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外企:“我们看好中国经济的强劲韧性”

“强生一方面全力支持疫情防控,一方面积极有序复工复产,除捐赠物资外,也加快相关候选疫苗研发工作。”身在上海的强生中国区主席宋为群说,他和很多中国人内心的期待一样,希望疫情早早结束。

强生中国区总部设在上海,是上海外资企业的“纳税大户”,在徐汇区、浦东新区、闵行区的繁华街区和工业园区地带,遍布着强生多家注册公司和生产工厂。“我们非常看好中国市场。事实证明,中国是强生全球业务发展和创新研发的重要市场。就在去年,强生全球执行委员会在北京宣布将中国市场定位为强生公司的全球创新引擎。”

在华外企:“我们看好中国经济的强劲韧性”

▲ 强生中国区主席宋为群。

受疫情影响,强生与中国的许多其他行业一样,也面临复工复产和维护生产运营方面的各种挑战,“但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尤其是政府惠企政策等大力支持下,这种情况已经得到了很好控制。目前,强生在中国的包括医疗器材、制药以及消费品生产的所有9个工厂已在各地政府的指导下稳妥有序复工复产,全力保障在华医疗产品和消费品的生产运营”。

在华外企:“我们看好中国经济的强劲韧性”

▲ 强生旗下的广州倍绣工厂实验室内工作人员佩戴口罩作业。

全球业务的重要市场

强生公司成立于1886年,总部位于美国,业务涉及制药、医疗器材和消费品领域,在全球60个国家地区拥有260多家运营公司,2019年全球营收达821亿美元。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强生从物资捐赠、疫苗研发、公众和员工防护等多领域,深度参与到这场健康保卫战中来。

“到目前为止,强生公司通过捐款,全球和中国本土采购医疗防护用品、药品和产品捐赠等方式,全力支援包括湖北省在内的疫情严重地区抗疫工作,捐款捐物总价值已超过3000万元。”宋为群告诉记者,为寻找新冠肺炎的治疗途径,强生旗下子公司杨森制药正在与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下属的生物医学高级研究与发展管理局(简称BARDA)合作,加快新型冠状病毒候选疫苗的研发。

在华外企:“我们看好中国经济的强劲韧性”

▲ 强生上海总部。

1985年,作为改革开放后首批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企业,强生在陕西成立了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多年来,强生一直深耕中国市场,不断提供高质量的创新产品来满足不断增长的医疗健康需求,成为中国病患和消费者公认的医疗健康品牌。2019年强生全球营收达到821亿美元,稳居行业前列。

“中国不断扩大的开放政策和积极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给了强生深耕中国的植根土壤。我们在华设有10余家法律实体,分布于北京、上海、广州、苏州、西安等90多个城市,员工数约1.1万人。”宋为群说,目前强生公司在全球有9大药物研发中心,其中2所已落户中国。“中国已经成为强生非常重要的全球研发市场。”

在华外企:“我们看好中国经济的强劲韧性”

▲ 强生苏州设置体温检测点,所有入园者均需测量体温。

宋为群告诉记者,强生公司在中国扎根30余年,服务中国病患和消费者的健康福祉,与中国市场并肩成长。“当前,创新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作为全球领先的医疗健康企业,强生加速在华创新研发,支持打造开放创新生态系统,共同建设健康中国。”2014年,强生公司继在英国伦敦、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波士顿设立创新中心之后,又在上海成立亚太区首个创新中心。“这是强生全球4大创新中心之一。同时,位于上海的JLABS创新孵化器已于2019年第二季度开始运行,2019年我们还在中国建立了肺癌研究中心”。宋为群表示,中国是强生公司全球业务的重要市场,不仅是排名第一的全球业务发展引擎,也在逐步成为全球的创新引擎。

在华外企:“我们看好中国经济的强劲韧性”

▲ 强生旗下制药子公司西安杨森在西安的生产基地落实部署防疫措施,确保安全生产。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国际社会有不同声音,质疑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并对在华的外资企业表示担忧。对此,宋为群表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我们看到了中国政府带领中国人民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心,全社会众志成城、同心抗“疫”的不懈努力。同时他相信,“短期的疫情不会改变强生在中国市场长期发展的良好前景。疫情之后,中国老百姓对健康会更加重视,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加,国家也会加速构建更加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

在宋为群看来,中国持续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充分体现了政府对吸引和支持外资企业的重视,和为外企打造更加公正、透明、可预期投资环境的决心。“我们高度重视中国市场,也非常有信心长期在中国得到以创新为驱动的高速、高质量发展。”

看好中国经济的强劲韧性

总部设在上海张江的罗氏制药,与强生公司一样,从新冠肺炎暴发起,就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中国抗击疫情。

“第一时间,我们罗氏制药携手罗氏诊断共同通过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首批紧急调拨捐赠总额超过430万元现金和物资。此后,罗氏制药启动了全球供应链资源,尽全力采购和调配紧急医疗防护物资,并追加捐赠价值近600万元的医疗物资,用于一线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罗氏制药中国总裁周虹说,作为全球知名的跨国药企,疫情面前,这是他们应尽的社会责任。

在华外企:“我们看好中国经济的强劲韧性”

▲ 罗氏制药利用自己的冷链运输为武汉医院运送托珠单抗注射液。

2020年2月24日至26日,在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监控机制医疗救治组的牵头协调下,罗氏制药中国已紧急通过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先后两次捐赠总价值1400万元人民币的托珠单抗注射液,用于武汉医院确诊新冠肺炎病例的治疗。“这种生物免疫制剂虽然在中国获批,但并没有在国内生产,在接到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监控机制医疗救治组来函后,我们马上启动了全球供应链资源,为前方供应药物,药物在上海包装后,我们用自己的冷链运输,在11小时后将药品运抵武汉。截至目前,罗氏累计捐赠的现金、药品及物资总额已超过2400万元。”周虹告诉记者,罗氏制药在协助中国政府抗击疫情的同时,生产也在逐步恢复。

“上海各级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有效举措,其中包括上海28条、浦东18条、张江科学城专项发展资金等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扶持资金和便利。”周虹表示,疫情之下,上海市政府鼓励外资企业复工复产的暖心举措让众多外资企业深受感动。“同时,各级政府还积极开展调研,了解企业未尽之需,通过提供防护物资购买渠道,出台指南、上门指导等方式,帮助企业解决口罩短缺等问题,并优化防疫措施,有效保障了企业的生产安全。”周虹介绍,从2月10日起,罗氏制药在上海逐步恢复了正常生产。

在华外企:“我们看好中国经济的强劲韧性”

▲ 罗氏制药紧急调配医药物资驰援武汉。

周虹介绍,在疫情暴发高峰期,公司药品运输曾遇到封城封路、人员隔离政策不同等因素影响,为保证肿瘤等重症、急症患者的用药需求,她们一方面不惜成本确保运输,另一方面适时向上海市政府反映寻求帮助,“政府及时推出的长三角互通互认的‘货通证’、人员健康码,大大提升了长三角货物运输的便利性,使得相应区域内的药品运输问题得到了解决”。

2019年10月21日,罗氏制药斥资8.63亿元、用3年时间在上海张江高科罗氏园区建成的罗氏上海创新中心启用,这是罗氏继巴塞尔和旧金山后的全球第三大战略中心。

“作为罗氏在全球的第三大战略中心,中国在罗氏全球定位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罗氏进入中国的26年时间里,我们也始终与中国市场和中国经济相伴成长。在此次疫情面前,中国经济展现出了强劲的韧性,我们相信疫情对中国市场的影响是暂时的,我们始终看好中国市场。”周虹表示,一个多月以来,她每天都在通过各种渠道关注着疫情走向,每每看到中国社会各界团结一心、休戚与共、共克时艰的新闻,“我都在内心庆幸罗氏的选择,我们对在中国的长期发展和投资充满信心”。

经济稳定运行的大趋势不会改变

看好中国市场,对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许多外商也因此继续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力度。

作为一家以创新为驱动的全球性生物制药企业,阿斯利康不久前刚刚公布2019年财报。阿斯利康中国总经理赖明隆介绍说,其中,中国区收入48.8亿美元,同比增长35%,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已经成为阿斯利康全球最大的业务板块。

“中国经济展现了充分的韧性,所以我们相信,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们也将继续加码在中国的投资。”赖明隆表示。

在华外企:“我们看好中国经济的强劲韧性”

▲ 阿斯利康药业(中国)有限公司。

美国知名制造业企业霍尼韦尔在中国有21家工厂,现已全面复工。霍尼韦尔中国总裁张宇峰说:“这21家工厂,不仅承担中国客户的订单,也担负世界其他地方的订单。我们相信中国制造的力量,也坚信中国经济的韧劲。”

“尽管这次疫情可能会在短期对中国吸引外资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考虑到外商投资更多考虑中长期前景,同时中国加大稳外资力度和继续扩大开放,这样的短期影响是有限的。”商务部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贸促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张建平此前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长远来看,中国吸引外资仍有优势、潜力很大,总体稳定的大趋势不会改变。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 END -

记者:马 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