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傑出戲曲家湯顯祖的《牡丹亭》傳奇探討

明代傑出戲曲家湯顯祖的《牡丹亭》傳奇,“初出時,文人學士,案頭無不置一本

”,甚至“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不僅青年人“心竊許《牡丹亭》為第一種”,而且老年人亦“為此曲惆悵”。尤其婦女們的心靈,更為這部傳奇所振動,所謂“《牡丹亭》唱徹秋閨,惹多少好兒女拼為他傷心到死”。歷經明清兩代,數百年間,這部傳奇對婦女們的影響,與日俱增,越來越深遠。對此,本文試作簡略介紹和探討。在那時,不少婦女對《牡丹亭》都很熟悉。她們有的集在一起,談論這部傳奇故事。“梅花觀裡拜雲,曾與諸姑半日譚”。有的摘錄《牡丹亭》妙詞,編成牌譜,“可謂浚發於巧心,與易安‘打馬’,並稱閨房之雅戲”。隨著《牡丹亭》牌譜在閨中廣泛流行,又擴大了《牡丹亭》在婦女們中的影響。

明代傑出戲曲家湯顯祖的《牡丹亭》傳奇探討

《牡丹亭》人物舞臺劇照

傳說揚州女子金鳳鈿,對《牡丹亭》“而成癖,至於日夕把卷,吟玩不輟”,甚至死“以《牡丹亭》曲殉”。更多的是閱讀這部傳奇之後,寫下詩篇,發抒感慨。如黃山陳同寫了《題牡丹亭》詩,詩云:“昔時閒論《牡丹亭》,殘夢今知未易醒,自在一靈花月下,不須留影費丹青。”這個女青年,感慨殊深,不幸夭折。又如吳江葉小鸞《返生香集》,有《題杜麗娘像》詩,詩云:

凌波不動怯春寒,覷久還如佩欲珊,只恐飛歸廣寒去,卻愁不得細相看。若使能回紙上春,何辭終日喚真真,真真有意何人省,畢竟來時花鳥嗔。紅深翠淺最芳年,閒倚晴空破綺煙,何似美人腸斷處,海棠和雨晚風前

明代傑出戲曲家湯顯祖的《牡丹亭》傳奇探討

《牡丹亭》

這個女青年,年十七,也不幸夭折。她的父親葉紹袁說是:“‘只恐飛歸廣寒去,卻愁不得細相看。’何嘗題畫,自寫真耳,一慟欲絕。湯義仍雲:‘理之所必無,安知非情之所必有?’稗官家載有再生事,固不乏也,忽忽痴想,尚有還魂之事否乎?”(《午夢堂集》)最為人們熟知的,就是杭州馮小青故事。對此,《情史》、《虞初新志》、《女才子書》、《西湖佳話》諸書,都有記載,但最早的,要算是戔戔居士的《小青傳》。這個女子,所適非人,淪為小妾,既受丈夫冷待,又遭大婦折磨。她獨居西湖孤山,常常閱讀《牡丹亭》解悶。一夕,“雨滴空階,愁心欲碎”,因題一絕雲:“冷雨幽窗不可聽,挑燈閒看《牡丹亭》,人間亦有痴於我,豈獨傷心是小青。”幽憤悲怨,難以盡訴,鬱郁而死,年才十八。

明代傑出戲曲家湯顯祖的《牡丹亭》傳奇探討

《牡丹亭》

有人悼:“人美如玉,命薄如雲,瑤蕊優曇,人間一瞬,欲求如杜麗娘牡丹亭畔重生,安可得哉!”(《西湖佳話·梅嶼恨跡》)。明清戲曲作品《療妒羹》、《挑燈閒看牡丹亭》、《梅花夢》、《遺真記》等,都描寫了小青夜讀《牡丹亭》的情景,其中《題曲》(《療妒羹》之一出),至今還在舞臺上流傳。在那時,在舞臺上,《牡丹亭》長期盛演不衰。許多女演員,都以擅長這部傳奇著名。比如,查繼佐家的女伶,皆以“”為名,“澄些能歌《牡丹亭》,流麗幽遠。”揚州雙清班春官演的《尋夢》,系金(德輝)派唱口,“如春蠶欲死”;喜官作杜麗娘,其妹小玉輒為春香,“互相評賞”。還有南京周玲的《尋夢》、《題曲》,四喜的《拾畫》、《叫畫》,“含態騰芳,傳神阿堵,能使觀者感心嫮目,迴腸蕩氣,雖老伎師,自嘆弗如也”。最引人注意的,就是杭州女伶商小玲的故事。

明代傑出戲曲家湯顯祖的《牡丹亭》傳奇探討

《牡丹亭》

根據鮑倚雲《退餘叢話》記載:

崇禎時,杭有商小玲者,以色藝稱,演臨川《牡丹亭》院本,尤擅場。嘗有所屬意,而勢不得通,遂成疾。每演至《尋夢》、《鬧殤》諸出,真若身其事者,纏綿悽惋,橫波之目,常擱淚痕也。一日,復演《尋夢》,唱至“打併香魂一片,陰雨梅天,守得梅根相見”,盈盈界面,隨聲倚地。春香上視之,已殞絕矣。

明代傑出戲曲家湯顯祖的《牡丹亭》傳奇探討

可知,當時有些女演員,之所以擅長《牡丹亭》,乃是因為她們有著切身感受,體驗深刻,感情真摯。在那時,連一些名妓,也善於歌唱《牡丹亭》。比如,明末南京秦淮名妓李香君,從吳人周如松(即蘇崑生)受歌,“玉茗堂四夢,皆能妙其音節”( 《板橋雜記》)。《桃花扇》第二齣《傳歌》,描寫了李香君學唱《遊園驚夢》中〔皂羅袍〕;第二十五出《選優》,又讓李香君唱《尋夢》中〔懶畫眉〕。孔尚任安排劇中李香君唱這兩支曲子,表達了她的特定心情,確能傳其神。在那時,還有不少婦女,懷著熾烈感情,對《牡丹亭》邊讀邊批。有人指出:“

夫自有臨川此記,閨人評跋,不知凡幾,大都如風花波月,飄泊無存。”

明代傑出戲曲家湯顯祖的《牡丹亭》傳奇探討

《牡丹亭》舞臺劇照

又有人說:“百餘年來,誦此書者……閨閣中多有解人,惜其評論,皆不傳於世。”又有人說:“臨川《牡丹亭》,數得閨閣知音”,“玉綴珠編,不一而足

”。這裡,對評論《牡丹亭》的婦女略舉數人以見一斑。婁江俞二孃“秀慧能文詞”,酷愛《牡丹亭》,“密圈旁註,往往自寫所見,出人意表”,終於痛感封建婚姻不自由,年十七,“斷腸而死”。湯顯祖《哭婁江女子二首》詩,有句雲:“何自為情死,悲傷必有神,一時文字業,天下有心人。”據說,馮小青亦有《牡丹亭》評、跋。程對於《牡丹亭》,“自批一本,出文長(徐渭)、季重(王思任)、眉公(陳繼儒)知解之外,題日《繡牡丹》”。

明代傑出戲曲家湯顯祖的《牡丹亭》傳奇探討

《牡丹亭》

黃淑素作《牡丹亭評》,大意是:

柳夢梅、杜麗娘當夢會閨情之際,如隔萬重山,且杜寶勢焰如雷,安有一窮秀才在目,時勢不得不死,死則聚,生則離矣。至於《驚夢》、《尋夢》二出,猶出非非想出;《寫真》、《拾畫》,埋伏自然;《魂遊》、《幽媾》、《歡撓》、《冥誓》,真奇險莫可窺測;《回生》、《婚走》,苦寓於樂,生寓於死者也,其白描手段乎!及後來大金兵殺過淮揚,麗娘以夢梅侯伊父母,猶得人倫正道,是又以此轉許多波瀾。後母女相遇,疑為見鬼,亦人情之常。妙在死去三年,又得復生。後之人能死,不能生。……又奇在嶽翁再三不認女婿,不認生女,遷呆呆,逼真老頭子模樣。

明代傑出戲曲家湯顯祖的《牡丹亭》傳奇探討

《牡丹亭》人物劇照

其排雲掩月,虎縛龍之智,雖班劉司馬,當推左席,豈韓非揚雄輩所能比勢哉現存於世的,只有吳吳山三婦評本。評者為陳同、談則、錢宜,“杪芒微會,若出一手”,而陳同所評,“密行細字,塗改略多,紙光冏冏,若有淚跡”如上所述,說明《牡丹亭》確實引起了當時婦女的強烈反響。杜麗娘這個人物,深深印在她們的心上。在她們之中,有些婦女受著封建禮教的重壓,有的還不幸青春夭折。她們通過閱讀、演出或評點《牡丹亭》,也表示了對封建勢力壓迫和摧殘的憤恨和抗議。可是,也有的婦女看了《牡丹亭》,卻缺乏正確認識。如浦映淥《題牡丹亭》詩云:“情生情死亦尋常,最是無端杜麗娘,虧殺臨川點綴好,阿翁古怪婿荒唐。”

明代傑出戲曲家湯顯祖的《牡丹亭》傳奇探討

戲曲《牡丹亭》

甚至有些婦女熟知《牡丹亭》,仍無動於衷,實際上是拒絕接受其影響。比如,在《紅樓夢》裡,探春和李紈,都熟知《牡丹亭》故事,但探春這個封建正統觀念很強的小姐,並沒有因此“懷春”而追求婚姻自由,根據《紅樓夢曲·分骨肉》預示,她後來還是遵照“父母之命”而遠嫁了;李紈這個謹守封建禮教的寡婦,也並沒有因此“失節”,仍然“如槁木死灰般”,“惟知侍親養子外,則陪侍小姑等針黹誦讀而已”。這是因為,她們生活在官僚地主家庭裡,長期受著封建禮教的薰陶,那些《女四書》、《列女傳》、《賢媛集》的毒素,蝕透了她們的心靈,使得她們的頭腦僵化了。這並非任意捏造的小說家言,而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的確,生活本來就是複雜的,那時婦女並非都會接受《牡丹亭》的影響。

明代傑出戲曲家湯顯祖的《牡丹亭》傳奇探討

《牡丹亭》舞臺藝術表演

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沒有內因,又怎會接受其影響呢?正由於《牡丹亭》在明清時期引起了婦女們的強烈反響,所以,封建衛道者們對它恨得要死,怕得要命。他們誣衊《牡丹亭》“點染風流,惟恐一女子不銷魂,一才子不失節,此尤蠱惑人心之大者”。大肆攻擊《牡丹亭》是“邪戲”,“啟無窮之奸,故君子惡之”;“不點(演)耳”;攻擊湯顯祖作《牡丹亭》,“誤他多少痴兒女,博得風流玉茗名”。甚至惡毒咒罵湯顯祖“以綺語受惡報”,“死時手足盡墮”。還有一段謬論,特摘錄於下,以便“奇文共欣賞”:

若《牡丹亭》則何為哉,陡然一夢,而即情移意奪,隨之以死,是則懷春蕩婦之行檢,安有清淨閨閣如是者其情易感,則亦易消,入之不深,則去之亦速,拈題結意,先已淺薄,如此雖使徐庾操筆,豈能作一好語。

明代傑出戲曲家湯顯祖的《牡丹亭》傳奇探討

《牡丹亭》

這簡直是一犬吠影,百犬吠聲,甚囂塵上。說到底,他們之所以瘋狂地攻擊湯顯祖和《牡丹亭》,就是為了要維護封建禮教,打擊反對力量。可是,愛好《牡丹亭》的婦女,對封建衛道者瘋狂而惡劣的頑固態度,當然不能容忍比如,當封建衛道者造謠說:《牡丹亭》一出,“不知多少婦女失節”,“世上演《牡丹亭》一本,若士(按湯顯祖號若士)在地下受苦一日

”,“直待此世界中,更無一人唱此曲者,彼乃得解脫耳”。有個婦女聽了,憤憤不平地說:“當由臨川(按湯顯祖是江西臨川人)不幸,遇著杜太守、陳教授一班人作冥判耳!”杜太守即杜寶(杜麗娘之父),陳教授即陳最良(杜麗娘之師),都是《牡丹亭》中保守、陳腐的人物。

明代傑出戲曲家湯顯祖的《牡丹亭》傳奇探討

《牡丹亭》舞臺藝術表演

這就一針見血地指出:那些力圖維護封建禮教而攻擊《牡丹亭》的衛道者,不過是杜太守、陳教授之流的老頑固罷了,這可說是對封建衛道者們的無恥造謠,針鋒相對地予以迎頭痛擊。封建衛道者們對於愛好《牡丹亭》的婦女,也不會輕輕放過。他們對這些婦女妄肆指責,橫加壓力,力圖迫使她們馴服,遵守封建禮教。這種橫蠻的干涉,當然會激起愛好《牡丹亭》的婦女的反對。這在《紅樓夢》裡也有生動而真實的反映。林黛玉聽唱《遊園驚夢》,從“不覺點頭自嘆”,到“不覺心動神搖”,再到“越發如醉如痴”,受到強烈的感染。她對“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之類的妙詞,感觸甚深。在她看來,《牡丹亭》“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戲,未必能領略到戲中的滋味”。

明代傑出戲曲家湯顯祖的《牡丹亭》傳奇探討

戲曲《牡丹亭》

林黛玉之所以能領略到《牡丹亭》的“滋味”,正因為“曲中寫出儂心事”(鶴睫《紅樓本事詩》)。可是,有一次,薛寶釵聽到林黛玉在行令時念出《遊園驚夢》中“良辰美景奈何天”的曲詞,“回頭看看”。寶釵還一本正經地教導黛玉,不要看《牡丹亭》。在她看來,女孩兒家“只該做些針線紡績的事才是”,“最怕見些雜書,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所謂移了性情,是指違背封建禮教。寶釵自己深受封建禮教的腐蝕,而她又用封建禮教去毒害別人。又有一次,薛寶琴新編了十首《懷古詩》,其中《梅花觀》提到《牡丹亭》的故事情節。寶釵藉口史鑑上無考,又出來反對。黛玉終於對寶釵一再反對《牡丹亭》的頑固態度,大為不滿,批評寶釵是“忒膠柱鼓瑟,矯揉造作了。”

明代傑出戲曲家湯顯祖的《牡丹亭》傳奇探討

戲曲《牡丹亭》

可以說,黛玉是當時反封建的女青年的化身,寶釵卻變成了封建衛道者的發言人。她們對待《牡丹亭》的不同態度,正概括地反映了當時社會兩種對立思想的衝突。封建衛道者們對婦女評論《牡丹亭》,讚揚《牡丹亭》,更是深惡痛絕。他們無端嘲罵,力圖壓制這種評論活動和這類評本的流傳。而有些婦女則與他們針鋒相對,極力主張這類評本應當流傳。比如,清涼道人認為:吳山三婦評本,“

大約為吳山所自評,而移其名於乃婦,與臨川之曲,同一海市蜃樓,憑空駕造者也。從來婦言不出閫,即使閨中有此韻事,亦僅可於琴瑟在御時,作賞鑑之資,胡可刊版流傳,誇耀於世乎?凡曲文賓白中,尚有非閨閣所宜言者,尤當謹秘。吳山只欲傳其婦之文名,而不顧義理,書生呆氣,即此可見也。是書以不傳為藏拙。”

明代傑出戲曲家湯顯祖的《牡丹亭》傳奇探討

《牡丹亭》

(《聽雨軒贅記》)。清涼道人說吳吳山(即吳舒鳧)有書生呆氣,實則他自己有“

衛道”腐氣。可是,在林以寧(女)看來,《牡丹亭》“奇文雋味,真足益人神智,風雅之儔,所當耽玩”,“又得三夫人合評表彰之,名教無傷,風雅斯在,或尚有格,而不能通者,是真夏蟲不可與語冰,井蛙不可語天,痴人前安可與之喃喃說夢也哉!”(《三婦合評本序》)誠然,三婦評語,有不少是頗有見地,可供參考,值得流傳的,清涼道人之流,真不過是夏蟲、井蛙而已。由此可見,在明清時期,圍繞著《牡丹亭》,展開了反對封建禮教、要求婚姻自由與維護封建禮教、反對婚姻自由的鬥爭。這場鬥爭,既是激烈的,又是複雜的。

明代傑出戲曲家湯顯祖的《牡丹亭》傳奇探討

《牡丹亭》

不少婦女愛好《牡丹亭》,支持《牡丹亭》,與封建衛道者對立著,鬥爭著。可是,有的婦女,本來愛好《牡丹亭》,但在封建勢力的重壓下,由愛好者轉而變成反對者。如《紅樓夢》中的寶釵,就是如此。遺憾的是,那時婦女對《牡丹亭》所作的批語,有的秘而失傳,有的被人所毀。前者如俞二孃的批本,正本、副本均未見流傳;後者如小青的批本,“為妒婦所毀”。儘管在數百年間,封建勢力一直竭力壓制《牡丹亭》和愛好《牡丹亭》的婦女,但《牡丹亭》仍然一直成為“閨中秘寶”,流傳不止。還應提出,在那時,有的婦女愛好《牡丹亭》,讚揚《牡丹亭》,卻又對這部傳奇發表了某些“衛道”的看法。

明代傑出戲曲家湯顯祖的《牡丹亭》傳奇探討

《牡丹亭》

這只是某些認識錯誤,畢竟與封建衛道者不同比如,晚清女彈詞作家姜映清,出身於青浦“簪纓望族”,寫了《牡丹亭彈詞開篇》,包括《夢會》、《尋夢》、《叫畫》等。在這些彈詞開篇裡,一方面讚揚杜麗娘“嬌小玲瓏無俗韻,姿容體格美非常”,“媒妁休邀塵俗客,牡丹亭做小洞房”,“入土紅顏三載久,精誠所至慶回生,好夢終圓了宿因”;另一方面,又說什麼“汙穢名園佳勝地,司花神主怒衝衝,立拿花瓣拼孤注,迫擊多姣不放鬆”等等。保護自由愛情的花神,竟變成了封建衛道者。顯然,凡此矛盾,正是姜映清複雜的世界觀的反映。為什麼在明清時期《牡丹亭》引起了婦女們如此強烈的反響呢?這就需要先對那個時代作些瞭解。

明代傑出戲曲家湯顯祖的《牡丹亭》傳奇探討

《牡丹亭》舞臺劇照

明王朝為了加緊對婦女的思想禁錮,大力提倡程朱理學,大肆宣揚封建禮教,所謂“近世始有女教之書”,如《女範》、《女訓》、《女四書》之類,紛紛出籠,因此,婦女的身心受到越來越嚴酷的箝制。同時,在法律上,也對男女婚姻加以種種限制。如《大明令》規定:“嫁娶皆祖父母、父母主婚,祖父母、父母俱無者,從餘親主婚。”否則,“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則國人父母皆賤之。”(《牡丹亭》第五十五出《圓駕》)當事人反而無權做主,豈非咄咄怪事!所以,譚友夏《名媛詩歸》(鍾惺編)批語指出:“古今多少才子佳人,被愚拗父母扳住,不能成對,情而死!”三婦評本牡丹亭》批語亦指出:“今人以選擇門第及聘財,嫁妝不備,耽閣良緣者,不知凡幾,風移俗易,何時見桃天之化也。”

明代傑出戲曲家湯顯祖的《牡丹亭》傳奇探討

《牡丹亭》

凡此種種“女教”和陋習,必然要激起當時追求婚姻自由的男女青年和進步思想家的不滿和反對。李贄在《藏書·司馬相如傳論》裡說是:“斗筲小人,何足計事;徒失佳偶,空負良緣,不如早自抉擇。”就是說,自找情人,值得表彰。封建統治階級把這種觸犯封建禮教的思想言論,視如洪水猛獸,甚至對進步思想家加以陷害和殺戮。清王朝承襲明王朝的專制衣缽,變本加厲地強化對婦女的統治,自然也就激起正直人們更加猛烈的反對。《牡丹亭》就是盛行在明清這個黑暗的時代中,閃射出它的進步的思想光輝。

明代傑出戲曲家湯顯祖的《牡丹亭》傳奇探討

《牡丹亭》

我們看,在《牡丹亭》裡,杜麗娘這個閨閣小姐,年正青春,才貌端妍,但她生活在封建家庭裡,只能做些針指,或者熟背班姬《四》。她偶然白日瞌睡,花園閒遊,甚至衣裙上繡著雙雙花鳥,都被視為有違家教,都要受到責備。這種狹窄的天地,窒息的環境,真“把人禁殺”,使她喪失了一切自由和權利,宛如籠中之鳥。然而,她“

為詩章、講動情腸”,又被花園春景,喚起青春覺醒。她感嘆道:“吾生於宦族,長在名門,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偶,誠為虛度青春,光陰如過隙耳,可惜妾身顏色如花,豈料命如一葉乎。”她傾訴道:“則為俺生小嬋娟,揀名門一例一例裡神仙眷,甚良緣,把青春拋得遠。”顯然,她不滿於自己生活的單調、苦悶,珍惜自己美好的年華,埋怨“揀名門”而虛度青春渴望幸福自由的良緣。

明代傑出戲曲家湯顯祖的《牡丹亭》傳奇探討

《牡丹亭》劇照

但是,她不是有意識地去反封建,而是出於自發。她到了適當年齡,自然渴望愛情。這正是杜麗娘所愛好的“天然”,也就是湯顯祖所強調的“人情”。當杜麗娘一旦在夢中獲得了愛情,就唸念不忘,一往情深,神魂顛倒,異乎平時。現實環境畢竟使她難尋美夢,希望落空,理想破滅,墜入空虛境地,傷心自憐。儘管她在外表上顯得端莊、溫和、含蓄,但在她的內心裡,卻象有一團火在燃燒。她痛苦而堅定地要求“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即使為情憔悴而死,也決不放棄自己的願望。所以,通過杜麗娘因情成夢、因夢而亡的生活遭遇,就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時代中婦女們身受封建摧殘和生活苦悶的悲劇命運。

明代傑出戲曲家湯顯祖的《牡丹亭》傳奇探討

戲曲《牡丹亭》

可是,湯顯祖並沒有把《牡丹亭》僅僅寫成悲劇。在他的筆下,杜麗娘不甘心於封建禮教給自己安排生活道路,不甘心於死亡奪去自己的生命,因情未了,一靈不瞑,在冥界裡,更加執著地繼續尋找自己的美夢,尋找自己的情人,不折不撓地要求實現自己的美好願望。她有著異乎尋常的熱情,其表現也更加大膽,因為,她已擺脫了封建禮教的束縛,成為比較自由的“幽魂”。所以,她才“與柳郎幽期”,“完其前夢”,在理想的境界中,獲得了在現實環境中不可能獲得的愛情幸福。王思任《牡丹亭序》指出:“杜麗娘雋過言鳥,觸似羚羊,月可沈,天可瘦,泉臺可暝,獠牙判發可狎而處,而‘梅’、‘柳’二字,一靈咬住,必不肯使劫灰燒失。”

明代傑出戲曲家湯顯祖的《牡丹亭》傳奇探討

《牡丹亭》

對杜麗娘頑強的叛逆性格特點,作了精闢的解說。杜麗娘不僅為情而死,而且為情而生,“生生死死為情多”,誠然“乃可謂之有情人耳”。她的“情痴”願望,終於回生實現,“夫妻相隨”,“成雙成愛眷”。可見,“”具有巨大的力量,可以突破封建禮教的束縛,可以起死回生。雖然湯顯祖強調的這種“”是唯心的,但對當時封建禮教的羅網,還是可以起到衝擊作用的。杜麗娘這個藝術典型,則成為封建禮教叛逆者的精神力量。傳說湯顯祖創作《牡丹亭》,用心獨苦,臥於庭中薪上,掩袂痛哭(焦循《劇說》)。儘管傳說不一定可靠,但這恰好闡明一個創作問題,就是作家必須滿懷激情,塑造人物,與人物感情打成一片,否則,“撰曲者不能化其身為曲中之人,則不能為曲”(孟稱舜《古今名劇合選序》)。

明代傑出戲曲家湯顯祖的《牡丹亭》傳奇探討

《牡丹亭》

湯顯祖曾經說過:“因情成夢,因夢成戲。”這說明,“臨川四夢”都是他的抒情之作,都表示了他對生活的愛憎態度。湯顯祖在《牡丹亭》第一齣開場說道:“白日消磨腸斷句,世間只有情難訴。”又在此劇第五十五出收場說道:“

更恨香魂不相遇,春腸遙斷牡丹亭。”可見,他在《牡丹亭》創作過程中,始終在胸中燃燒著熾烈的感情火焰,把自己的感情傾注到他所塑造的形象中去。只有如此,才能創造出有血有肉、感情豐富、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王思任《牡丹亭序》指出:“其款置數人,笑者真笑,笑即有聲;啼者真啼,啼即有淚;嘆者真嘆,嘆即有氣。杜麗娘之妖也,柳夢梅之痴也,老夫人之軟也,杜安撫之古執也,陳最良之霧也,春香之賊牢也,無不從筋節竅髓,以探其七情生動之微也。”

明代傑出戲曲家湯顯祖的《牡丹亭》傳奇探討

《牡丹亭》

尤其杜麗娘這個“有情人”,生生死死,更凝聚著作者反封建禮教的激情所以,《牡丹亭》才富有如此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以情動人,真正“能使快者掀髯,憤者扼腕,悲者掩泣,羨者色飛”(臧懋循語),激起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讚揚,對惡醜事物的憤恨,對崇高理想的嚮往。茅瑛《題牡丹亭》說道:“傳奇者,事不奇幻不傳,辭不奇豔不傳,其間,情之所在,自有而無,自無而有,不奇愕貽者,亦不傳。而斯記有焉。”誠然,《牡丹亭》的戲劇情節,曲折多變地展現了杜麗娘由夢生情,由情而病,由病而死,死而復生,翻新鬥巧,詭異離奇,真個是出神入化。尤其《驚夢》、《冥判》、《魂遊》、《幽媾》、《冥誓》諸出,

明代傑出戲曲家湯顯祖的《牡丹亭》傳奇探討

《牡丹亭》

更是匠心獨運,想入非非,變幻莫測。不難看出,杜麗娘無論在夢中,還是在冥間,自由自在,一任來回,對愛情的大膽追求,異乎尋常。她被柳夢梅“年少多情,迤逗俺睡魂難貼”。這並非怪誕不經,為傳奇而傳奇,而是“詭麗足以應情,幻特足以應態”(茅元儀《牡丹亭序》),富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當然,這都是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實有的事,也是封建禮教不容許有的事,但“第雲理之所必無,安知情之所必有耶!”(作者題詞)。就是說,這正是作者所樂意看到的美好生活,也是當時青年男女所追求的美好理想。所以,呂天成《曲品》說道:《牡丹亭》,“著意發揮懷春慕色之情,驚心動魄,且巧妙疊出,無境不新,真堪千古矣。”這不僅可以引人驚奇駭異,而且可以令人心馳神往。

明代傑出戲曲家湯顯祖的《牡丹亭》傳奇探討

《牡丹亭》人物劇照

人們常說,沒有衝突就沒有戲。這當然有道理。因為,劇作必須反映生活中的矛盾和衝突,闡明生活真理;激烈的戲劇衝突,可以充分顯示人物性格。然而,《牡丹亭》並沒有著重於描繪人物與人物之間的激烈衝突,時現唇槍舌劍的鬥爭,而是突出人物內心世界的刻劃,以纏綿委婉的抒情見長。尤其對杜麗娘複雜、敏感、微妙的心理活動,精雕細刻,惟妙惟肖。有人說《牡丹亭》很“”,缺少“”,尤其《尋夢》、《拾畫》、《叫畫》諸出,更是著重在唱曲的獨腳戲。可是,這個戲對人物感情挖得深,思想有深度。作者用濃淡多彩的語言,繪景抒情,使其達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意境幽邃。如《驚夢》、《尋夢》、《寫真》、《鬧殤》諸出,宛如一首一首蘊藉雋永的抒情詩,藉著景色的烘托,深刻地揭示出杜麗娘的心靈美。

明代傑出戲曲家湯顯祖的《牡丹亭》傳奇探討

《牡丹亭》人物劇照

請看:

(旦)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皂羅袍〕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恁般景緻,我老爺和奶奶再不提起(合)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

明嫵爛漫的春日園林景色,使杜麗娘觸景生情,無限惆悵,感嘆深閨中人不知春天可貴,不懂愛惜春光,因而越發感到深閨生活的寂寞和青春消逝的憂鬱。她漸漸覺醒,更加要求擺脫封建禮教桎梏的束縛,渴望婚姻自由的幸福。作者描繪杜麗娘遊園驚夢,就是從春景引起春情,又由春情引起春夢,一步一步發展,真切自然,使人們洞悉這個少女的內心隱秘。由此看來,《牡丹亭》確實具有獨特的清新的抒情的藝術風格,將人們帶入詩情畫意的境界之中,獲得美感享受。

明代傑出戲曲家湯顯祖的《牡丹亭》傳奇探討

《牡丹亭》

綰結而言,湯顯祖在《牡丹亭》裡,對杜麗娘的生活環境和生活命運,作了深刻的藝術描寫,具有高度的典型性,有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那時的婦女們,從杜麗娘身上,看到了她們自己的苦悶和命運,也看到了她們自己的要求和理想,所以,既灑同情之淚,又有所向往,尤其與杜麗娘有著同樣不幸遭遇的婦女,更會產生強烈的共鳴。馮小青就是把自己的命運和杜麗娘的命運,聯繫在一起的,“人間亦有痴於我,豈獨傷心是小青!”商小玲演《尋夢》、《鬧殤》諸出,“真若身其事者”。

明代傑出戲曲家湯顯祖的《牡丹亭》傳奇探討

《牡丹亭》

​在俞二孃看來,“書以達意,古來作者,多不盡意而止,如‘不可死,死不可生,皆非情之至’,斯真達意之作矣。”她又批《驚夢》日:“吾每喜睡,睡必有夢,夢則耳目未經涉者皆能及之。杜女固先我著鞭耶!”這都說明,在那個不幸的時代,婦女們受到《牡丹亭》的感染,聯繫自己的遭遇,抑不住內心的激動,發出共鳴的心聲。這聲音,控訴了封建禮教,表達了時代的要求。我國古典戲曲作品,象這樣有力地打動過舊社會許多婦女的心靈的作品,還是不多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