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宣统为何共用一个庙号?

渭水一青萍


光绪和宣统没有共用一个庙号。

庙号这个制度始于商朝,商朝人重视祭祀,君主有专门的家庙来祭祀,但商朝国祚很长,君主很多,在那个物资不宽裕的年代,总不能每一个君主的家庙都保留修缮,每年祭祀吧,于是就有了太庙制度,将与现任君主血缘最远的前几任君主神主合祀于太庙,年拆除他们的家庙以节约物资,同时省去祭祀几十座家庙的麻烦,不然君主就一年到头都在祭祀了。

但太庙里边也不是一排神主排排坐,一般在最前面的只有七位,多出来的呢?神主放到偏殿,所以在前面的都是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君,为示区分,会特别追上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商朝灭亡后,周朝废除了庙号制度,改用谥号,直到汉朝,再次使用庙号,之后一直到唐朝,庙号呈一种越来越泛滥的趋势,西汉只有四个皇帝有庙号,唐朝就基本全有了,庙号已经不再是表示帝王功绩的象征,而成为标配。

说回问题,光绪和宣统都是年号,这是汉武帝创立的纪年方式,到明清时期,由于一般一个皇帝都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出现了用年号代称皇帝的现象,如康熙为清圣祖,乾隆为清高宗,康熙和乾隆是年号,圣祖和高宗是庙号。

而光绪和宣统就是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两个正统年号(之后的伪政权就不用说了),他们代表的是历史上最后两位皇帝,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和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

其中光绪是有庙号的,他的庙号是清德宗,名义上这个庙号就是他的继任者宣统上的,当然,宣统继位时还是个幼儿,哪懂得这些,都是大臣和摄政王替他做决定。

而宣统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清朝亡国之君,按理说,国都亡了,哪还有宗庙?自然也就没有庙号了。不过并非所有亡国之君都没有庙号,明朝的崇祯也是亡国之君,但他就有庙号,而且很多,因为明朝在南方的残余南明有诸多政权,老是给他改庙号,最为著名的是思宗。

再加上溥仪去世于1967年,已经是新中国了,紫禁城成了故宫博物院,溥仪没有继嗣之君,也无人给他上庙号。

比较搞笑的是,步入新世纪,清朝皇室后裔看政策松了,就商议着给溥仪上庙号,可关键是庙号都是皇帝上的,现在整个民间团体上的是什么意思?


平沙趣说历史



光绪帝是清朝倒数第二位皇帝,庙号德宗。


宣统帝是光绪帝的侄子,是清朝倒数第一位皇帝。说起宣统帝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是说起他的名字大家肯定会很熟悉,宣统帝的名字就叫溥仪。

溥仪身为亡国之君是没有庙号的。一是因为身为亡国之君,朝代都亡了,没有后来的君主给他上庙号的。二是参考明朝崇祯帝,清朝入关之际不懂礼制,为其上庙号怀宗,后来参考亡国之君不能有庙号的礼制取消了这个庙号,不过崇祯帝还是拥有了谥号,清朝为崇祯帝上谥号为守道敬俭宽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

更何况清朝是最后一个封建社会王朝,清朝之后就是民国,从此封建社会彻底成为过去式。

所以说宣统帝溥仪是没有庙号,甚至连谥号都没有。

至于光绪帝和宣统帝共用一个庙号更是无稽之谈,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一个朝代的两位皇帝共用一个庙号的事情,压根不可能发生。

不过上世纪,有随着蒋中正败退台湾的满清遗老,曾经在溥仪死后为其上庙号和谥号,具体上的内容宋安之也忘记了,总之是不被官方承认的,也没有广泛的使人知道和接受。

在大陆不只是上世纪就是本世纪也还有清朝遗老或者爱新觉罗族人为溥仪上庙号和谥号,这其中有着怀念故主之意,更有虚张声势使自己出名的小算盘心思。不过还是那句老话,官方不承认,大众更不会接受的。

所以溥仪注定了永远没有庙号和谥号的,更不会荒谬到与大伯光绪帝共用一个庙号去。


宋安之


宣统帝溥仪,1912年退位了。作为交换条件,民国政府同意“皇室优待条例”,首要一条是同意溥仪保留皇帝称号,民国政府按照对待外国君主的的标准来对待溥仪…… 但1924年又被冯玉祥武力驱逐出宫,优待条例事实废除。


光绪皇帝的年号和谥号是以宣统的名义上的,庙号德宗,谥号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清室退位时,崇陵还没修完,优待条例中约定,相关费用由政府承担。


1945年日本战败,溥仪被苏联红军抓住,并带到苏联。1950押解回国,关在抚顺战犯管理所。1959年特赦。他本人没了“皇帝”的优越性,处处谨小慎微。1962年与李淑贤结婚,1967年去世。


有所谓遗老遗少给他上了庙号“宪宗”,谥号“配天同运法古绍统粹文敬孚宽睿正穆体仁立孝襄皇帝”。这个并不被国家和社会承认。溥仪最终只是普通人身份,这个帝王待遇,只是一个笑话而已。从其一生,也无功业于天下。


几苇渡


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的庙号是清德宗,而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由于清帝国灭亡很早就逊位了,后来经历了逊帝、被赶出故宫的流亡者、伪满傀儡皇帝、战犯、公民等多种角色,1967年去世,他没有庙号,当然也就谈不上和光绪帝共用的问题,实际上历史上则从来不存在所谓共用一个庙号的问题,当然,不同的朝代有可能有“同一”庙号的可能,但是连朝代都不是一个,当然并不是共用。比如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的庙号是清高宗,历史上高宗还有一些,最有名的是唐高宗。称“祖”的各个朝代“重名”的就更多了,因为差不多每个朝代都得有“太祖”“高祖”这样对开国之君的庙号。

庙号是皇帝死后后世皇帝给上的,溥仪是亡国之君,没有继任皇帝,当然则没有庙号,岂止是没有继任皇帝,连帝制都没有了,刘向崇祯皇帝的“待遇”他都赶不上了,崇祯皇帝至少虽为亡国之君,但是还有南明小朝廷和清政府给他想个庙号啥的,比如明思宗。

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认为光绪和宣统共用一个庙号的错误认识。一个皇帝,除了有庙号外,还会有谥号和年号,年号是生前就会有的,因为要用来纪年,比如“光绪”“宣统”,这就是年号,年号最早的使用者是汉武帝,但是那个时候皇帝年号都不止一个,甚至十几个几十个之多,所以不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这种情况到了明朝清朝就大不一样了,这时候皇帝基本上都是只有一个年号,明朝除了明英宗朱祁镇因为曾经两度为帝而是两个年号,其他都是一个,清代入关后的十位皇帝更都是只有一个年号了。



磨史作镜


庙号是特指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由后世帝王追封的名号。古代并非所有的帝王都会得到庙号。庙号和谥号都有褒贬之意。由于后世皇帝谥号字数膨胀,长者达数十字,谥号已无法显示对以前皇帝的评价,庙号就代替谥号起到盖棺论定之功,这样每个已故皇帝都有了庙号,而生前未称帝,死后被追尊为帝的也有了庙号。历史上有的君主会有多个庙号,这是由追尊、改谥等原因造成的,比如崇祯皇帝先后至少被改了七次庙号。


回到问题,光绪皇帝的庙号是清德宗,谥号是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光绪是其年号。


而宣统皇帝溥仪践祚三年,即被赶下龙椅,人生经历充满传奇,在他被人民政府改造好后,以普通公民的身份去世,当然不可能入太庙接受奉祀,更加不可能有什么庙号和谥号了。


1967年,爱新觉罗家族在台湾的后人,给溥仪上了庙号和谥号,庙号为宪宗,谥号为:配天同运法古绍统粹文敬孚宽睿正穆体仁立孝襄皇帝。

2004年,清皇室在北京的后人为溥仪上庙号为恭宗,谥号愍皇帝,尊骨灰奉安处为献陵。但这些都属于私谥一类性质,没有官方认可,做不得准。


于一粟端见十方刹



答:庙号,是怎么来的呢?

中国人讲究敬天法祖,除了老天,就是老祖宗最大。

作为富有四海的皇帝,他的祖宗更不得了。

所以,皇帝都会建筑专属的家庙来祭祀祖宗。

刚开始时,一座家庙祭祀一位祖宗,但是,你想啊,十几代皇帝传承下来,可不就有了十几座家庙了?几十代皇帝传承下来,可不就有了几十座家庙了?这可不行啊,得变通。变通的法门就是:祖宗皇帝多了,就建一座太庙,把几代之前血缘关系已疏的家庙毁去,而把家庙里的神主合祀于太庙——这种行为称之为“祧”。各代帝王合祀于太庙,就必须上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不难看出,宣统是亡国之君,而且是末代之君,在他之后,是没有帝王会立庙祭祀他的,即他是没有庙号的。

为什么会造成“清光绪、宣统共用一个庙号”的误会呢?

我想,一方面是因为光绪帝的庙号是“德宗”;另一方面宣统曾被日本人扶持为日本傀儡政权“满洲帝国”的皇帝,当时用了一个年号,为“康德”,又有人称他为“康德皇帝”——“德宗”和“康德”都有一个“德”字,所以弄混了吧?!

顺带提一下,有人说,崇祯也是个亡国之君,为什么他会有庙号,而且有多个庙号?

说“崇祯是个亡国之君”,其实是从一个阴谋开始的。

原先满清在辽东一直与明朝干仗,入关后,一方面为了转移视线,另一方面是以减轻明朝人对自己的敌视态度,就把弑君灭国的责任推在李自成身上,说崇祯帝是李自成迫死的(这是事实),明朝也是李自成灭亡的(这不是事实,当时全国尚有十分之六七土地控制在明朝官员的手里)。

他们这样不顾事实,把明朝灭亡的时间提前,是想浇灭明朝军民的希望,转而投向自己。

话说回来,满清入关之初,并不敢以接替明朝自居,而是打着助明剿贼(指李自成)的旗号来的。

李自成狼狈不堪地逃出了北京后,明朝在京官员为崇祯哭灵。

既然设灵祭祀,牌位上就必须要有谥号。

明左中允李明睿提出以“怀”为崇祯的庙号,以“端”为谥号,合称“怀宗端皇帝”。

当时的多尔衮要安抚人心,当然不能制止。

所以,崇祯就有了“怀宗”这一庙号。

现在很多对历史不甚了解的人,取笑多尔衮,说满人初来乍到,还不熟悉中原王朝礼数,傻乎乎地看李明睿给崇祯上庙号。一直到多年后,顺治皇帝渐悉中原文化,这才如梦初醒,下令取消崇祯的庙号,并改谥号为“愍”。

这些人取笑多尔衮无知,其实他自己才无知。

不妨想想看,就算多尔衮不熟悉中原王朝礼数,但他手下的汉臣还少了?象洪承畴、宁完我、范文程这些汉奸丑类,难道也跟着不懂?都傻乎乎地被李明睿等人给耍了?真是可笑!

真实的历史就是:那个时候的多尔衮等人还没把崇祯当成亡国之君——至少在该年六月,多尔衮还发布文告对大明遗民说:“如果有人不忘明室,想辅佐及拥立贤明的藩王,戮力同心,共同保全江东,我大清绝不会干涉、更不会禁止。不但不会禁止,还会和新拥立的藩王通和讲好,使你们不辜负本朝,把断绝帝脉的接续上、把倾倒的王室扶起来,这,就是你们友好睦邻大清朝的仁义之举。”(“其有不忘明室,辅立贤藩,戮力同心,共保江左者,理亦宜然,予不汝禁。但当通和讲好,不负本朝,彼怀继绝之恩,此惇睦邻之义。”)

把明朝定义为已经灭亡,是在第二年五月清大军南下之时。

而南明三帝中的弘光帝,先给崇祯先上庙号“思宗”,后又改“毅宗”;隆武帝登基之后,又复改为“威宗”。

所以,崇祯帝最终成为了一个拥有众多庙号的“亡国之君”。


覃仕勇说史


题主说的不对呀。宣统皇帝溥仪没有庙号。

光绪的庙号是德宗。

宣统帝,也就是溥仪。死的时候已经不是皇帝了。而且已经进入新社会了。他应该没有庙号啊!?谁给起的?我只知道网友给他弄过一个,恭宗愍皇帝,这个纯属恶作剧吧。


勇战王聊历史


清朝光绪帝的庙号大家都非常清楚,是德宗,而光绪帝后面一位一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的宣统却没有庙号。当然也不存在光绪帝和宣统帝共用一个庙号的情况。

宣统帝为什么没有庙号呢?因为宣统帝在位时间太短,而且宣统帝退位的时候,清朝已经灭亡。后来人们一般习惯称呼宣统皇帝为清末帝,清废帝等等。

古代皇帝的庙号一般是怎么确定的呢?首先必须要满足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皇帝已经驾崩,只有驾崩后的皇帝才能给他上庙号和谥号。而清朝灭亡的时候,宣统帝才6岁,当然也就谈不上庙号了。

即便是退位的皇帝,比如乾隆帝也是在驾崩之后才有的庙号和谥号,皇帝活着的时候对其上庙号是一种非常不尊重皇帝的行为。

1967年,溥仪去世,当然新中国不可能给他上庙号。溥仪在台湾的亲人们给他拟了一个庙号宪宗,不过并没有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可。进入21世纪后,又改为恭宗。

庙号是一个皇帝一生轨迹的写照,溥仪不管有什么样的庙号,其实意义都不大,他的一生就是悲剧的一生。


青年史学家


光绪庙号德宗,宣统没有庙号。所以这个问题的说法本身就是错的。

宗庙制度是庙号形成的原因。在早期,宗庙制度很严格的时候,只有少数皇帝能够获得庙号。只有贡献卓越的皇帝,在死后才可以获得庙号。可以专门立庙祭祀,并且在三代以后持续供奉。比如西汉的皇帝当中,只有四位有庙号。像景帝,虽然在历史上和文帝并称为文景之治,但他并没有庙号。因此历史上并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的。不过唐代以后,宗庙制度逐步宽松,因此大部分皇帝都可以获得庙号。

王朝的末代君主,大部分是没有庙号的。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有的也会获得庙号。比如明代的末代皇帝崇祯,清政府给他上了个庙号思宗。

清政府倒台以后,中国实行共和体制。作为与皇权制度相伴的宗庙制度,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基础。溥仪去世的时候,人民政府也没有必要为他上庙号。现在有一些满清皇族后裔为宣统取了庙号,但说法好像也不一致,更没有得到政府的认可,当然也不可能得到政府的认可。


用户4325101516


溥仪作为中国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亡国之君,死于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根本不可能有庙号,更不用说和光绪帝共同一个庙号!

所谓庙号,也就是帝王死后,进入太庙中被供奉时称呼的名号。在古代的中国,祭祀是是一件大事,正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所以说太庙是一种规格很高的称号,在隋唐以前,只有有作为的皇帝才能有资格享有庙号。


而太庙是皇帝一家直系的专门祭祀场所,属于皇帝一脉的家庙,只有本朝死去的皇帝才能进入太庙被供奉。所以说亡国之君一般都是没有庙号的,因为国破家亡,太庙都没了,哪来的庙号!

当然也有例外的,比如说唐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哀帝李柷,被五代的后唐明宗李嗣源上了一个庙号唐景宗。实际上,这也不过是李嗣源为了表面后唐的正统地位罢了,景宗这个庙号也是没有人承认的。

其次,明朝的亡国之君崇祯也被清朝上了一个庙号,怀宗。这个就有点莫名其妙了,李嗣源好得还姓李,跟李唐王朝还能扯上点关系,清朝的统治者姓爱新觉罗,竟然给朱明王朝的亡国之君上庙号,太特么搞笑了。


扯远了,我们还是来说说光绪和溥仪庙号的事情吧。

光绪是清朝的倒数第二个皇帝,他死的时候清朝还在,清朝的太庙也还在,光绪死后被供奉进太庙,然后拥有一个“清德宗”的庙号,没啥问题。

溥仪是清朝的最后一个皇帝,他死的时候已经是1967年,已经是新中国时期了,溥仪也不再是皇帝,而是一个新中国的普通公民,死后自然进不来清朝的太庙,也没有什么庙号!



所以说,溥仪是没有庙号的,也不可能和光绪共用一个庙号!

不过有意思的是,当年随着蒋介石逃到台湾的爱新觉罗后裔们,为了彰显自己的存在感,给溥仪上了一个“清宪宗”的庙号。后来,台湾的爱新觉罗们觉得“宪宗”有点吹嘘的过头了,又改成了“清恭宗”!

宪:博闻多能曰宪,虽多能,不至于大道。

恭:知过能改曰恭,逊顺事上曰恭,卑以自牧曰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