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李善长和刘伯温,朱元璋更喜欢哪个?

峰子奇观


李善长和刘伯温都是元末朱元璋问鼎天下时期的重要智囊和谋士。虽然刘伯温在民间声名极盛,甚至有“三分天下诸葛亮,天下一统刘伯温”的说法,但与诸葛亮被神化一样,刘伯温在明朝建立过程中的作用远不如民间传说的那么大,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也没有民间想象的那么高。从目前的史料分析看,毫无疑问,在两者之间,朱元璋更喜欢李善长。这一判断有以下方面的支撑。



一是李善长出身淮西官僚集团,与朱元璋是同乡。李善长也是淮西濠州人士,早在朱元璋滁州起兵时就追随他,此时正是朱元璋势力最卑微之时,属于从龙之臣,一直负责前线军队的粮饷供应,被朱元璋称为“在世萧何”,深得朱元璋信任。而刘伯温不属于核心的淮西集团成员,他是江浙集团成员,虽然足智多谋,但其加入朱元璋阵营时间较迟,资历较浅。



二是李善长功绩并不亚于刘伯温,在开国功臣中的地位爵位也高于刘伯温。李善长最大的功绩在于初遇朱元璋时为其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思想,在明朝建国后任左丞相,封爵韩国公,是六位封爵公爵的开国功臣中唯一的文臣。而刘伯温仅受爵诚意伯,地位爵位均低于李善长。

三是李善长与朱元璋的私人关系更亲密。李善长与朱元璋是亲家,其子李琪尚临安公主,封驸马都尉。而刘伯温虽是朱元璋的重要谋臣,但也深知君威难测,与朱元璋保持一定距离。



当然,在出了名难伺候的洪武皇帝手上,即使小心翼翼夹着尾巴做人都难逃一劫。李善长和刘伯温也不例外。洪武二十三年,受“胡惟庸案”牵连,年已76岁的李善长随同全家70多人一同被杀,只有其子李琪因是驸马幸免于难。而刘伯温在开国后便失去朱元璋信任,于洪武四年就申请告老还乡,在老家期间虽然小心谨慎但仍然没能逃过朱元璋的猜忌,据说死于丞相胡惟庸下毒。


沧海拾遗录


朱元璋更喜欢李善长,也更信任李善长,因为早在朱元璋起兵攻下滁州时,李善长便开始追随其左右,而且李善长又是淮西人,与朱元璋也算是老乡。李善长是最早跟随朱元璋的重要谋臣,对朱元璋而言,李善长并非单纯的臣下,而是既师亦友的一号人物。所以,李善长可以说是大明开国文臣之中辈分最高、分量最重、地位最尊的。

大明立国后,李善长被朱元璋封为韩国公。当时被封为公者,除了他,还有徐达、常茂(常遇春之子)、李文忠、冯胜和邓愈,一共才六人(注意:其余五人,皆为大明立下赫赫战功的武将及其后人,仅有李善长一人为文臣)。而且。李善长更是位居六人中的首位,朱元璋在诏书中将其比作萧何,李善长真可谓是位极人臣啊!由此可见,朱元璋对李善长的厚爱。

而备受民间推崇、智谋超群的刘伯温,真实历史上,似乎并不受朱元璋厚爱。作为浙东党的代表人物刘伯温拥有文人的那股傲骨和孤高。因此,朱元璋一直不信任、也不喜欢刘伯温,只不过将之作为制衡淮西勋贵的一个棋子罢了。

也正因为不怜惜刘伯温,所以朱元璋一直把刘伯温推向整肃和打压淮西勋贵的第一线,任由刘伯温成为众矢之的,备受淮西集团的攻击,而自己却躲在身后把控一切。

刘伯温尽管智谋超群,同时也在草创大明和治国安邦之中立下了许多功勋。然而,到了分封之际,也不过被封了个诚意伯而已,连侯爵都混不到。这也能看得出刘伯温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


这些历史要读


李善长和刘伯温分属淮西集团和江浙集团,李善长和朱元璋一起打江山的故人,李对朱一直是忠心耿耿,李一直帮助朱元璋稳定后方,提供粮草,是一个后勤部长,而刘伯温是朱元璋的高级谋士,相当于朱元璋的参谋总长。打天下时,两个人都是全力帮助朱元璋,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朱元璋得天下,二人缺一不可。到了朱元璋称帝时,朱元璋对刘伯温有些猜忌,而刘伯温亦很知趣,自愿回家养老,就是这样朱元璋仍不放心,当刘伯温生病时,派胡惟庸前去探望之机,用毒药让刘伯温服下,终于要了刘伯温的命。回过头来朱元璋又来收拾胡惟庸,胡本是李善长的亲信,本事还是有的,后来觉得自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就有点狂妄自大,被朱元璋以谋反的罪名杀了,此事牵连李善长,当年李善长已经七十六岁,朱元璋仍然不想放过,一不做二不休干脆连李善长满门七十多人全部杀了!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功臣能够善终的很少,更谈不上暴君朱元璋对谁好点,只能比谁的下场好点而已!最终刘伯温末被灭门,仅此略胜一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