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抔一首如锦如诗的赋

樊锦诗,被誉为“敦煌女儿”。屈维英,甘肃籍原新华社高级编辑,两人都已八旬高龄。他们同样热爱甘肃,情系甘肃文旅,同样把甘肃发展融入了自己血脉。今天,屈维英以赋礼赞樊锦诗先生,让我们共同品味,感知他们燃烧的赤子情愫,走近他们深耕如意沃土的甘肃念想!——编 者

“敦煌女儿”赋

屈 维 英

沙丘耸峙,石窟冰凉,月泉湾湾,四野茫茫。北依汉长城,西临玉门关。石窟艺术之圣地,四大文明之殿堂。千尊佛像神态各异,万丈壁画瑰丽逾常。琵琶反弹,飞天逸翔。然则,近代以来屡遭浩劫,国宝入列强之手,民族遭断魂之殇。洞窟坍塌,壁画凋亡。幸有志士奋救,怎奈人才断档。伟哉敦煌!危哉敦煌!

有位学者,聪慧异常。出生古都北京,祖籍号称“天堂”。时逢日冦侵华,中华民族遭殃。抗战暴发,流亡沪上。十里洋场谋生,艰辛异常。两度逃过病魔之手,一生不忘民族之殇。取名樊锦诗,自幼爱书香。遍览中外名著,最崇居里夫人。痴迷考古,北大练就真本领;国家召唤,好风送伊入敦煌。初来乍到,沙暴打迷方向;夜宿破庙,窗外绿眼似狼。半夜老鼠落于枕上,掸掸尘土酣眠如常。饮水苦咸,狂风鸱张。太神奇,太荒凉,太悲怆。不惧怕,不退却,不徬徨。与常书鸿所长三击掌,命定敦煌;以前辈专家为楷模,事业大张。

“上海姑娘”,怀揣梦想,柔似红柳,韧如胡杨。甫到敦煌,急于进窟观赏。观千佛之神韵,叹工艺之精良;赞彩雕之灼灼,喜壁画之煌煌。悟多元文化之魅力,探僧尼修行之向往。悲藏经洞文书之流散,痛华夏之耻而断肠。是故,窟虽冷而心肠热,光虽暗而佛灯亮。为事业而忘家,绑婴儿于摇床。目睹此情此状,丈夫怒嗔,妻子泪淌,年轻父母,痛断肝肠!沙漠天气忽冷忽热,江南才女多苦多恙。因过劳而三次休克,遇天寒常半夜冻醒;穿厚衣以御洞寒,换薄纱而扺骄阳。舍身殉道,无我而自强。于是,听沙鸣则如琴声,闻狼嚎而志高扬。进洞窟而忘烦忧,过节庆最喜敦煌。当其时也,此地没有绿色,她用信念驱走荒凉;没有电灯,她用理想将人生照亮。劳燕分飞,夫妻分居十九载;夫遂妻愿,放弃繁华选荒凉。沙海居不易,省城辟后防,动员他们去,誓不舍敦煌。视安逸为无物,立壮志奔远方。风铃启示,一生只为一件事;国宝难舍,“我心归处是敦煌。”敦煌产子,丈夫武汉担来“百宝囊”。克危克难,愈炼愈强,坚守奋斗,青春闪光。

改革潮激荡神州,樊锦诗执棒敦煌。承前辈之宏猷,保护为重;采专家之良策,宏图起航。视敦煌安危为生命,率全院职工施救忙:临摹壁画于将毀,修复洞窟于坠荡。一枝枝一叶叶,一字字一行行,锲而不舍,修旧如旧,一一抢救,悉数珍藏。复与日美港同行联袂,推病石窟保护提档。综合治理,阻沙害于院外;加固遗址,留文明作食粮。科技扛鼎,防治自然之害;依法护航,消除人为之戕。优化内外环境,治标治本并张。创新奖励机制,激赏人才茁壮。更为远见者,阻“捆绑”于未发,拒“蚕食”之妄想。建“数展中心”于景区之外,还宁静与敦煌。用数字化高科技,存敦煌于芯片,供人类永共赏。伟哉敦煌!永存永续,地老天荒。

敦煌永生兮,祥光永放。“莫高精神”兮,四海传扬。“敦煌女儿”兮,情深义长!


【笔者简介】

三月,抔一首如锦如诗的赋

屈维英,男,汉族,中共党员,1942年12月生于甘肃环县,先后毕业于甘肃中医学校大专班和中国新闻学院,新华社高级记者,中华辞赋社会员。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新华社甘肃分社工作16年时间,采访足迹遍及甘肃各县区,尤其钟情河西走廊和甘南草原,对甘肃名胜古迹和自然遗产多有报道。近年来,撰写了《甘南赋》、《夏河赋》和《敦煌女儿樊锦诗赋》等,讴歌甘肃蓬勃发展的文化旅游事业,深切表现了一个陇上游子对故乡的挚爱和眷恋。

(稿件来自甘南州文化和旅游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