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包与永生——金钱,一种宗教的替身

洛克在提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同时,也预见到了资本主义可能带来的贪婪与掠夺。因此,洛克寄希望于上帝和宗教,并希望人们可以在逐利的同时作出符合道德的选择。但是,洛克未能预见到人们逐渐将金钱本身视作一种与上帝相似、乃至相等的存在,并开始了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种宗教式的崇拜。而事实上,将金钱与宗教画上等号的行为有着其独特的合理性,德国社会学家乔治·西梅尔(Georg Simmel)曾指出,“被认为是存在的上帝,不过是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的一种形式”。西梅尔进一步指出,金钱等于社会,而社会等于上帝。那么,金钱与上帝之间究竟存在着哪些相似?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它又是如何被蒙上了宗教的面纱?

钱包与永生——金钱,一种宗教的替身

上帝与金钱:一种相似

在上帝这一概念最初被创造出来时,亚里士多德将上帝称之为不动的推动者(unmoved mover),而西梅尔则在其著作《金钱心理学》中提到,金钱就如同不动的推动者一般,将其自身凌驾于一切个体之上。正如同上帝的全能给予了人类最大程度上的心理作用,让人类相信自身可以拥有内心的平静,金钱也让人们相信,他们可以通过金钱获得现实中的安全。人类对于金钱的崇拜并非仅仅来源于金钱的实际物质作用,相反,其最大的影响力来源于其带来的希望与恐惧,以及与之息息相关的欲望与焦虑(Simmel 2004)。 值得注意的是,在巨大的影响力背后,金钱成为了源头以及推动者,同时通过改变生产方式,左右了人类与自然的相处关系。但是,金钱本身并没有参与任何实际的物质生产,却已然凌驾于任何单一的人或事物之上。

另一方面,金钱也如同上帝一样,成为了矛盾的统一体。上帝作为一个绝对的存在,统一了世上所有分散的不同元素。西梅尔在《金钱哲学》中表示,正是由于所有存在的冲突都在上帝中找到了统一和平等的想法,“那里出现了和平与安全的感觉” (Simmel 2004: 236) 。与此类似的,当金钱成为所有价值的最为直接和准确的表达方式和等价物时,金钱也将其自身的价值与存在寄托于截然不同的事物之中。金钱成为了最对立,最疏远的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并扮演了他们相互接触的中心;而人类也因此对金钱产生了信任感。路德在1529年所著的《大教会论》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他拥有金钱和财产后就拥有了上帝和一切事物……这样的人也有他们自己的上帝,名字叫玛蒙,他们对玛蒙这一地球上最常见的偶像全神贯注。拥有金钱和财产的人会感到安全,并且会感到快乐和镇定自如,就好像他坐在天堂之中。”

但是,正如同信徒们不可拥有两个神一样,人们也无法兼顾上帝与金钱。而莎士比亚对此则更为直接地表示,金钱是充满诱惑的,它是人类“共同的娼妇”与“有形的神”。对于金钱通过其购买力,将所有事物金钱化的现象,马克思也在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金钱具有神圣的力量:它能“购买一切财产”,因此“被视为万能的”和“至高无上的善” (马克思,1959年)。因此,即使金钱这一概念本身是空洞的,但由于其拥有购买一切的能力,人们也将其视作如同上帝一般联系万物的纽带。

金钱:蒙上面纱的宗教

与宗教上帝不同,金钱将自身化为了人们渴望得到的物品。我们可以想象人们向上帝祷告,祈祷自己可以得到健康、幸福、以及其他事物。但是当人们把金钱视作与上帝相同的存在时,人们的祈祷不再与自己的生活需要直接挂钩。换而言之,人们的愿望从得到实际的帮助或事物转为了获得抽象的金钱,而这样的改变正是因为人们相信金钱如同上帝一样可以满足自己所有的愿望。

但是,这样的做法使得人们失去了检视自己内心真正愿望的机会。在一个人人都可以心安理得地说出,“我崇拜钱,我渴望金钱”的环境中,人们不需要把自己真实的欲望公之于众。这表面上看来与上帝祷告并没有不同,但是由于金钱帮助人们将自己的欲望掩盖起来,人们便不再反思自己的欲望是否合理。当人们不再将自己的愿望化为文字向上帝说出,而是将其藏在心中,转而用金钱去实现这些愿望时,人们也就远离了自我设置的道德审查。当人们看到身怀巨款的人们作出错误的选择时,我们可以想象,对他们而言作出这样的选择是简单、直接,且无需受到审视的,因为这一切都可以在脑海中计划,再用金钱完成。我们无法想象,有人会向上帝祷告获得更多的毒品、枪支,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想象有人在祈祷获得更多金钱后,用金钱去交换这些。正如同圣弗朗西斯劝诫自己的追随者,“你们可以去乞求温饱,却不可求钱“,因为“钱可以随时转化为一切可能”。

资本主义的神:金钱

在《作为宗教的资本主义》中,瓦尔特.本杰明(Walter Benjamin) 说道:资本主义并非如同韦伯所言,是一种以宗教为条件的组成,而是一种本质上具有宗教性的现象。对于本杰明而言,西方基督教并没有刺激资本主义的出现,而是转变为资本主义。本杰明确定了资本主义宗教结构的四个鲜明特征。首先,资本主义是一种邪教。它没有特定的教条或神学。其次,资本主义的特征是邪教的长期存在,没有明确的工作日/假期区分,因为每一天都可以成为庆祝该宗教的日子。第三,这是一种强调罪恶/债务,却不提供救赎的邪教,资本主义并没有一个承担罪恶的上帝,却时时刻刻要求人们忍耐,并牢记自己的债务和罪恶。最后,资本主义不会将自己的上帝公开,以至于这个宗教没有明确的神。

钱包与永生——金钱,一种宗教的替身

《华尔街:金钱永不眠》剧照

在许多形形色色的影视作品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这样的宗教氛围被进一步强化和巩固。比如在电影《华尔街》和《感谢你抽烟》中,我们可以听见诸如“贪婪是好的”、“我一周工作六天,只在周日休息”这样的对话。资本主义并不会去否定或者肯定某种特定的,对金钱的看法。对于金钱的用法和获取方法在这个邪教中是不明确的,但是这种不明确是被故意制造出来的空白。而这一邪教的存在,让本该是休息日的周末也成为了永无休止的劳动日,想想周末开门的餐厅、百货公司,这一切的存在却已经显得非常合理,因为人们已然接受了这一“宗教”的暗示,要时时刻刻去意识到金钱的存在和万能。即使在人们无时无刻不在谈钱的现在,人们似乎仍然没有意识到自己将金钱放置在一个宗教式的位置上,因为这一“宗教”离人们的物质生活太近,同时离开精神与道德世界又太远。

结论

在逐渐意识到金钱的强大能力后,人们不自觉地开始将自身的欲望与情感投射在金钱身上。尽管人们不愿意承认,但是金钱已经逐渐取代上帝成为最“世俗化”的神,而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或多或少都在受到这样一个邪教的影响。但是,正如同信徒们不能够相信两个上帝一样,在拥抱金钱之后,人们是否还能正视上帝以及传统宗教提出的道德约束,这或许是将金钱视作上帝的人们需要回答的最重要的问题。

引用文献:

Benjamin, W. (2005). Fragment 74: Capitalism as Religion, in Religion as Critique: The Frankfurt School’s Critique of Religion, ed. E. Mendieta. New York: Routledge, pp. 259–62. Available at www.rae.com.pt/Caderno_wb_2010/ Benjamin%20Capitalism-as-Religion.pdf [accessed: 4 October 2013].

Luther, M. (1529). Large Catechism. Available at www.sacredtexts.com/chr/luther/largecat.htm#Heading3 [accessed: 26 September 2013].

Marx, K. (1959). The Power of Money, in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 Moscow: Progress Publishers. Available at www.marxists.org/archive/ marx/works/1844/manuscripts/power.htm [accessed: 26 September 2013].

Simmel, G. (1997b). On the Psychology of Money, in Simmel On Culture: Selected Writings, ed. D. Frisby and M. Featherstone.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pp. 233–43.

Simmel, G. (2004). The Philosophy of Money, trans. T. Bottomore and D. Frisby. London: Routledge.


分享到:


相關文章: