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你6招,在家防“疫病”

在当下的抗疫一线,“中医药”被频频提及。中医认为,新冠肺炎属于“疫病”范畴,是以伤阳为主线,病位在肺和(或)脾。对于疫情的科学防治,中医也有自身的特色。

中医教你6招,在家防“疫病”

注意防护,可戴香囊。新冠肺炎各年龄段人群普遍易感,戴口罩、勤洗手等个人防护尤其重要。另外,大家可取适量藿香、佩兰、山奈、冰片,研成末或直接装入香囊佩戴,夜间置于枕边。

合理饮食,避免油腻。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如果脾胃受损,人体正气就得不到补充;正气虚弱,卫外无力则易感外邪。因此,疫情期间饮食宜清淡,避免进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及生冷食物,避免过食,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

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每天定时作息,不要熬夜,保证充足睡眠,可以尝试子午觉养生法,即中午11~13点睡午觉,晚上11点前入睡;还要注意避免房事过度,以免耗伤肾精。

宅在家里,也要运动。缺乏运动易使气血不畅、脾胃功能减弱,平时要避免久坐久躺,长时间玩手机。在家也可进行很多运动,比如瑜伽、健身操、跳舞;中国传统的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功法可促使气血通畅、血脉流通,既能强身健体,又能舒畅情志,适用于居家人群预防新冠肺炎。

疫情期间,避免恐慌。这段时间,人们常出现恐慌、过度焦虑和烦躁的情绪。中医认为,恐伤肾、忧伤肺、思伤脾、怒伤肝。不良情志可引起脏腑功能紊乱、气血失调,降低抗病能力。心情舒畅、精神愉快,脏腑机能才旺盛,不易感染疾病。

中药调理,纠正偏性。药物预防是中医的优势所在,利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使人体处于平衡状态,从而不易生病。脾虚者健脾,肺虚者补肺,肝旺者疏肝,气虚者补气,血虚者补血,阳虚者壮阳,寒盛者袪寒,损有余而补不足;也可根据患者体质,给予个性化中药预防处方。

中药剂型丰富,药茶、药膳服用方便,味道易接受,可广泛用于各类人群,起到养心安神、解郁除烦的作用,比如百合、合欢米、酸枣仁等。中药汤剂药可根据个体健康状况灵活调整,身体状况欠佳及有特定需求人群,可用中药预防方:生黄芪15克、党参9克、紫苏叶9克、羌活6克、防风6克、藿香6克、金银花9克、茯苓15克、炒白术9克、陈皮6克、生姜6克,水煎服,每日一副,分早晚两次服用。中成药快速易得,适用于应急或不方便煎煮中药的人群,可选藿香正气软胶囊等。对于不易接受中药的儿童,还可以采用药浴、敷贴等方法。

另外,穴位按摩、艾灸、中药泡脚等方法也有助于防范外邪。

穴位按摩:按摩太阳穴、神门穴(靠小指侧的腕横纹处)、内关穴(腕横纹上约3指处)、百会穴(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处)、涌泉穴(足底第2、3脚趾间趾缝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等穴位,可起到镇静安神作用,减轻焦虑或抑郁。

艾灸:艾灸有调和气血、养心安神的作用,可取膻中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内关穴、神门穴等,每穴灸10~15分钟左右,每天1次,每3天歇一天。

中药泡脚:泡脚时可加入一些中药,如生姜、艾叶、白术、肉桂、红花等,不仅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还有助睡眠、调节情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