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灣文化”為何又被命名為“老官臺文化”?

大地灣文化是華夏先民在黃河流域創造的古老文明,是華夏文明的來源之一。

“大地灣文化”為何又被命名為“老官臺文化”?

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城東北45公里處的五營鄉邵店村。是中國黃河中游最早也是延續時間最長的舊石器文化新石器時代文化,存在於約距今4800至60000 年。

第1—3文化層形成於距今60000至20000年,地層中僅發現石英砸擊技術產品,如石英石片、碎片等;第4文化層距今20000至13000年,細石器技術產品和大地灣一期陶片開始出現,但在遺物總體數量上處於從屬地位;第5文化層距今13000——7000年以細石器和大地灣一期陶片為主;第6文化層距今7000——約5000年,主要文化遺物為半坡和仰韶晚期陶片。對這些遺物的研究顯示,古人依次經歷了

原始狩獵採集發達狩獵採集大地灣遺址大地灣一期原始農業仰韶早晚期成熟的農業四個經濟發展階段。大地灣文化內涵豐富、特徵鮮明,既是中國率先使用彩陶的史前先民,又是西北地區最早產生的農業文化。因其屬於新石器時代早期,所以處處顯露出原始的特徵。

【文化簡介】

大地灣遺址,在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城東北45公里處的五營鄉邵店村東。大地灣是一處距今8000年—4800年的史前遺址。它是我國新石器時代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遺址,比廣為人們所知的河南澠池仰韶村和陝西西安的半坡村遺址都要早。

“大地灣文化”為何又被命名為“老官臺文化”?

2006年發掘工作的最新發掘研究成果顯示,大地灣遺址的人類活動歷史由距今8000年推前至距今6萬年。這次發掘工作由蘭州大學、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甘肅大地灣文物保護研究所共同主持,其間有來自美國的考古學者參與工作。據考古工作者介紹,通過細緻研究,第1—3文化層形成於距今60000至20000年,地層中僅發現石英砸擊技術產品,如石英石片、碎片等;第4文化層距今20000至13000年,細石器技術產品和大地灣一期陶片開始出現,但在遺物總體數量上處於從屬地位;第5文化層距今13000——7000年以細石器和大地灣一期陶片為主;第6文化層距今7000——約5000年,主要文化遺物為半坡和仰韶晚期陶片。對這些遺物的研究顯示,古人依次經歷了原始狩獵採集、發達狩獵採集、大地灣一期原始農業和仰韶早晚期成熟大地灣文化的農業四個經濟發展階段。專家們認為,人類自距今6萬年就進入到大地灣地區,成功度過了寒冷的末次盛冰期並延續下來,使用先進細石器技術的狩獵採集人群可能隨末次盛冰期的來臨向南遷徙到這一地區,在大地灣地區開始了原始的

粟作農業,並大約於仰韶晚期發展成成熟的粟作農業。

“大地灣文化”為何又被命名為“老官臺文化”?

原始建築

文明天水是中華文明的多源生髮地之一,距今7800年前的大地灣文化遺址所展示的天水遠古文明,時間跨度越3000年,內容異常豐富。其在原始建築、藝術、農業起源、文字和宗教等多方面,均是中華文明悠久、博大和先進的典型代表,是中華文明火花的最初閃現,故而被稱之為“大地灣文化”。

由於大地灣1期文化早於中原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半坡文化千年以上,兩者在文化原貌上又有延襲承傳的密切關係,因而,她上開中原仰韶文化之先河,下啟隴右馬家窯,齊家文化之濫觴,對探索中華文明的線索和原生面貌,揭示隴右與天水古代文化的考古編年和文化序列,都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

大地灣遺址、師趙村遺址發掘房屋遺址200多座,最早的是深穴窩棚式建築,距今7000至8000年間,這是標誌著人類的居住方式從穴居向半穴居邁進的一個新起點。到晚期,已發現平地起建、居住面多以白灰面塗抹或青灰色料礓石渣和細沙混合築成。屋前有與住室相通的“凸”字形門斗。

“大地灣文化”為何又被命名為“老官臺文化”?

大地灣F901原始宮殿遺址

尤其編號為F901的房大地灣文化址,是為止年代最早,規模最大最具中國建築風格的“宮殿式建築”,距今5000多年。代表了仰韶建築的最高成就,其一是建築規模巨大;其二是工藝精良,方法進步;其三是佈局規整,平衡對稱。它由主室、東西兩側室和後室、門前附屬物構成,總面積420平方米,是中國木結構建築的典型代表。並在牆壁、門、灶臺的設計佈局上還增加了防火保護層。是富有中華文化特色的宮殿建築雛形,而且開創了後世我國傳統木結構建築的先河,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建築豐碑。

“大地灣文化”為何又被命名為“老官臺文化”?

大地灣仰韶早期文化遺址F901

原始藝術文明

天水史前遺址出土的陶器,不僅是發現最早的陶器,而且陶器口沿上多繪有紅色寬綵帶,是中國最原始的彩繪圖案。以這一獨特風格為標誌的大地灣一期遺址,在考古學上被稱為“大地灣文化”。 這些陶器以生產、生活用器為主,形狀有圓底缽、三足缽、三足罐、圈足碗、小口瓶、尖底瓶、口足鼎、平底釜、條形盤、深腹罐等。大量早期彩陶製品以繪有變體魚紋和鳥紋相結合的花紋為主。

“大地灣文化”為何又被命名為“老官臺文化”?

大地灣遺址的彩陶是中國已知最古老的彩陶之一。由此說明包括甘肅東部、南部的渭河、西漢水等是中國彩陶的故鄉。自此,彩陶在甘肅久盛不衰。加之大地灣晚期F411房屋的大型地畫,距今5000年,更是迄今最早且保存完整的繪畫作品,這對研究中國繪畫的起源和原始社會的繪畫藝術有重要學術價值。

“大地灣文化”為何又被命名為“老官臺文化”?

大地灣"f411"地畫

文字的起源地

中國的文字,到商朝時期的甲骨文、金文已是成熟的文字,但產生的年代不可考。

“大地灣文化”為何又被命名為“老官臺文化”?

大地灣遺址出土的陶器上發現的10多種刻劃符號,有類似水波紋狀的;有類似植物生長的,還有以直線和曲經相交的形紋等。這些介於圖畫和文字之間的朱彩符號,在年代上早於半坡的刻劃符號千年以上,又與仰韶時代種類逐漸增多的刻劃符號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繫,基至有些刻劃符號與半坡的完全一致,這無疑為中國的文字起源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資料和線索。郭沫若說“彩陶上的那些刻劃符號,可以肯定地說是中國文字的起源,或是中國原始文字的孑遺。”。

中國農業文化的起源地之一

在大地灣一期灰坑中,採集到已碳化的禾本科的黍和十字花科的油菜籽,其中黍的碳測年代距今約7000多年,是中國同類作物中時代最早的標本。說明隴原大地最早的墾荒者至少在7000多年以前就成功地將野生黍培養成裁培黍

,糾正了國際農史界通行多年的中國黍源於國外的謬誤,進而確立了中國黍源於隴西黃土高原的說法,證明了以大地灣遺址為中心的清水河谷是中國最早的糧食和油料作物的種植地,也是中國旱作農業黍、稷的發祥地

“大地灣文化”為何又被命名為“老官臺文化”?

這兩種植物距今已有7800年左右,較之於半坡早了1500多年,兩種植物種子的出土毫無疑問可以認定以大地灣遺址為中心的河谷是中國農業文化的起源地之一。 以秦安大地灣為代表的天水史前文化,對中國文明起源增添了許多新的內容,許多遺蹟證明了城市發生的前奏及父權制時代,大地灣仰韶晚期文化無疑處於文明的前夜。

“大地灣文化”為何又被命名為“老官臺文化”?

在大地灣編號為H398的灰坑中,發現一堆炭化的糧食標本,經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劉長江先生鑑定為黍(俗稱糜子),但黍粒均小於現代種,反映出當時栽培技術的原始。出土的骨末、磨石、磨盤、陶刀、石刀等農業生產工具進一步證實了農業已經產生,並且超越了刀耕火種的最初階段。由此說明,在中國西北地區彩陶和農業兩者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大地灣文化的分期和命名

考古學研究中,經常使用“文化”一詞,如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周文化、秦文化,等等。考古學的“文化”不同於廣泛意義上的文化,是指大體同時、集中在一定地域並有相同特徵的遺蹟、遺物的共同體。這種共同體是由許多民族、部落組成的社會集團,它們有自己的不同於其他文化特徵的文化傳統。在一定程度上,它們類似於歷史時期的各代王朝。考古學文化通常以首次發現的地名來命名,但在實際研究中經常會產生許多爭論與分歧,使得社會公眾陷入困惑之中,不知所從。

大地灣文化的命名也存在類似問題。發掘者最初是以“大地灣一期文化”來命名的,有的學者則以最早的發現地冠名為“老官臺文化”;繼而有的學者稱老官臺遺址面積太小,出土物少且不單純,不能作為該類遺存的代表,而應以大地灣遺址為其代表;又有學者以大地灣遺址含有多種文化,因而主張以內涵單純的陝西臨潼白家村遺址命名為“白家村文化”,在爭論不休的情況下,有學者提出暫稱之為“前仰韶文化”。眾說紛紜,意見有七八種之多,命名討論至今已持續了20餘年。

如果將這類遺存定性為渭河流域的新石器早期文化,年代約為距今7000年—8000年,那麼它就包括一脈相承的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大地灣一期為代表,屬於偏早階段,約為距今7300年之前。

第二階段以天水師趙村一期為代表,屬於偏晚階段,年代約為距今7300年—7000年之間,兩個階段共同的特性是均早於仰韶文化,彩陶以紅綵帶紋為顯著標志,生存地域主要在陝、甘兩省的渭河流域,波及到涇河、西漢水流域,其至在陝南也有類似遺存發現。

“大地灣文化”為何又被命名為“老官臺文化”?

大地灣(老官臺)文化

在已發現的近20處同類遺址中,無疑大地灣材料最為豐富,既有房址,又有墓葬,出土陶、石、骨器等文物500餘件。有鑑於此,許多學者認為還是以

大地灣首次發現地老官臺命名為宜。不過,應當強調的是:大地灣文化並不包括該遺址的所有古文化。該遺址含有大地灣文化、仰韶文化、常山下層文化,這些也不是該遺址的主要遺存,該遺址的主要遺存為仰韶文化。大地灣文化特指遺址最下層的早期彩陶文化。

大地灣一期限文化遺存是迄今為止渭河流域考古發現中最早的新石器文化,此項發現為西北地區新石器文化的發生、發展提供了一批前所未有的新鮮資料,它同河北磁山、河南裴李崗、山東北辛等發現一起被學術界認為是中國黃河流域考古的重大突破。繼大地灣之後,渭河流域以及鄰近地區相繼發現了一批同類遺存,僅甘肅目前就已發現8處,集中在天水、隴南地區,最南端是嘉陵江流域的微縣柳林,最西端則在武山西旱坪,還有天水師趙村、西山坪、西和寧家莊、禮縣趙坪、鹽關等遺址。這些發現無疑表明,甘肅東部、南部是研究我國農業起源和早期限陶器的重要地區,也是尋找新石器早期文化最有希望的地區。如果將渭河流域距今8000—7000年的文化遺存視為前仰韶文化時期,那麼近年來的研究成果可以總結為:

前仰韶文化分為兩大階段,由大地灣一期、西山坪一期、北劉下層、白家村等遺存共同構成前段,年代約為距今8000—7300年;後段則為西山坪二期、師趙村一期、北首嶺下層等遺存,年代約為距今7300—7000年。它們共同的屬性是均早於仰韶文化,兩個階段即為同一支文化前後承襲的不同發展階段。

“大地灣文化”為何又被命名為“老官臺文化”?

對於以大地灣一期為代表的前仰韶早期階段的命名。學術界意見紛紜。有的主張以最早發現地命名,稱之為老官臺文化;有的以代表性遺址命名,稱之為大地灣文化;有的以遺址既富代表性有單純為由,稱之為白家村文化。我們考慮到大地灣遺址包含多種文化,以此命名會帶來難以避免的誤解,誤將該遺址的仰韶遺存也歸入大地灣文化的範疇,所以主張命名為老官臺文化鑑於老官臺遺址內包含前仰韶時期前後兩段,因此這一命名自然也涵蓋了所謂的北首領類型。

《甘肅省天水市五大文化之大地灣文化》

《中國歷史:新石器時代前篇》

《渭河流域老官臺文化的分期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