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魏忠賢並未被崇禎帝殺害


假如魏忠賢並未被崇禎帝殺害

(明思宗—朱由檢)

公元1628年,年僅18歲的朱由檢登上大明王朝的皇位,成為朱明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而他的哥哥朱由校留給他的並非一個太平盛世,而是一個千瘡百孔、滿目瘡痍的國家。

(時代背景):崇禎繼位。山海關外,邊疆不寧,努爾哈赤已經崛起,威脅著明朝的統治;氣候突變,剛經歷小冰河時代,生產、人口縮減嚴重;土地兼併,百姓流離失所,人口無法統計;黨朋之爭漸盛,已到了威脅皇權威嚴的地步;宦官當權,左右皇權行使。

假如魏忠賢並未被崇禎帝殺害

(小冰河時期例圖)

假如魏忠賢並未被崇禎帝殺害

多重因素的影響下,縱然崇禎帝如何的力挽狂瀾,也是回天乏術,畢竟要達到這一切,需要的是時間、經濟、人才、科技、政策,但現實不允許他具備這樣的條件,似乎他的出生和即位只是為了見證大明王朝是如何滅亡的。縱有千萬可能,他,做了他應該做的,也盡了他應盡的責任,歷史不應過度計較他的過失,畢竟他也是一可憐、勤政之人,只是生不逢時罷了。

對於明史,後人說“魏忠賢不死,大明不亡”,為什麼會做出如此的結論,是茶餘飯後的閒談,還是真正能夠起到讓大明不亡的結果。對此,站爺僅以個人見解分析,不足之處,各位看官見諒,也請不吝賜教。

假如魏忠賢並未被崇禎帝殺害

(魏忠賢像)

(生平介紹):魏忠賢(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字完吾,北直隸肅寧(今河北滄州肅寧縣)人,漢族,明朝末期宦官。自宮後改姓名叫李進忠,由才人王氏複姓,出任秉筆太監後,改回原姓,皇帝賜名為魏忠賢。明熹宗時期,出任司禮秉筆太監,極受寵信,被稱為“九千九百歲”,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朱由檢繼位後,打擊懲治閹黨,治魏忠賢十大罪,命逮捕法辦,自縊而亡,其餘黨亦被肅清。

(以下內容均為假設魏忠賢未被崇禎帝誅殺情形,即崇禎帝即位後,魏忠賢仍歸本位)

假如魏忠賢並未被崇禎帝殺害

(明朝戶口、田地、田賦折線圖)

假如魏忠賢並未被崇禎帝殺害

(歷代王朝糧食畝產統計表)

一、災害方面。

崇禎即位,正遇上小冰河時期,氣候寒冷,生產遭受嚴重破壞,對於一個農業大國來說,不存在顯著資本主義的成果(這裡指對社會經濟、物質的成果,如果看過萬曆十五年的可以有個大概瞭解,江南的針織紡只是有了資本主義萌芽,一個初步的市場經濟結構,並未完全成長起來),因此對於抵抗災害的唯一手段就是——國庫撥款,救濟災民。但是經過努爾哈赤幾年的折騰,國庫早已空虛,而因為災害,全國稅收已然縮減,僅剩江南鹽稅、商稅等等,但是在朱由校在位時,東林黨那股子重農抑商的折騰勁,再遇上災害年,估計江南也是夠嗆。這時候我們的“九千歲”出馬了,徵收一下,收上來個幾百萬,但是不光河北,連上海、江蘇、福建、廣東等地都狂降暴雪(想象下前幾年的雪災那嚴重性),這區區幾百萬,經過層層削減,最後到災民的能有多少,這就無形沉澱了災民內心的怨恨。而且田地兼併嚴重,流民眾多,耕地大幅度縮水,這產量、稅收自然也就無法保障。(民以食為天,亙古不變)。

假如魏忠賢並未被崇禎帝殺害

(明朝禁衛軍圖像)

二、軍事方面。

宦官這一類人,你不能全說他不好,也不能全說他的不足,也不全是不識四書五經的,畢竟風塵女子還有比常人更懂人情的人。對於魏忠賢,雖然對外是壓榨的厲害,但是對於朱由校是忠心的,就像和珅對乾隆一般。在封建王朝,能力是第二,忠心是第一,放到現在一樣是這樣的道理,千年以後還是這個道理。魏忠賢活著的時候,對於軍事方面,當時遼東有一個名將叫做孫承宗的,這傢伙是努爾哈赤的死對頭,也是當時遏止東北這頭狼的人員之一。但是由於黨朋之爭,我們這位孫大大成了政治的犧牲品,這個功勞就有我們的“九千歲”一份,雖然後來魏忠賢委任了袁可立,(補充知識:袁可立是明朱由校的帝師,深得明熹宗信任。隨後迫於遼東戰事的危機,袁可立率領明軍從海上、陸地發動積極攻勢,一度取得重大勝利,還收復了被後金攻佔的大部分遼南地區,打的努爾哈赤、毫無還手之力。這是明末時期,僅有的一次主動進攻的成功戰役。)但是對於孫承宗的前期部署,已經被完全打亂,使得努爾哈赤有了發展的空間,雖然魏忠賢在針對遼東戰事中沒有阻礙,也大力支持,使得遼東戰事處於一個良好態勢,但頹勢已然發生。況且明末軍隊,軍餉有時無法發放,戰鬥力也下降不少。

假如魏忠賢並未被崇禎帝殺害

(明末遼東軍事圖)

三、經濟方面。

假如魏忠賢並未被崇禎帝殺害


假如魏忠賢並未被崇禎帝殺害

從上面的兩張圖可以看到,明朝的主要經濟收入以農業為主,而通過明朝歷朝的折線圖可以看到到了天啟年間,也是處於小冰河時期,各方面的數據都是下降的趨勢。

魏忠賢得那個年代。第一,沒有農業高手。第二,沒有農業科技。第三,他也是不是農業專業戶。對於這樣的農業大國,這一減產,就損失了大部分的經濟。

對於資本主義萌芽(查看萬曆十五年的記載),其本身在當時並未形成完整體系。

對於國策,重農抑商,這一國策在先秦時期就已存在。

因此,魏忠賢只能是在針對東林黨這些人重農抑商的同時,反過來,支持工商業,畢竟既然是對家,總要玩點和對手相反的,這是規矩。所以說,魏忠賢只是搜刮了財富,一部分給自己,一部分給國庫,對於促進經濟方面,是微乎其微的。

“魏忠賢不死,大明不亡”也許對於崇禎來說,在那個時代的確是有效的,畢竟魏忠賢多年的經營也是有成績的,但隨著皇權的集權,他必然走上應走的道路,所以說,他的不死只能延緩王朝壽命,而無法挽救大明。

假如魏忠賢並未被崇禎帝殺害

(明朝十六帝圖像)

假如魏忠賢並未被崇禎帝殺害

(明朝疆域圖)

終明一代,不納貢、不賠款、不和親,天子御國門,君王死社稷。——大明帝國

“國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大漢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