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里有哪些藏书,可以分享一下吗?

本王免你罪


家里的书,是从大学时开始一直积攒到现在的,现在平均每月还是会购买1000元左右的书,文中图片为家中部分藏书。

家里的藏书,主要有历史和古籍类、哲学类、商业类、语言文字研究类、文学类、心理学类等。以下主要分享一些部头稍大一点的或比较知名的书,一一列举实在统计不过来。


历史和古籍类主要有:

中华书局最新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史记》、《隋书》、《魏书》《南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辽书》、《宋书》,这部分二十四史还未完全出版,时刻关注,一出即买。

另外有:《剑桥中国史》、《哈佛中国史》、《世界史》、《全球通史》、《资治通鉴》、《抗日战争》、《辛亥革命》、《美国文明的兴起》、《罗马史》、《历史研究》等

《春秋左传注》、《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论语》、《尔雅》、《礼记》、《周礼》、《周易》、《尚书》《诗经》、《国语》、《战国策》、《世说新语》、《黄帝内经》、《老子》、《孟子》、《庄子》、《王阳明全集》等等。

古籍部分自古至今涉及到的名家名著比较多,所以即使是同一书名,会有好多个版本和注本,大家平时比较熟知的古籍书目基本都有,这部分主要购自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

哲学类主要有:

《希腊哲学史》、《亚里士多德全集》、《柏拉图全集》、《冯友兰全集》、《康德全集》、《黑格尔全集》等


中国现代学术名著:

《国史大纲》、《管锥编》、《国史大纲》、《中国教育改造》、《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陈寅恪集》、《章太炎全集》、《张岱年全集》等,这部分收藏的主要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还有三联书店

语言文字研究类:

《王力全集》、《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句读》、《说文解字注》、《汉字树》等


文学类:

中外名著(比较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中华文明史》、《国学研究》、《剑桥中国文学史》、《莫言全集》、《中国文学史》、《四大名著》、《莎士比亚全集》、《隋唐演义》、《儿女英雄传》等古典小说、《悲惨世界》及《荷马史诗》等世界名著。

这部分家中比较多的还要数小说类。中外知名小说,此生必读。

商业类:

《货币战争》、《魔鬼经济学》、《大败局》、《浩荡两千年》、《激荡30年》、《21世纪资本论》、《国富论》、《商战》、《定位》、《彼得德鲁克全集》、《从0到1》、《创业维艰》、《创业的国度》、《金字塔原理》等等,这部分主要购自中信出版集团。每年都会推出不少的畅销或是经典的著作,基本都会购买。

商业类书籍更新速度比较快,相关著作感觉国外写得比较多,阅读价值也更高,但是,外文类书籍不是每个人都能顺利阅读,所以很多人只能等待译本,而等待时间有的会长达好几年。不过,近几年国内也出了不少的优秀商业类著作,而且是根据国内的商业研究而写的,所以也更适合我们,期待着更多的专业人士推出更多普及大众的优秀读物。


心理学类:

《梦的解析》、《社会心理学》、《心理学与生活》、《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


其他如工具书类《大英百科全书》、《辞海》,有关物理、化学、生物类等得科普读物也不少,就不一一上书名了。

总之,好书很多,现在的互联网发展迅速,为我们选书、购书都带来极大的便利,也更加实惠。人工智能时代已然到来,而读书,依然是获取知识的极佳途径,甚至是最好的途径。


人生有限,而知识无限,有的书,此生必读,而有的书,也总会无缘相见。书买了很多,但不是都能看完,有的书一遍一遍读,每一遍体会都不一样,有的书匆匆翻过就再也不曾翻阅。


人生有登场和退场,有主角和观众,书也一样。我们总能发现,有的书不管如何总逃不过,必读,如《史记》、《四书五经》、《四大名著》等,有的书,即使遇见不读也没什么可惜,此类书太多,甚至有的是畅销书。


碎屏读书


我家藏书一万多册。若用四部分类法分类的话,各部类的书也有一些,但都是近代、现代和当代出的书,少有古籍善本。

我祖上都是贫苦农民,不是书香门第,没能给我留下一本书。藏书中,除百十本是友人赠书、开会发的书外,其他均是我自己从工资中节省下来的钱所买。我自己最早买的第一本书,是1963年读小学五年级时,用捡的桔皮卖了钱后买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二本是《毛泽东同志的青年时代》。

后来参加工作当了工人,有了点工资,但毕竟可以自己开支一点钱,就节衣缩食每月尽量省下点钱来买自己喜欢的书。开初买的多是小说,如《创业史》《艳阳天》《林海雪原》《烈火金刚》《红旗谱》《红岩》《红日》和中国四部古典小说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等及其他文艺作品,但买不胜买。后来转向买有关写作和文学创作方面的书。到了中年,又喜欢买历史政经类书。如《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等。也有《中国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文学评论》等数十种多年订的学术刊物。

在我的不多藏书中,《毛泽东选集》有五十年代出版的繁体竖排本,有六十年代出版的红色塑料皮一卷本,也有1991年岀版的四卷修订本。有《论衡》,有《政鉴》,也有《日知录》。有《流失的中国》,有《我向总理说实话》《我向百姓说实话》;也有报告文学《中国农民调查》。有我小时候捡桔皮卖得钱后买的书,有邮购的书,有东西南北觅得的书,也有我去国家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复印岀来的书。

与大藏书家比,我那点藏书真是小巫见大巫!但我既无高官厚禄,亦非百万富翁,祖上又非书香门第,我只一个普通工薪阶层职员,能有万册藏书,也是我半世纪省吃俭用,积沙成塔。卑人别无所长,可以骄傲自豪的,仅此几本破书也。


作家唐运泉


连环画二十多年积累






腊约666


这道题目,成功勾起了我对我家老公藏书的展示欲望。

凭心而论,老公是个好学的人,拥有好多自己的书。但他不爱看文学书,好多普及型的文学名著他都没读过,被我所不齿。

不过,除去文学,他倒是涉猎颇广。化学就别说了,那时他的最初专业,金融是他第二学历,此外,运动类占了很大比例。这一大类又涵盖武术、各类竞技比赛。武术有鹤翔庄气功、南拳、北腿、铁砂掌、少林拳等等,竞技类有游泳实用教材、篮球、乒乓球技法等等,都以一本本书的形态记录着他昔日的最爱。

还有一些杂的旁门左道,像风靡一时的弗洛伊德呀、古汉语的三国志什么的。最可气的是,他还典藏着一套套的英语、日语学习课程教材,他当然是一句也读不通(曾参加英语自学考试,以连续三年25、26、27分的考试成绩书写了辉煌纪录,也彻底打碎了他自学英语的梦)但这不影响他对英语的喜爱,书为证。

这都不算什么!最奇葩的是他的游泳教程。

早就发现,老公有一本厚厚的《游泳实用教程》。翻开,只见图文并茂,既有理论,又有实战,且每一个环节都配有人物动作示意图。怎么出手、怎么摆腿、怎么配合呼吸,一招一式,都讲的极为严谨而细致,属于准专业教练级的。当时就想,为学个游泳下这么大功夫,至于吗?

我可不太会游泳。按说,从小,我家就是临水而居,房子周围都是大水坑(那时候,还没有啥污染,水很清),极具学游泳的地利。每年夏天我都会被大姐带着到水里泡上一个多月,在浅水处随便扑腾,庄里许多孩子包括大姐就是这样自然而然的学会著名泳姿“狗刨”的。可我就是没学会。勉强会扎个猛子,还会不伦不类的仰泳,俗称“漂洋洋”。

不会游泳,但挡不住我对游泳的热爱。每年夏天,我都会努力拽着老公去附近泳池游泳消暑。但每一次,都是兴冲冲提议,气冲冲自己带孩子去,他从来都没有配合过我的热情。甚至前几年一家三口到了海边,他虽然煞有介事的穿着泳裤,却依然不下水,只是在岸上负责看衣服、拎包。

我简直要被气疯了,想破脑袋也不明白为什么。是啊,到底是为什么呢?没发现他有什么见不得人的残疾呀,也没有难以启齿的牛皮癣之类的不适合沾水的病症,可为什么就是不肯下水呢?

真相竟是非常的简单,原来他居然(!)不--会--游--泳。不但不会,甚至还会晕水。当若干年后,我终于通过威逼利诱知道这个真正原因后,又气又乐。指着他的《游泳实用教程》,嚷“那你干嘛还买它呀?”“不会才学呢。”他倒振振有词,“我是这样计划的,先学理论,练好招式,再下水实习。”“不下水怎么练啊?”“在床上,这样,这样。。。呼---吸---”他趴在床上手脚乱划拉,简直就是一只大鸭子,而且是只大旱鸭子。

基于做父母的补偿心理,我们俩一致立场坚定地送薇薇进游泳班接受正规训练。在闺女学习游泳的日子里,那本老古董版的实用教程又被搬了出来。每次闺女回家,他都及时跟进,结合游泳班的进度,找到相应章节,配合示意图,和闺女唾沫横飞的交流心得,甚至还要让闺女趴在床上他亲自进行指导或纠正,那叫一个敬业,那叫一个过瘾。

啊---呸!

吓得我赶忙进行多方阻挠和干扰,闺女好不容易学会点,再给他带偏了,那还了得。更可气的是,一次闺女居然问,“爸爸,如果我和妈妈同时掉水里,你先救谁呀?”老公很 严肃的沉吟着,“嗯,让我想想。”我在一边及时提醒,“这还用想吗?肯定是我们娘俩一起捞你呀。”

到如今,书是好书,泳仍然不会游。屡次整理书橱该书均被保留,一直到现在仍然赫然立于书架之上。。。。气着我。


一棵开满鲜花的树



职教动态


嗨~~~我是摇摇,很高兴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作为一个从小爱看书闻到书香味就兴奋的妹纸~我来分享一下我的藏书~

记忆里,爱看书大概是在快小学的时候,去看连环画,我几乎挪不开我的脚~后来我妈没办法,帮我买了那一整套,那个时候我大概6岁,收的第一步连环画是儿时最美好的回忆~《葫芦娃》,当时心里一直觉得,葫芦娃们好牛逼~每个人技能都不一样,但是我最想拥有的还是喷火娃的技能~哈哈哈

从儿时的书说起吧~可以为各位家长做做建议

6岁~10岁儿时的书:美好的记忆总是值得珍藏

连环画可以赋予一个孩子最美好的记忆,让他们有种美的体验,推荐孩子

《葫芦娃》,这个大家都知道了,很经典的一套

《十二生肖的故事》,我记得我第一次拿到这套连环画,一口气看完的,到现在都记忆深刻呢,比如猫以前有参加十二生肖比赛的,后来被老鼠算计了,它连最后一名都没拿到,不剧透有兴趣的家长可以送给孩子


《皮皮鲁系列》

《郑渊洁》儿童童话

10岁~15岁时的书:修正三观的最佳时刻

这个年纪有些敏感,可以看一些名著或者名人传记,三观是在这个时候养成的,

也不需要限制青少年的看书,这样有注意培养他的阅读爱好~

文学类书:

《简爱》、《傲慢与偏见》\\《卓娅与苏拉》、《牛虻》、《鸡皮疙瘩系列》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达芬奇传》《绿山墙的安妮》《农场疑案》《草房子》、《辛可提岛的迷雾》、《纳尼亚传奇》

魔幻类:话说那时候,父母没有限制我看书,什么书我都会看一些

《幻城》《冒险岛数学奇遇记》《A to Z 神秘案件》《哈利波特全套》

理财类:

《小狗钱钱系列》,我的财商启蒙、《富爸爸穷爸爸》

成年人后看的书:

这个时候看的就更多更杂了~但是都是兴趣所致

经典的:

《人类简史》、《资治通鉴》、《刻意练习》、《中国丝绸之路简史》、《社会心理学》、《北野武的小酒馆》、《菊次郎与佐纪》

文学小说类:

《洛丽塔》、《情人》、《林云堂系列》、《皮囊》、《格调》、《钱钟书系列》、《杨绛系列》、《冰心奶奶系列》

《瓦尔登湖》、《百年孤独》、《追风筝的人》、《摆渡人12册》、《知更鸟姑娘》

我觉得看书也是人生的经历,流连在文字间,找寻他们的力量,可以得到心灵的洗涤与成长,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特别是阳光午后,夜晚睡前,每次晨起,似乎那时候,是与自我对话的最佳时刻~~希望大家都能爱上阅读~


摇摇光芒万丈


我家的藏书,分为我的和孩子的,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分为孩子的、孩子和我共有的。因为:

一、我的:鉴于各种原因,我看书比较偏,偏好于文史类。曾经也想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无奈真的不是打心底里喜欢,所以找理由为自己开脱——反正也不是为了考学而读书,就随心所欲吧。

只是把握一点:买回来的书现在是我看,等孩到了合适的年龄也可以给孩看。现在女儿找书,一般都会问:“妈妈,你推荐你的什么书给我看呀?” 在我的推荐下,她先是读完了桐华的《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又读完了《平凡的世界》和《为你行走》,最近正在读二月河文集《康熙大帝》,已经读到第三本。所以我说我的书也是我和孩子共有的。

二、孩子的:鉴于自己阅读方面的缺陷,我在给孩子买书的时候就很注意全面性。从一岁多开始,绘本类的故事、绘本类的百科全书、绘本类的科学、绘本类的历史地理……直到现在六年级,她的书籍分类几乎涵盖了所有领域:文学的、历史的、地理的、物理的、化学的、英语的、哲学的、社会的、百科的……这些除了文学、英语、历史和部分地理外,其余大部分是漫画形式的书籍,能引起孩子兴趣,引领孩子入门。

所以,当女儿在我面前谈柏拉图、谈世界著名建筑、谈一些星球时,我几乎没有办法对接,很为自己汗颜。不过又由衷地感到欣慰——孩子的阅读爱好广泛,没有局限于某一领域。

就在前两天,女儿心血来潮要数数家里的藏书,便爬上爬下忙活了一通,结果数到第870本便不干了,累得躺在了地上,强烈要求:“妈妈,你少买点书,数数太累人了!”

哈哈,我偷偷告诉你:今天还会来一套书,是我在今日头条上看到推荐之后买的——宗璞先生的《野葫芦引》全四卷:《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人民文学社出版。





读书品文


大概因为得过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我家的书,文科理科各占一半。

我看大家分享的都是文科书,我来分享一下最近我在看的数学书吧。

为什么还看数学书,兴趣之外,主要是为了给自己的孩子讲一些数学故事。引导一些数学思维。

现在看,效果还不错。我正在逐步把这些讲解整理、分享出来。

当然,实际上对我的睡眠也有极大的帮助。



爱编程的魏校长


囊中羞涩,旧书最合适。高中到了县城读书,一有空就到旧书摊转转,比如一元一本的《读者》《青年文摘》,印象最深刻是买了一本最喜欢的文学名著《平凡的世界》,虽然已经读过,但是买了回来!文言文版《聊斋志异》,好像没看完。四大名著买齐了,不过到今为止,《红楼梦》没耐心从头看到尾。那时看武侠小说走火入魔书,买了不少武术书。还有两本魔术,和几本医术。高中三年,断断续续买下的旧书应该接近两百本。

大学期间也买了不少旧书,出来广州打工后逛旧书摊的习惯一直没改。有次去广州天河南吃饭买了一套《正经》《反经》,没耐心看完。还有在天河车陂也买过。买了一套文言文版的《资治通鉴》,买的时候很激动,过后没耐心看完!然后就是在京东买了几套命理书,也没看完。最贵的一本应该是上下九论斤称买了一本彩色版翡翠鉴定方面的书。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一开始在电脑看网络小说,最初看的一本网络小说很印象很深刻,还记得书名《花开堪折》,后来智能手机的兴起,就在手机看网络小说,实体书很少看。虽然现在晚上偶尔逛旧书摊,但是很少买,就算买了回来好像也没耐心看完


呆呆o一o


1998年,我还很年轻,在一个国有企业的办公室做秘书,主要工作是为单位和领导写各种各样的汇报材料,工作报告,工作总结等等。

有一天,领导安排我去集团公司党校去学习,学习内容好像是党的精神文明建设条例一类的东西。当时,去党校学习,就意味着去睡几天懒觉,喝几天小酒,只需要象征性地在课堂上坐一坐。所以我乐得有几天的休息。

到党校后,第一天开课间隙,各单位的人开始组织各种牌局、酒局,而我还是想找个安静的地方看看书。于是在下午上课时,我溜出课堂,去党校的图书馆看看。

这个图书馆是太陈旧了,估计三年内没有更新过图书,桌椅也是破烂不堪,根本没有人来看书和借书,几个管理员嗑着瓜子聊着天,任由我在几大排书架中间乱转。

其实这种图书馆藏书量不小,大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大量屯积的书籍,其中不乏各类经典,不过由于管理不力,残破、丢失的不少,另外还有很多书自从摆上书架,就没有人再动过。

我在一排偏僻的书架底部发现了一套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傅雷先生的译本,一套四本,出版时间是1965年。这套书不知道在这里摆放了多久,书的上面全都是灰尘,将灰尘抹去,发现书竟然是崭新的。

把这套书抽出来,在手里拿了很久,不想翻开,也不想放回去。然后,一个念头生了出来:把这套书偷走!不让这部巨著再继续留在这个遍布灰尘和蛛网的地方。

偷偷看了一下管理员这边,几个中年妇女聊得正高兴,根本不注意我。

因为四本书实在太厚,我担心一起带出去会被察觉,只好分两次。我先将两本书塞进外套,夹在腋下,另两本放回了书架。然后若无其事地慢慢逛着,走出了图书馆。但心脏还是狂跳着,因为,毕竟这是第一次偷东西。

第二天,我如法泡制,将另两本也带了出来。

于是我拥有了一套196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傅雷先生译的,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此后多年,这个党校也面临着拆迁。我常回想起那个图书馆,不知道那些海量的图书后来命运怎么样,我想很可能会被当作废品处理掉。

一本巨著,从作者的创意构思,到结稿完成,再加上译者的心血,出版的艰辛,如果没有到达读者手中,却直接通向了布满灰尘的书架和废纸堆,那么悲哀的应该是谁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