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古滑国遗址 拜唐玄奘家祠

春秋时期的滑国故城遗址和玄奘家祠位于洛阳城东南43公里处---偃师市府店镇滑城河村附近的台地上。进入滑城河村后,在村北边的后面有一条很有沧桑感的石子路,路边的土坡是古滑城城墙的一部分。


祭古滑国遗址 拜唐玄奘家祠

下到坡地,空地上栽着一棵槐树。空地的东边,是一个青砖砌成的城门,城门不大,有六七米高,两米多宽。城门洞上方,嵌着三块青砖,砖上刻着三个字“古滑城”,题款是“道光十七年三月立”。圆圆的砖券门,古色古香的土灰色,清道光年间的匾额,在默默地诉说着古滑国经历的沧桑和凄凉。


祭古滑国遗址 拜唐玄奘家祠


祭古滑国遗址 拜唐玄奘家祠

古城门正对一个斜坡,斜坡南北两边是两堵高高的土崖,这就是古滑国故城的城墙。走到近前,细看其中的一段,厚厚的黄土从脚下壁立而起,到两米多高处,土层中夹杂着许多碎瓦片,碎片的棱角枝枝杈杈,向外伸着。从这些伸出的残片上来看,有筒瓦、板瓦、瓦当等。瓦层的上方,是两米多高的夯土层,夯土层的上方,就是庄稼地了。


祭古滑国遗址 拜唐玄奘家祠


祭古滑国遗址 拜唐玄奘家祠


一、写在前面的序言

进入“古滑城”的城门,在右手有一座院子,但是大门紧闭。大门上有一副对联,右边是“滑王城边演武修文翻青史”;左手边是“玄奘生地拜佛诵经成正觉”;横批“阿弥陀佛”,左手门边放了一块小黑板,上写“游客止步,参拜请进”。


祭古滑国遗址 拜唐玄奘家祠


祭古滑国遗址 拜唐玄奘家祠


与我同去的府店镇工作人员边敲门边喊任教授,片刻门开了一条缝,一位中年妇女露出脸的问道:“你们找谁?”回答后让我们先上一炷香,然后领我们来到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太太面前,给我们介绍说这就是任教授。

任教授的年纪应该有八十多岁,虽然头发花白,但是精神矍铄。我看见老人的右手打着石膏,正想问个究竟,老人却打开了话匣子,向我介绍起来。


祭古滑国遗址 拜唐玄奘家祠

她叫任耐梅(注:2019年9月7日,我从网上看到有一篇任耐梅老人儿子写的《追忆母亲》的文章,获悉老人已于2019年4月14日上午9:40分不幸离开人世),曾任职于北京航空航天院及上海某科研所,现在儿女都在国外。她祖籍河南,因为信佛,1995年退休后便来到这里自愿守护着这一方遗迹,现在他与老伴一起住在这里。她用自己和老伴的退休金把当时几成平地的玄奘祠,恢复成目前这种规模。她说今天刚从上海回来,因为前一段时间在劳动时不慎将左手摔成骨折去上海治疗。医生告诉她已严重患上了骨质疏松症,建议她今后要注意调理饮食。

老人说:这前面有一条河是古滑河,也叫休水河。当年玄奘父亡,其母被恶人霸占,为了让玄奘活命,便把他放在盆里让它随水漂流。玄奘哭一声,盆子便逆水上漂一点。当时这里有个寺庙,住着一个名叫了空的老和尚,他听见婴儿的啼哭声,出门观看,就看见一个在盆子中啼哭的孩子,他便将孩子抱回寺庙。从婴儿的包裹的襁褓中,他得知该婴儿生于农历四月初四,名陈祎,已足百天,脚趾有伤为记。了空和尚将陈祎收养在寺,8岁剃度受戒,法名玄奘。12岁时,玄奘便能登坛讲法。

老人说:缑氏因缑山而名,而缑山就在这里,缑山因为传说中的西王母(姓缑)在此修道成仙而得名,又因为周灵王太子王子晋在此驾鹤升仙而闻名。

汉代《水经》卷十五记载:“休水又经延寿城南,缑氏县治,故滑费,春秋滑国郡所都也,王莽更名中亭,即缑氏城也。城有仙人祠,谓之仙人观。”

根据以上记载可知,古缑氏城,即古滑城,南临休水。延寿城即在其上游的休水北岸,亦即今天的赵城古遗址。《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记载更加明确。“延寿城,即延寿关,在今河南巩县南。”

周灵王之时,天纵奇才的太子王子晋,在古滑国境内的缑氏山演绎了“控鹤升仙”的神话,现留存有武则天手书碑刻《升仙太子碑》。“升仙”之说来源是:相传太子王子晋因看破了宫庭里尔虞我诈、翻手覆雨的政治斗争的玄机而心生避祸之念,在此独自修身养性后“驾鹤升仙”。公元699年2月,76岁的武则天到嵩山封禅时路过此地,在此借宿,眺望不远处的唐太子李弘的“恭陵”,睹物思情,不胜伤感,遂洋洋洒洒写下两千余言的碑文,名为写升仙太子,实为描摹自己统治下的“武周盛世”,因书法神俊潇洒、婉约飘逸,又因碑额“升仙太子之碑”恰巧隐藏了十个鸟形笔划,且采用“飞白体”书写,被书法界推崇为佼佼者,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很高的艺术价值;这里还有乾隆的御笔碑刻。


祭古滑国遗址 拜唐玄奘家祠


祭古滑国遗址 拜唐玄奘家祠

按照任耐梅老人的分析,玄奘故里也应当在这里。二十多年前,她刚来的时候,这里已经破败不堪,只有一孔破窑洞,她自己就住在窑洞里,四处奔波筹钱重修玄奘家祠。在近一个小时的交谈里,老人家不断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并提供实地考察资料,为这里才是玄奘大师的出生地提供证据。


祭古滑国遗址 拜唐玄奘家祠


在修复玄奘家祠的过程中,老人经历了千辛万苦,为保护“古滑城”遗址,老人也吃了不少苦头,她曾带领居士无偿为少林寺除草,曾因为玄奘故里正名上访过,被警察局拘留过,政府也曾阻挠不允许她公开出门四处化缘筹钱,面对这一切,老人只是坦然地、不断地劝说那些人“不要为恶,是有因果的”。


祭古滑国遗址 拜唐玄奘家祠


现在好了,老人说。在修复玄奘家祠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多好人的帮助。老人修建的大经轮转盘的轴承是洛阳轴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外围108朵莲花的图案是上海一位艺人帮助设计的,图纸回来后老人带领居士们用复写纸在地上放大建成的。说完老人让一位女居士带领我们去参拜。


祭古滑国遗址 拜唐玄奘家祠


祭古滑国遗址 拜唐玄奘家祠


当我们离开时,老人又让居士推着她椅,给我指证“古滑国”国王的点兵台以及“古滑河”的位置;讲解门前的两块石碑的来历以及保护“古滑城”城门的艰辛。当把我们送出古滑国城城外时,老人给我们讲门外那条用青石铺的路的来历。她说,清朝设置的古城门坚固依然,当时有人要拆掉它,由于老人的倾力保护,它如今依然古朴矗立。我想它虽然是一尊碑,一尊民族文化的雕刻碑,同时它又是任耐梅老人一种坚守和付出精神的碑。当我们开车离去时,看见老人仍在望着我们离去的方向,我不知道老人还有什么需要告诉我们。


祭古滑国遗址 拜唐玄奘家祠


面对老人这种精神和执着,我找不来更合适的词语来表达我的敬意。

二、祭春秋滑国古城遗址

该遗址的范围是以今偃师市府店镇为中心,伸展到偃师东南巩义市西南以及登封市北部一带,其国都就在府店村北一公里偏东的地方,流经这里的一条小河就叫滑城河(也叫休水河)。


祭古滑国遗址 拜唐玄奘家祠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站在偃师县城东南约20公里的府店乡府店村北与滑城河(即休水)之间,南北长2.25公里、北端约1.5公里、南端宽约0.5公里的一处靴形台地上进行了试掘。从试掘情况来看,滑国故城是依据地形特点而修建。故城南北长,东西宽,北部依地形又向西突出一部分。城垣呈4弧形,平面大概作长方形。南北长约2000米,东西宽,北部约1000米,中部约700米,南部约500米,总面积约14万平方米。

城垣临近台地边缘,因历年河水冲刷,大部分已经坍塌。北墙和部分东墙夯土层较薄,土质坚硬,其上压有布纹瓦层,其建筑年代在汉代以前;西墙和部分东墙的夯土层较厚,土质松软,内含战国陶片及布纹瓦。


祭古滑国遗址 拜唐玄奘家祠


经考古勘探得知,四周城墙多被夷为平地,除西北部以外,大部分城墙埋于地下,地上地下的城垣基本上还能连成一整体,东城垣几乎全部湮埋于地下。城门南侧有一段城墙保存于地面上,夯层清晰可见,质地坚硬,呈红褪色或灰褪色。该城东北部有较丰富的仰韶、龙山文化遗存,城墙建于仰韶、龙山文化层之上,底部夯土为春秋时期所筑,应是春秋滑国故城城墙,与文献记载较为吻合。从现存的上部城墙中夹杂有大量的汉代、晋代绳纹瓦片等现象可以看出,该城址在汉至西晋时期曾多次修葺沿用。结果证明,春秋时期的滑国故城遗址就在这里。


祭古滑国遗址 拜唐玄奘家祠


故城依地形而造,城垣呈弧形,三面环绕深壑,天然半岛似的地形,易守难攻,真是古代小国理想的建都之地。故城附近遗物极为丰富,有仰韶、龙山文化及商周、西汉和唐代等时期的遗物。

1963年6月,滑国故城成为河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它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往事历历叹兴亡

滑国是滑姓氏族春秋时期最后一个消失的国家。西周时周王室封同姓姬姓侯国于滑,伯爵,史称滑伯。《春秋》庄公十六年(前678年)云:“冬,十二月,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滑伯、滕子,同盟与幽。”说明在刚刚进入春秋之世,滑国还是一个有能量的侯国,活跃于诸侯之间。

古滑国的地理位置优越,依山跨水,南有轩辕之关,北通古洛大道,位于周、郑、卫、晋诸国之间。由于诸侯之间的相互兼并,大国崛起,滑国很快沦为三等国家,作为大国的附庸,生存于强手相格的夹缝中。原属周,后属郑,又依于卫。《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前636年):“郑人入滑,滑人听命,师还,又即卫。郑......帅师伐滑......”这段文字明确表述了滑国当时的弱小被欺、难以自持的处境。因此唐人里泰在所编的《括地志》中说:“缑氏......滑伯国也。韦昭云,姬姓小国也。”

周襄王二十四年(前628),郑国国君文公姬踕去世,公子兰继承君位,是为穆公。消息传出,远在千里之外的秦穆公派大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带领兵车400辆长途奔袭郑国。据《史记·郑世家》记载:“(郑)穆公元年(前627)春,秦穆公使三将将兵欲袭郑。至滑,逢郑贾人弦高诈以十二牛劳军,故秦兵不至而还,晋败之于崤。”

对于这件事,《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中是这样记载的:“公元前627年,秦军拥兵,偷袭郑国,郑商人弦高遇秦师于滑,以郑使者名义犒师,并派人告郑。秦师知郑有备,灭滑而还”。

从这段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发生了三件事:

一是秦国伐郑。秦国的封地,我们都知道,大概在今陕西一带。郑国的封地,在今河南新郑一带。秦国到郑国,从西到东,要经过许多诸侯国。

秦国伐郑发生在秦穆公统治的时候。公元前628年的一天,有个叫杞子的人派人给穆公送信,信中说:“郑国人将北门的钥匙交给了我,让我看管北门,你赶紧来吧,来了我把门打开,里应外合,灭掉郑国。”秦穆公一听有点动心了,就问身边的大臣蹇叔和百里奚。蹇叔是个明白人,一听就连说不可,“经过几个国家上千里路去袭击别人,很少有成功的。我军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不能去”!

但是秦穆公在扩张领土的意念支配下,觉得郑国唾手可得,坚持要去,就派了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为大将,蹇叔的两个儿子西乞术,白乙丙为副将,率领300辆兵车,偷偷地去打郑国。孟明等三人带兵袭郑。国王坚持要打,谁也没办法,蹇叔只好去为部队送行,他哭着对孟明说:“明啊,我看着你出军却看不到你回来呀!”穆公一听,咋还没出兵你就来送晦气?真是个乌鸦嘴!他很生气:“你个老不死的,你懂啥呀!你咋不早死呢,你要早死,你墓地的树都有一抱粗了啊!”

蹇叔的儿子也在出征的军中,蹇叔又哭着送他:“儿啊,你回来时一定会遇到晋国的伏击,他们伏击的地方必定在崤山。崤山有两座山峰,它的南峰,是夏朝君王皋的墓;它的北峰,是周文王避风雨的地方。你必定死在它们之间,我到那里收你的尸骨吧!”

秦国的军队出发了,公元前627年2月来到了滑国地界。

二是弦高犒军 滑国遭殃。弦高是郑国的一个商人。鲁售公33年(前627年)的一天。他去周王室辖地洛阳经商,半路上遇见一个老朋友,两人谈论时政,朋友告诉弦高,穆公派兵袭郑,快要到了。

弦高虽然是个商人,但是他十分热爱自己的国家,面对此事,他和蹇他相与谋,“曰:师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其势必袭郑。凡袭国者,以为无备也。今示以知其情,必不敢进。”乃矫郑伯之命,以十二牛劳之。三率相与谋曰:“凡袭人者,以为弗知,今已知之矣,守备必固,进必无功。”乃还师而反(《淮南子·人间训》) 。

秦军在班师归途中,攻打滑国,滑国从此灭亡。弦高非凡的胆识和智慧挽救了郑国,当郑国君主要奖赏弦高时,他却婉言谢绝“作为商人,忠于国家是理所当然的,如果受奖,岂不是把我当作外人了吗?”

可怜无辜的滑国做了替罪羊,钱财人口被抢掠一空。抢掠的玉帛、粮食和童男童女,装满数百辆大车,取道而回。

三是崤之战。秦袭郑不得,轻而易举地灭滑后,回师途中至晋境,晋国与滑国本同为姬姓国,便以“伐 吾同姓”为由,在崤山设伏,使袭郑之秦军在此地全军覆没。

当时晋国在出兵前曾经有过一场争论,先轸说:“秦国不但不顾念我们国君新丧,反而乘机攻打我们的同姓国家(滑国),实在太无礼。”从此可见当时滑还作为一个国家而存在着。晋国打败秦国以后,就把这个被秦国灭掉的滑国据为己有,也不论是否同姓了。

四、祭玄奘家祠

关于“玄奘家祠”,在上面我已经用很大篇幅叙述了“玄奘家祠”的概况,在此不再赘述。这里主要叙述有关玄奘的故事。


祭古滑国遗址 拜唐玄奘家祠


据记载,玄奘,洛阳缑氏人。缑氏镇,位于河南省西部,属偃师市,就是这个不起眼的滑城河村,在初唐诞生了一位名叫陈祎的小孩,他就是以后影响世界的高僧玄奘大师,一位唐代闻名高僧、翻译家、旅行家。


祭古滑国遗址 拜唐玄奘家祠


洛阳考古专家认为:唐代慧立等人公元688年所著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少年时,“虽钟鼓嘈杂于通衢,百戏叫歌于闾巷,士女如萃,亦未尝出也”。


祭古滑国遗址 拜唐玄奘家祠


“玄奘”画中表现了一位中年的行脚僧人,长眉微须,身背经箧,经箧中清晰可见一卷卷经书,僧人右手持拂尘,左手持经卷。在僧人头的上方,从经箧上部垂吊下一盏小灯,让人们不禁想到漫漫求索路上,影伴孤身的行脚路程。


祭古滑国遗址 拜唐玄奘家祠


据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古滑国城门南侧尚住有数户陈姓人家,至九十年代,住户全部搬往台地上偏南部分,其村仍称“滑城河”。村民在原村址处沿崖筑窑,辟为“玄奘家祠”,在任耐梅教授的大力倡导和积极努力下,目前“玄奘家祠”占地近十亩,窑洞一排,经堂数间,依崖就势,院幽室净。


祭古滑国遗址 拜唐玄奘家祠

古今多少事,都在烟雨中。烟雨滑城,历经沧桑的玄奘故也积淀着历史的久远与厚重!


祭古滑国遗址 拜唐玄奘家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