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以言志,歌以咏志",古代文学中的鹤意象与审美意蕴有何关联?

古人有云:"诗以言志,歌以咏志。"其实不止是诗歌,有不少文章乃至歌谣,都能具体反映出一个时代中的审美志趣。

文人常以借物咏志的办法,含蓄且高调地表明自身的审美意蕴。尤其是动物们,因其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导致它们不断被收录进各种题材的文学作品中。以鹤为例,从古代文学作品的鹤意象,不妨能看一点:它与古人审美意蕴息息相关。

白鹤栖息在沼泽地

"意象"一词,最早出现在王充《论衡》当中:"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所谓意象,便是指事物的表意之象。

这么说,似是有些笼统,不妨以小鹿为例:鹿的表意,便是它作为一个动物的真实存在;但从"逐鹿天下"、"天子失鹿"中能看出,这里说的"鹿",指代王权象征,后者即是鹿的意象。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审美主体根据某一物体,感知其表象,然后再经过情感、想象、理解等思维活动的参与、加工与创造,使原有物体的内蕴得到加深,并变得内蕴深远。

提到红豆,世人想起"相思";提到月亮,世人又想起"团圆",这便是审美主体(即文学创作者)为其赋予的丰富内涵。

相思红豆

一、古代鹤文化的发展

"鹤"字,由"隺"与"鸟"组成,后者点出鹤所属的种类,而"隺"字却是指鸟类高飞。文学作品中最早关于"鹤"的记载,见于《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鹤类能一飞冲天,便已经表明了它自身在古人心目中的崇拜意识。

在上古时期,人们无法征服天空,于是便对其产生出了向往与探索之意。成书于西周末年的《穆天子传》中,则记载了白鹤为周天子跳舞的场景。

由此可见,古人想借助"鹤"来表达自己对天空的探索之情。

到了汉代,鹤又衍生出新的内蕴。刘向在《列仙传》中说,王子乔在成仙之后,"乘白鹤驻山头",可见鹤已经变得愈发神圣。

史学家在《汉书》中将"白鹤集群"当成了是"天降祥瑞"的征召,可见白鹤还有吉祥幸福之意。

《汉书》

东汉时期,道教逐渐兴起,并发展成有规模的团体模式。道教奉行"羽化而登仙",这与白鹤的早期内蕴不谋而合。于是在不少道教典籍当中,白鹤与仙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天师道开创者张道陵,其坐骑便是一头白鹤。

另外,《会稽诸山》中也有记载:"有白鹤,常为仙人取箭,曾刮壤寻索,遂成此山。"而白鹤与道教的结合,便意味着它身上又体现出了道教特有的隐逸与超然物外。

二、鹤与士大夫阶层的不解之缘

自古以来,鹤的种种生活习性,都被解读成了颇为阳光积极的一面。它们鸣叫,被文人看成是有"冲天之志",它们生活在水泽高岗之地,却又被比作"高人隐士"。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文人士大夫阶层便极为推崇白鹤。

《左传》有记载,卫懿公极为偏爱白鹤,不仅给予白鹤一定特权,使其出入皆有车马随行,更是将它封了官做。其原因,鹤在飞翔或走动之时,都比较优雅高洁,符合贵族阶层的审美志趣。

卫懿公与鹤同乘

东汉赵晔在《吴越春秋》中记载,吴王阖闾为纪念自己故去的女儿,还专门令人"乃舞白鹤于吴市中"。在当时,吴楚大地气候适宜,正是鹤类主要的栖息地之一。

几百年后,西晋名将羊祜镇守荆州,也逐渐爱上了当地的白鹤。他命人大量捕捉野外闲鹤,并将其驯化。于是白鹤也成了当时宴会中的另类舞者。

文人墨客觥筹交错之间,往往以赏鹤、咏鹤与赞鹤为主题,从而衍生出一大批关于鹤的文学作品。从白居易的《池鹤》、到杜牧的《别鹤》,再到苏轼的《鹤叹》与柳永的《鹤冲天》,鹤意象的内蕴不断被历代文人所丰富。

三、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鹤意象

从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鹤意象来判断,古人对于鹤的认知,主要来源于白鹤与丹顶鹤。"白鸟朱冠",这二种鹤类头部都要红色斑纹,不同的地方则在于:白鹤脸部有红色,而丹顶鹤的羽冠是红色。

以这两种鹤的形态、习性与生活方式,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鹤意象,也大概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丹顶鹤画

(一)君子高洁

古人常说:"鹤非染而自白,鸦非染而自黑。"观察白鹤可知,它虽然生活在浑浊不堪的沼泽地中,但其躯体上的羽毛始终洁白无瑕。

这就如同君子一般,虽身处浊世,却依旧能保证自己的高洁傲岸。

最早赞美鹤之清高的,当属《诗经》与《周易》。《诗经·小雅·鹤鸣》中说:"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便是以鹤来比喻君子的高洁傲岸。

《周易·系辞上》中也说:"惟此君子,除汉之英,德为龙光,声化鹤鸣"," 鸣鹤,美君子也",将鹤直接指代为君子。也正是从西周时期开始,鹤便成了君子的代名词。

唐代改进科举制后,皇帝们经常将求贤诏书与鹤联系在一起。诏书又称"鹤书"、"鹤板",代表了皇家对于君子之才的渴望。

(二)羽化登仙

东汉中后期以来,道教逐渐兴起,并将鹤意象引入道家。道士们以"羽化登仙"为目标,将鹤理解为天上的神鸟,并直接将其定性为"仙鹤"。仙人的标配之一,便是"驾鹤之宾"、"跨鹤腾云"。

另外,古人将死亡称之为"驾鹤西去",将吊丧成为"鹤吊"、将死者乘舆被称为"鹤驭"。

不过这种情况,多用于长寿之人。

仙人骑鹤

换句话说,鹤有长寿之意,例如"松鹤长寿、松鹤遐龄、鹤寿松龄、龟鹤延年"等成语。人在步入老年之后,其满头白发也对应了白鹤的羽毛。

唐代大诗人陆龟在《自遣》中写道:"争知天上无人住,亦有春愁鹤发翁。"可见鹤翁或和鹤发翁,便是指代白头老者,同样道理,"鸡皮鹤发"也是形容老人的。

(三)冲霄之志

早在《艺文类聚》之中,古人便注重对白鹤进行写实活动:"鸣鹤戒露,白鹤也。此鸟性儆,至八月,白露降,即高鸣相儆。"

由此可见,白鹤经常一飞冲天,并带有高鸣之声。这种冲向天空的姿态,也满足了古人对天空探索的幻想。

刘禹锡《秋词》中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春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采取欲扬先抑的手法,以白鹤在秋天中直冲云霄的姿态,比喻自己有冲天之志。

同时,他委托白鹤将自己的宽广胸襟、人生大志、理想抱负送到天上,这也体现出了诗人的慷慨激昂与君子豪迈。

唐代诗人刘禹锡《秋风引》

(四)梅妻鹤子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隐居,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盖尝以鹤飞为验也。"这就衍生出了一个典故,叫做"梅妻鹤子"。隐居在深山之中,以梅花与白鹤为伴侣。梅花"凌寒独自开",代表了坚贞高洁。

而白鹤远离世俗,同样具备了隐逸之情结。自此之后,"梅妻鹤子"逐渐成了隐逸生活和恬然自适的象征,并成为中国绘画中的传统题材之一。

闲云野鹤般的生活,试问有哪个文人不会心动?他们久居高位,目睹各种斗争;他们怀才不遇,转而寄情于山水之间;他们高洁傲岸,故而以鹤自比。

司空曙在《送僧无言归山诗》中写道:"袈裟出尘外,山径几盘缘。人到白云树,鹤沉青草田。龛泉朝请盥,松籁夜和禅。自昔闻多学,逍遥注一篇。"

梅妻鹤子般的隐逸生活

(五)悠悠别离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还有别鹤一词,多被文人用来表示夫妇别离时的不舍与悲哀。

同样道理,白鹤斗转千里,能够在两个遥远地方之间来回奔走,这种迁徙活动,是极容易文人对其的羡慕之情的。

不少诗人甚至以女子口吻,表达自己对客居异乡的爱人,有着深深思念。

于是南朝何逊在《为衡山侯与妇》中如是写道:"掩屏为疾,引领成劳。镜想分鸾,琴悲别鹤。心如膏火,独夜自煎;思等流波,终朝不息。始知萋萋萱草,忘忧之言不实;团团轻扇,合欢之用为虚。"

别鹤之情

除此之外,还有"沙汀夜鹤啸羁雌"、"独鹤惨羁雌"等诗句,同样表明了夫妇、恋人之间的分离与思念。

这是南朝饱经战乱,人们分居各地,而能够一飞冲天的白鹤,也便成了文人寄托思念亲人的感情载体。


参考文献:

《周易》

《诗经》

《汉书》

《左传》

《论衡》

《列仙传》

《穆天子传》

《吴越春秋》

《梦溪笔谈》

《文心雕龙》

《艺文类聚》

《会稽诸山》

《为衡山侯与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