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得過雙十一,躲得過雙十二,為什麼“聖誕經濟”你避不了

首先祝大家聖誕節快樂,去參加了一場觀影會,回來開始寫,都已經十一點了。臨走的時候前來分享授課的博導老師說,平安夜快樂。一路回來,路邊很多人在賣聖誕蘋果,也有很多人約著三五好友一起歡慶聖誕。

我今年理智的度過了雙十一以及雙十二,除了購買了生活必需品之外沒有其他消費。我這裡強調一下,我所謂的必需品真的是生活必需品,比如隱形眼鏡,比如貓糧狗糧以及貓砂。我這裡的比如是我雙十一雙十二購買的全部。

然後如此理智的我自己,在今天給自己買了蛋糕並且犒勞自己吃了一頓好的,歡慶聖誕。

我身邊很多同齡人跟我一樣,深覺現在雙十一雙十二不能衝動購物,所以幾乎沒有消費過日常購買的清楚常規價格的東西,但是都沒有逃過聖誕這一波消費熱潮。今天中午同事還笑著跟我說,都不知道這算是理智還是不理智的表現。

我最近讀了一些經濟學的書籍,也想從這些方面來談談為什麼那麼多人躲得過雙十一雙十二的購物節,卻依然願意在聖誕節的時候產生額外的消費呢?

逃得過雙十一,躲得過雙十二,為什麼“聖誕經濟”你避不了

第一,大多數人開始正視消費中的“不理智行為”。

首先,雖然我們看到購物節的成交金額越來越大,但是並不能證明我們每個人消費得就越來越不理智。如果光從金額來對比數據,我相信我們得到得數據每年都會增加。但是這個並不能反映真實的消費。

打個比方說,前兩年我們去一般的商場買一件羽絨服,大多標價都是在一千出頭。但是今年你再去逛一下一般商場,普遍能在大眾消費水準的品牌店,都是至少兩千期價,動不動的還三千起。那兩年前你在雙十一五折的時候買一件心儀的羽絨服可能就七八百,但是今年你可能就得花個一千五。按照這個價格來算,成交量翻倍增長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

也就是說,我們看到的成交額,還得結合到物價的上漲和用戶量的增量來算,不能光從數字來對比很不理智。

其次,我之所以說大多數人開始正視消費中的不理智行為,是因為我們都慢慢發現購物節中有很多套路了。比如我媽這樣一個很少網購的人,她雙十二之後給我說,她看上了一條亞麻裙子想入手照相穿,因為季節關係也不著急,就說等著雙十二買。結果平常都是賣四百多,雙十二說五折要七百多,疊加什麼購物津貼啊之類的,也得差不多七百塊,她義憤填膺的指責了很久。

再比如說,我有一個同事很喜歡買買買,但是她雙十一雙十二都沒怎麼購物,原因是她很不喜歡購物津貼需要滿一定金額才能少多少錢。每次她下單,都覺得好像沒有剛剛湊到那個滿減的臨界點,都覺得自己虧了,但是每次一湊,就得消費很多並不是很需要的東西,於是後來就不買了。

我一直很樂觀的覺得,消費者都是越來越理智的,因為我們這個社會的信息分享是越來越迅速越來越全面的,所以從這點來看,我的觀點是大多數人開始正視消費“不理智行為”。

逃得過雙十一,躲得過雙十二,為什麼“聖誕經濟”你避不了

第二,消費心理的改變。

剛剛聊了購物節的各種套路,我現在想談一談“聖誕經濟”的優勢。

其實我們所謂的聖誕經濟、情人節經濟等等,都是跟購物節一樣目的很清晰的為促進消費而產生的節日。以至於我們看到情人節都分了很多情人節,比如白色情人節、紅色情人節……總之就是變著花樣讓你去消費。

但是所有的聖誕節或者情人節和雙十一雙十二最大的不同就是,消費者心理的改變。雙十一雙十二大家就想買折扣,但是聖誕節情人節就不一樣了,單身的想要消費一把對自己好點,文藝一點說來就是“愛自己就是終身浪漫的開始”,不是單身的就想著跟愛的人一起找個有情調的地方吃個飯,最好收個禮物或者送個禮物,給感情升個溫。這個地方不得不提一嘴的是很多男性的被迫消費,會不會在這種節日給女友買禮物帶她去浪漫一把甚至列入了“求生欲測試”裡,成為了維繫感情的重要因素。

所以最難控制消費的不是理智,而是感情,感情是衝昏一切的源泉,這句話要劃重點。哈哈。

市面上精明一點的商家廣告會打著感情牌促進消費,比如“愛她就給她XXX”、“孝敬爸媽,XXX”。

逃得過雙十一,躲得過雙十二,為什麼“聖誕經濟”你避不了

第三,消費對象的改變。

接連著很多年我們消費的對象改變了,抱著“人生苦短,及時行樂”的態度,我們更多人把鉅額花費投入到了“享樂主義”上。

比如很多剛出來工作不久的年輕人,一年到頭辛苦工作,也不捨得租很貴的房子,不捨得穿很貴的衣服,但是願意把一年到頭存下來的所有積蓄用來旅行。當然,走萬里路當然是有好處的,但是這也算是一種消費理念的改變。

最最明顯的消費群體是我爸媽這一輩人,退休了拿著養老金,到處報旅行團遊山玩水,於是大部分熱門景點都有媽媽們圍著同款鮮豔絲巾的留念身影,特別的一致。他們對這種老頭兒老太太的評價是“活得瀟灑”,捲起一股旅遊消費的熱潮。

我家那邊有個旅行團的年輕老闆,因為老頭兒老太太熱愛集體出遊,一年掙了好些錢,一見到我媽他們喊得比我還親熱,我媽他們倒也是很開心的一口一個“兒子”喊得乾脆,挺好的。

我舉這個例子自然只是為了說明現在的消費熱潮大部分集中在享樂上,並不是實際的物物交換,更多的是對服務的購買、對心理的滿足。

逃得過雙十一,躲得過雙十二,為什麼“聖誕經濟”你避不了

基於以上三點,我一直都覺得節假日的經濟比購物節的經濟更有意思,最近在拜讀很多人類學的著作,也希望慢慢分享觀點的時候能帶點不一樣的知識進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