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欣賞王勃的千古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謝小樓


上帝欣賞初唐詩歌了,就帶走了少年天才王勃!

孟子是儒家哲學家,但孟子卻提出了文學欣賞的一個重要的原則,叫做知人論世。孟子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意思是說,“吟詠他們的詩,讀他們的書,不知道他們到底是什麼人,可以嗎?所以要研究他們所處的社會時代”。

所以,在賞析王勃的千古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王勃和他所處的初唐的時代。

初唐的早期,詩壇基本還是籠罩在南朝糜豔雕琢的宮體詩風之下,南朝的浮豔和北朝的剛勁並未合而為一。也就是說,初唐的詩風還是那種頗為紅粉的宮體詩,無非是寫寫個人的小情感,寫寫好看的美女,寫寫春思秋悲,要麼寫一些應制詩,專門為帝王粉飾太平的。像初唐的虞世南等那幫詩人。

但是唐朝畢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朝代之一,整個時代的精神是豪放的,是清新雄健的,是具有一種青春的蓬勃的氣息的。這種時代精神反映在唐詩上,就是有一種豪放的豪壯的詩風。這種詩風在南朝詩風的籠罩下,已經開始發芽,甚至要蓬勃而出。

王勃就是承接了初唐詩風的詩人。雖然他很年輕,雖然他才二十多歲就離開了人世,但在他短短的充滿曲折的一生中,寫下了大量的好詩。這首就是他的代表作。這不僅代表了王勃的風格,更代表了初唐的詩風,所以讓人耳目一新。因為原來都是悲悲切切的小情歌,都是繁花似錦的宮體詩,在王勃的手裡,詩歌一下子就豪放開闊了好多。王勃帶著初唐的詩歌,走出了紅羅帳,走出了香豔迷離的宮廷(說實在的,王勃也沒有機會寫那些應制詩)。這種與眾不同的詩風,讀來讓人精神為之一振。

離別歷來是傷感的,今天攜手分別,明日相隔天涯,相見也許意味著從此不見。所以中國的送別離別的詩歌中,往往充滿了傷感。從詩經的楊柳依依,到宋詞的執手相看淚眼,離別都籠罩著愁緒。但是作者王勃在送別朋友的時候,卻完全沒有傷感,而是有一種擁抱生活擁抱世界的豪情,離別不是傷感的,而是為了尋求更廣闊的理想的天地。用唐人的話說,就是“功名只向馬上取,才是英雄一丈夫”。所以,王勃在這首詩中,淋漓盡致地體現了青春的王勃,青春的大唐的氣息。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風格闊大雄渾。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點明離別的主題。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兩句是這首詩的詩眼,同時又是境界最為廣闊的地方。在歷代的離別詩中,顯得鶴立雞群。這是一種樂觀豁達的情感。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要理解這句話,就要理解這個典故的來歷。這講的是戰國時期的道家哲學家楊朱的故事:有一次楊朱鄰居家的一隻羊逃跑了,請他派僕人出去幫忙找,但是岔路太多沒有找到。後來楊朱有一次外出,來到了一條四通八達的路面面,一時不知道往哪裡走,想起了鄰居丟羊的事情,就情不自禁的哭了起來。這楊朱哭的是什麼呢?哭的是無路可走的悲哀,哭的是自己迷茫的人生。但這裡,王勃完全沒有楊朱的悲傷,他認為,自己和朋友處在最好的時代,條條道路都能通向成功,所以在臨別的時候,沒有必要像楊朱那樣痛苦,也沒有必要像魏晉時代的阮籍一樣,到了窮途就痛苦而返。這個時代留給人們的,是無窮無盡的機會,只要奮鬥,就有通向成功的道路。根本都沒有必要在離別之際,悽悽慘慘慼戚。

年輕的王勃,年輕的大唐。連送別都變得如此豪放!


好玩的國學


在初唐詩壇中,王勃是當時最重要的詩人之一,為“初唐四傑”之首。《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王勃最經典的詩篇之一,此詩頸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更是千古傳誦的名句。

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這首詩與於王勃在長安任職期間(666-668),詩題一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杜少府,不詳何人,有猜是杜甫的爺爺杜審言。之任,即赴任。蜀州,垂拱二年(686)才設置,其時王勃已死多年,故以“蜀川”為是,蜀川即西川,在今四川岷江流域。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城闕,指都城長安,宮門前的望樓為闕。輔,夾輔,拱衛。

三秦,陝西關中一帶。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破秦入關,三分關中之地,封給秦降將,合稱“三秦”。

五津,指岷江自灌縣至彭山的五個渡口。津,渡口。

遼闊的三秦原野,拱衛著都城長安,從長安城的望樓上遙望蜀中,風煙茫茫,千里相連。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宦遊人,在外求官之人。

今天我們在這裡分別,但不要太過感傷,因為我們都是背井離鄉,在外求官的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曹植《贈白馬王彪》有云:“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恩愛苟不虧,在遠分日親。”王勃的這兩句詩,化用了曹植的詩意。

比鄰,近鄰,古代五家相邊為比。

男兒志在四方,只要你要內心相知,即使天涯相隔,亦如比鄰而居。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無為,不要。歧路,岔路,分別之處。

《孔叢子·儒服篇》載:魯人子高遊趙,及返,其友鄒文、季節淚流滿面。子高說:“始吾謂此二子丈夫爾,今乃知其婦人也,人生則有四方之志,豈鹿豕也哉而常聚乎?”王詩暗用此典。

大丈夫志在四方,因此我們不要像小兒女一樣,在分別的路口哭哭啼啼。



此詩名句在頸聯,妙處卻在首聯。

首聯起興,“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城闕,是詩人與杜少府的分別之地,五津,是友人杜少府赴任之地,兩個地名便暗點了離別之意。

以此遼闊的山川起興,暗含了頸聯“天涯海內”之意。兩地雖遠,卻以一“望”字勾連,又暗含了"天涯若比鄰"的意思。

首聯的妙處,在還於它營造了一個壯闊蒼茫的意境,奠定了激昂豪邁的情感基調。


當然,此詩能夠千古傳誦,還在於它激昂向上的精神內核。

江淹《別賦》有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王勃的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卻一改送別詩黯然憂傷的情調,變得豪邁激昂。

讀王勃此詩,我們感受到的是詩人與杜少府互相激勵的真摯情感,我們感受到的是一種積極樂觀的博大胸懷,我們感受到的是一種鼓舞人心的巨大力量。

所以,王勃的這首詩,成為了送別詩中千古傳誦的名篇,詩中“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更是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答者:謝小樓


謝小樓


一次簡單的離別,成就了王勃一首千古絕唱。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闕輔三秦 ,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 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 兒女共沾巾。

城闕:宮闕,代指長安。

輔:護衛。

三秦:長安附近關中之地。古為秦國,秦亡,項羽分其地為雍、塞、翟三國,稱三秦。

五津:四川境內長江的五個渡口。

王勃供職長安時,送杜少府(姓杜的縣尉)去蜀州(四川崇州)任職而作。

這首詩特別在於,

城闕輔三秦 風煙望五津:

寫景起興,倒裝起勢。

應是“三秦輔城闕”,長安的城垣、宮闕都被三秦之地護衛。

這一句境界開闊,顯示出長安獨有的地理優勢與雄偉氣勢。

“望”字用得妙。

長安是望不到蜀州的,更望不見津口,

虛寫,卻將現實中的長安與赴任的蜀州,千里之遙,跨越時空,連接了一起,是路途跋涉,一路艱辛,傷別珍重的深厚情意。

從眼前寫到遠方,實與虛,大與小,一掃離別詩蕭索黯淡之象,而是雄偉壯觀之境。

“風煙”的悽迷黯淡,渲染了離別的傷感。只是因“望”字而被淡化了。

與君離別意 ,同是宦遊人:

宦遊:因做官而遊歷在外。

同是遠離故土的宦遊之人,彼此間應該都能體會相同的心情。

這是一句開解語。

杜少府離開長安去偏僻的蜀地,意味著遠離故土,而詩人同樣離開故土長安供職,也飽嘗鄉愁。

從自己的角度去切身體會朋友的遠別,詩人的勸慰是對朋友,也是對自己,這是“同為天涯淪落人”的惺惺相惜。海內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

這是全詩的靈魂所在!

化用了曹植詩句“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

然而,曹植強調男兒志在四方,再遠也不為遠。

而王勃強調朋友知心,天涯相隔也會近得像鄰,又寓含好男兒志在四方的激勵之意。

在古代交通不發達的社會,天涯海角已是極遠,見面更是難上加難,通信也是極其不易,視野如此侷限的條件下,王勃卻能突破時空限制,天涯咫尺,情意相通,使友情昇華到更高的境界,真的是巧思。

這樣的贈別語,昂揚奔放,意氣勃發,全然沒有離別的傷感或者將離別的傷感轉變成豪放的激勵語,是送別詩中獨特的風格!

這與王勃年少輕狂,志氣奮發有關。

在長安供職,是王勃一生最好的時光。

就算後來因一篇鬥雞檄文而險些丟命,王勃也未消沉,《滕王閣序》依舊“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無為在歧路 兒女共沾巾:

歧路:古人送別常常在分岔路口分手。

不要在分手的時刻落淚,像小兒女一般,只要心心相印,遠在天邊不也如近在咫尺嘛!

送別的詩人比即將遠行的人還要豁達!

這首詩便將贈別的曠達與真摯的情誼表現得爽朗脫俗。

還有一首高適《別董大》,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同樣將離別寫得豪邁瀟灑,可與這兩句相媲美。

高適的自信而霸氣,王勃的更為樂觀大氣。


一綠浮芳


王勃,唐代初期的文學家,“初唐四傑”之一。五言律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送別詩中的千古佳作,詩中最為人所傳誦的是那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全詩如下: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詩的大意是:

長安城有三秦防衛,風煙霧靄中遙望蜀州。

與君離別意味作何,我們都是外出為官之人。

四海之內有知己共存,天涯之地宛若近鄰。

無須像大路分岔口的少男少女,揮淚告別,沾溼衣襟。

詩意賞析:

  •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城闕”代指唐代都城長安;“三秦”:長安城周圍的關中一帶;“風煙”指空中的霧靄;“五津”代指蜀州。此兩句寫出了詩人王勃與杜少府的離別之地和杜少府將要前往的目的地。長安城被三秦環繞,一眼望不到邊。而蜀州與長安相隔數遠,在煙霧的籠罩裡更是看不到盡頭。這裡含有詩人與杜少府之間的離別情意,只是沒有直接點明。


  •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君”是“您”之意,此處代指杜少府;“宦遊人”在外做官的人。詩人與杜少府的離別意味著什麼呢?兩人皆是在外做官,如今又是在外離別,此時的離別意味也就複雜地難說清楚了。

  •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海內”:四海之內。雖是離別,詩人與杜少府卻都在這四海之內,兩人仍然是彼此的知己。即使是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近鄰一般。這兩句是詩人的勉勵之語,豪邁樂觀。

  •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無為”無須,沒必要;“歧路”指道路分岔口;“沾巾”指淚水沾溼衣服和腰帶。此兩句詩的意思是沒必要像在分岔路離別的少男少女,揮淚告別,沾溼衣襟。此兩句是詩人對杜少府的勸勉。

文字的二三事


一提起王勃,人們首先想到就是這首詩和滕王閣序,再就是那定格在26歲的青春年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全詩:城闕補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這首送別詩一洗千古悲酸之態,思想開闊,感情爽朗,可謂獨標高格。

這首詩企改當時“爭構纖微,競為雕刻"的詩風,用語淺直,故而語句無須太多解釋。第一句寫長安的城闕為三秦之地拱衛,點明送別之地。第二句點明杜少府將宦遊之地蜀川,用“風煙"“望”把秦蜀兩地相連。第三.四句欲吐還吞:跟你離別的意緒啊!你我都是遠離故土.宦遊他鄉的人,客中之別,何必感傷?三聯為千古名句,雖有曹植詩化用痕跡,卻遠超曹詩,可謂高度概括之言,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尾聯緊接三聯語意:只要兩心知,即使天涯海角,不就跟鄰居一樣嗎?就不要在臨別之時哭鼻子.抹眼淚了,象個小兒女一樣。

王勃的詩雖多寫個人生活,且流於華豔,但在初唐詩人中,其才華卻是與世共睹的。


原卉詩詞


這首詩是送別詩中的名作。此詩不同於普通的送別詩,普通的送別詩給人一種“斷腸”、“黯然銷魂”的悲傷情調。這首詩卻哀而不傷。這是一首勸慰朋友的詩,告訴朋友,不要在離別的時候感到悲傷。

下面我們就看看王勃是如何安慰好友的。

詩的原文如下: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首聯表明分別地點。“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對仗工整,給人一種氣勢宏偉的壯闊感覺。這兩句說的是,長安城的地理位置的得天獨厚,被三秦護持。透過風雲煙霧遙望蜀川之地,也就是杜少府要去任職的地方。從長安遙望蜀川,視線被迷濛的,風煙所遮擋。

煙霧給人迷茫的感覺,這正是王勃對自己前途的迷茫困惑的外在表現。詩人通過可以撲捉到的自然現象表達出來,令讀者心領神會。

詩人就是在這樣的心裡狀況下與好友作別。

頷聯“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我們倆同事離鄉背井,在外做官之人,本來都是客居在外,今天你又要去另外一個陌生地方上任,這一次你我又要分離……詩人說到這裡,卻再也說不下去了,欲吐又吞,這樣的表達,讓詩人與朋友之間有了共鳴,和惺惺相惜之情。分別的悲傷之情是可想而知的。

同時,這兩句詩也寫出了兩種情緒一個是兩個人都是背井離鄉之人,另一個是客居他鄉又要分開。這雙重的情緒換上別人,此時此刻,恐怕早已淚沾衣了。

可見,王博和杜少甫二人之間的感情真摯,“與君離別意”兩人之間的感情從這字裡行間流露出來。這句詩寫出了當時兩個人複雜不可言表的內心,讀起來很是感動人,表現了詩人體貼和關注朋友細膩的內心。有即將遠離此刻,詩人內心悲傷悽惻的心情可想而知,境界似乎很小,可是接下來後緊著卻突然反轉……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讓人一下子有了一種柳暗花明的感覺,馬上就要沉浸在分離的悲傷的狹小的境界時,一下子豁然開朗起來,氣勢也轉為恢弘,情調也從悲傷悽惻轉為樂觀豪邁。真正的知己不會因為距離而分開。即使一個在天涯,一個在海角,也會如同鄰居那樣的近。任何時間空間都不會讓彼此分開。友誼地久天長,無所不在。

在這裡抒發了一種積極樂觀而又豁達的情感。可以說是滿滿的正能量,這樣一句話,讓朋友孤獨的旅途上有了溫暖。

王勃寫這首詩時,才20歲,竟是一個智商和情商都很高的暖男。文學修養又極高的人。

他雖然只在人世間27年,但卻留下很多名篇佳句,比如《滕王閣序》。

而“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也成為遠隔千山萬水,朋友之間表達深情厚誼的不朽名句。

尾聯緊接三聯“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這句是詩人在勸慰朋友杜少甫:我們就在這個岔路口分手吧比我彼此瞭解,心心相通即使你在天涯我在海角,中間雖然有萬水千山的阻隔我們依舊可以交流和在一起,根本就沒有什麼區別,所以可不要在臨別的時候哭鼻子,抹眼淚讓小女兒一般。

整首詩雖然沒有明顯的悲痛,卻有淡淡的傷感,樂觀的王勃是一個情商很高的人,他擔心朋友會傷感,所以不停的叮囑、勸慰朋友,友誼無處不在,友誼地久天長。同時也是在安慰自己,也是自己內心的吐露。

雖然是送別,但是卻是樂觀向上的積極心態,詩人寬廣的胸襟,以及對友人的真摯情義,感受到與好友依依不捨的心情,博大的胸懷,令人感動,受到巨大的鼓舞。這種心態和境界是很難得的,由此可以看出詩人志向高遠,和豁達的心胸和情懷,王勃不愧為“初唐四傑”之首。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王勃(650一676)字子安,絳州龍門 (今山西省河津縣)人。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人稱"初唐四傑"。初唐五律發展到"四傑"其中,王勃的成就最高,今存《王子安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這是王勃在長安就職時寫的一首送別詩。當時就廣泛傳誦,是首很得盛名的詩。王勃反對六朝

(即南北朝)時那種藻 繪辭豔的風習,顯示出了詩歌創作中的一種健康傾向,這首詩是很有典型意義的。


陳年往事1222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這是一首非常著名的送別詩,不同於以往的送別詩哀傷、悲苦的基調,這首詞開拓了一種新的意境,一種積極昂揚的豪情。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對仗極其工整,開篇氣勢雄渾無比,但是卻是送別詩的標準套路,說明了地點和緣由。“城闕輔三秦”這是送別之地,在長安送別一位姓杜的友人,他要去蜀州任少府之職,所以“風煙望五津”寫的就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從我們站立的地方到你要去的遠方,我的目光從秦川大地上會一直追隨著你的身影,隨著你漸行漸遠,這就是友人之間的送別,路途雖遠,情意悠長!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是說我和你一樣,因為離別心中懷著無限的情義,同在宦海中浮沉,有著同樣的命運,這句話表明了相互理解的寬慰。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是傳誦至今的名句,也將整首詩的境界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層次,情調也轉向豪邁。只要在這世上還有你這樣的知己,縱使遠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鄰,這是何等的格局與胸懷呀!友誼不受時間的限制和空間的阻隔,是永恆的,無所不在的,這是樂觀豁達的情感。這兩句因此成為遠隔千山萬水的朋友之間表達深厚情誼的不朽名句。

年僅19歲的王勃能寫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是一種超出年齡的氣勢和格局,這種氣勢徹底開拓了盛唐氣象,從這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之後湧現了越來越多的唐詩經典,此後有了“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也有了“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是與友人共勉,絕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時,學那小兒女悲傷流淚,我們要以人生的志向相互期許,在“天涯若比鄰”的人生裡書寫各自的輝煌!這不僅僅是對朋友的叮嚀,也是吐露自己的心聲。

王勃出身世家望族,六歲便能詩文被稱為“神童”。王勃14歲的時候,即上書朝廷抨擊窮兵黷武的朝政,連唐高宗都稱讚他。後來破格錄用,拜為“朝散郎”。從十四到十九歲的王勃正是意氣風發的時候。但是後來他因為一篇《鬥雞賦》被逐長安,後來又因為殺死罪犯而獲罪入獄,這次遇禍,雖遇赦未丟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終結。

26歲時的王勃已滄桑滿面,卻依然寫下名傳千古的《滕王閣序》與《滕王閣詩》“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多麼美的詩句,正像王勃的生命一樣。不過,此時再美的詩句也已經無法挽回他多舛的命運。王勃的生命定格在他寫下《滕王閣序》的第二年秋天,王勃由廣州渡海遠赴交趾,途中遭遇不幸,落水後驚悸而卒,年僅二十七歲,從此“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成了千古絕唱,成了我們思念王勃的唯一寄託。

王勃的命運真讓人扼腕嘆息!年少成名,才華橫溢,如果沒有命運的捉弄,沒有恃才傲物而遭人嫉妒,沒有那篇鬥雞文,沒有殺官奴,以王勃的才情應該還會有更多的詩篇,更大的成就吧!生命有時候就是具有這樣的不確定性,昨天寫蘇軾,一場雨成了他人生的轉折點,而王勃也因為沒有把握好自己的轉折點而隕落。也許如果沒有不幸落水,沒有英年早逝,憑藉王勃的豪情和鬥志,還能重新站起來,還能有一個新的人生,還能走出一條新的境界吧。多少年後,我們一起跨過時空和王勃以詩相遇“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也許這就是一種相知吧。




草夕寸品文史


這是史上最豪放的送別詩,全篇不作一句憂愁,頸聯更是流傳千古,我們都很熟悉,不得不感慨,天才就是天才。

關於送別,一直是人類一個亙古的話題,尤其是在古代,由於交通及溝通不便,一次離別很可能意味著再也難相見。而在我國浩如煙海的古典詩詞中,送別詩這一題材同樣佔了很大比例。“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是王維對友人的對友人的無限深情,“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是友人別離後,王昌齡帶信給親友的囑託。別離往往是憂愁的,而意氣風發的初唐四傑之首王勃卻不這麼認為,他一改傳統送別詩哀愁低沉的格調,以明朗態度、高遠志向和曠達胸懷,為後人留下了史上最豪放的送別詩。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少年天才王勃劈頭一副工整漂亮的對仗,讓人眼前一亮。長安帝京雄偉的城牆、城樓,在廣袤無際的關中平原拱衛下,顯得更加巍峨雄壯,站在上面,彷彿能看到遙遠的巴山蜀水。雖是煙霧濛濛,像離別的心情一樣有些迷茫,但是,它不同於天涯送孤舟,也不是長亭折楊柳,它的取點是大場面,大取景,透著雄渾,透著豪氣。同時,送別的地點,方向,目的地清晰顯見。一個“望”字,拉近了秦蜀的距離,拓寬了詩的意境,開創出雄渾壯闊的氣象,為這首豪壯詩奠定了基調。

在首聯對仗後,頷聯由散句承接,自然而不呆板。從上聯的實寫轉為虛寫。此處開始表露詩的宗旨。縱然我們情意深厚,但是作為宦海中人,萬里飄蓬、背井離鄉,這本就是平常之事。寬慰中滿含著深情。縱有傷感,也不悲涼。絕不是李賀“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的悲慼、傷感。然後自然引出傳唱千年的警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意境瞬間得到昇華。只要能心意相通,心靈共鳴,那麼天涯海角勝過終日廝守。樂觀向上,給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相比與曹子建的“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王勃以齊整和遣詞更勝一籌。王勃就是王勃,一改六朝以來的浮華綺麗之風,傳承且發揚了魏晉風骨。斷腸的離別變成了壯別,胸襟寬廣,豁達灑脫。

有了上面的開闊胸襟,接著又很有人情味的勸慰朋友:所以我們在岔路口分手時,可不要像少男少女們一樣哭哭啼啼,淚溼衣襟。‘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那些兒女情長的表現,我們“宦遊”之人的所為。“在歧路”呼應了詩題“送”。由剛轉柔,剛柔相濟,收放自如。

一改傳統送別詩傷感的情調,清新高遠,獨樹一幟,成了送別詩中的不世經典。

清代著名詩人袁枚說:“凡作詩,寫景易,言情難”。而送別詩必須以情動人,王勃就是用豪情打動了人心。


每天讀宋詞


王勃的這首詩膾炙人口。特別是頸聯,只要是中國人,基本上都能順口背出來。像這種大流行又確實高妙的詩其實賞析很多,我們必須找準自己的欣賞角度,加上分析出來對人有幫助,才不是廢話。

仔細看這首五律,發現挺奇特。這首詩使用了很多五律中特有的技法。

我們知道王勃在676年,27歲上就死了。那一年,杜審言(杜甫爺爺)29歲。沈佺期只有20來歲。宋之問20歲,還和劉希夷一邊在桃林飲酒,一邊偷偷記下了大侄兒的《代悲白頭翁》,後來說是自己寫的,造成唐詩上的一樁疑案。也就是說,王勃死的那年,格律體的三大創始人都還都是小哥,也許詩名少年早成,但是整理創造格律體的規制應該還要二三十年之後。

而王勃的這首詩不但平仄嚴整,還包含了律詩的變格,對仗變體。可以作為格律體的標準例子來研究,這也側面說明了初唐四傑不但在詩風上對齊梁體進行了改革,也影響了宮廷詩人在對格律體的創造。我們具體來看:

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先看這首出於格律體之前的“五律”的格律。“秦,津,人,鄰,巾”韻腳沒問題不用多講,看平仄。“城闕輔三秦”,仄起押韻的格式:“仄仄仄平平”,根據格律體“對”,“粘”的規則(不清楚的關注看其他回答,有解釋),得出整首詩的平仄關係: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整首詩對應下來,是合律的,唯一有些不同就是倒數第二句:“無為在歧路”,平仄關係是:“平平仄平仄”。其實這不是出律,這是一種變格。這種變格極其常見,像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也是這一類型變格,這個在前一篇的答題中提到過。變格,是這首詩格律中的第一個奇特之處。

我們也知道律詩的第二個標準就是除了平仄不能出錯之外,頜聯和頸聯都要求對仗。到了後期要求沒那麼嚴了,頸聯也是必須對仗的。這首詩的頜聯“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是不對仗的,可是王勃是格律體產生前後的人啊,他的五律不該頜聯不對仗的。這就是這首格律詩的第二個奇特之處,首聯“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對仗,因為第一聯對仗,第二聯就不用對仗了,這種格式就好像春天偷偷地早來了,所以叫“偷春對”。

第三個奇特之處還是在首聯,倒裝,這也是很多古詩使用的手法,並非語病。“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其實是三秦輔城闕,五津望風煙。明白了這種寫法之後再去讀別的倒裝古詩,豁然開朗。

“舊時三秦之地,拱衛著長安高大的城垣宮闕,我們在這裡遙望蜀中的風煙,蒼茫千里,塵飛蔽眼。就在這兒握手相別了,心中也不必太過悲傷,畢竟天下為公,去哪兒都是革命的螺絲釘。四海之內,知己相念,便是遠隔天涯,心意相通如比鄰而居。咱們不要在這分手的岔路口,像小孩一樣哭哭啼啼。”

大致就是這個意思。其中也有不少用典,但是就算不知出處,也毫不影響這首詩的理解。全詩格律優美,意境曠達,毫無離別的悲愴之氣,在送別詩中獨樹一幟。


一家之言,歡迎評論。

喜歡請點關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