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看中国:河南新郑,为什么叫新郑呢?

新郑之名历史悠久,据《史记·五帝本纪》载: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郑武公随周平王东迁(原郑国都城位于咸林,今陕西华县西北一带),灭郐、虢二国后在此建都,仍称为郑。公元前375年韩灭郑后,此地称为郑县。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为了区别陕西之郑县,将韩之郑县改名为新郑县。

新郑市历史悠久,通过新村镇裴李岗遗址测定,早在八千年左右就有先人在此群居生活。远古时期,此地称为“有熊”,是轩辕黄帝建都之地。帝喾时代,新郑为祝融氏之国,故新郑又名祝融之墟,也称有熊之墟,是楚国先民的最早起源地。夏属豫州,商属京畿(今郑州),西周属郐国,春秋属郑国,战国属韩国。公元前375年韩灭郑后,此地称为郑县。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在今新郑境内设新郑、苑陵二县,属颍川郡。西汉时期,承秦制,改属河南郡。东汉建安十七年(212年),属司校尉部河南尹。晋泰始二年(266年),新郑县并入苑陵县,属司州荥阳郡。东晋属广武郡。南北朝时期属荥州。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恢复新郑县。隋大业初(605年),废苑陵县并入新郑县,移县治于新郑,属荥阳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新郑县划分为新郑、清池二县,属管州。唐贞观元年(627年),废清池县并入新郑县,属河南道郑州荥阳郡。五代属郑州。宋熙宁五年(1072年),废郑州,新郑县属开封府。宋元丰八年(1085年),恢复郑州,新郑改属郑州。金属南京路钧州。元属河南省汴梁路。明初属钧州。明隆庆五年(1571年),属开封府。清初属钧州。

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属直隶禹州,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属许州府。清乾隆六年(1741年),改属开封府,下设1城、4路、19保、12集镇、604村。1912年,废州府,改属豫东道。1914年,豫东道改名为开封道。1927年,废道设行政区,新郑县为三等县,属第一行政督查区。1928年,全县划分为5个区。1932年,改属河南省第四督查区。1935年,全县合并为3个区。1944年8月,日寇入侵,新郑沦陷,属抗日民主政府豫西专员公署。

1945年日军投降后,全县划分为9乡1镇。1947年元月,全县合并为4乡1镇,8月又恢复9乡1镇。1948年11月,新郑解放,属郑州专区,全县设为5个区(城关、大杨庄、辛店、潩水寨、高夏)。1950年7月土地改革,全县划分6个区(城关、吴陈、辛店、潩水、高夏、薛店)。1953年2月,新郑县改属开封专区,原属郑州的古城区划归新郑,为新郑第七区。1955年9月,全县合并至4个区(辛店、车站、郭店、薛店);12月为适应农业合作化需要,撤区划为15个中心乡(核桃园、大吴楼、观音寺、东郭寺、辛店、岳庄、山陈(郭寨沟)、三十里铺、郭店、小乔、山西乔、龙王、薛店、孟庄、八千乡)。1956年12月,全县划为27个乡。1958年5月,合并为14个乡1个镇;8月,实现人民公社化,全县划分8个人民公社;12月,新郑县改属郑州市。1959年4月,合并为7个人民公社。1961年7月,改公社为区,全县划分为7个区。1962年,新郑县又属开封专区。1963年4月,全县划分城关镇和9个人民公社。1973年,增设新村、千户寨公社,撤销城关镇并入城关公社。1975年,增设龙王、梨河公社。1980年,从城关公社划出城关镇。1983年4月,改公社为乡,即新郑下辖13个乡1个镇;9月,新郑县改属郑州市。1990年10月,撤车站乡设和庄镇。1994年4月,孟庄、薛店、辛店撤乡建镇,小乔乡改建龙湖镇。1994年5月16日,新郑撤县建市(县级市)。1996年,新村、梨河、观音寺撤乡建镇。

2001年4月27日,撤销城关镇,调整城关乡、和庄镇的区划范围,成立新建路街道、新华路街道和新烟街道。2005年11月,撤千户寨乡并入辛店镇。2008年3月,郑州航空港区代管新郑16个村委会和1个居民点。2010年1月,郑州航空港区代管新郑16个村委会;10月,新郑市成立具茨山国家森林公园管委会,代管辛店镇14个村委会。2011年3月,新郑市成立中心城区新区建设管委会,代管和庄镇3个村委会、新村镇2个村委会、新烟街道1个居委会和1个居民点、新华路街道的1个居民点。2013年,郑州航空港区代管新郑26个村委会。2014年12月,郑州航空港区代管新郑20个村委会至今。

地名看中国:河南新郑,为什么叫新郑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