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旅行時看到少數民族服飾很有特色,有誰可以介紹下嗎?

阿香圖說


少數民族的服飾各地風格不同,極具民族和地方特色。我們去旅行的時候,先了解一下各個少數民族的服飾吧!



彝族

彝族,在涼山地區呢,男女都穿著右斜襟窄袖貼身鑲邊上衣,男子下身長褲,女子下身長百褶裙。男子的頭頂留一小塊頭髮稱為“天菩薩”,裹著青藍布頭帕,前方紮成“英雄結”。男子以不留鬍子為美,左耳戴著有著流蘇的大耳珠。女子頭戴覆繡花瓦式的方帕,壓著辮子。外出的時候不論男女他們都穿著披風,形狀和斗篷一樣,下面綴著長穗,最長的可到膝蓋,用羊毛織成的,基本上都是黑色的。



苗族

苗族得男子穿的衣服都比較的簡單樸素,一般就是對襟大褂和左衽長衫兩種,下面穿長褲,繫著大腰帶,頭上裹著青色的頭巾。苗族的女裝分為右衽大褂和胸前交叉式兩種,兩種又有著很多的樣式和盛便裝的區別,下身是寬腳長褲。她們的衣服上釘著銀飾,又被稱為“銀衣”,頭上戴著形狀如牛角的銀質頭飾,高達餘尺,獨具特色。

朝鮮族

朝鮮族人民喜歡穿白色的衣服,因此有“白衣民族”的稱號。朝鮮婦女穿著短上衣或者大長裙,喜歡穿船型膠鞋。男裝是短衣服,外面在穿個坎肩,下身穿個寬大褲,出去的話在添個斜襟長袍,用布帶打結,現在基本上都穿著西服。



回族

回族的老年人喜歡扎褲腿,穿西裝樣式的長髮衣,戴青色、白色圓形的平頂小帽。婦女的衣服一般上窄下寬,長到膝蓋或過膝,戴披肩蓋頭。年輕的姑娘戴綠色的蓋頭,已婚的中年婦女用青色,老年人用白色的蓋頭。不管男女出去都要戴蓋頭或者頭巾,不能露頭頂。



蒙古族

蒙古族的服飾大體上可以分為這四種首飾、長袍、腰帶、靴子等。蒙古族婦女頭上的裝飾品,大部分都是用瑪瑙、珍珠、寶石、金銀製成的。基本上都是在逢年過節、喜慶宴會、探親訪友時使用。平時牧區的女孩基本上用紅綢子和綠綢子把頭纏上。男子冬天都戴著羊皮帽,夏天就喜歡戴前進帽或者禮帽。蒙古族的男女老幼都喜歡穿長袍,繫腰帶和穿尖稍向上翹起的靴子。


滿族

滿族以前一年四季都穿著袍服,因為八旗制度,所以才被稱為“旗袍”。入關以後直到辛亥革命,男的才穿旗袍,外面套個馬褂;女人也愛穿袍服,但有長短袖的區別。辛亥革命以後,旗袍經過改進成了我們現在婦女最喜愛穿的旗袍。


果果極暇遊


不同民族服飾的穿著給人的感覺都不一樣,看到藏族男女,小孩,穿著不同的藏族服飾覺得漂亮,好看,當看到貴州雲南傣族,苗族人穿的服飾以後,感覺又是不一樣,也好看,也漂亮,不同民族的服飾,服裝都有不同民族的特色特點,愛好和方便生活,西藏的服飾在西藏穿著就比較實用,比較好,不同的設計,不同的生活習慣,方便,我也是旅行到哪裡,就想穿穿哪裡人的衣服,品嚐當地的美食,感受一下他們的生活,人都是有好奇心的嘛,在有條件,經濟充足的情況下,喜歡的話就去買,去消費,去感受,去品嚐人生的不同感受,不同美味!…


陶先鋒


其他少數民族服飾我不瞭解,我在西藏工作三十餘年,對西藏少數民族的服飾略知一二,藉此談談西藏少數民族服飾:

①藏族服飾,崇尚一個“雅”字。藏袍寬體長身,大襟廣袖。農區多以氆氌為袍料,或用呢料、綢緞、棉布等;牧區則多穿皮袍。多沿領邊、袖口、襟邊、下襬等處,以彩色氆氌、綢緞或水獺皮鑲邊。農區婦女夏季穿無袖袍服。穿時須於腰際提起,用帶束於腰間。天熱或勞作時,根據需要可袒露右臂或雙臂。內著襯衣,男子喜穿純白、黃、褚等色;婦女則穿各種鮮豔色彩,腰前系彩色“邦典”(pang-gdan)。衣袖較長,平時捲起,一遇聚會娛樂,彩袖揮舞,光彩奪目。

②門巴族(smon-pa)服飾,風格獨特。男子的外衣有兩種,一種叫“蒙安康蒙”,為棉線織的土布外衣,長至小腿肚,斜襟右衽,長袖,無領,用腰帶(“朗曲巴”)束腰。另一種叫“蒙折曲巴”,是用紅、黃、黑、白、綠五色相間織成的條紋布縫製,亦為斜襟右衽,長袖,無領,多在婚宴和節慶時穿。婦女上身穿各種顏色的衣服,但多系白色上衣,無領,圓口,搭襟。下身喜穿豎條花紋、下邊有飄穗的筒裙,有的在褲子之外再套上筒裙,有的在裙上掛綴有小鈴鐺或“朋巴林”,行走叮噹作響,清脆悅耳。

③珞巴族(lho-pa)服飾,斑斕多姿。男子上身穿自制的野牛皮、山羊皮或藏式氆氌長袍,外套黑色山羊毛紡織的套頭大坎肩,頭戴堅硬的熊皮盔帽。婦女穿“基都”短上衣,無領,短袖,對襟;下身穿羊毛織成的“結邦”粗呢緊身統裙;小腿部綁紮“涅蘇木”裹腿。有的還罩一件“階納布”披肩。男女腰部均佩飾帶,飾帶下懸吊數根金屬鏈條。腰間還佩帶火鐮、鼻菸壺,斜插珞巴長刀,肩挎長弓和箭筒,行走時叮噹作響,英姿凜然。

④僜人(ting-pa)服飾,別具特色。男子上穿麻布長褂,長到臀部以下,無袖無領無扣,前胸袒露,胸前繡滿各種色線的圖案,袖口和領邊掛著幾朵色線穗。婦女用野麻或自種的麻紡織成布作衣服,也有從外地換回棉布,染成紅、黑色,綴上粉線,編織各種幾何圖案作為裝飾。常穿短袖緊身上衣,僅遮胸部,著長裙;前額圍一塊銀製的薄片,頭上喜插銀簪,頸上掛許多銀飾項圈,多在耳環上穿入刻有花紋的喇叭形銀質圓筒。僜人婦女上身穿麻布無領對襟短衫,無扣,袒露胸腹;短衫用紅、綠、黃色線繡有方形圖案。下身著兩層筒裙,用彩格布製成,裙角用綵線繡有幾何圖案,絢麗多姿。

⑤夏爾巴人(sher-pa)服飾,簡潔流暢,有一種素雅樸實的美感。男子上身內穿白色長袖襯衣;外罩無領短袖素色外衣(“波杜巴”),用未著色的羊毛織品縫製。下身穿白絨布或白布製作的緊身褲,使用腰帶。頭戴“次仁堅阿”帽或黑色無簷船形帽,老年人多戴氈帽或毛線帽。戴項鍊和戒指。婦女上身多著花色襯衣,外罩白色無領短袖外衣(“波杜巴”);下身穿白褶花布長裙。喜歡戴耳環、項鍊和手鐲等飾物,十分珍貴。











讀走西藏


這黔東南地區幾個少數民族傳統的日常服飾,在黔東南凱里的博物館拍的一部分。

貴州苗族服飾也是中國少數民族中最華美瑰麗的,其種類之多,製作之精,圖案之奇,色彩之豔,除了藏族的康巴服飾略能相提外,恐怕很難再找到第二個民族了。苗族大大小小几十個支系共有110多種服飾,這些支系當中,造型最華貴的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臺江縣施洞鎮苗族婦女服飾。

貴州苗族刺繡花樣極多,如平繡、辯繡、縐繡、鎖絲繡、破絲繡、板繡、堆繡等,上衣刺繡紋樣色調以紅、紫為主,輔以青、綠色,紋樣題材多為歷史傳說人物和魚、牛、鳥等形象,其造型誇張,富於想象,展示出苗族人如夢如幻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脖子上戴有三到五支銀項圈和兩、三支銀項鍊,呈半月形的銀壓領懸掛胸前,手戴銀手鐲三、四支:上衣的整個後背、前擺、兩肩及袖口等部位均飾有各種造型不同的銀衣片、銀泡、銀鈴等,全身銀飾一般達七、八斤,重的可達二十餘斤,姑娘們下穿青色百褶細裙,腳穿翹尖繡花鞋,走起路來銀飾悅耳動聽,刺繡炫目動人,讓人如見九天仙子下凡一樣。同樣神奇的還有雷公山一帶的苗族婦女,她們的超短裙不過5寸左右,別以為這是泊來品,她們已穿了近千年的時間了。而六枝特區苗族婦女飛頭飾最重的竟有十斤以上,一隻半米長的牛角形飾品,被她們像髮卡一樣頂在頭上。

布依族生活潔淨簡樸,服裝基本是自織棉布,自種藍靛染布。在布依族服飾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蠟染。

布依族蠟染紋樣多為幾何,結構嚴謹精細,虛實有致,剛柔相濟,風格明快清朗。鎮寧縣一帶的布依族婦女蠟染裙子上的圖案愛用一點淺藍色,白藍相映,顯得層次變化豐富。

水族服飾以棉、麻為主,色彩以淺藍、白和青色為主,整套服飾的色彩顯示出清閒、協調、淡雅的基調。

黎平侗族姑娘愛插色彩的雉羽雞翎:還有的在衣領、袖口、圍腰、褲腳等部位的刺繡、挑花服飾,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部分地區侗族女性愛戴銀飾,銀飾以螺紋和蜘蛛造型為多。以青、白兩色為主,清雅秀逸,刺繡不多,但都很精美,水族“馬尾繡堪稱神品、馬尾繡繡出的圖案有浮雕的感覺。繡一條馬尾繡的揹帶,一般要用半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所以這成了考驗水族婦女心靈手巧、賢良與否的一個重要手段。

仡佬族傳統服裝多為白色和綠色,面料以絲綢和棉布為多。

上衣大襟右衽無領,領口、袖口、襟邊都裝飾有青布花邊,對襟鮮明前襟禳有10釐米寬的青布邊,叫“嵌牙子”,牙子邊還疊壓兩三道半釐米寬的絲邊,牙子繡有幾何紋,在領和襟的寬青布邊下,飾有彩色織花邊,叫做“絲欄杆”。褲子短且窄,褲腳禳雲彩形寬邊,重大場合還要加穿繡花較多的“提褲”。

貴州土家族服飾中,女性喜歡用頭繩,垂吊頭繩的,表示已許配人家;頭繩盤在頭上的,表示已訂婚;頭髮結粑餅的,表示已結婚。

少女盛裝為粉紅色或藍色右衽大襟短衣,高領並滾花邊,胸前用綵線勾花,穿寬襠大腳筒褲,褲腳禳花邊。婦女便裝時要包頭帕,帕子一般長達2米或4米。


麥斯威爾大爺


我國是一個有悠久文明史的、統一的、疆域廣闊的多民族國家,五十六個民族共同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民族文化。從傳說中的三皇五帝至今,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類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越來越豐富,人們的思想觀念不斷髮生改變,這從人類服飾觀念的變化上典型的表現出來,由最初的遮羞避體,到禦寒保暖,進而又以追求時尚美觀為主。可以說,服飾是人類五千年文明發展的產物和文化的結晶,是一段時期文明發展的良好的表現形式。 我國少數民族的服飾文化具有下列五個方面的一般性特點: 第一,我國少數民族種類繁多,分佈廣闊,且廣大少數民族地區長期以來交通不便,互相交流困難,因而民族服飾多姿多彩,服飾文化內容豐富,有取之不盡的服飾資源。 第二、由於自然環境的差異和民族風俗習慣、審美情趣的不同,中國少數民族服飾顯示出北方和南方、山區和草原的巨大差別,表現出不同的風格和特點。 第三,由於各種歷史的、地理的、政治的、經濟的原因,中國少數民族直到本世紀中期仍處於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和相應的生產力水平上,由此而帶來的差異十分深刻,至今仍未能完全克服,因而少數民族服飾中所表現出來的文化內容具有明顯的層次性。 第四,中國少數民族服飾面臨著社會全面現代化進程的衝擊和改革的要求,一些傳統服飾已經發生變化,因此,一方面要搶救服飾資源,另一方面要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地引導服飾改革,努力做到既保持服飾的民族傳統和文化特色,又能適應現代化的生產和生活需要。 第五,中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長期以來缺乏科學而系統的研究,企盼著理論總結、理論概括、理論積累和理論突破。 我國各民族服飾豐富多彩,民族性、多樣性、實用性、區域性是我國民族服飾的典型特點。 一、民族性 民族服裝服飾是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現、形象展示,展示了民族的鮮活個性,有別於其他民族的精神面貌。中國是一個擁有56個民族的大家庭,每個民族在文化上和服飾上都飽含了無窮的魅力。各民族服飾以其豐富的色彩、精巧的技藝、獨特的造型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成為中國民族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瑰寶。 1、體現本民族的精神風貌。。 2、暗示著本民族發展的歷史軌跡。 3、往往與該民族的信仰、崇拜有密切的聯繫。 二、實用性 民族服裝有其實用性特點,方便著裝,便於勞作。就像南美洲熱帶雨林地區,人們流行穿形如喇叭的拖地長褲,是為了抵禦潮溼雨林地區蚊蟲的叮咬;現在盛行的西部牛仔服裝最初是拓荒者為適應野外流浪生活惡劣的環境而創制的、簡約厚重防曬耐磨的裝束一樣,我國的民族服裝也緣於生產生活,為生產生活服務。鄂倫春民族用狍皮製作的毛皮服裝既能禦寒又能防雨,而且耐磨,非常適合狩獵時穿用。而十分有特色的狍頭帽是用一個完整的狍子頭皮縫製的,在帽子的頂部不僅有挺立的雙角和雙耳,在狍子的眼眶處還嵌有用黑色皮革繡制的眼睛,形態非常逼真,在狩獵時可以達到迷惑獵物的目的。藏族服飾的基本結構為肥腰、長袖、大襟長袍。穿用這種結構肥大的服裝夜間和衣而眠可以當被。袍袖寬敞,臂膀伸縮自如,既防寒保暖又便於起居、旅行,白天氣溫上升更可脫出一個臂膀,方便散熱,調節體溫。久而久之,脫一袖的裝束便形成了藏族服裝特有的風格。橫斷山區京族居民的傳統服飾以衣褲型短裝為主,既簡潔、美觀,又適宜涉水、乘船的水上生活。 三、區域性 中國民族服裝有極強的區域性特點,56個民族分佈在祖國的四面八方,呈現“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由於幅員遼闊,區域自然生態環境差異性大,經濟發展不平衡,分居各地的不同民族為適應所處自然環境,謀求自身發展,創造了不同民族、不同區域的民族服飾。例如,藏族服飾特點是長長的袖子和拖地的裙子,這主要是因為,藏族居住的地區較為寒冷,所以習慣較穿較厚和較長的衣服來保暖。蒙古族是一個遊牧民族。獨特的生息環境,“逐水草而他遷徙”的遊牧經濟,造就了蒙古族人民蒼勁雄健的民族氣質和獨具魅力的草原文化。長期生活在深山峽谷的獨龍族人民練就了一種勇敢、純樸和勤勞的民族性格,創造了他們獨特的民族傳統文化,其衣褲型短裝服飾和黑紅相間的色彩強烈地反映了他們粗獷、剛健的氣質和風貌。 四、多樣性 從根本上說,服飾的樣式與特徵是由一定社會的生產方式以及政治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的,反映一個時代,一段時期文明的發展情況,是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經濟生活的縮影。我國民族服飾多樣性產生的原因有很多,如前所述,我國是疆域廣闊的多民族國家,自然地理條件複雜,各民族生產生活方式差異很大,政治、經濟發展很不平衡,悠久的歷史,孕育著各民族豐富多彩的服飾文化,這是造成我國各民族服飾豐富多彩,各具鮮明特色的主要原因。朝代的更替、政治的波動,社會主流文化的變遷是造成民族服飾多樣化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中國少數民族服飾的精華集中體現在他們各具特色的配飾品上,從中我們更能體味到一個民族的服飾中所包含的美的形式以及民族的歷史性與文化性。飾品在民族服裝中的特點和意義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整體性 1、形式美的統一。 少數民族服飾中,衣服與飾品相依相存,構成完整的形式美。少數民族的配飾造型與色彩在服裝整體美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造型一般大而突出,色彩在整體搭配中常常起到強調與對比的作用。 2、裝飾性的統一。 裝飾是飾品的最主要功能。主體的審美需求是民族飾品發展的原動力與總體趨勢。比如蒙古族的頭飾、藏族披掛於全身的裝飾,林林總總不勝枚舉。 3、實用性的統一。 少數民族服制形式的產生常常是與其勞動生活密切相關的,因此在服裝中還有一類如披肩、背墊等等,因其常常與身相隨,事實上已成為民族服飾的—種很重要的組成部分,無論從實用還是審美出發都可將它歸為飾品的一部分。 二、文化性 民族飾品的文化特徵可以從宗教、社會與民俗幾個方面分析。 我國少數民族所佩戴的飾品在很大程度上都保持著該民族原始崇拜的意義。祭儀活動中需要許多道具,服飾特別是配飾是道具中最具強化神性的物質實體。祭儀中重要角色巫師的形象便是由特殊而神秘的服飾體現,頭部往往需要神秘面具或是誇張的頭飾。民間的祭儀活動更多的則是演變為一種社交活動,而這種社交活動中的主角便是青年男女。少數民族男女交往通常以對歌開始,發展為互贈信物,信物常常是腰帶、手帕、荷包等隨身的飾品。 納西族婦女的羊皮披肩是最精緻也是最富有文化內容的。納西婦女的主體服裝異常樸素,缺乏裝飾,最具特色的飾品便是用作背墊的羊皮披肩,這與納西文化習俗有很大的關聯。納西民族是一個崇尚文化的民族,文化的主要承擔者是男性,男性一般居家學習經文,而大大小小的農活主要由女性承擔。圍裙與披肩成為女性的主要配飾,納西族婦女所披羊皮上方,有兩個大型圓飾,代表日月,下方有七個小形圓飾,名為七星。一方面羊皮有蛙崇拜的象徵,兩個大圓飾與東巴文化的象徵“黃金大蛙”的眼睛有關,另一方面有“日月” 與“七星”的披肩稱為“披星戴月”,反映了納西婦女勤勞能幹的個性和美德。 三、歷史性 民族服飾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形象的“百科全書”,更是民族發展的“活化石”。民族配飾的歷史性可以從象徵性與地域性兩方分析。 1、象徵性。服飾往往可以反映進入階級社會以後的等級差別和一些特殊的財產觀念。隨著社會的發展階級差別逐漸消除,而配飾在財富的象徵意義上依然十分顯著。 2、地域性。特殊的地理環境往往構成特殊的文化環境,而歷史文化的發展反過來又受地理因素的影響。我國大多數少數民族由於所處地理環境特殊,配飾在不同程度上都保持了民族歷史發展的地域性特徵。即使是同一民族,生活在不同地區亦有不同的表現。 民族服飾繼承和發展面臨的問題 1、民族服裝製作工藝複雜,民間服飾藝人技術封閉,師傅帶徒弟作坊式的生產嚴重製約民族服飾的發展。 2、長期以來,民族服飾科研創新意識淡薄,科研隊伍不強,創新型科研人才缺乏。 3、產研脫節,各自為戰,工藝落後,難以形成批量效應。 4、國外服裝企業技術、資金、市場的擠壓,給民族服飾的振興帶來很大挑戰。 比較常見的少數民族服飾特點 回族 回族服飾與漢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體現在頭飾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無沿小圓帽。婦女多戴蓋頭,特別是在西北地區:少女及新婚婦戴綠色的,中年婦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婦女戴白色的。 回族男子在節日或遇有紅白喜事時,喜戴白色小帽,婦女則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端遮至下巴,後面披垂於肩頭。 傣族 傣族服飾中男子的服飾比較樸實大方,上身為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淨色長褲,多用白色、青色布包頭。這種服裝在耕作勞動時輕便舒適,在跳舞時又使穿著者顯得健美瀟灑。傣族女子的服飾則絢麗多彩,充分展示了她們的活力與性感。傣族女子上身著各色緊身內衣,外套淺色大襟或對襟窄袖衫,下身著花色統裙,裙上織有各種圖紋,傣族女子喜將長髮挽髻,在髮髻上斜插梳,簪或鮮花作裝飾,並喜歡佩帶金、銀飾品,在小蠻腰上系一根精緻銀腰帶。這樣的服飾把她們裝扮得妖美玲瓏,婀娜多姿。她們彷彿一隻只美麗的孔雀,優雅嫻靜。 長袖POLO衫 苗族 苗族分佈較廣,支系眾多,服飾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婦女較典型的裝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過去以麻織土布為主,普遍使用獨具特色的蠟染、刺繡工藝。裙子則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飾的用料、顏色、款式、刺繡等方面,都極具民族風格。配飾以頭、頸、胸及手等部位的銀飾為多見,苗族的銀飾在各民族首飾中首屈一指。絢麗多彩的服飾文化充分顯示了苗族的聰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白族 白族崇尚白色,男子的包頭,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褲子都喜歡用白色和接近白色的淺綠、淺藍等色。白族婦女常將色彩豔麗的圖案繡在掛包、裹背、腰帶、包頭布、鞋等飾物上。淡雅樸實,色調和諧,審美境界高雅。大理的白族男子身著白色對襟上衣和黑領褂,下穿白色長褲,頭纏白色或藍色頭帕,肩掛手繡掛包。婦女多穿白色或穿淺藍色右衽上衣,下著白色或淺藍色寬褲,腰繫繡花或綴有繡花飄帶的短圍裙,足蹬繡花鞋。文化衫設計 壯族 壯族男子多穿對襟的上衣,紐扣以布結之。胸前縫一個小兜,與腹部的兩個大兜相配,下襬往裡折成寬邊;下短而寬大,有的纏綁腿;扎繡有花紋的頭巾。婦女穿藏青色或深藍色矮領、右衽上衣,衣領、袖口、襟邊都繡有彩色的花邊;下著黑色寬肥的褲子。也有穿黑色百褶裙,上有彩色刺繡,下有彩色布貼,色彩絢爛耀眼。扎布貼、刺繡的圍腰,戴繡有花紋圖案的黑色頭巾。節日或趕墟歌場穿繡花鞋。披戴繡花墊肩。婦女的髮式各地有所不同。壯族服飾一般都用自織的土布製成。 黎族 黎族男子一般穿對襟無領上衣和長褲,纏頭巾插雉翎。婦女服飾有地區差異,有些穿黑色圓領貫頭衣,衣服的飾物很多,領口用白綠兩色珠串連成三條套邊,袖口和下襬以貝紋、人紋、動植物紋等裝飾,前後身用小珠串成彩色圖案。下穿緊身超短筒裙,花色豔麗。有些身著黑、蘭色平領上衣,袖口上繡白色花紋,後背有一道橫條花紋,下著色彩豔麗的花筒裙,裙的合口褶設在前面,盛裝時頭插銀釵,頸戴銀鏈、銀項圈,胸掛珠鈴,手戴銀圈。頭系黑布頭巾。黎族婦女擅長紡織。黎錦、筒裙等衣物,色彩斑斕,圖案新穎,質地細膩,經磨耐用。 藏族 藏族的服飾在藏族文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農區男子一般穿黑白氆氌或嗶嘰藏袍,衣褲套穿在白襯衣上,外束色布或綢子的腰帶;婦女藏袍的用料同男裝,冬袍有袖,夏袍無袖,內襯各色綢衫,腰前圍一塊毛織的彩色橫條“幫典”,風格獨特。牧區男子多穿肥大袖寬的皮袍,大襟、袖口、底邊等處都鑲著平絨或毛呢,外束腰帶;婦女也穿皮袍, 皮袍以“圍裙”料和紅、藍、綠色呢鑲寬邊,美觀漂亮。藏靴主要有“松巴鞋”和"嘎洛鞋”。藏族男女的頭、手、胸、腰上都喜歡佩戴用珠寶、金、銀、銅、玉、象牙等製作的精美首飾。 滿族 滿族過去一年四季都穿袍服,袍服中最具特色的是旗袍。滿族婦女的旗袍最初是長馬甲形,後演變成寬腰直筒式,長至腳面。領、襟、袖的邊緣鑲上寬邊作為裝飾。坎肩是滿族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製作精緻,不僅鑲上各色花邊,而且還繡有花卉圖案。頭飾是滿族服飾的突出特點。過去男子留長髮、結辮。而婦女的髮型則富於變化,不僅留髮、結辮,還綰或髻等。滿族把深絳色看作福色,倍加寵愛。另外還崇尚白色,常用作鑲邊的飾物。滿族婦女擅長刺繡,服飾的衣襟、鞋面、荷包及枕頭上,到處都可看到龍鳳、鶴鹿、花草等吉祥圖案 蒙古族 蒙古族服飾包括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春秋季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都比較寬大,盡顯奔放豪邁。女袍則比較緊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條和健美。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則喜歡用紅、粉、綠、天藍色。腰帶是蒙古族服飾重要的組成部分,用長三四米的綢緞或棉布製成。蒙古族鍾愛的靴子分皮靴和布靴兩種,蒙古靴做工精細,靴幫等處都有精美的圖案。佩掛首飾、戴帽是蒙古族習慣。瑪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銀等珍貴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飾富麗華貴。 朝鮮族 朝鮮族男子通常穿短款上衣,斜襟、左衽,寬型袖筒,下身穿寬腿、肥腰、大襠的長褲。外出時喜歡穿斜襟長袍,無紐扣,以長布帶打結。過去習慣戴笠,現在青年男子戴鴨舌帽,中老年人戴氈帽。兒童上衣的袖筒多用色彩斑斕的“七色緞”做料,就像彩虹在身上飄逸。女服則為短衣長裙,朝鮮族叫“則”和“契瑪”。喜歡選用黃、白、粉紅色衣料。朝鮮族的鞋從木屐、草履到草鞋、麻鞋,直至近代男子寬大的長方形膠鞋、婦女鞋頭尖面蹺起的船形膠鞋,無布別具一格。 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傳統的民族服裝為男子穿繡花襯衣,外面套斜領、無紐扣的“袷袢”,“袷袢”身長沒膝,外繫腰帶。在北疆因天氣較寒冷外套常有紐扣,婦女則喜歡穿色彩豔麗的連衣裙,外面往往還套繡花背心。男女皆喜歡頭戴繡花小帽,腳穿長筒皮靴。維吾爾族在服裝的用料上喜歡選用純毛、純棉、真絲、真皮,婦女喜歡豔麗的衣物,並以耳環、戒指、手鐲、項鍊等飾物點綴。手工刺繡是維吾爾族的傳統工藝,襯衣、背心及小圓頂帽上所繡的花紋圖案都十分精美。 土家族 土家族男子過去穿琵琶襟上衣,纏青絲頭帕。婦女著左襟大褂,滾兩三道花邊,衣袖比較寬大,下著鑲邊筒褲或八幅羅裙,喜歡佩戴各種金、銀、玉質飾物。土家族現在平日著裝已沒有民族特色,只有喜慶節日、隆重集會或邊遠山村,才有傳統民族服飾展示風采的機會。




栩薇詩行


外出旅行時若看到有少數民族的服飾很有特色且又喜歡,倘若是店老闆在展樣,我會去以文明禮貌的態度懇請他幫我介紹一下這款是什麼民族風格特色的服飾;如果她本人就是少數民族的話,我也會奔著以少數民族服飾特色的原則,熱情的表明本人對其服飾喜歡度並且向他示意介紹,當我興奮的接受了人家慷慨的介紹時,自會以崇高的敬意去表達自己的感慨,對於個人而言,不僅懂得了自己所喜歡的民族服飾特色,與民族之間的友誼緊密的團結才是更重要事。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