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农村人住了楼,好日子到了头”,真的有道理吗?

MC飘飘


农村俗语“农村人住了楼,好日子到了头”,真的有道理吗?

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情会有不同的看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追求。而且每个人的生存环境背景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得出的结论也就不一样。农村俗语,“农村人住了楼,好日子到了头”。对于这句俗语,有些人觉得有道理的。又有一些人是觉得没有道理。而我个人觉得这句农村俗语是没有道理的。


农村人住上了楼,我觉得是利大于弊。所以,我觉得这句农村俗语农村人住了楼,好日子到了头,是没有道理的。农村人住上了楼首先是农民居住环境改善了,其次是农民的生活更加方便了。

农村住上了楼,交通,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方便农民的生活,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农民孩子们的幸福感。


农民住上了楼,有一个问题就是老农民们的生活习惯。生活习惯这些东西是可以随着时间改变的,比如你出生是在城里的话,那你也不适应农村里的生活啊。农民还说,住上了楼后。没有田地耕种,没有经济来源。你家里的农田可以流租出去,收取租金。你也可以回村里帮忙干活赚取生活费用。农村的建设需要劳动力,而这劳动力的优选就是本村的农民。


农民住上了楼,周边的经济会慢慢的发展起来,一家人就可以团圆。我想这是农民们最渴望的吧!


三农天地


讲一个我身边的故事吧。在我们老家农村,现在适龄男青年如果想相亲,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必须在县城有一套楼房。必须是商品房,农村自建的楼房不算数。如果没有,连帮忙说媒的都没有。在男多女少,矛盾日益凸显的当下,农村男青年打光棍的情况越来越多了。

农村父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娶上媳妇,就必须咬碎了牙在县城买一套楼房。县城房子最小面积在70平米左右,单价在8000左右,一套房子至少也要五十多万。对于靠种地和手艺吃饭,家庭年收入只有三万左右的农民来说,这也是要花光所有积蓄,甚至背负上巨额的负债。

留在农村的孩子,不论是种地还是上班,收入其实也很微薄。再加上刚结婚、买房、生小孩,手头都很拮据,偿还债务或者贷款的重担很多都落在了父母头上。而且农村普遍都不是独生子女,父母可能要背负好几个孩子的债务,甚至一直要忙碌到闭眼的那天。

我们家附近卖豆腐的和蒸馒头的都是三个儿子,这两家的老人都是天天起早贪黑、全年无休为孩子们偿还贷款,五十多的人看起来像八十多。而且按他们现在的偿还能力,恐怕真的要等到八十多才有可能把贷款还完。

所以老话说“农村人住了楼,好日子到了头”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住楼的是孩子,好日子到头的是老人们。


希望以上解答对您有所帮助。


夕荣Siron


农村人住了楼,好日子到了头,是真的。

农村农民,不种地,搬城市楼房住,电费,水费,物业费,冬天暧气费,可以说上一次侧所,不花钱都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一家人都上班挣钱,可能家里开销还能缓解,要是象在农村一样,四五囗人就靠一人打工挣钱,根本难生活。

农村农民打工,没啥技术本领,一月也就三四千元,想吃两颗葱,三个土豆你都得花钱才能吃上,哪象农村,邻居家菜,打声招呼,就能提回一蓝子,好几天都吃不完。城市楼房,进门得敲门,不象农村,端个饭碗还能串门。这种随便行为,城市人叫没有礼貌,一次行,再二再三没声气了,你自已也很无趣是不?

农村人住了楼房,窗净房间亮,环境卫生上了挡次,衣服不可能到处扔,鞋子得收拾个样子,洗澡刷牙习惯得养成,总之,钱到生活质量就上挡次。

农村人种地自由贯了,想闲转就去闲转,想不干活就不去干活,天天打牌玩个麻将,住上楼房,你首先得考虑好每天吃穿住行生存开资哪里来?买油,买面,买菜,买水,买电,买气,买一家人吃喝拉撒,还得准备明天的继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象在农村一样,一天只管三顿饭吃饱,在城市,是不可能的,要不,那么多农村老人咋不愿随儿女来城市楼房上生活呢。

住楼房有住楼房的好处,高大上的前题是你手里得有票子,买啥都得有钱才行,不想干,不想拼命干,住在楼房里也不自在,因为好日子是苦出来的,住楼房都是人家辛苦打拼来的。

只有经历了风雨,你才能收获踏实的新生活,不是吗?

感谢大家支持!


开心151933790


乍一听这“农村人住了楼,好日子到了头”好像不是什么好话,谁不希望好日子源源不断没头没尽,这“到了头”可不是大家所希望的,但实际上在农村人的眼里,能住上楼房这就是好日子来了,没有比这更好过的时候了。


因为在我们传统观念里,农村人能上城里去买楼还是很不容易的,虽然说现在的房价已经比较稳定了,但是即使在我们这个二三线小城市也得1万左右一平,买个百八十平的房子就要100万,哪个农村老人能承担的起,他们一辈子在黄土地上耕种,住的是农村的平房,如果能搬到城里去住楼房,冬天也可以享受无比温暖的地暖,那肯定是好日子了。

其实在农村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是不知吃了多少苦,就是现在40岁往上的人,也是个个都吃过苦头的,别说住楼房了,爷爷奶奶辈的那些人连被子都盖不上,我还记得老妈给我讲,她小的时候去她奶奶家住,晚上跟姑姥姥抢被子,一个小小的土炕睡着四五个人,被子也不够,几个人盖着一个小被子,根本就盖不过来,冻得瑟瑟发抖,互相抢被子盖。那个时候他们一定不会想到一人能盖一床暖煦煦大棉被,也想不到住上干净整洁的平房,甚至是楼房。所以在他们看来能够住上楼房,那真的是过上最好的日子了。



只不过现在住楼房没啥稀奇的了,很多村子进行旧村改造,村改居也都住进了电梯楼房,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现在不管农村还是城市,生活条件都提高了一大截,人们不需要为了挨饿受冻而担心,也没有什么想吃又舍不得买来尝尝的东西,尤其是这大过年的,家里年货备的满满的,猪肉排骨29一斤,都几十斤几十斤的买,鸡翅二十六十一斤,一会功夫一两千块钱造进去了,这还不是好日子吗,当然现在的年轻人们是不会有这种体会的。

经常听姥爷说,现在过的日子真的是,在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哪里能想到现在汽车满大街都是,猪肉海鲜管够吃,有生之年还能住上楼,好像是过上了“神仙”的日子,他们很是满足,过的也格外开心。


一品小十六


农村人住了楼,这句话说的是农村人在城里买了房住进了高楼大厦。为什么会有“农村人住了楼,好日子到了头”这种说法呢?那我们就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我们分以下几点来说明一下农村人住了楼房不方便之处。

1.干活工具没地方放,农村院子,工具到处都可以放;现在住上楼房了,工具放在楼房里,本来房子就不大有点不合适。下地干活不方便,农民的主要工作就是下地干活,拿着工具上下楼梯很不方便,有电梯还好,如果没有电梯,干完农活还要爬楼梯,那是一个累呀。

2.农民丰收粮食没地方放,粮食丰收的时候又要发愁了,住在高楼里,粮食放哪里呢?腾出一间房子放粮食,也有点不合适,就算把粮食运到屋子里也是一个问题。



3.在农村生活习惯了,住上楼房会很不适应。在农村都是独门独院,房子又大又宽敞。吃菜自家地里种的,粮食也不用发愁了,吃都吃不完。农闲的时候还可以串串门、吹吹水,日子人虽然不怎么富有,但是过得舒坦。 可是一旦进城住进了楼房,生活成本就高了,住得也不称心。在城市买什么都要钱,如果有钱还好,没钱那可就愁死了,农民也没有稳定的收入。



4.感到孤独寂寞,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他们在农村生过了几十年,进城住进了楼房,找人说话的地方都没有,连对门都不认识,时间一长,就会感到孤独寂寞,这日子过得憋屈,这也就是好日子到了头。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不过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很多农村人还是适合“农村人住了楼,好日子到了头”这句话。


农人伯伯


现在在农村流行这一句农村俗语:“农村人住了楼,好日子到了头。”主要的意思是说农村人如果住了高楼大厦,过着幸福甜蜜的好日子就像到了头一样,剩下的就是苦日子了。其实这句俗语说的是不对的,只是一个农村传统小农意识的一种想法。现在的农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收入大幅度的增加,农民住楼房也属于应该的事情。也许有人说住楼房就像一个鸽子楼一样,在那面没有足够的活动空间或者是空气不流通等原因的想法,其实这是一种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想法是一样的。



楼房不只是城里人的专利,在农村住楼房的人现在越来越多了,特别农村盖的二层小洋楼,城市里的人叫别墅,也成了农村的一个比较特殊的专利了。因为在城市里的别墅是非常的昂贵,而在农村盖小别墅那就比较便宜了,至少地皮不要钱。我国正在推行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大部分的模式,就像城里的社区一样,建设的那么漂亮,那么干净卫生,基本上也都是楼房的建筑。农村的农民的的确确也住上了楼了,现在已经不稀奇了,但是农民的日子却变得越来越好了,农民的收入也增加了,农民的环境卫生也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一天一个样,可以说现在农民的日子是更上一层楼。



我国正在推行城镇一体化建设,就是鼓励农民进城居住,以改变农民的居住环境,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现在农村人在城里买房居住的非常的多,每个村至少有1/3上的农民已经在城里购置楼房这不仅仅是为子女的教育问题,或者是因为工作需求的问题,正是因为现在城市的生活的确比农村要好一些,城市的交通也非常的发达,城市的医疗条件教育条件都非常的好,城市的娱乐环境更多一些。只有日子过得好的农民才能够在城市里卖楼房,而且在城市里买楼房的人日子过得越好,并不是好日子到了头了,尤其是在10年20年前在城市里买了一栋楼房,现在可以说老家翻了好几番成了百万富翁,有的甚至成了千万富翁。



也许有人质疑在农村盖楼居住不适合,因为农村种地需要有一定的地方晒粮食,放一些耕种的器材、机械等等。但是根据新农村建设的推广和普及农民都住上了楼,也没影响到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农民的利益依旧没有出现撂荒的现象。因为现在小传统的种植模式已经发生了改变,现在基本上属于机械化种植,而且在农村合作社经营的模式在推广,还有一些大型的机械。在农村也适应了种植一些人即便是没有机械化,也可以花钱让人家去种地,而且比自己购置机械要省很多,还省事省力。从此农民改变了那些脏乱差的形象,住上了干净清洁卫生的楼房,住上了现代化的小区。



总之,对于现在经济发展了,人们的收入增加了,尤其是农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收入逐步的提高。现在农村住上楼房的人非常的多,不再是老观念农民住上了楼,好日子到了头的说法。现在的农村住上了楼房基本上都是有钱人才能住楼房,而且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每一年都有更上一层楼的好日子。其实农村人住楼房更能够节省土地资源,使得土地资源增加,便于发展农业生产,这样更能增加农民的收入,并不像这句俗语所说的好日子到了头的结局。时代发展了,一些观念也必须改变了,所以这句俗语已经不适合当代的农村的发展。


宗元三农堂


我觉得这更像是一句气话,形容的话,俏皮的话,调侃的话,那么我说句心里话,不是农民不想住楼,不想让生活环境变得干干净净,而是存在着很多的矛盾。

比方说,让广大农民住楼,这样可以省出大量的土地资源,换句话说,起高层的目的就是为了节省地皮,因为我们国家的地皮还是很紧张的,用寸土寸金来形容毫不过分。

所以能盖高不盖矮,能不设计院子,尽量不设计院子,网名叫“齐东晏子”的这位答友,在配图当中使用了带个小院子的样板房,但像这种全国能有多少?占的比例应该非常小,虽然院子不大,但有这么一方小院,生活就方便得多了,卫生间可以设计在小院子里,小院子里可以放点农具什么的,平房上面还可以晒粮食。

那如果没有院子,盖那种七八层、十几层、甚至二三十层的电梯房,交物业费不说,杂七杂八的往哪放?那么几个平方的地下小棚能放开吗?

就算能放得开,就算有的农村已经脱离土地了,不靠这个吃了,那么贫穷偏远的地区呢?好多贫穷落后偏远的地区,现在还指着养点“鸡鸭鹅”下蛋吃,养点“猪牛羊”卖钱花,那么住上楼以后,这些东西怎么养?只能放弃了。

如果这方面考虑不周到,顾前不顾后,后续保障跟不上,甚至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那就怪不得农村居民反对呢,因为他们能找出很多反对的理由,而且句句在理,头头是道。总不能如前几年新闻报道,有的地方农村规划之后,农民扛着大铁锨,坐着电梯上楼了,总不能这样式吧?!


海岛鹅卵石


农村俗语“农村人住了楼,好日子到了头”,真的有道理吗?

晏子出生于农村,生长于农村,虽然如今住在小县城的城郊结合部,但经常还是要回农村的老家看一看。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晏子所在的地域是北方农村,农村住房多是四合院式的平房建筑。但近年来经济条件好的村庄,经常可以看到一拉溜的二层或三层小洋楼,也有的村子集中盖起了城市市的楼房,村民们集体搬入楼房居住。

住进楼房里的村民,往往都非常自豪,因为他们告别了过去的三大堆,告别了脏乱差,用上了统一的自来水,集体供上了暖,靠近城区的供上了天然气,日子过得舒舒服服,除了个别老人不爱爬楼,从来没听说住了楼房后悔的,更没听说““农村人住了楼,好日子到了头”这样的所谓农村俗语!所以,这个题目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是个别人编造出来,用以抵制新农村建设的,咱不说其险恶之心,但起码这个人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不到位,心里有抵触。

什么是农村俗语?就是农村民间流传的流传的通俗语句,包括俚语、谚语及口头常用的成语。这里面有三个条件,一是流传时间久,二是流传范围广,三是通俗上口好读好记。“农村人住了楼,好日子到了头”, 这句所谓俗语的创造者,利用了俗语通俗上口的特点,但是,由于农村楼房建设是新生事物,这句所谓俗语显然没有达到流传时间久和流传范围广的特点,所以这是一句伪俗语!

有些答主,站在所谓农民的立志上,从”农民“的角度考虑,给出一些说法,说农村人上了楼,不能烧热炕了,不能养猪养鸡了,农具没地方放了,不能种树种菜了,等等等等,俨然是站在农民立场上,替农民说话。但是,这些人显然没有综合考虑问题,而只是偏面的、局部地认识问题。

在我们胶东农村,世世代代是平房式建筑,一家一户都有独立的院子。但是,在清末民初,有些外出经商发财的商人,回农村老家建起了二层小楼,民间都称做小洋楼。这些小洋楼,无疑都是被人羡慕的。时至今日,在农村能盖了楼房的村民,也都是日子过得好的村民。而集体统一规划盖楼的村庄,都是集体经济比较发达,村民幸福指数非常高的村庄。比如我们这里有个中国黄金第一村,集体在城市盖了楼房,每户农民都分了一栋楼房,村民白天回农村工作,晚上到城市居住,享受城市市民一样的文化娱乐及其便利的生活。难道这些村民,好日子到了头?何况,南方一些地方,农村住房一直是楼房式建筑,难道他们的好日子都到了头?

什么是楼房,指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房子,区别于平房。并非一提起楼房就是高楼大厦。农村建楼房,都会根据自己的特点,一般的是建设二层或三层别墅式楼户,每家每户都独立成院。偶尔有建四五层以上的多层建筑的,每户也都会在一层分到面积不少的储藏室。所以,农民舍不得扔掉的旧东西,或者农活需要的基本农具,都放在储藏室里。

至于有人说农民住楼不能养猪养鸡了,请问,现在农村哪户人家,还在自己院落里养猪养鸡?至于说农民住了楼不能种树种菜了,种树是为了绿化,如果村集体统一盖楼,楼区都绿化的非常好,还用你自己种树吗?

农村别墅式的楼房,一般都还是独门独院,院子里种棵树也好,种点菜也好,都是完全可以的。何况,农民除了承包的土地,往往都会分一点菜园,即使住了楼,谁会剥夺你种菜的权力?我们这儿所在的农村,集体分的菜园,现在都很少有人种了,多数是放上了丰产树,农民种菜,都是果菜间作或粮菜间作,种点就吃不了,晏子每年都会去亲戚的果园里拿菜吃,从没看到他们种在院子里或者菜园里。

我们看待事物,都要一分为二的看,更要看主流。新农村建设集中建设楼房,是社会的一种进步,可以节约土地,也可有更好地美化农村,统一供水供气供暖,更好的改善农民生活,这些好处也是显然易见的。何况,组织农民上楼居住,肯定会考虑到农村的农机等问题,许多存庄都有专门的农村存放场所。有些人一时认识不到,或者习惯了住平房不愿意上楼,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编造出“农村人住了楼,好日子到了头”这样的俗语,就有点挑事的意味了!而做为三农问题的答主,我们遇到问题,也应该好好地分析,不能为了迎合或者媚俗,而随意解答问题。


齐东晏子


像爷爷那一辈的人,有几个现在住上楼的,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回家吃个大馒头吃几口咸菜在小而简陋的房子带上老花镜里看会电视就休息了,这就是农民一天的生活,下地干什么呢?疏松土壤在春季马上到来的时候,准备今年的庄稼有一个好的收成,给刚栽的作物蔬菜施农家肥,浇水,铺上膜,好的衣服舍不得穿,怕干活弄脏了,对他们来说,这样平凡而充实的生活才是他们想要的,冬天在炉子旁边,喝着茶叶,看会电视,妇女们聚在一起在太阳底下做做针线活,乡里邻里互相串串门,有好吃互相分享,村里家家户户其乐融融。

几乎每家每户都为了方便,为了不被蛇虫鼠蚁糟践,都在自个儿院子里种了蔬菜瓜果,这样方便了自己细心的栽培,也是作物健康的成长,一般每个院里都有大棚,在大棚上晒些东西,大棚面积大,晒的东西也多,晒地瓜啊,山楂啊,花椒啊,玉米啊等等这些庄稼都特别的方便,大棚上还有专门的储藏室,专门储备粮食的。

农村人住了楼,还真是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那些腿脚不好的,要是有电梯还好一点,整天爬楼梯也很累,有些老人,坐电梯还头晕,小才的爷爷奶奶就是坐电梯会晕的一类人。而且楼上的空间也小了,放不下多少东西,阳光也不充足了,晒东西啥的也不方便了。总而言之,小才村里的村民表示:楼不如家里的破房子,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呀,哈哈哈!



共享人才


农村俗语“农村人住了楼,好日子到了头”,真的有道理吗?有人说,现在很多农村开始合村并镇,那些散居的村民陆陆续续开始搬进社区的楼房,宽敞明亮,家电家具比城里人差不了多少。可是,有人却开始吐槽, 说什么农民上了楼好日子到了头,他们的依据就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种田,而上楼对种田的农民来说有着诸多的不便。那么,农民上楼到底是不是像他们说得那样?且听小编为您分解。

1、农民到底应不应该上楼?

有人说,农民上楼是大势所趋。要不然你看看欧美那些发达国家农民都是住楼房的,住平房只不过是以前农村发展慢,农民没有钱的结果。如今,农民富裕了,即便是你不让他们上楼,他们也开始在宅基地上建楼房了。你去发达地区比如说江浙或者广东去看看,农民都是住楼房的,有些还是住3层小别墅。你先别羡慕他们,为什么有人反对住楼,其实这和他们的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有些农民就喜欢有个农家小院,可以种菜养花,可以散养家禽家畜,你要是让他们住到楼上,他们怎么办呢?

2、为什么让农民上楼,他们开始吐槽?

其实,之所以有些人吐槽上楼,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上楼以后经济负担重了。比如说,农民搬进楼房以后,发现竟然要缴纳物业费。甚至每年冬天供暖费就好几千,更别说电费增加了。水费也不少,甚至装修也要好几万甚至十几万,可是不住楼的话就不会有这些费用。殊不知,社会是进步的,你不可能永远住在那个土坯房里面,即便是你愿意,你的子女总要结婚成家,没有楼房这些都不可能是不是呢?

3、有人说,农民上楼无法种地了?

有人说了,农民就应该种地,生产粮食,可是住了楼房以后怎么种地?这不是断了他们的收入来源吗?其实这种说法有严重的问题。这些人的依据就是,既然要种地就得有农机农具,住楼是没有地方放置这些东西的。就连粮食也没有地方放呢。其实,现在的农村已经不是二十年前了。即便是距离农田远,可是谁家没有三轮车或者电动车呢?说农具农机没地方放。其实,只要是你出钱农具农机都来了,现在农村的分工很细。有人专门干这个,你买那么多农具农机干什么。还有,粮食干嘛要存放呢?收了就卖出去换成钱,不是一样吗?

4、那些拒绝住楼的人最后都怎么样了?

其实,一些人一开始是拒绝住楼的。因为,他们认为政府给他们的平房打价不公平,甚至有些人家本身就是楼房,拆了换成套件不如他们现在宽敞。可是,随着时间的推演,最后他们都求着搬进楼房了,为什么会这样呢?首先,大面积拆除旧村以后,那些所谓的老邻居们都搬走了,剩下一家一户开始孤单寂寞冷。其次,楼区买东西,小孩上学方便,一家一户孤孤单单的对孩子上学不利。再加上,孩子总会长大,谈婚论嫁人家来看看你家这样子,就不会愿意,最后逼着这些人求着领导往楼上搬,这是有些人绝对没有想到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