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姻法,是男權的壓迫嗎?

我看了一下各種回答,大都是簡單粗暴的劃分為男、女兩個立場,男的怎樣不容易,女的又是多麼吃虧之類的。


新婚姻法,是男權的壓迫嗎?


然而,同是女人,你覺得下面兩圖是同一陣營的嗎?可以使用同樣的婚戀策略嗎?


新婚姻法,是男權的壓迫嗎?


下面兩幅圖也都是男人,你覺得他們是同一陣營的嗎?可以使用同樣的婚戀策略嗎?


新婚姻法,是男權的壓迫嗎?


一切以性別來劃分兩性關係陣營的,不是傻,就是壞。

有個問題倒是能說明本題。


新婚姻法,是男權的壓迫嗎?


如果你是沒文化的打工妹,要嫁給一個沒文化的搬磚工,那麼你要20W彩禮、房子加名是合理的。

但如果你985碩士畢業,在北京立足,要嫁給一位藤校海龜,那麼你要20W彩禮、房子加名就是很扯淡的。

那麼,到底在怎樣的情形下加名合理,怎樣又不合理呢?

婚姻中有個現象:整體來說,婚前尤其是妙齡女性是具有一定優勢的,但婚後尤其生育後,男性開始具有優勢。(請勿槓個例)

男性喜歡抱怨彩禮房車、要求跪舔、作鬧戲精……本質是女性在發揮婚前優勢。

女性喜歡抱怨喪偶式育兒、不做家務、出軌家暴……本質是男性在發揮婚後優勢。

房子加名,鉅額彩禮,本質是女性在利用婚前優勢,來為自己婚後的劣勢找補償。

這種現象是普遍存在的,但表現程度卻在不同環境中不同。

(知乎男性用戶整體太年輕,以他們目前的生活經驗只能看到女性的婚前優勢,暫時理解不到男性的婚後優勢。其實別說上一代人,其實即使是80末已婚已育夫婦中,大部分男性依然佔據優勢,這些是沒經歷過婚姻,手頭也沒有樣本的年輕人難以理解的。)

一、兩種環境

1、現代化環境

在我國,越是發達、人民素質越高的地區,女性婚前及男性婚後的優勢就越小,性別標籤也就越不明顯。

比如,我國最發達、人民素質最高最有錢的地區是京滬。

按照某些傳統思維,男人越有錢就越應該娶個美女,就越應該讓老婆乖乖的相夫教子,擦地做飯。

然而事實恰恰相反。

京滬女性相對男性的收入比全國最高,超過80%(全國數據接近70%);

京滬女性獨生率很高,擁有完整的繼承權;

京滬男性家務參與率全國最高(上海47%北京38%,而某直男癌省份的某地級市只有7%);

京滬城區無彩禮,結婚大都是男房女車(部分女也房),父母以“幫女兒”的思想為主;

沒有“嫁入你家”這樣的概念,更適用marry這個詞,“小家庭婚戀觀”深入人心,結婚後組建新的小家庭,與原夫家孃家在經濟方面切割,形成新的實體……

除京滬外,其他一線、新一線、大二線城市均為相似的現象,部分城市儘管有彩禮,但女方家庭會乘以1.5~2返還給新組建的小家庭,本質為雙方都在變相啃老。

綜上所述,在現代化環境中生長的人們,性別標籤不明顯(大部分家庭很難從家庭分工中看出男女,以雙職工都做家務為主),家庭觀念以“小家庭婚戀觀”為主

(以上並非絕對,部分大城市也存在另一種觀念的人,原因不贅述,數量佔比相對少)

2、傳統基層環境

基層思想越嚴重的環境,女性婚前及男性婚後的優勢就越大,性別標籤也就越明顯。

基層思想越嚴重的環境,彩禮就越重,部分地區房子不給加名基本不可能有人嫁給你;

基層思想越嚴重的環境,重男輕女現象就越嚴重,女性就越沒有繼承權;

基層思想越嚴重的環境,女性婚後的權益就越得不到保障,越容易出現“綏德產婦跳樓事件”;

基層思想越嚴重的環境,宗族觀念就越是根深蒂固,“嫁”“娶”非常明顯,女方成為男方家(sheng)族(yu)成(ji)員(qi),為男方家族生兒育女(最好生兒)。

綜上所述,在傳統基層環境中生長的人們,性別標籤比較明顯(男的直男癌嚴重,女的田園女權嚴重),家庭觀念以“封建宗族觀”為主

(以上並非絕對,部分基層環境也存在另一種觀念的人,但佔比較少)

另外這個環境劃分是比較複雜的,所謂省際差異、南北差異等更多隻是體現在飲食、風俗等表象上,現代化程度才是真正決定婚戀家庭觀的主要因素

比如,北方某大二線省城可能飲食口味與該省的基層農村接近,和南方某大二線省城吃不到一塊去,但這兩座省城在婚戀家庭觀方面可能是很接近的,和本省某村完全不同。

即便是同一座城市內部的不同區域,現代化程度也會有不同。

整體來說,現代化程度越高的區域成長的人,越傾向於現代化思想;反之則傾向於基層思想

(現代化與基層並非兩個極端,而是“偏向現代化”或者“偏向基層”,比如京滬的現代化程度會比一些大二線高一些,而大二線的現代化程度又比直男癌省份地級市高一些,等等,不存在一黑一白,世界是灰的)

3、成因

儘管部分人通過高等教育,從基層環境進入到現代化環境,但決定一個人婚姻家庭觀的,更多的是原生家庭成長環境

比如,在現代化環境成長的人,其從小到大接觸的大都是獨生子女,在他們的世界中男生和女生的待遇區別不大,他爸媽期望他成龍,他女同學的爸媽也照樣望女成鳳,女同學的父母不會因為她是女孩就給她減少投資,各種補習班興趣班學區房一樣都不會少。

他從小參加的婚禮女方都是出車甚至出房的,沒人賣女兒,自己的母親並非保姆,父親深度參與家務,他從小接觸的家庭都是“小家庭”,相對其原生家庭早已獨立,儘管語言中有“嫁”有“娶”,但看了那麼多家庭,他很難弄懂這兩個字除了性別用法不同外究竟有什麼本質區別……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你的婚姻家庭觀自然會傾向於現代化觀念。

在傳統基層環境成長的人,其從小到大接觸的都是四個姐姐一個弟弟,在他們的世界中男女天生有別,他爸媽對他寄予厚望集中資源供他,卻叫他姐姐別讀了趕緊打工掙錢女孩子浪費什麼錢,鄰村只生了兩個女兒的那戶人成天被欺負。

他從小參加的婚禮女方張口就是幾十萬彩禮,男人在家就是抽菸喝酒打麻將,女人整天圍著灶臺轉個不停,他從小接觸的家庭即整個宗族,各種親戚在經濟上很愛抱團,他很清晰的理解“嫁”“娶”的區別……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 你的婚姻家庭觀自然會傾向於基層觀念。

觀念很難後天改變,早在2000年初,天涯論壇上就有很多上海孔雀女吐槽鳳凰男,儘管他們從農村奮鬥到上海,也接受了高等教育,但面對上海女孩不要彩禮還出車出房、岳父母對女兒進行大量投資,體量女婿在滬立足的不易時,鳳凰男竟然是這樣想的:


新婚姻法,是男權的壓迫嗎?


這不奇怪,基層思維的人會把他看到的一切現象,按照他現有的思維做出解釋

再比如這一條,某個基層出來的女孩要嫁入城市了,想要男方把爸媽全款的房子給她寫名字時的理由:


新婚姻法,是男權的壓迫嗎?


什麼樣的家庭才會讓女孩覺得自己是潑出來的水?什麼樣的觀念才會對“嫁入你家做保姆伺候公婆”如此執著?

這兩種觀念水火不容,溝通沒有任何意義

二、三種策略

1、傳統基層環境的策略

在傳統基層環境中,大部分人都是持有傳統基層婚戀觀的(廢話)。

這樣的人有三個重要特點:

①傾向於在自己佔據優勢時,把優勢發揮到極致;

比如農村女人在婚前狂要彩禮,男人婚後希望“升官發財死老婆”,基層男性在老婆生育後一旦小有得勢,特別喜歡欺負對方。


新婚姻法,是男權的壓迫嗎?


此圖非常有代表性,鮮明的體現了基層男女在各自佔據優勢時的表現。

②在對方佔據優勢時,會盡力削弱對方的優勢;

比如部分基層男性喜歡藉助適用於大城市的女性婚戀策略(婚前不能要太多,要懂事別作等等),對基層女性進行教育。

但你放心,在此之後他並不會履行上海男人47%的家務承擔量,他只是想抑制你婚前的優勢,婚後他的優勢該怎麼發揮還是會怎麼發揮,在他眼裡你只要身為女性那就是弱(di)小(jian)。

女方要求房子加名本質也是對男性婚後優勢的抑制措施。

以及,大家做這些事的時候,都是下意識做的,不會理性分析到這個程度,就好比貓咪舔毛只是一種下意識的習性,貓並不會考慮人類研究出的那一堆舔毛益處。

③若一方有所體諒或退讓,另一方必然得寸進尺

基層就是這樣,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給統治者看的《資治通鑑》、《君主論》等書,無不提及一點:基層畏威而不懷德

很多女性表示,在她們當地如果某女彩禮要的少的話,屌絲會在暗喜的同時,覺得你倒貼、下賤。


新婚姻法,是男權的壓迫嗎?


而對基層女性百依百順,則是作死的前奏。


新婚姻法,是男權的壓迫嗎?


基層婚戀矛盾雖然全網流量極大,但其實都一個性質:底層互掐,討價還價

基層思維的本質即物化女性,基層女性立場的核心是賣貴一些+售後省事,基層男性立場的核心是便宜著買+售後到位

有個ID叫什麼伯爵的,他的立場其實就是“基層觀念下的女性立場”,而那些想省錢的屌絲則是“基層觀念下的男性立場”。

現代化思維的本質是男女平等,女性是人,沒有買賣,因此其部分觀點似乎在迎合基層女性的“售後省事”,另一些觀點又似乎在迎合基層男性立場的“便宜著買”。

若你身處基層環境,最好的策略並非加入其中互掐,而是在掌握力量時進行懷柔

至於怎麼掌握力量,那就看你的自身價值以及兩性博弈的本事了。

對了,有一些基層思維的人看我們教兩性博弈,第一反應是“我們煽動兩性對立”,這其實也是他們基層思維的具體體現。

很多人問我婚姻法新司法解釋到底好不好,這事無法一概而論。我國太大,人口比除了亞洲的任何一個大洲都要多,所以我國的本質是個洲。

統一的法律怎麼可能適應一個大洲?

由於我國的社會性質以及“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部分法律其實是給現代大城市量身定製的,對部分基層來講,暫時是超前的

比如,如果你進行過房產交易的話,你會發現批貸時銀行會查你老婆徵信,但不會查你爸你媽徵信,這種玩法是適應“大城市小家庭結構”的(老婆和自己形成經濟體,爹孃反而是另一個經濟地),而基層的家庭結構並非如此。

我國的第一部婚姻法儘管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之下制定的,卻根本就沒打算對封建進行妥協,我國的立法原則是革命的,而不是對落後勢力妥協的。

關於基層的房子加不加名,我主要列舉這麼幾點:

①基層房價不高;

②基層熟人社會,聲望系統對人影響很大;

③基層性別標籤明顯,女性確實會被當成“被潑出去的水”,繼承權很小,即使被欺負孃家容忍度也較高,大部分基層女性確實是在做保姆,且輿論認為很合理;

④以基層男性的尿性來看,不給一定鉗制他們大都會欺負你到極致。

基層的實質是男女區別極大,所以基層女性的權益在男女無差的新司法解釋下確實很難保障,此即“新司法解釋在基層是超前的”。

所以新司法解釋在大城市就很合適了,因為:

①大城市房價非常高(做個創業公司成功併購也就買套房,有幾人有能耐做個公司上市?);

②大城市陌生人社會,沒有聲望系統,再渣的背景只要不爆紅網絡根本無從查起,騙一個可以很快下一個,人心叵測,早已專門有人研究如何利用婚姻榨取資產;

③大城市男性婚後優勢較小,輿論反對三從四德;

④大城市女性背靠孃家(父母的唯一依仗,會傾盡全力幫助)+獨生女的完整繼承權+女性收入與男性極其接近的經濟強勢,有的是辦法確保自己的利益。

現代化的實質是性別標籤不明顯,在這種環境下,再政策性的針對某一性別做出資產性保障,再加上陌生人社會人口流動大的加成,很容易騙婚成風。

既然騙婚的收益已經和創業成功差不多,若你是女性你還會想好好工作嗎,若你是有關部門這種邪路你堵不堵?

2、現代化環境的策略

大家必須明確一點,現代化環境的溫情脈脈並非主動謙讓,而是源於以下兩點:

①性別標籤較小的觀念;

②在此觀念下的動態博弈。

比如,我先回答下圖這個惡臭的問題,為什麼越是大城市的女孩反而要價越低,形成基層人士眼中的“倒貼”。

①現代化尤其現代化獨生女的父母,相比傳統基層重男輕女的父母,更把女兒當人看

現代化父母認為,是我們家的正式成員,是我們正式的後人,我希望她婚後過得好,給小兩口一輛車或者一套房,可以顯著增長他們的生活質量,不要彩禮或者彩禮加點數給到小兩口,是為了讓他們過得幸福。

這種認知直接消滅了賣女兒的根本,持這種動機的父母對女兒是投資的態度,他們即使條件再差,最多“不給”,不可能“要”。

但在基層重男輕女父母眼中,女兒是外人,屬於“別人”,給她投資就是給別人,就浪費了,如果讓女兒扶弟,那就是佔便宜,就把“別人”的東西拿來給“自己人”,豈不美哉?

②大城市女多男少的市場環境

這個現狀形成了女性針對優質男的競爭,因此她們不能表現的太難看。

當一個基層出身的女性進了京,看到本地女孩啥都不要還自帶車房,她再張口20W彩禮房子加名,你覺得還還會有競爭力嗎?

女性吃相好看、更講理,本質是大城市女多男少環境下的同性競爭策略,是博弈出來的結果

很明顯,這個策略是不適用於基層的,你在參考某種策略之前,一定要先考慮自己處於哪種環境。

如果你身處基層環境,卻非要學那些大城市高知女性“懂事兒”而放棄婚前優勢,那麼你的下場會很可悲。

然而如果你身處現代化環境,卻聽從了那些底層互掐的菜場智慧,那麼你很愚蠢。

你在什麼環境,面對什麼人,你就用什麼策略。

在現代化環境中,也經常會有一小撮人過著被壓迫的生活,主要原因有以下兩條:

①無力博弈

比如某北京土著實在太挫,娶不到北京姑娘只得去河北農村兼容,那你照樣得掏彩禮;

②不擅長或放棄博弈

比如某女儘管自帶房車,但其認知深處就覺得女性似乎就應該做保姆,那麼除非她老公很有智慧,不然她一定會成為保姆。

3、兩種環境碰撞時的策略

對現代化環境的人來說最好儘量規避這樣的婚姻,這兩種觀念根本就無法溝通,簡直雞同鴨講,而全網似乎更喜歡認為這是“兩性對立”“男女陣營”,更是混亂了許多人的思維。

比如,一個大城市男性反對鉅額彩禮和房產加名時,他的基層女友反對的理由往往是“我給你生孩子做保姆”,男方會覺得很懵逼,因為在他的成長環境中女性並非保姆,而在女方的成長環境中女人就是成天圍著灶臺轉的,她覺得那就是她的可怕未來,必須多給點彩禮才能補償,因此兩人根本就無法溝通。

基層男性會雞賊的和大城市男性一起反對房子加名(貌似形成了同一陣營是吧),儘管行為一樣,但動機不同,大城市男性是由於難以理解,基層男性則是想省錢。

作為一個見過上萬樣本的兩性關係社會學研究員,我可以很負責的說儘管“跨界婚姻”佔整體的比例並不高,但問題婚姻中卻佔了相當大的比重,因此我們可以確定一點:

跨成長環境婚姻很容易出問題。

對基層思維的人來說,在接觸到現代化之後,會用自己侷限的思維來解釋現代化的現象,從而造成了各種格格不入的怪相。


新婚姻法,是男權的壓迫嗎?


新婚姻法,是男權的壓迫嗎?


基層思維的人與現代化環境的人結婚基本上都是有利可圖的,其實不用我教,現代化環境的人早已對持有基層思想的人有很大的偏見,若是發現其內核的基層思想則更是避之不及。

有人說,三觀這玩意是沒有對錯的,大家看法不同而已。

思想沒有對與錯,卻有革命與反動。

按照馬克思主義史觀,歷史是有進步方向的,具體來說,就是生產關係要適應生產力的不斷髮展,上層建築要不斷適應生產關係的改變。

“反動”即逆歷史潮流而動。

因此,對基層思維的人來說,若你想要進入現代化環境、和現代化人士有一段婚姻的話:

一方面,為了你的有利可圖;

另一方面,為了從肉體到精神,都徹底實現現代化。

比如扶弟魔,雖然她讓老公苦不堪言,也確實讓孃家得到了不少實惠,但我就想請問:

她自己得到了什麼好處了嗎?

現在所謂的保障女性權益的方法,都非常LOW,無非就是在基層結構中讓女性賣的貴一點,或者售後可以做的差一點。

然而,這些都觸及不到根本。

真正有意義的方法,有且只有一條路:徹底消滅基層婚戀結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