昆明部掛靠研究所。

位於茨壩的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超牛!

▲昆明植物園水景園


2

這裡藏滿植物“寶藏”


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是我國第一個國家級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也是亞洲最大的野生生物種質資源收集、保藏機構。經過十餘年建設,這裡保存的野生植物種子已經突破萬種。按照國際標準,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對我國重要野生生物種質資源進行了搶救性採集和保藏,重點收集、保存珍稀瀕危物種、中國特有物種和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野生物種。是目前世界上兩個按國際標準建立的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之一。

位於茨壩的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超牛!

▲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

位於茨壩的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超牛!

▲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冷庫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標本(KUN),由我國現代植物學奠基人之一的胡先驌先生於1938年創建,並在蔡希陶、汪發纘、鄭萬鈞、俞德浚、吳徵鎰等多位植物學家的辛勤耕耘下,歷經八十多年的持續積累,逐步形成了以我國西南地區為標本收藏中心,採集範圍覆蓋全國、輻射東南亞及“一帶一路”等地區,具有國際知名度的區域性標本館,在我國植物分類、生物地理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研究領域中具有重要的學術地位。目前,植物標本館(KUN)館藏標本150餘萬份,是全國第二大植物標本館。

位於茨壩的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超牛!

▲植物標本館(KUN)


昆明植物園始建於1938年,隸屬於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立足我國雲南高原,面向西南山地和橫斷山南段,是以引種保育雲南高原和橫斷山南端地區的珍稀瀕危植物、特有類群和重要經濟植物等為主要內容,以資源植物的引種馴化和種質資源的遷地保護為主要研究方向,集科學研究、物種保存、科普與公眾認知為一體的綜合性植物園。昆明植物園先後被命名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雲南省科學普及教育基地”“全國青少年走進科學世界科技活動示範基地”“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昆明市科普精品基地”等。植物園中的山茶園榮獲“國際傑出茶花園”稱號。

位於茨壩的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超牛!

▲昆明植物園


3

持續發力 未來可期


未來,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將以植物繁殖生態與適應性進化、植物化學與天然藥物化學、植物種質資源保藏與利用、民族植物學與區域發展、資源植物與生物技術為重點培育方向。在我國植物研究領域持續做出重要貢獻。

位於茨壩的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超牛!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園區圖


位於茨壩的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超牛!

位於茨壩的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超牛!

位於茨壩的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超牛!


主辦/盤龍區文化和旅遊局

策劃/信息島傳播&鹿鳴文化

執行統籌/陳昉

審/潘璇 賈傑

文/張倩

編/賈傑

設計/張楠

部分圖文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提供


更多精彩請關注“盤龍MoreLife”訂閱號~


位於茨壩的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超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