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摇滚纪录片,筹备2年却仅上映1晚


《Spirits in the forest》纪录片在巡演结束一年后、2019年11月21日公映,

投放到全球2800座影院中,但是仅上映一晚。


这部纪录片对于Depeche Mode来说显然是不计成本的,而能在第一时间通过公映观看到这部影片的观众,不消说绝对是乐队的真爱粉,想象一下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素昧平生的人们在那一晚因Depeche Mode而产生某种连接,而这些连接起来的数万粉丝,则由影片里的6位主角作为代表,道出他们人生中的“Depeche Mode故事”。


这部摇滚纪录片,筹备2年却仅上映1晚


这6位主角是从上文提及的“粉丝占领Facebook Campaign”中甄选出的,他们不仅作为视点人物参与了纪录片的拍摄,还去参加了柏林的终场演出。摄制团队为此跨越蒙古、哥伦比亚、罗马尼亚、法国、美国和德国共6个国家,在导演Anton那擅长捕获摇滚乐人冷峻面容的镜头中,6位粉丝因Depeche Mode而改变并连接在一起的人生却是生动不已。


这部摇滚纪录片,筹备2年却仅上映1晚


02

音乐带他们飞出地缘的藩篱


这部摇滚纪录片,筹备2年却仅上映1晚

△No.1 来自蒙古的粉丝Indra


22岁的Indra是6位粉丝中年纪最小的一位,她出生并生活于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


在她作为影片开场人物的那几分钟里,除了她摆弄的那些封套已经泛起毛边的Depeche Mode唱片之外,她所居住的公寓里几乎没有西方流行文化驻留过的痕迹——绿色的墙皮,磨出锈斑的暖气片,锡皮暖水瓶,墙上的黑白相片,一切都带有蒙古计划经济时期的印记。Indra与年迈的祖母一起在这栋公寓里生活了22年,如无意外,老人希望在此生活到最后一刻。

这部摇滚纪录片,筹备2年却仅上映1晚


Depeche Mode第一次进入Indra的世界时她只有8岁,往后的暑假里她每次都会听着Depeche Mode的歌随家人进入草原。她听的是什么?是《Enjoy the Silence》的空寂,还是《Somebody》的纯然深情?在天地交汇处,年轻的蒙古族女孩凝神其间。


这部摇滚纪录片,筹备2年却仅上映1晚


Indra对Depeche Mode的印象是一步一步加深的。从只闻其声,到继父指着电脑上的演出视频,告诉她谁是合成器的操盘手Andy Fletcher,谁是创作主脑Martin,谁是主唱Dave;从不解其意,到学会英语听懂Dave高唱之事,她在不断地与他们重新连接。


影片中,Indra站在乌兰巴托成吉思汗骑马像前,用流利的英语向欧美游客介绍历史风貌,旁白里她的语音响起:她曾梦想成为歌手,但现在从事着这份导游的工作,并无任何卑怯,她的蒙古族外貌下已然有了西方文化和高等教育塑造出的自信。


这部摇滚纪录片,筹备2年却仅上映1晚


如果将影片中Indra的许多片段单独剪辑出来,很难将它们和Depeche Mode联系上,事实上Indra成长的整个环境——那栋老旧公寓,马背上的假期,这些似乎都和Depeche Mode合成器里的“时髦”世界并不相干。音乐对Indra的影响抹去了地缘、出身和文化符号设下的界限,让她的内心世界从那栋斑驳的绿色公寓里向着广阔外界延伸。


这部摇滚纪录片,筹备2年却仅上映1晚

△No.2 来自罗马尼亚的粉丝Cristian


1989年,Depeche Mode的旷世杰作《Personal Jesus》问世,随后一年,乐队发行了迄今为止商业上最成功的专辑《Violator》。


影片的第二个故事中,罗马尼亚粉丝Cristian回忆起年少的自己在首都布加勒斯特与乐队的“邂逅”。在那个东欧经历剧变的年代,欧美流行音乐在罗马尼亚只能通过Bootleg私制唱片的形式在地下市场流通。音乐不是能在阳光下大肆欣赏的艺术,Cristian的父母在厨房偷偷播放唱片,音量必须控制在一墙之隔就无法听清的程度。


这部摇滚纪录片,筹备2年却仅上映1晚

△《Violator》专辑封面


直到局势开明,Depeche Mode的《Worlds in My Eyes》和《Personal Jesus》第一次通过罗马尼亚的电台播出,那盘旋上升的绝妙合成器音色在耳间跳动,对于只能一窥地下唱片之禁忌魅力的罗马尼亚年轻人,等同于只看过盗版Mp4电影的乡镇青年终于一睹imax 3D的魔力。


这部摇滚纪录片,筹备2年却仅上映1晚


来自蒙古的Indra和罗马尼亚的Cristian,他们在学会英语之前,都不明白歌词的含义,Depeche Mode对他们的“第一次打开”是纯音乐性的,面对歌词从不解其意到演唱会现场自然的跟唱,这是音乐对一个乐迷的“第二次打开”。


03

音乐让他们与孩子紧密相连


这部摇滚纪录片,筹备2年却仅上映1晚

△No.3 来自法国的粉丝Carine


Carine与两个女儿居住在法国佩皮尼昂,面对导演的镜头,她讲述了一段令人心碎的往事。


25岁时,Carine遭遇了一场严重的车祸,车祸造成了失忆和漫长的抑郁症,她想不起自己是谁,也认不出身边任何一个人包括最亲的家人,“就像陷进一个洞窟之中。”在病房里,父母试图用照片、书籍等物件来唤起Carine的回忆碎片,但她的海马体仍旧像失去信号的有线电视一样——除了Depeche Mode当她再一次听到他们的歌时,她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是:“Hey,I know it, I loved that.”


这部摇滚纪录片,筹备2年却仅上映1晚


那是怎样的一个瞬间?有一种无法名状的感情从空白之中被唤醒,那纯粹的喜爱甚至不需要回忆为之佐证。在6位粉丝当中,导演给予Carine的镜头最为柔和,命运给了她一道残酷的伤痕,但她选择接受25岁后重启的人生,就像接受Depeche Mode再一次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


这部摇滚纪录片,筹备2年却仅上映1晚


影片中的Carine身上已经看不到太多曾经遭受过的苦难。她带着两个小女儿逛唱片行,两个孩子非常自然地接受妈妈给她们挑选Depeche Mode的唱片。母女三人在卧室的床上对着电视又唱又跳:“I Just Can’t Get Enough”。孩子们对Depeche Mode童真般的喜爱,又何尝不是Carine丢失回忆的最好延续?


这部摇滚纪录片,筹备2年却仅上映1晚

△No.4 来自哥伦比亚的粉丝Dicken


Mute唱片在2005年为Depeche Mode推出过一首先行主打歌《Precious》。这首歌讲述的是乐队成员Martin Gore与前妻那段失败婚姻的回忆,这段婚姻磨灭了两人的爱情也给孩子们留下伤害。因此,《Precious》虽然依然由Dave来演唱,但歌词却极力诉说Martin心中的悔痛。


不知道是不是导演有意为之,影片中出现的家庭都是残缺的,法国妈妈的丈夫没有出现在影片中,来自哥伦比亚的乐迷Dicken,与妻子离异,两个孩子定居在迈阿密。《Precious》强烈共鸣着他们内心脆弱之处,在柏林终场演唱会现场,暮色掩护下,Dicken在全场《Precious》的合唱声中泪流满面。


这部摇滚纪录片,筹备2年却仅上映1晚


Dicken认为,Depeche Mode是他和孩子们之间的连接。与妻子分居时,女儿7岁儿子4岁,他决定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弥补失败的婚姻带给孩子们的伤痛。他带着孩子们一起翻唱Depeche Mode的老歌,用的乐器都是儿童电子琴、手鼓、沙锤,甚至是空水瓶。


这部摇滚纪录片,筹备2年却仅上映1晚


从第一支歌《Shake the disease》发布到网络上开始,他们越唱越多,直到2012年,这支家庭翻唱乐队正式定名为DMK(Depeche Mode Kids), 开始被媒体广泛报道,甚至收到了去音乐节的演出邀约。


虽然出名并不在Dicken的预料和掌控之中,但对他来说重要的是能以这种方式参与到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孩子们也认可并追随他的音乐爱好,这就足够了。


这部摇滚纪录片,筹备2年却仅上映1晚


04

音乐是他们内心的慰藉


这部摇滚纪录片,筹备2年却仅上映1晚

△No.5 来自德国的粉丝Daniel


夜色于林中降下,Depeche Mode开始演唱他们的名曲《Walking in My Shoes》,舞台背投里,高挑的男演员打扮出女装扮相。蒙太奇一转,生活在德国的粉丝Daniel将自己的故事投射在了这首歌上。


Daniel出生在巴西一个传统的天主教家庭中,用他的话来说,“人生处处都被规划好”:学习、工作、结婚、生子,但他常常觉得自己与这周围人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里约的年轻人都喜欢周末去海滩放松,但他不喜欢。他总有一种“生活在别处”的感觉。


这部摇滚纪录片,筹备2年却仅上映1晚


Daniel的内心撕裂来源于他对自我的认知。影片中,他袒露身为同性恋生活在一个传统家庭中的挣扎,他父亲的兄弟,也就是Daniel的教父死于HIV,Daniel因此选择深柜。但是他说,“父母其实什么都知道”,妈妈一个电话就让他卸下了伪装。现在,Daniel和丈夫生活在柏林,父母通过视频通话和他们联系,Daniel的选择最终被家人所认可并支持,更重要的是,他对自我的坚持。


这部摇滚纪录片,筹备2年却仅上映1晚


镜头切给柏林演唱会现场,Dave高唱“Try Walking in My Shoes”。若不解其意,《Walking in My Shoes》大概在Depeche Mode的代表作里显得过分诡秘,但那道钢琴走吉他效果器的编曲勇气,分明是属于所有那群和普通人“不一样”的乐章,暗藏玄机。


这部摇滚纪录片,筹备2年却仅上映1晚

△No.6 来自美国的Liz


在以上5位粉丝的国家里,摇滚乐和跳舞音乐都不是主流的生活方式,只有来自美国的Liz生活在一个流行音乐遍地开花的社会。但要在美国刻板的社会印象中坚持自己的音乐喜好也并不容易。


比如大部分人会觉得Hip-hop属于非裔美国人,而非裔美国人就只能喜欢Hip-hop,但是Liz偏偏是“异类”,身为非裔美国人,她喜欢来自英国的Depeche Mode。


Depeche Mode的音乐,唱的就是Liz的整个生活。虽然在影片中,Liz和两个儿子其乐融融,他们甚至能像朋友一样坐在餐桌前讨论纽约地下摇滚的门类起源,但这个家庭也一度面临破裂。


这部摇滚纪录片,筹备2年却仅上映1晚


乳腺癌蚕食着Liz的生命,在接受放疗期间,已经与她形成默契的医生会在一旁播放Depeche Mode的音乐。有朋友问她,“为什么要把你爱的东西和如此痛苦的事情联系起来?”《Precious》的音乐响起,Liz说,这至少让她感觉自己除了是癌症病人之外,还有另外的人生。


这部摇滚纪录片,筹备2年却仅上映1晚

△Liz在柏林终演现场极度忘我


寻常如我们,不太可能体验《Spirits in the forest》中6位Depeche Mode粉丝如此撕裂的人生,无论是经历车祸失忆,还是在癌症放疗期间医生为你播歌,说到底都是生活之苦,如果纪录片沦为粉丝卖惨,那么乐队和导演绝对搞错了立意。


我们都想看到的是,Depeche Mode最终为所有人带来一场美好聚会,每个人都听到自己的心头所爱,即使是一首翻唱也有另一个像我一样心潮涌动的人。


就好像无论Depeche Mode如何转型,最后让所有人都跳起舞来的,都是那首如此纯粹的《Just Can’t Get Enough》。


这部摇滚纪录片,筹备2年却仅上映1晚


-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