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家壩的“大蔥”已成為村民增收脫貧的大產業

春天,農民們忙碌的身影在田間來來往往穿梭著,樂此不彼地播灑希望的種子。正安縣新州鎮新州村向家壩則像一個妖豔的女子,在農民勤勞的雙手下不斷更換著新的服飾。

花菜做成的棉服剛褪下,500畝的大蔥就織起了條紋大衣,開始敘寫一個個關於“蔥蔥那年”的致富故事。

新州居大橋組的居民韋會軍是故事裡的“新手”,他常年外出務工,而父母年邁無人照顧,這讓他陷入兩難的困境。

“雖然在外面打工一個月能賺5000塊錢,但是父母都80多歲了,照顧不到啊!”

在得知他的難處後,“新青校”導師向華橋為他指了條明路:“跟我種大蔥,投入少、風險小、掙得多,技術和銷路都包給我!”為了打消疑慮,向華橋現身說法,詳細講解了自己以“蔥”致富的歷程。偶得致富“真經”的他幾經掂量後,決定放手一搏。

“今年決定留在家裡,流轉20畝地種大蔥,政府1畝補貼400塊,我出100塊,划算!畝產8000斤以上,我要求也不高,去年賣兩塊多一斤,今年只要賣到一塊五就能賺對半了!”他信心滿滿地笑著說。

在他的基地上,蔥苗上車、搬運、施肥、移栽.......10來個群眾井井有條地忙碌著。

張秀銀是尖山子村楠木淌組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政策扶持,享受了3.5萬元的危房改造,住上了敞亮的房子,長女已順利畢業工作。如今,丈夫外出務工掙錢,她在家照顧正在上初一的兒子,順便在家門口的基地上做些零工,日子過得有聲有色。

“像我這樣的,出去吃哪樣哦?以前腰椎摔傷過,天天上班的活路吃不消。在這上班時間自由,一天80塊錢,上一天得一天,還可以管娃兒。”她一邊說著,一邊把漂盤裡的蔥苗整齊地擺進泥溝,又揮著小鋤頭把根深埋。

勤勞的身影儼然是田地間最靚麗的風景線,而承載著希望的向家壩正為幼苗提供源源不斷的養分,讓每一分付出都獲得豐收。(陳婷婷 正安縣融媒體中心 駱書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