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在大清國當一個好官|大象公會

在逆淘汰的大清朝公務員體系裡,要官場得意,就得學會刮錢和油膩。

文|聞韶

但凡有清朝戲便會有官。但凡有官,便會有好官和壞官。

一個典型的好官應該是怎樣的?儒家經典《大學》中有這樣的說法:「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

怎样在大清国当一个好官|大象公会

無論是古代寫話本的鄉野讀書人,還是現代的影視編劇,總會在故事中設定一個符合這種理想的青天老爺,藉由他們之手實現理想中的社會正義。

然而,大清國的廣大草民對此恐怕並不認同。在真正來自民間、有別於文學作品的諺語中,人們嘲笑道:「當官沒好人,好人不做官」。

畢竟,當好人和當好官,完全是兩回事。在大清官場上,好人要麼變壞,要麼就會被逆淘汰涮下去。

文官如何不愛錢?

什麼是符合大清國要求的好官?吏部明面上的考核規則大概最能說明問題。

清代的官員考核有所謂四格八法與四格六法之說。所謂四格,第一是操守,第二是才幹,第三是政務,第四是年齡。操守清廉、才幹有長、為政勤勞、年齡青壯,就是上等人才,可以升官一級。

按道理,朝廷如此重視官員操守,官員們總要作出個清廉的樣子,糊弄也得把上級和吏部糊弄過去。然而弔詭的是,清代大部分官員都將此視為空文,一上任就毫不避諱的搜刮榨取。

怎样在大清国当一个好官|大象公会

這是因為,這些銓選規則只是空泛的要求,照著來根本沒法活。無論在衙署生涯中,還是升官道路上,只有銀子才是硬道理。

整個朝野上下,為公為私,最缺的就是銀子。

清代的財政體制被稱為「不完全財政」,每年的支出都是按照《會典》和《則例》的明文記載定死的,無論社會經濟發生怎樣的變化,均不得突破法典所規定的支出範圍和額度。不管黃河發了大水還是臨時用兵,預算就那麼多,不能因事設費,因而在制度上存在巨大的財政缺口。

這一制度體現到地方衙門,就是朝廷只負責條例定死的官員俸祿,其餘的行政經費一概沒有著落,需要地方官自理。

怎样在大清国当一个好官|大象公会

以州縣官官員為例,他們是第一級的親民官員,最主要的行政事務是錢穀刑名兩項,也就是繳稅納糧、審斷判案兩件事。而做這些事都得用錢。

要通知花戶納糧,就需要差役跑腿,如果是下鄉收糧,還要差人用車將糧食運回來。如果折糧為銀,也要找銀匠融碎銀鑄成整塊。審案也是同理。押送凡人,追捕逃犯,走訪證人,查驗證據,勘驗屍體,每一件事都要錢。

怎样在大清国当一个好官|大象公会

辦事成本還不是最可怕的。在清代,維持衙門裡一整套行政班子的經費,也全要由地方官自己來承擔。

光是衙役數目就不少,小縣數百人,大縣數千人。清代名宦劉衡上任四川巴縣之時,縣內衙役有7000多人外加他們的妻兒老小要靠他養活。即便在劉衡削減差役人數之後,也還剩100多個人,每年的薪水就不是小數。

除了公家的人,縣官自己的師爺、長隨、丫鬟、廚子,也都要知縣自己養著。

怎样在大清国当一个好官|大象公会

· 正印官基本都要聘請師爺以保證錢穀足額、刑名無錯,不被批駁。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河南巡撫田文鏡的師爺鄔先生獅子大開口,要價年薪八千兩。歷史上州縣官員的師爺們一年最少也要一二百兩

那麼,有著這麼一大幫人要養活的縣官,每年薪水是多少呢?

按照康熙八年(1669年)最終確定下的規定,45兩,外加2700斤大米。

這個收入,別說僱師爺長隨,就是知縣夫婦二人都要節省著花。真正一分不取的官員,收不了糧食、斷不了案子,更別說修路、築橋、建學校、整堤壩、捕盜賊之類公共事務,最後恐怕只得讓差役自己養活自己,縱容其勒索草民。

若是更有追求,想要做一番政績,那更加要學會百般花樣變出銀子,練就搜刮揩油的本領,精通「刮地皮」。

怎样在大清国当一个好官|大象公会

太平天國戰爭時期,被晚清官場視為人格楷模的曾國藩,為了不給皇帝添麻煩,不惜禁止下屬向朝廷奏請撥餉,轉頭加倍盤剝被戰火和水災蹂躪的江西省,還痛批陳情的地方官是「捏報災區」。

到了這一步,大清衙門在民間的觀感,也就可想而知了。

多磕頭,少說話

真正的一文不取的「好官」,不光在地方公務上被處處掣肘,想要升官更是難上加難。

清代官員的考察主要分為「京察」和「大計」兩部分。考核在京官員為「京察」,考核在外官員是「大計」。不管是京察還是大計,官員的升遷都操之於上官之手。

每逢大計時,總督、巡撫會撰寫對省級的評語,提交吏部,再由皇帝進行考核。而省級以下官員的考核要次第考察各自屬下官員,經過督撫之手上報。

對地方官來說,督撫的一封保薦足以讓人飛黃騰達。強勢的督撫,如年羹堯,其保舉的官員不容吏部干涉,再如曾國藩,一封保舉書,就能讓左宗棠成為浙江巡撫。

怎样在大清国当一个好官|大象公会

· 左宗棠舊照

如果上官對於下屬的升遷如此重要,那利益輸送和百般討好就不可避免了。

清代官場有「三節兩壽」的說法,每到此時下官都要多少要「孝敬」一點。所謂三節,就是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兩壽是長官壽辰和長官夫人壽辰。除此之外,夏天有冰敬,冬天有炭敬,如果上北京一趟,臨走告別時還有別敬。

這些半合法的金錢往來對京官尤其重要。馮桂芬曾說過:「大小京官,莫不仰給於外官之別敬、炭敬、冰敬」。個人生活勤儉如曾國藩,進京面聖之後,也要「送別敬一萬四千餘金」。

怎样在大清国当一个好官|大象公会

這尚且是明面上的官場通用規則,如果想要上官的格外青睞,禮節之外的重禮更不可少。如果遇到愛錢的上司,那就更是如此了。

咸豐時期甘肅臬司明緒,除了三節兩壽外,還要給自己母親過兩次生日。母親去世後,藉著喪禮,再和各位同僚收一筆喪儀。甘肅總督樂斌給自己家奴娶妻納妾,也要官場同僚出錢。

一個州縣官員,直屬上司就有知府、道臺、巡撫,有時還有總督。上司之外,還有同僚和不直屬的上司,甚至連上司的門房長隨也要算在孝敬範圍之內。每人每年最少要送五次禮物,這些錢要從哪裡變出來?只能「刮地皮」。

怎样在大清国当一个好官|大象公会

光會送錢還不夠,想要升官,還得精通宦術,也就是官場成功學。有清一代最通行的官場訣竅,莫過於「多磕頭,少說話」六個字。

這句話出自從乾隆到道光年間,屹立官場五十載的曹振鏞。他官至軍機大臣、武英殿大學士、太子太傅,成為萬千官員仰望的成功案例。一次,門人向他請教多得恩寵的秘訣,曹說:「無他,但多磕頭,少說話耳。」

清代京城有人寫過一曲《一剪梅》,諷刺以曹振鏞為代表的庸庸碌碌的大清官迷,曲曰:

仕途鑽刺要精工,京信常通,炭敬常豐;

莫談時事逞英雄,一味圓通,一味謙恭。

大臣經濟要從容,莫顯奇功,莫說精忠;

萬般人事在從容,議也毋庸,駁也毋庸。

八方無事歲年豐,國運方隆,官運方通;

大家贊襄要和衷,好也彌縫,歹也彌縫。

無災無難到三公,妻受榮封,子蔭郎中;

流芳後世更無窮,不諡文忠,便諡文恭。

換今天大白話說,要官場得意,就得修得中年油膩。

不料曹公諡號文正,還高於文忠、文恭一等。終清一世,只有八個文正公。另一位著名的文正公曾國藩,也是謹小慎微的人精,足見這六字訣的奧秘。

怎样在大清国当一个好官|大象公会

· 曹振鏞畫像

當然,一味圓滑油膩也是不行的,該擔當時還需擔當。

稍好者如胡林翼,和上司的小妾結拜成了義兄妹;差點的,送歌姬舞妓給上司;再不濟者,還要送自己的妻妾去上司處「當差」。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中就寫過某候補道臺將妻子送去總督家「當差」。時人嘲道:「不怕頭巾染綠,須知頂戴將紅。」

銀子花了,頭磕了,其他馬屁也拍好,上官們自然也要照拂下屬,多少有替他們「彌縫」的義務。所謂彌縫,就是調和斡旋,設法補救,有時只需寥寥數字就能改變下屬的命運。

怎样在大清国当一个好官|大象公会

乾隆時期,雲南巡撫推薦他手下的一個道臺,推薦語是「老成持重」。在乾隆複查前一位巡撫的評語時,發現對該人的評價是「年老體衰」。年齡大本是大清官員考核中的重要扣分項,該巡撫小筆一揮,便轉劣為優了。

兩難的朝廷

掌握全國特務系統的皇帝和朝廷,對於普遍的腐敗當然不是毫無覺察。

然而,抄一兩人的家是容易的,改革財政制度則要動搖國本,朝廷又不能真的逼官員們都去吃土,還仰仗他們辦事。權衡之下,只能一年又一年的裱糊過去。

由於財政制度的缺陷和巨大的疆土,大清國年年缺錢,年年虧空。整頓吏治見效太慢,而抄沒贓款為國紓困則立竿見影。雍正以後,大清國實際上承認了貪官的普遍存在,甚至把他們當成了提款機。

清朝對「火耗」問題的政策變化就很能說明問題。

所謂「火耗」,就是地方官在每年正常稅賦之外巧立名目收的一種手續費。草民納稅用的是碎銀子,州縣官員需要將其鑄整後上交,「火耗」名義上就是是碎銀鑄整過程中損耗的部分。

怎样在大清国当一个好官|大象公会

· 清代銀錠,十兩和五十兩

當然,實際情況遠不止如此,藉著這個名目,地方官會把本地的行政經費、州縣官不夠用的工作生活開支、給上司的孝敬都攤進去。各省各縣火耗數目並不相同,最高的山東和河南,在正額之外,還要加上八成火耗。

皇帝其實清楚,官員不貪就活不下去了。康熙四十八年的一道上諭寫道:

所謂廉吏者,亦非一文不取之謂。若纖毫無所資給,則居常日用及家人胥役,何以為生?如州縣官只取一分火耗,此外不取,便稱好官。若一概糾摘,則屬吏不勝參矣。

雍正對此也清楚的很,即位後施行火耗歸公,將火耗改為法定稅,充當地方行政經費,再勻一點出來發給官員作養廉銀。如此一來,州縣官員似乎就能脫貧了,也就不用貪汙或向民間額外搜刮了。

怎样在大清国当一个好官|大象公会

雍正的做法,常被現代人讚美為用制度建設解決貪腐問題的高明方案。然而與此同時,雍正實行的另一項措施卻為貪官網開一面,對清朝中後期吏治敗壞埋下伏筆。

《大清律》對貪汙罪的懲治本來非常嚴苛。雍正為了讓貪官交錢補貼財政,廣泛實行康熙晚年發明的「完贓減等」政策:貪汙的官員只要在三年內把贓款全部交出來,就能輕罰輕判。他還大幅提高貪汙入刑的門檻,小貪官只要還錢,就不會被問罪。

雍正年間的貪官沒有一人被殺頭。就連侵貪450萬餘兩,最後仍有四十萬兩沒有「完贓」的原山西巡撫蘇克濟也被特旨釋放了。結果,貪汙蔚然成風,對貪官的罰款成了朝廷的公費來源。

乾隆即位初年,發現竟然有京官為了交罰款,把自家房子都賣了的。沒了錢,繼續撈就行。

乾隆對雍正對貪汙犯的寬縱深感詫異,決議廢止「完贓減等」,在位時期因為貪汙殺了二十多個封疆大吏和無數州縣官員,數量為歷朝第一。然而,殺人並沒能解決問題。

怎样在大清国当一个好官|大象公会

· 乾隆畫像

為了繼續補虧空,乾隆皇帝乾綱獨斷,將本來用於本省地方公費的火耗統一由中央統籌,轉調他省,又要求官員們交出養廉銀用於賑災。搬東牆補西牆到這份上,雍正的養廉計劃已全面破產,大大小小的官員又回到了不搜刮就活不下去的地步。

清代史學家章學誠曾言,自乾隆四十五年以來,貪墨大吏,日甚一日。嘉慶皇帝即位後,面對垮塌的吏治和空虛的國庫,只得再次恢復了「完贓減等」,在艱苦的整肅吏治和現實的拿錢放人中選擇了後者。

對朝廷來說,官員隊伍裡混入了庸人、蛀蟲,雖然是違反聖人之道的政治不正確,但年年都會爆發的因旱澇饑荒、四方兵災、大建宮殿造成的財政短缺,才是頭等大事,才是最現實的危機。

節流節不下來,就只能開源;開源又沒有現代財稅或金融手段,只好走上買官賣官的老路。

自清初以來,每次朝廷缺錢,就會特開捐納,科舉考不過的人只要交夠錢,就能成為候補官員。如咸豐十年,捐到福建候補道臺的陳淮漢原本是個茶行夥計。他的弟弟陳翀漢,因為鬥毆結仇在廣東呆不下去,竟也跑到福建捐了個候補知府。

怎样在大清国当一个好官|大象公会

· 同治年間捐九品官銜的收照

這不由得讓人替朝廷操心:只要捐錢就能當官,那讀書人還考什麼科舉?那不得滿街洪秀全嗎?

好在,朝廷對考上科舉的人才也是公平的,捐納面前人人平等。那些本已經有功名的進士、舉人或在職官員,也可以通過捐納,加快自己獲得職位的速度,甚至獲得更高官職。

那些苦讀多年、等著論資排輩晉升的進士、舉人和在職官員,為了不被其他交錢的人壓過一頭,也只得紛紛解囊捐納。動輒千百兩的經費出自何處?自然只能動歪腦筋。

太平天國之役後,清代145萬有功名和官銜的人中,有53萬是新近捐納,佔總額的36%。官員如商人,官職如買賣。到這時,升官已經成為了比拼底線和良心的戰爭。

此時的大清朝廷,還在吹噓自己實現了「同光中興」。然而等到天朝畫皮撕破,財政徹底潰爛,逆淘汰惡果顯現之時,滿朝庸碌之輩已然無力迴天了。

參考文獻:

[1]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馮爾康:《雍正傳》,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3]孔飛力:《叫魂》,三聯書店2012年版。

[4]張集馨:《道鹹宦海見聞錄》

[5]曾小萍:《州縣官的銀兩》,中國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李喬:《話說清代的「宦術」》,2017。

[7]何平:《清代不完全財政體制引發的危機》,2020。

[8]林乾:《清代吏治腐敗的法律誘因——以「完贓減等」例為中心的考察》,201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